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航海晕动病是目前较难处置的疾病之一,发病率高,对人的影响也最为普遍。据调查,根据风浪大小的不同,初次乘船的人晕船发生率为10%~90%。目前被认为最有效且副作用最小的方法是海上适应性训练;但是晕船适应性不是永久的,  相似文献   

2.
影响个体晕船发生的心理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影响个体晕船发生的心理因素,以期为晕船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用棒框仪、晕动病历史问卷、晕船自我效能感量表、身体警觉性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焦虑状态-特质问卷,对参加海上实习的124名医疗专业本科学员于出海作业前施测,回收有效问卷123份.在海上航行中,由专职人员根据被试出现的晕船症状和体征用Graybiel晕动病评分法评估.结果:123名被试者中75名发生晕船,48名未发生晕船.经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晕动病历史问卷、晕船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也显示:个体晕动病历史、晕船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其为影响晕船发生的主要心理因素.结论:个体晕动病历史、晕船自我效能感等影响因素为防治晕船的心理训练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抗眩晕预适应强化训练对预防晕船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抗眩晕预适应强化训练对晕船的预防作用,正确引导部队进行海上训练。方法:对512名官兵进行海训前后晕船情况调查。结果:初次航海晕船率为71.3%,经过航海适应性训练,晕船率下降到39.6%。再用药物干预,晕船率下降到14.3%。结论:抗眩晕预适应强化训练可以降低晕船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晕动病(Matiom Sickness)是晕船、晕车、晕机和由于摇摆、旋转、加速运动引起的一种疾病 [1].它严重影响人们出行和身心健康.为寻求安全、方便、有效的防治方法,我们用晕海灵配伍吗丁啉防治晕动病,获得良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采用脐贴消炎镇痛膏防治晕动病78例,收到比较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一般资料:78例中最大年龄为68岁,最小9岁。晕车56例,晕船22例。预防用药69例(均有晕动病发作史),晕车船时治疗用药9例。  相似文献   

6.
航海晕动病的防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航海晕动病的防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药物防治、加强锻炼、减少诱发因素.其中积极锻炼、提高机体适应能力是比较积极有效的措施,但对一部分人员药物防治是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重症晕船患者血清电解质的变化及晕得安口服液的干预作用.方法:80例晕动病高敏者的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服用安慰剂(蒸馏水),试验组服用晕得安口服液,各200 ml,分别于航海训练前及训练后测血清电解质水平.结果:与航海前相比,两组受试者血清钾、钠、钙、氯化物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1),服药后试验组血清钾、钠、钙、氯化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症晕船患者血清电解质水平可发生明显的改变,晕得安口服液能减轻血清电解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医体质类型与晕动病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等编制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判定某远洋船队远洋航海人员体质类型的分布情况,对发生晕动病的远洋航海人员采用格瑞比尔(Graybiel)评分法评定晕动病的程度,分析不同体质类型远洋航海人员的晕动病发生情况。结果:出航前145名远洋航海人员体质类型主要以平和质为主,占50.3%,其他体质类型分布为湿热质占14.5%,气郁质占10.3%,气虚质占6.2%,阳虚质占7.6%,阴虚质占6.2%,血瘀质占4.1%,特禀质占0.7%,无痰湿质。经过176d远洋航行后,145名远洋航海人员返航时的体质分布情况有所改变,其中平和质占33.8%,湿热质占13.8%,气郁质占13.1%,气虚质占11.0%,阳虚质占6.9%,阴虚质占9.7%,血瘀质占4.1%,特禀质占0.7%,痰湿质占6.9%。航行中远洋航海人员晕动病发生率为69.7%(101人),不同体质的远洋航海人员晕动病发生率存在差异(P〈0.001),湿热质远洋航海人员的晕动病发生率明显高于平和质远洋航海人员(P〈0.000714)。结论:人体体质类型可能与远洋航海过程中晕动病的发生存在一定的联系。远洋航海环境对人的体质的影响尚须进一步研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国产穿戴式经皮穴位电刺激手环防治航海晕船的效果。方法 将76名出海人员按照MMSQ-R-Adt指数降序按1:1依次分入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人员上船后填写MMSQS-R-Adt易感性问卷,启航前半小时试验组人员戴上经皮穴位电刺激手环手环,对照组不做处理。72小时后,填写晕船症状调查表,进行晕船评分。结果 试验组中晕船反应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31.6% vs.65.8%, P=0.006);对照组发生晕船反应的相对风险是试验组的2.0倍;女性和高易感性指数是晕船反应的重要影响因素(P<0.0001)。结论 国产穿戴式经皮穴位电刺激手环可有效降低晕船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晕动病前庭生理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晕动病是在航空、航天、航海旅行及作业过程中,由异常加速度刺激引起的生理功能紊乱.已证实前庭系统作为运动感受和加速度信息加工的核心,对晕动病的诱发及自主神经症状的产生起重要作用.虽然晕动病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近年来在感觉冲突理论的生理基础、自主神经反射的神经机制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本文综述了前庭-视觉-本体感觉信息整合、前庭-海马及前庭-皮质通路与运动信息加工、前庭-内脏反射通路及前庭递质系统与抗晕动病药物靶点等的研究进展,为促进新型晕动病防治手段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晕船防治的心理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晕船是降低军事人员作战效能的重要原因,心理因素是其发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本文从晕船的心理学角度,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晕船发病机制、影响因素、预测性指标及防治手段的研究,以期能为我国军事训练提供晕船防治的心理学指导,提高军事人员的晕船适应性,降低晕船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航海运动病(简称海晕)是一种常见的运动病,也是航海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同时对我军渡海训练起着重要作用。国内外文献报道中药生姜具有抗运动病作用。为此,我们研制了以生姜为主要原料的生姜合剂以及以山茛菪碱、晕海宁为主要原料的抗晕船口服液和以生姜、山茛菪碱、晕海宁为主要原料的中西药抗晕船合剂。并对三种预防和抗晕船口服液的制备、稳定性、急性毒性及临床效果等进行比较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湿热环境下晕动病的发病率、防治、退化再习服规律,以为后续实验积累经验.方法首先在常温、单纯高温、湿热环境下测试人员的晕动病发病率及发病等级,然后通过两阶段训练评估晕动病的防治训练效果,对已适应的人群进行退化再适应的研究.结果 (1)常温和单纯高温下的晕动病评分、等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温、高温、湿热环境下的晕动病评分、等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单纯湿热环境习服训练前后,受试者的晕动病评分、等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性的抗眩晕训练后,晕动病评分、等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已习服的受试者,3个月后进行的再习服训练,与训练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曲线趋势、形态并无明显差异.结论晕动病在常温、单纯高温、湿热环境下的发病率和发病等级呈逐步加重的趋势;针对湿热环境下的晕动病,单纯的湿热环境习服训练意义不大,针对性的专项抗眩晕训练则效果明显;对已习服的群体,再习服训练的间隔期至少应小于3个月.  相似文献   

14.
晕船是一种常见的航海疾病,是指海上船或舰只在海面风浪、涌浪作用下产生复杂而不规则的复合加速度运动时,乘员个体前庭器官受到刺激,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引发的头晕、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出冷汗、面色苍白等综合征。  相似文献   

15.
抗晕船系列口服液抗晕效果试验与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抗晕船系列口服液在海上训练中防治晕船的效果。方法:采用福州总医院研制的抗晕船系列口服液,在海训部队中进行试验,观察其疗效。458例首次出海出现不同程度晕船症状的战士随机分为4组,甲组为对照组,服用安慰剂,乙组服防晕口服液,丙组服抗晕口服液,丁组防晕、抗晕两种口服液同时服用,出现呕吐者服用晕得安口服液。结果:①甲、乙、丙、丁组有效率分别为20.0%、79.0%、77.7%、85.7%,丁组预防晕船效果好于乙组和丙组,甲组预防晕船效果显著低于其余3组,差异显著(P<0.01)。②晕得安口服液能及时补充电解质恢复体力。结论:抗晕船系列口服液具有良好的抗晕船效果。轻症晕船适宜服防晕口服液,重症晕船防晕、抗晕口服液同时服用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晕动病给人们的日常出行,尤其对于军事作业如航海、航空等带来极大的不便。随着交通工具的快速发展,晕动病的发病率上升,直接导致部队非战斗减员,严重降低军事人员的作业效能,同时影响到人们的出行及身体健康。因此抗晕动病药物的研究意义重大,本文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文献,综述了目前抗晕动病药物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晕船在航海过程中不可避免,绝大多数晕船人员在海上航行一段时间后,继续航行晕船程度明显减轻或消失称为晕船适应,这段不晕船时期称为晕船适应期。但在陆地生活一段时间后再出海,又出现不适应船上生活甚至发生晕船的现象,即脱适应现象,在陆地上生活的这一段时间称为脱适应期。晕船适应和脱适应现象的研究多数是在短期出海训练或作业后的人员中得出的结论,长远航后能否避免脱适应现象未见报道。笔者拟通过对多次长远航的非舰员晕船情况进行调查,研究长远航对晕船脱适应现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连续航行对医务人员晕船病发生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舰船在海上航行时,多数船员会发生不同程度晕船。据报道初次出海者晕船病发生率在50%~90%[1-2],目前预防晕船病还没有特效的方法,比较有效的方法是海上适应性训练[3-4]。为此,本研究利用医院船出海训练时机,对104名医务人员在连续航行时发生晕船病进行观察,旨在了解海上适应性训练对预防晕船病的作用,为制订抗晕船训练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不同出海次数和晕船程度医务人员选择抗晕船方法的差异.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表,对不同出海次数和晕船程度的221名医院船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男性与女性医务人员在选择抗晕船方法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海≤5次与>5次的医务人员在选择抗晕船方法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度、中度、重度晕...  相似文献   

20.
湿热环境吊转训练具有改善晕动病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目的通过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对相关人员进行系统训练,明确高温高湿环境训练与晕动病等级变化情况的关联。方法挑选我校年龄在18~23岁的男性学员60人作为受试者,均体检合格并经《军人体能标准》测试达标; 其中30人为实验组,另30人构成对照组; 实验组在35~39℃高温与60%~85%湿度的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相同项目与相近强度的晕动病转椅吊转习服训练,两组在实验前后各自进行两次晕动病测试,均以科里奥利(Coriolis)加速度转椅实验诱发晕动病,以格瑞比尔(Graybiel)评分法评定晕动病程度。结果根据等级程度不同,设N为无不适,Ⅰ为轻度不适,ⅡB分为中度不适B级,ⅡA为中度不适A级,Ⅲ分为重度不适,F为严重不适。实验组总人数29人(1人退出),训练前晕动病等级如下:N 2人,Ⅰ0人,ⅡB 0人,ⅡA 0人,Ⅲ21人,F 6人; 训练后晕动病等级如下:N 0人,Ⅰ3人,ⅢB 7人,ⅡA 4人,Ⅲ14人,F1人。对照组30人,训练晕动病等级如下:N 1人,Ⅰ1人,ⅡB 0人,ⅡA 1人,Ⅲ22人,F4人,总人数29人; 实验结束,晕动病等级如下:N 0人,Ⅰ0人,ⅡB 5人,ⅡA 3人,Ⅲ16人,F 5人。通过高温高湿环境下系统的训练,实验组受试者晕动病等级较对照组下降,实验组平均晕动病等级较对照组改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湿热环境下的训练可以改善同样条件下晕动病的发病情况,降低晕动病发病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