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两种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早期肾损害征象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00例,利用动态血压参数计算对称动态动脉硬化指数(S-AASI)、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检测尿微量白蛋白(mA1b)、尿 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计算肌酐清除率(Ccr)和评估肾小球滤过率(eGFR).行S-AASI、AASI与早期肾损害指标间的Pearson相关回归分析.结果 S-AASI与尿mA1b (0.708,<0.01)、NAG (0.700,<0.01)、sCr (0.229,<0.05)呈正相关,与 eGFR (-0.309,<0.05)、Ccr (-0.601,<0.01)呈负相关.AASI与尿mA1b (0.489,<0.01)、NAG (0.470,<0.01)、Ccr (-0.311,<0.05)相关性也有统计学意义.但与sCr (0.064,>0.05)和eGFR (-0.135,>0.05)不相关.结论两种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早期肾脏损伤相关,S-AASI可能是比AASI更灵敏的一种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对称动态动脉硬化指(S-AASI)数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9月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38例为研究对象,获取24 h动态血压(ABPM)监测指标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依据冠脉狭窄程度分为对照组(无狭窄)、冠脉硬化组(0~50%)和冠心病组(≥50%),比较三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和ABPM值。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冠心病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估S-AASI对冠心病(CHD)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年龄、吸烟比、日间收缩压标准差(dSBP SD)、24 h收缩压标准差(24SBP SD)更高,夜间舒张压均值(nDBP M)更低(P<0.05);随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S-AASI明显升高(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S-AASI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S-AASI诊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冠心病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72(0.716~0.828)。结论 S-AASI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诊断冠心病的发生有一定价值,可作为判断冠状动脉硬化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AASI)是一个反映动脉硬度的新指数。本文旨在探讨动脉动态硬化指数与微量白蛋白尿(MAU)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从2009年1月-2010年2月在心内科因高血压就诊患者中选取120例,其中MAU阳性患者32例为试验组,88例MAU阴性患者为对照组,均行动态血压监测、颈动脉IMT、心电图、尿微量白蛋白、血糖、血脂等检查。结果:MAU阳性组患者AASI、脉压水平显著高于MAU阴性组(P<0.05)。结果显示MAU、AASI有明显相关关系,呈正相关(r=0.432,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MAU有明显相关关系。MAU越大,动态动脉硬化指数越增大;脉压越大,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也越增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年龄、病程及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与尿微量白蛋白(UmAlb)的关系。方法:将2008年至2010年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0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年龄、病程及AASl分组,检测不同组别患者的UmAlb浓度,分析年龄、病程及AASI与UmAlb的关系。结果:不同年龄、病程、AASI组间患者UmAl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83、59.18、t=7.85,P〈0.00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程及AASI与UmAlb呈正相关(r=0.7906、、07490、0.6999,P〈0.001)。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年龄、病程及AASI与UmAlb的相关系数均变小,≥60岁患者的AASI与UmAlb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088,P=0.638)。结论:UmAlb随年龄及病程的增加而增加,AASI是预测高血压患者早期肾脏损害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降压治疗对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mbulatory arterial stifness index,AASI)的影响,了解 AASI 在评估动脉硬化方面的价值。方法随访300例初治高血压患者,严格控制血压,并分别随访治疗0、1、3、6及12个月完成动态血压的检查;了解 AASI 的动态变化,观察 AASI 与降压治疗的相关性。结果严格降压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AA-SI 呈逐步下降。结论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可作为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效果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高血压(EH)动态血压(ABPM)监测尿微量白蛋白(ALB)的意义。方法用放免法测定242例EH患者的尿ALB,根据结果将患者分为ALB组和非ALB组。所有患者行24hABPM监测,并分析其特点。结果ALB组昼夜节律消失,24h平均收缩压(24hSBP)、平均脉压(24hPP);日间平均收缩压(dSBP)、平均脉压(dP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平均脉压(nPP)明显高于非AL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LB组患者正常的杓型ABPM节律消失较明显,收缩压尤其是夜间收缩压对反映早期肾损伤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与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常规的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数据测定及计算9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并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以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及计算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进行统计学处理及相关分析。结果:在AASI高水平组单因素直线相关分析显示,IMT除与HDL-C呈负相关(r=-0.190)外,与TG、TC、LDL-C及AIP均呈正相关,与AIP相关系数最高(r=0.492p0.01)。结论:AIP与AASI、IMT一样可以作为测定血管早期改变及临床血管病变的方法,判断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及预后,为早期和方便的检出心血管高危患者提供客观指标,为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的临床防治;为临床对高血压的风险因素早期采取措施进行干预提供了依据,AASI、AIP作为高血压及动脉硬化指标,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在嗜铬细胞瘤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嗜铬细胞瘤患者(研究组)与61例年龄匹配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对照组)的临床特征,通过24 h动态血压(ABPM)监测.分析血压参数的特点,计算AASI.结果 ABPM检测结果显示,研究组与对照组的24 h平均收缩压及脉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研究组的夜间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研究中,79.0%的患者的动态血压昼夜节律消失,与对照组(77.0%)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AASI为0.45士0.1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39±0.13(P=0.016).结论 嗜铬细胞瘤患者夜间血压降幅明显小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AASI显著高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提示嗜铬细胞瘤患者较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血管病变的潜在危险性更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脉硬化指数与左心室肥大及早期肾脏损害征象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检测137例高血压病患者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24 h动态血压、心脏重量指数(LVMI)、肌酐、尿微量白蛋白(MAU)及其他血脂等血生化指标。按照患者的AASI分为两组:AASI低水平组(AASI≤0.51)76例,AASI高水平组(AASI>0.51)61例。比较两组各参数指标的差别;并对各参数指标与AASI进行线性相关性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AASI低水平组相比,AASI高水平组尿微量白蛋白量增高(P=0.007)。线性回归结果显示,AASI增加可升高与尿微量白蛋白(β=0.761,P=0.001)及心脏质量指数(β=0.466,P=0.004)。校正可能的混杂因素后,AASI升高可增加左心室肥大(OR=1.96,95%CI=1.67~3.98,P=0.003)及早期肾脏功能损害(OR=2.28,95%CI=1.76~4.44,P=0.008)的患病风险。结论:AASI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大及早期肾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人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的关系。方法选取高血压病人220例,根据AASI中位数的大小分为A组(24h AASI < 0.52,n=106)和B组(24h AASI≥0.52,n=114)。比较各组间血FIB、D-D水平,并进行Pearson/Spearman相关分析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A组的年龄、高血压病程、收缩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FIB、D-D均低于B组(P < 0.05)。Pearson或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高血压病人AASI与年龄(r=0.231,P < 0.05)、高血压病程(r=0.685,P < 0.05)、收缩压(r=0.721,P < 0.05)、血尿素氮(r=0.113,P < 0.05)、总胆固醇(r=0.628,P < 0.05)、LDL-C(r=0.666,P < 0.05)、FIB(r=0.887,P < 0.05)、D-D(r=0.668,P < 0.05)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AASI与病程(β=0.107,P < 0.05)、收缩压(β=0.158,P < 0.05)、LDL-C(β=0.102,P < 0.05)、FIB(β=0.585,P < 0.05)、D-D(β=0.139,P < 0.05)相关。结论高血压病人AASI与血浆FIB及D-D相关,临床上通过药物干预血FIB及D-D的值可能延缓或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观察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及靶器官损伤的变化,探讨AASI与靶器官损伤的相关性及动态改变。方法筛选300例初治高血压患者,严格控制血压后,随访1年完成动态血压及靶器官损伤的检查,观察AASI及靶器官损伤的动态变化。结果经过1年降压治疗后,AASI呈逐步下降趋势,与治疗前对比,第6个月出现下降,1年后出现显著下降;治疗前及治疗后AASI均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尿微量清蛋白(UMA)、肾血管阻力指数(RRI)、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呈独立正相关,与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呈独立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IMT、UMA、RRI、Ccr、LV‐MI与AASI均有显著相关性。治疗1年后,IMT、UMA、RRI、Ccr及LVMI均得到改善(P<0.05)。结论 AASI可以作为评估高血压动脉硬化和预测高血压靶器官损伤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穆林  吴永全 《北京医学》2014,36(2):88-91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微量白蛋白尿与主动脉僵硬度的相关性.方法 筛选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90例,入选患者分别检测24 h尿白蛋白定量、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和颈动脉中膜厚度.根据24 h尿白蛋白定量检测结果将入选患者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NA组)和微量白蛋白尿组(MA组).分析微量白蛋白尿与主动脉僵硬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MA组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较NA组显著升高[(11.87±2.13)m/s vs.(8.69±1.2)m/s,P=0.012];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与微量白蛋白尿呈正相关(r=0.531,P=0.000);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独立于空腹血糖(β=0.036,P=0.236)、收缩压(β=0.082,P=0.123)的影响,与微量白蛋白尿相关(β=0.213,P=0.035).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微量白蛋白尿与主动脉僵硬度之间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尿酸(uric acid,UA)、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与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AASI)的关系。方法将2013年1月-2014年1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高血压门诊及住院部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76例,根据血压昼夜节律分为杓型高血压组(81例)和非杓型高血压组(95例),并设正常血压76例为对照组。检测UA、hs-CRP并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分析UA、hs-CRP与AASI的关系。结果与杓型高血压组和对照组相比,非杓型高血压组病程长,收缩压高、舒张压低、脉压差大(P<0.05)。非杓型高血压组UA、hs-CRP、AASI较高(P<0.05),UA是非杓型高血压的危险因素。UA与AASI(r=0.436,P<0.001)、hs-CRP与AASI(r=0.603,P<0.001)均呈正相关。结论在非杓型高血压患者中,随着UA和hs-CRP的升高,AASI越大,动脉硬化程度越严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主动脉脉搏波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与肌酐清除率(creatinine clearance rate,Ccr)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脉搏波速度自动测量系统测量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arotid-femoral PWV,CFPWV),对644例血肌酐小于178mmol/L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男340例,女304例,年龄18~82岁,平均52岁)进行脉搏波速度检测,并检测空腹血糖、血脂、肾功、尿酸等血生化指标,根据Cockcroft-Gault公式计算Ccr。结果 CFPWV在Ccr≥90 mL/min、90 mL/min>Ccr≥60 mL/min和Ccr<60 mL/min 3组间逐渐升高(P均<0.01),相关性分析显示CFPWV与Ccr呈显著负相关(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CFPWV是影响高血压肾功能减退的独立因素。结论大动脉僵硬度增加与高血压早期肾功能减退相平行,可以反映高血压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病患者动脉弹性与动态心电血压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动脉弹性的变化及其与动态心电血压监测各指标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对120例高血压病患者和100例正常人进行24 h动态心电血压监测(HOLTER and ABPM)和脉搏波速度(Pwv)测定.结果 高血压组的动脉脉搏波速度(PwV)、24h心电ST-T阳性率、白昼及夜间平均血压、平均脉压、心率、血压负荷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1).PWV与24 h心电ST-T阳性率、白昼及夜间平均血压、心率、血压负荷、动态脉压、年龄均呈显著正相关(P <0.05~<0.001).PWV与平均收缩压和收缩压负荷的相关性更强.结论 动脉弹性减退是高血压的重要改变,动脉顺应性与动态脉压、收缩压、心肌缺血和年龄的关系密切,与平均收缩压和收缩压负荷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与程度的关系。方法:利用常规的24h动态血压监测数据,测定及计算8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并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平均颈动脉内径、最大血流速度和阻力指数。结果:AASI与IMT呈正相关(r=0.37,P〈0.01),具有显著性差异。AASI〉中位数(AASI〉0.51)组的IMT高于AASI≤中位数(AASI≤0.5)组(P〈0.01)。结论: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AASI增加与颈动脉IMT独立相关,提示AASI和动态血压监测在心血管风险评估中的有效性。其应用价值尚需较大规模临床人群验证。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亦是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疾病以及其他许多血管性疾病发生的最危险因素.近年来研究发现炎症因素在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