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浅谈顽痹从痰瘀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传秀 《河北中医》2000,22(9):684-685
痹证是由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 ,闭阻经络 ,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 ,甚至关节肿大变形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素问·痹论》中说 :“风寒湿三气杂至 ,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 ,寒气胜者为痛痹 ,湿气胜者为着痹。”后人因此制定了祛风、散寒、除湿等治痹大法。尔后医家又提出热痹 ,于是又有了清热利湿、舒筋活经、调补肝肾等治法。但从临床实践看来 ,有些痹证按上法施治 ,往往乏效 ,经久不愈 ,即所谓顽痹。笔者受中医痰瘀理论的启示 ,每遇顽痹 ,从痰瘀论治 ,收效颇佳。现将因痰瘀…  相似文献   

2.
经方是中医独具特点的的学派,经方学派的主要特点是以中药的寒热阴阳之性,来调节疾病的寒热阴阳之证。如《汉书·艺文志》中记载:“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经方治疗痹证颇具特点,现就《伤寒论》有关治疗痹证的方证理论探讨如下。经方治疗痹证特点《诸病源候论·风痹侯》曰:“痹者,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并区分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经方没有专篇论述痹证的病因及证治,而散见于六经病中,多称谓风湿、风湿相搏、湿家、湿痹…  相似文献   

3.
谢洪 《中国中医急症》2003,12(2):186-187
痹证是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著以及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病症,具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的特点。《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说明痹证主要病机是气血痹阻、筋脉失于濡养,虽有风痹、寒痹、湿痹、寒湿痹、骨痹、肌痹、筋痹、脉痹、皮痹之别,然其病因不外乎风、寒、湿、热痰、瘀等邪乘虚而入,流注于经络、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痹久则邪气壅塞,血运不畅,脉络不通,可出现皮下结节、关节周围结节,甚至僵硬等症。治疗当祛风祛湿、散瘀…  相似文献   

4.
罗世希 《河南中医》2007,27(10):78-79
痹证是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关节肿大、屈伸不利为主要症状的病证,临床上具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的特点。痹证的病因病机最早见于《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相似文献   

5.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其病机是气血阻闭不通,不通则痛,所以“宣通”是各型痹证的共同治法。气血流通。营卫复常,则痹痛可逐渐痊愈。风寒湿痹,辛而温之,使阳气振奋,驱邪外出;风湿热痹,疏风清热化湿,使风散热清湿去;顽痹痰瘀胶  相似文献   

6.
试论顽痹的证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振东 《国医论坛》2001,16(2):21-21
《素问·痹论》指出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 ,寒气胜者为痛痹 ,湿气胜者为着痹也。”这是前人对痹证病因病机所作的最早论述 ,后人在此基础上对痹证的病因病机、治疗、预后转归作了较为详尽的发挥 ,为后世治痹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然而 ,痹证病因病机复杂多变 ,初期失治或治疗不当 ,易迁延反复 ,致使经络气血虚弱 ,脏腑阴阳失调 ,气血津液运行不利而变生瘀血痰浊 ,停留于关节骨髓 ,痼结根深 ,难以逐除而成顽痹。笔者认为 ,顽痹乃痹证发展过程的中晚期 ,本虚 (气血虚弱、阴阳失调 )标实 (痰瘀痹阻 )是其病机特…  相似文献   

7.
胡晓红 《四川中医》2000,18(7):13-14
《灵枢·官针》篇主要介绍古代在治疗上公认的合乎规定的针具和针法。本文从中分析归纳出其对痹证的针法,从对痹证的分类诊断上,详细论述了对不同的痹证采用的古针法。1 痹证的诊断11 定性诊断 《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热邪胜者为热痹。12 定位诊断 《素问·痹论》将痹证分为五体痹、五脏痹、六腑痹。其中五脏痹、六腑痹为痹证久治不愈内舍五脏六腑所致脏腑病变,不属于本文痹证范畴,故略而不述。五体痹按病位分为皮痹、肉痹、脉痹、筋痹、骨痹。皮痹主要…  相似文献   

8.
《山东中医杂志》2016,(7):581-583
湿热痰瘀闭阻经络而致的痹证为湿热痹,湿热痹的致病因素包括湿邪与热邪两个方面。外湿侵入人体,或肺、脾、肾、三焦功能失调导致湿邪内生,均可留滞肌肉筋骨而成痹。外湿与內湿可相互影响,相互促生。根据热邪与痹证二者的因果关系,可分为因痹致热和感热而痹。湿邪与热邪常易联合致病,两邪相合具有弥漫周身、易伤脾胃、易扰心神等特点。先热后湿,形成痹证以痰热为主,病情轻浅易治;先湿后热,形成痹证以痰瘀夹虚为主,病情难治。  相似文献   

9.
痹证是中医内科的一大病种,包括了现代医学的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大多数风湿免疫性疾病.痹证作为一个病被详细论述首先见于《内经》,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1 ]33."五脏痹"、"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1]33的重要理论.  相似文献   

10.
骨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 ,由于其发病机理较为复杂 ,国内外学者为此进行了许多研究 ,取得了不断的进展 ,本文就国内与国外研究的情况作一综述。多数中医学者认为 ,本病主要由寒湿导致。由于风寒湿邪侵袭人体 ,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致的筋骨、关节、肌肉发生疼痛、麻木、沉重、活动受限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黄帝内经》中就提出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 ,寒气胜者为痛痹 ,湿气胜者为着痹”。宋朝张从正观察到 :“此疾之作 ,多在四时阴雨之时 ,及大阴寒水用事月 ,故草枯水寒为甚或濒水之地 ,劳力之人 ,辛…  相似文献   

11.
背景:痹证的成因较为复杂,其中因痰致痹是临床常见原因。目的:揭示痰邪致痹的临床证治规律。方法:总结文献并结合个人经验探讨痹证诊治。结论:活血化痰、针药齐施是治疗痹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笔者1962年随李公卓先生毕业实习,深得治痹教益。后经多年实践,总结为五型五部十三法,规律如下: 五型五部,指行、痛、着、热、尪痹五型;上肢,下肢、颈椎、腰椎、足踝痹五部。《素问·痹论篇》说:“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若痹证不愈、或郁久化热、或感邪而从热化;或侵害筋骨、深入肝肾、则可形成热痹或桎痹。这便是痹证的五型。除此《内经》还有皮、肌、脉、筋、骨五痹之称,“五型”指原因,“五痹”指部位,皆由风寒湿邪所引起,实属同一范畴。例如,骨痹应寓于痛痹、桎痹之中;筋痹应寓于行痹之中;脉痹应寓于热痹之中;肌痹应寓于着痹之;皮痹应寓于行痹或热痹  相似文献   

13.
痹证最早见于《内经》,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痹证以病机论,泛指邪气痹阻,经气不利而导致的疾病;狭义痹证即今日所论之痹证,由风、寒、湿、热、痰、瘀等邪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痹证由于其疗效肯定且副作用较轻,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就近10年来中医药治疗痹证的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赵红佳教授认为痹证病因病机是阳虚为发病之本,湿邪为发病之要,瘀血为发病之标。在对痹证的辨治方面,提出扶阳首当其冲、除痹兼顾脾胃、化瘀贯穿始终、久痹诸法并用的临证特色。  相似文献   

15.
1病因病机《素问·痹证》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又曰:“其风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前者指出痹证的病因,后者则为痹证的性质。老年痹证,发病时间短则几年,长则数十年,久病入络,久病多虚,临证较典型的行痹、痛痹、着痹少见,...  相似文献   

16.
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相火论"而蜚声医林,后世称之为"滋阴派"创始人。对痹证诊疗亦颇有建树。立痛风名使痹痿分,提出血虚内热挟痰瘀而致痹,在痹证诊疗全过程处处体现阳有余阴不足的学术思想,如忌辛散燥热劫阴,顾护阴液。富有创造性的提出痹证痰瘀同治,更配合针灸等中医特色疗法圆机活法,同病异治。同时提出痹证养生调摄之法度,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痹证论治思想,为后世风湿性疾病的辨证、诊疗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痹证营卫论及其实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历代医家认识痹证,多崇上说;而有关营卫在痹证发病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则少涉及。现就营卫学说在痹证发病机制中的关系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8.
祛痰法在痹证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祛痰法在痹证中的运用程祥步江西乐平市中医院(333300)多年来,余以祛痰为主治疗痹证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简介如下。1病因病机《素问·痹论篇》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湿痹也。”可见痹证发病因素...  相似文献   

19.
《素问·痹论》指出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 ,寒气胜者为痛痹 ,湿气胜者为着痹也”。临证常以风、寒湿邪之偏盛、痛处游走不定、痛有定处 ,疼痛着重之不同特征而分为行痹、痛痹、着痹 ,并对关节红肿疼痛的称之为热痹。《内经》为痹证提供了正确的病机  相似文献   

20.
李谦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3):163-163
痹证是以关节、筋骨、肌肉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红肿灼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风邪偏胜者为行痹,寒邪偏胜者为痛痹,湿邪偏胜者为着痹,风湿热合邪可形成风湿热痹。现代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肩关节局围炎及增生性骨关节炎等,都属于痹证的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