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应用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一般资料、不良反应表现、给药途径、注射剂品种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中药注射剂致不良反应以全身性损害最为多见,占50.83%,其次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占19.17%,不良反应还可累及消化、神经、循环、呼吸、泌尿等系统。本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首位原因为使用中药复方制剂占25.83%,其次为联合用药不当占15.83%,用药前未做肝肾检查、药物放置时间过长、不了解患者过敏史也是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结论中药注射剂致不良反应的原因较多,临床常应加强中药注射剂使用的安全管理与评估,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分析本院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从而为制定科学合理的药物不良反应检测体系提供工作方向。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3年度本院所发生的120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对其内容进行分类统计与相关分析。结果涉及不良反应的药物共有5大类,其中抗生素药物55例,占总不良反应发生率的45.80%;中药针剂药物35例,占总不良反应发生率的29.10%;抗感染药物20例,占总不良反应发生率的16.60%;青霉素类药物7例,占总不良反应发生率的5.80%;大环内酯类药物4例,占总不良反应发生率的3.30%;所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中,以40~69岁年龄段的发生率最高;所发生的不良反应累及身体多个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位居首位,共83例,占69.10%,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共30例,占25.00%。结论从临床角度上来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无法完全避免,但是可以通过临床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从而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尽可能的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某县2015年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原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统计分析某县2015年收集的ADR报告。结果 735例ADR报告中,2~10岁儿童及60岁以上老人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女性(52.65%)发生率高于男性(47.35%);给药途径中以静脉滴注发生的ADR最多(78.50%);引起ADR的药物以抗感染药、抗肿瘤药居首;ADR累及系统或器官,以消化系统、皮肤及其附件、全身性损害最为常见。结论临床用药时应重视ADR,促进安全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的不安全因素及防范措施。方法对我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门诊及住院病房应用中药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的55例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发生原因及病情转归情况等。结果发生不良反应的55例患者中,以皮肤及附件受累为主12例,以心血管系统受累为主22例,过敏8例,呼吸系统受累13例。本组患者在发生不良反应后,均立即停用中药注射液。症状较轻者36例,在停药后症状自行好转、消失,症状严重者19例,停药后经对症治疗,症状逐渐缓解,预后良好。结论影响中药注射剂应用安全性的因素较多,医护人员应增强防范意识,加强中药注射剂的应用管理,以降低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保障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丹红注射液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方法收集42例我院监测中心数据库丹红注射液发生的不良反应,统计分析患者基本情况、原患疾病、ADR/ADE发生时间、ADR/ADE累及器官和系统、不良反应处理结果。结果发生不良反应患者年龄大于60岁19例,占全部病例45.24%;原患疾病以心脑血管病为多,占总数52.73%,ADR/ADE发生时间在30分钟以内33例,占总数78.57%,发生在60分钟以内41例,占总数97.62%。不良反应累及多个器官,皮肤及其附件不良反应21例,占总数44.68%。结论丹红注射液在使用过程中应该根据患者基本情况给药,密切监测给药后患者的身体状况,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中成药应用的不良反应,为临床中成药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并整理出120例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我院患者应用中成药发生不良反应的报表资料。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物种类、不良反应原因、临床主要表现以及累及系统、器官等类目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该120例不良反应中,男性发生率(62.50%)高于女性(37.50%);中老年多发,以≥60岁患者发生率最高(36.67%);给药途径中,注射给药的发生率最高(83.33%),合并给药发生率(70.00%)明显高于单一给药(30.00%);最常累及系统、器官为皮肤及其附属腺体(51.67%)。结论正确认识中成药,安全为主,尽量避免静脉给药,使用时应合理适量,个体化药物治疗,加强用药监护,能够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药剂科中药不良反应监测管理现状及处理对策。方法分析本院药剂科90份中药不良反应监测报告(2018年1月—2018年12月),总结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对策。结果患者中男性占有率与女性相比无明显差异(P 0.05)。61~70岁患者占有率显著高于≤20岁、21~30岁、31~40岁患者占有率(P 0.05)。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药物占有率显著高于其他药物类型占有率(P 0.05)。口服用药占有率显著高于外用、静脉滴注、静脉推注、肌肉注射占有率(P 0.05)。不良反应累及皮肤及附件占有率最高。结论药剂科中药不良反应多在老年患者中发生,且可累及诸多系统及器官,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药物、口服用药时不良反应发生风险较高,临床需实施针对性监管。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某院中成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安全应用中成药提供参考。方法:使用EXCEL 2003对某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集的所有中成药不良反应报告,按照其所涉及的患者性别和年龄、给药途径、可疑药物品种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性别关系不显著(男女各占50.00%),41岁以上的患者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增加,占47.62%;中成药注射剂是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剂型,占94.04%;所致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高达71.43%。结论:应加强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监测,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我院2011年全年ADR进行总结讨论,配合临床做好药物监测与使用工作。方法对62例药物不良反应统计报告进行分析。结果 ADR发生率最高的是抗菌药,有45例,占72.50%,皮肤系统损害是最常见的表现,有47例,占75.80%。结论抗菌药物发生ADR最多,占首位的是头孢菌素类,临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需要联合用药时应注意配伍禁忌,慎重使用中药注射剂。用药前要询问患者过敏史,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用药后认真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中药注射剂使用的合理性。方法调取我院2014年1~3月份病区使用中药注射剂的相关数据,通过对中药注射的用法用量、各病区使用强度、使用率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超剂量、超频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现象仍有发生,其中注射用丹参超剂量频次较高,血必净的给药频次问题出现最多;全院中药注射剂总使用强度为56.95,其中肿瘤科的中药注射剂使用强度最高;全院中药注射剂的使用率为56.98%,其中ICU的使用率最高。结论用中药注射剂的用法用量、各病区使用强度、使用率评价住院患者使用中药注射剂的合理性,方法可行、可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儿科中药及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方法对我院2013年7月~2014年12月的120例儿科中药及类中药注射剂使用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不良反应的表现及用药种类、患儿年龄与不良反应的关系。结果 120例患儿中出现不良反应共23例(19.17%),细辛脑注射液7例、炎琥宁粉针6例、喜炎平注射剂8例、丹参注射剂2例。1~3岁患儿不良反应的比例较高,为28.00%,随着年龄的增加比例在逐渐的降低。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红疹、胃肠不适、恶心呕吐、呼吸急促、寒颤等。结论在对患者进行中药和类中药注射剂注射后,要时刻观察患者的反应,一旦有不良反应发生,应及时给予有效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特点及其成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可靠的治疗依据。方法整理本院2016年1月—2019年12月中药注射不良反应患者病例55例,对其使用中药注射剂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及其成因进行分析。结果不良反应事件平均发生时间(5.4±2.3)d,不良反应发生在给药30 min左右患者34例,占比61.8%;所有患者在不良反应发生后均给予停药与对症诊治,症状均得以缓解和恢复,病程发生延长患者共8例,未有后遗症及死亡情况。结论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使用中存在多发性与普遍性特点,其临床表现不仅具有多样性,还存在不可预知性与不确定性,受产品批次差异因素影响,产品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为高,因此,加强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合理应用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板蓝根、刺五加、双黄连、红花以及参麦5种常见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表现,以便为中药注射剂的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整理、分析近期在本院发生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案例,总结几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表现特点以及原因。结果 5种中药注射剂可出现各种各样的不良反应表现,主要以药物过敏反应为主。结论临床医师用药需谨慎,结合药物特点以及患者实际情况合理用药,并根据各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制度有效的解决措施,最大程度控制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中药处方的调配差错原因以及防范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12月50例调配差错中药处方进行研究分析,研究出现差错的原因,并寻找相应的应对对策。结果调剂人员责任心不足造成的差错24例,所占比重为48%,因为医师处方不规范造成的差错16例,所占比重为32%,因为药品不合理摆放所造成的差错10例,所占比重为20%。结论中药处方调配差错原因错综复杂,因此要针对引发处方调剂差错的原因,采用针对性的对策进行有效预防与解决,以此来提高中药处方管理水平,降低差错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为临床上合理用药和应对措施提供相关依据,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从我院2008年6月—2017年6月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中随机选取250例,对其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及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并总结其应对措施。结果在头孢菌素类中,导致发生不良反应最多的药物是头孢曲松(24.4%);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多数是15岁以下儿童和65岁以上的老人;主要累及的器官是皮肤其后依次为呼吸、循环、消化及神经系统;通过静脉滴注给药方式所发生的不良反应占多数,其次依次为口服、静脉推注、肌注。结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易在儿童及老人中发生不良反应,通过静脉滴注的方式给予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临床应用该类药物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上的不良反应及特点。方法对我院在2012年7月~2014年6月发生的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病例15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从中总结出不良反应的具体情况。结果 40~60岁是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年龄段,占总数的54.6%;呼吸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高,为48.0%、35.3%;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皮肤疾病上,占比46.0%;左氧氟沙星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占比58.7%。结论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上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应该了解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和原因,从而做好预防措施,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的医疗服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从中药注射剂质量标准分析其不良反应成因。方法选取我院收集得60例接受中药注射剂治疗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并对其进行汇总。结果出现不良反应的中药注射剂种类共有20种,有15种中药注射剂可以检索到不良反应。结论对含有过敏成分的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标准进行严格控制是非常重要的,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分析82例血塞通注射剂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我院82例血塞通注射剂使用患者,采用回顾性分析方式,分类统计并分析各病例的基本信息。分析比较了患者性别、年龄,给药剂量和溶媒使用情况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关系。分析可能与血塞通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相关的因素。总结合理使用血塞通注射剂的措施。结果各年龄段性别构成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比例(60.98%)略高于男性患者比例(39.02%)。患者用药剂量过大导致药力作用过强,从而发生不良反应。使用剂量为0.4 g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84%。使用5%葡萄糖注射液做溶媒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59.76%)高于使用其他注射剂做溶媒。结论临床使用血塞通注射剂时应先了解血塞通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合理使用措施,以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FQNS)的临床使用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探讨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5年7月我院的1 000例接受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患者进行分析,对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总结和归纳。结果共出现80例不良反应病例,占总数的8%,以诺氟沙星的不良反应率最高,依次是环丙沙星、培氟沙星、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这些出现不良反应的比例中有18例胃肠道反应,比例22.5%;40例变态反应,比例是50.0%;4例肝胆系统反应,比例是5.0%;12例神经系统反应,占15.0%;4例肾脏系统反应,占5.0%;2例内分泌系统反应,占2.5%。结论感染性疾病患者接受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的效果比较好,氟喹诺酮是对该类感染的一线抗生素药物,使用时需要对药物剂量进行把控,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确保患者接受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分析中药师开展药学指导对于降低中药不良事件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122例接受中医治疗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以及护理方法,而观察组在对照组前提下实施中医师药学指导。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9%;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4%,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临床中医师实施药物指导,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