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移植肾丢失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疗策略.方法 选择2013年5月在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肾移植透析中心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26例慢性移植肾丢失患者作为移植组,选择同期年龄、性别及透析维持时间相匹配的26例普通透析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原发病均以不明原因的慢性肾小球肾炎为主.记录移植组患者移植肾状况,记录两组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治疗情况.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切概率法.结果 移植组再次进入维持性血液透析的中位时间为39个月(1~186个月),对照组维持性血液透析的中位时间为37个月(1 ~192个月).移植组患者留存1个移植肾者20例,留存2个移植肾者2例,完全移植肾切除4例.留存移植肾的22例患者中,6例完全停用免疫抑制剂,16例维持小剂量免疫抑制剂.移植组患者再次进入维持性血液透析前,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蛋白尿和/或“爬行肌酐”、重度水肿,血浆白蛋白平均值为(34 ±6) g/L,与对照组比较低蛋白血症程度更严重(t=-2.420,P <0.05);平均血清肌酐(654±272) μmol/L,低于对照组(t=-3.979,P<0.05);用MDRD公式计算的肾小球滤过率(GFR)低于对照组(t=2.656,P <0.05),但用血清胱抑素C计算的GFR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95,P>0.05).至2013年5月,移植组和对照组患者体质量指数分别为(20.1±2.3)kg/m2和(22.6±4.2)kg/m2,血浆白蛋白分别为(41 ±6) g/L和(45 ±4) g/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45和-2.512,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移植组血红蛋白水平较低,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用量和EPO抵抗指数(ERI)较高.移植组和对照组血红蛋白分别为(100±17) g/L和(115 ±18) g/L,血红蛋白达标的患者分别为9例和17例,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28,x2=4.923,P均<0.05);平均每周EPO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营养不良-炎症-动脉粥样硬化(malnutrition-inflammation-atherosclerosis syndrome,MIAS)综合征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3个月以上的患者256例,收集患者C反应蛋白、白蛋白、脑钠肽、血红蛋白、血钙、血磷、全段甲状旁腺素、β2-微球蛋白、Kt/V水平等。将白蛋白35 g/L定义为营养不良,C反应蛋白≥8 mg/L定义为存在微炎症,动脉粥样硬化包括冠状动脉疾病、外周血管疾病以及脑血管疾病;根据以上标准将入选患者分成合并MIAS组(即观察组)及无MIAS组(即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基础资料及1年、2年、3年生存率和全因死亡风险。结果观察组71例,其中男45例,女26例,平均年龄(60.1±15.1)岁,透析时间(62.75±36.87)个月,血红蛋白(96.56±17.27)g/L;对照组185例,其中男110例,女75例,平均年龄(55.8±15.4)岁,平均透析时间(51.43±27.74)个月,Hb(106.09±18.3)g/L。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年龄偏大、透析时间较长、Hb较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患者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对照组99.5%、94.1%、88.1%,观察组95.8%、83.1%、80.3%。观察组患者的生存率显著低于对照组(Log rank13.419,P=0.000)。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全因死亡风险为2.86(95%CI 1.59~5.17,P=0.000),经校正后仍然有统计学意义(HR2.18,95%CI 1.13~4.21,P=0.021)。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存在的MIAS是患者全因死亡独立危险因素,明显影响透析患者的长期预后,是病死率增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红蛋白(Hb)波动情况,初步探讨Hb波动的影响因素。 方法选取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透析中心透析龄超过12个月的患者。以Hb110~120 g/L为靶目标值,根据前后两个月的Hb变化值是否达到10 g/L分为波动组和非波动组。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b波动的影响因素。 结果共163例患者,基线Hb值为(107.52±15.47)g/L,随访期平均Hb值为(106.57±15.22)g/L。基线及随访期Hb达标情况大致相似,46.6%~56.4%患者Hb未达标(Hb<110 g/L)。随访期中仅有1.2%患者Hb始终达标。患者平均Hb波动值为8.15±5.01 g/L,Hb波动率为27.0%,短期波动在大多数血液透析患者中较常见,少数患者Hb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非波动组患者的透析龄和基础Hb值显著高于波动组(t=-5.602, P=0.048; t=-1.731, P=0.010),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剂量显著低于波动组(t=6.218, 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经过透析龄<24个月、基础Hb<100 g/L等因素校正后,EPO剂量≥200 U/(kg·w)与Hb波动显著独立相关(OR=4.7,95%CI 3.2~9.3,P=0.030)。 结论Hb波动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普遍存在,少数患者Hb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Hb波动较大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EPO剂量应用也较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超纯透析液对慢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及促红细胞生成素反应性的影响.方法 使用鲎细胞溶解物试验方法测定内毒素水平,用平板琼脂培养基37℃培养72 h并行菌落计数,观察超纯透析液及常规透析液内毒素水平及细菌菌落计数的差异.结果 50例透析患者应用超纯透析液前血清C反应蛋白为(9.58±6.35)mg/L,促红细胞生成素为(196±140)U·kg~(-1)·w~(-1);血红蛋白为(103.1±7.6)g/L,转铁蛋白饱和度为(29.9±7.6)%;应用超纯透析液6个月后血清C反应蛋白为(5.16±4.98)mg/L,促红细胞生成素为(179±136)U·kg~(-1)·w~(-1);血红蛋白为(105.3±6.3)g/L,转铁蛋白饱和度为(33.3±5.2)%,应用超纯透析液前、后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多项研究结果提示,超纯透析可以减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远期并发症、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维持性透析(MHD)患者透析后6 h内血压变异增加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稳定透析患者123例,根据患者透析后6 h的血压的变异度(BPV)分为收缩压高变异组(HSBPV)及收缩压低变异组(LSBPV)、舒张压高变异组(HDBPV)及舒张压低变异组(LDBPV),分析患者血压变异度的影响因素。结果:透析后6 h患者SBPV为(12.56±2.38)%、DBPV为(12.60±3.04)%。在高收缩压变异组与低收缩压变异两组的年龄、干体重、单次透析超滤量、细胞外液(ECW)、细胞内液(ICW)、血红蛋白、i PTH、T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舒张压变异组与低舒张压变异两组的年龄、干体重、单次透析超滤量、ECW、ICW、血红蛋白、i PTH、T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体重、ECW、血红蛋白、i PTH、TC是MHD患者透析后收缩压变异度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年龄、TC是MHD患者透析后舒张压变异度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透析前细胞外液高容量、低血红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炎症状态及未得到控制的继发性甲旁亢可增加MHD患者透析后6 h的收缩压变异度;高龄、高胆固醇血症可增加MHD患者透析后8 h的舒张压的变异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临时性/半永久性中心静脉置管、自体动静脉内瘘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与贫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北省通城县人民医院肾内科门诊及住院的采用不同血管通路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共76例,按照不同的血管通路分为导管组(临时中心静脉置管-半永久中心静脉置管)、内瘘组(无临时中心静脉置管)和导管-内瘘组(临时中心静脉置管-动静脉内瘘)。每组患者常规每周3次血液透析治疗,比较3组患者纳入研究开始及6个月后透析日清晨空腹血钙、血磷、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浆白蛋白(albumin,Alb)、血浆前白蛋白(prealbumin,PA)、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变化以及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的用量。结果 3组患者纳入研究开始及6个月后钙磷水平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导管组、内瘘组患者纳入研究开始及6个月后炎症因子hs-CRP、IL-6及血Alb、PA、Hb水平及EPO用量无明显变化。而导管-内瘘组患者早期炎症因子hs-CRP、IL-6水平较高,转换为内瘘后炎症因子水平明显下降[(4.12±1.74)比(13.78±0.71),(71.42±26.52)比(131.16±40.28),P0.05)],血Alb、PA、Hb水平上升[(42.15±7.59)g/L比(32.85±3.76)g/L,(0.32±0.09)g/L比(0.22±0.08)g/L,(110.28±10.15)g/L比(94.67±9.73)g/L],EPO用量减少。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的hs-CRP、IL-6与Hb呈负相关(r=-0.59,P0.05;r=-0.54,P0.05),与EPO剂量呈正相关(r=0.64,P0.05;r=0.59,P0.05)。结论中心静脉置管较动静脉内瘘增加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微炎症状态,导致EPO用量增加,贫血改善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红蛋白的变异性与患者住院率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1日~2014年1月1日我院肾脏内科血液透析中心稳定的维持性透析患者150例。进行为期1年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观察,通过分析住院率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红蛋白变异性对临床疾病进展的影响。结果:排除年龄、性别、透析时间、BMI、spKt/v、iPTH、血白蛋白及基础血红蛋白,铁蛋白,促红细胞生成素使用量的影响,无波动组住院率26.1%,小波动组住院率47.5%,大波动组住院率50.0%,三组相比,小波动组及大波动组均与无波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波动组与小波动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小波动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45.8%,大波动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50.0%,三组相比,小波动组及大波动组均与无波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波动组与小波动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红蛋白变异性与临床住院率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前、后血浆髓过氧化物酶水平的变化,分析其可能的原因及意义.方法 收集4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前、后血标本各4 ml,其中2 ml置于乙二胺四乙酸抗凝管,2 ml置于普通试管,低温离心后分别收集血浆和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血浆髓过氧化物酶及血清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的水平并比较透析前、后的变化.结果 透析前、后血浆髓过氧化物酶水平分别为(161±33)μg/L和(426±188)μg/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透析前、后血清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水平分别为(191±33)μg/L和(193±34)μg/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应用肝素作为抗凝剂透析后,血浆髓过氧化物酶水平的升高并非由中性粒细胞释放所致,很可能是由肝素刺激血管壁固化髓过氧化物酶释放所致.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不同透析频率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残余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根据透析方案的不同将53例慢性肾功能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分为3组.A组:19例,每周透析3次;B组:15例,每周透析2次;C组:19例,每2周透析3次.1年后分别标记为A1组、B1组、C1组.检测各组患者的残余肾功能.结果 A组、B组、C组患者残余肾功能分别为(6.5±1.7)ml/min、(7.0±2.2)ml/min、(6.0±2.4)ml/min.A1组、B1组、C1组残余肾功能分别为(2.7±1.5)ml/min、(3.3±1.8)ml/min、(4.1±2.6)ml/min.透析1年后,A组、B组、C组患者残余肾功能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9.605、8.393、12.026,P均<0.01);A1组与C1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2.416,P<0.05).C组残余肾功能下降最少.结论 透析频度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残余肾功能的下降速度,血液透析频率较低(每2周透析3次)的患者残余肾功能的下降速度低于每周透析3次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失牙(无牙颌的发生率)情况。方法透析组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解放军第一六一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规律血液透析治疗的68例成年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对照组选择在解放军第一六一医院体检中心行常规口腔检查的全身健康人群68例,对照组与透析组年龄(±3岁)和性别进行匹配,肾小球滤过率大于90 ml/min。所有研究对象采用统一的方法进行口腔检查,收集缺牙、龋病及牙周状况的信息,比较2组间的差异。结果透析组和对照组的龋坏牙数分别为2.1±1.4和2.4±1.5,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透析组和对照组的失牙数分别为11.4±8.2和7.6±5.8,透析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2);透析组和对照组的充填牙数分别为1.7±1.7和1.9±1.4,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9);透析组和对照组的龋失补指数分别为15.5±8.1和11.9±5.9,透析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3)。2组牙周状况的比较:透析组和对照组的菌斑指数分别为1.78±0.87和1.24±0.65,透析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0);牙龈指数分别为1.39±0.87和0.92±0.57,透析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0);牙周探诊深度分别为(5.37±1.84)mm和(3.08±1.03)mm,透析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0);临床附着丧失分别为(5.68±1.92)mm和(3.26±0.92)mm,透析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0);牙齿松动度分别为1.79±0.57和0.57±0.50,透析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0)。透析组中14.7%为无牙颌患者,而对照组中无牙颌的发生率仅为4.4%,透析组无牙颌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41)。结论在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成年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牙早失很常见,其牙周情况较差,需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白芍总苷(total glucosides of paeony,TGP)能否改善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的微炎症状态。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5年7月在我院肾内科进行维持性腹膜透析的患者36例设为腹膜透析组,其中男性20例,平均年龄为(49.2±12.6)岁,女性16例,平均年龄为(51.0±14.2)岁,透析时间≥6个月。所有患者在已有的治疗基础上加服TGP胶囊(1.2 g/次,2次/d),治疗后第18周检测用药前、后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血白蛋白(albumin,Alb)、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水平,同时设健康对照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34~65岁)。结果①腹膜透析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hs-CRP水平分别为(6.62±2.27)mg/L和(1.14±0.36)mg/L,IL-6水平分别为(343.03±46.7)ng/L和(57.48±10.69)ng/L,TNF-α水平分别为(8.26±1.19)ng/L和(2.18±0.71)ng/L,前者高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膜透析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Hb水平分别为(96.39±7.78)g/L和(125.37±16.42)g/L,Alb水平分别为(33.72±3.12)g/L和(40.28±1.94)g/L,前者低于后者,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②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hs-CRP水平分别为(5.41±2.10)mg/L和(6.62±2.27)mg/L,IL-6水平分别为(309.88±44.99)ng/L和(343.03±46.7)ng/L,TNF-α水平分别为(7.58±1.23)ng/L和(8.26±1.19)ng/L,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水平分别为(97.08±6.86)g/L和(96.39±7.78)g/L,血Alb水平分别为(34.45±3.39)g/L和(33.72±3.12)g/L,二者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ALT水平分别为(21.40±7.10)U/L和(19.60±6.12)U/L,AST水平分别为(16.30±7.72)U/L和(14.70±8.63)U/L,二者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确实存在微炎症状态,TGP明显降低hs-CRP、IL-6及TNF-α水平,同时改善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红蛋白变异率和血液透析通路失功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随访从2020年01月—2020年12月在长海医院肾内科血液透析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临床资料,记录血管通路失功发生率,分析血红蛋白变异率与血管通路失功的关联性。结果:在完成随访的285例患者中,48例患者出现血透通路失功,237例患者血管通路正常。对两组血透患者的基线数据进行曼-惠特尼检验,血红蛋白变异率(P=0.041)、肌酐(P=0.005)和肾小球滤过率(P=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患者资料与血管通路情况的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发现血红蛋白变异率(P=0.041)、肌酐(P=0.004)和肾小球滤过率(P=0.006)与血管通路失功相关。回归分析表明,血管通路失功与血红蛋白变异率(P=0.002)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结论:血透患者高血红蛋白变异率与血透通路失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对肾性贫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52例尿毒症维持性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8例,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24例,两组患者均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叶酸、蔗糖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血红蛋白浓度变化.结果 治疗前,维持性血液透析组患者血红蛋白浓度与维持性腹膜透析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血红蛋白浓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但腹膜透析组患者血红蛋白浓度升高更为明显,与血液透析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均能改善透析患者肾性贫血,但腹膜透析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N-末端脑钠肽(N-terminal brain natriuretie peptide,NT-proBNP)运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干体质量的评估并分析临床意义。方法 48例行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分为干体质量组(Ⅰ组,24例),容量超负荷组(Ⅱ组,24例)。治疗前比较两组年龄、平均动脉压、心胸比例、左室射血分数、左室容积、NT-proBNP、血肌酐、尿素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两组常规透析前后检测NTproBNP、血肌酐、尿素氮,计算尿素清除指数(the urea clearance index,Kt/V)值,并于下次透析前检测NT-proBNP、血肌酐、尿素氮。结果Ⅰ、Ⅱ两组患者间性别、年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容积、透析之前血肌酐、尿素氮及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平均动脉压[(88.10±10.16)mm Hg、(93.92±8.03)mm Hg]、心胸比例[(48.80±6.11)%、(53.25 4-2.72)%]及NT-proBNP[(3 827.67±712.12)ng/L、(5 793.58±945.20)ng/L],Ⅰ组小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透析后两组间NT-proBNP[(1847.77 4-802.54)ng/L、(3 023.58±876.56)ng/L]、血肌酐[(287.26±62.86)μmol/L、(298.86±74.57)μ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下次透析前测NT-proBNP、血肌酐值,与上次透析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Ⅰ、Ⅱ两组NT-proBNP值远高于正常值范围。结论在非显性水肿的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中,NT-proBNP增高提示容量超负荷普遍存在。NT-proBNP可用来评估非显性水肿的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容量负荷,但具有局限性,可辅助调节干体质量。维持性血液透析干体质量的确定需要查体及多项检测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长程血液透析(LSHD)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血液净化中心40例MHD患者,通过问卷调查和收集临床资料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前瞻性配对临床研究.根据临床资料、检验指标、睡眠质量将患者配对分组为普通透析(HD)组和LSHD组,各20例,进行6个月的临床试验,观察两组患者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及生活质量的情况.结果 LSHD组的Kt/V(1.73±0.36比1.41±0.23,P<0.05)、血红蛋白[(124.67±9.08)比(110.55±9.01) g/L,P<0.01]、血清白蛋白[(45.01±2.66)比(39.28±2.63) g/L,P<0.01]显著高于HD组 ;血压控制比例(14/20比5/20,P=0.010)和睡眠质量(16/20比5/20,P=0.001)显著优于HD组 ;生活质量SF-36评分显著高于HD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长程透析可以改善MHD患者睡眠质量、营养状况,从而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发生肾性贫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其与血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8年11月期间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接受MHD 3个月以上、病情稳定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血红蛋白(Hb)水平分为贫血组和非贫血组。回顾性收集患者一般资料、观察期内实验室检查及透析相关资料。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贫血指标与透析相关指标、血NT⁃proBNP水平的相关性;逐步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MHD患者发生贫血的危险因素。结果共160例MHD患者入选本研究,年龄(63.11±11.35)岁,男79例(49.4%),女81例(50.6%)。患者透析龄(118.01±82.32)个月,血红蛋白(110.09±13.48)g/L,NT⁃proBNP水平中位数为3985 ng/L。贫血组73例(45.6%),非贫血组87例(54.4%),贫血组血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非贫血组(t=-3.714,P<0.001)。MHD患者血红蛋白水平与每周透析时间(r=0.228)和血白蛋白(r=0.349)呈正相关,与血NT⁃proBNP水平呈负相关(r=-0.318);血细胞比容与每周透析时间(r=0.283)、血清钙(r=0.317)、血磷(r=0.264)、白蛋白(r=0.513)呈正相关(均P<0.05)。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血白蛋白、高NT⁃proBNP水平是MHD患者发生肾性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MHD患者NT⁃proBNP水平升高与血红蛋白水平降低相关,低血白蛋白、高NT⁃proBNP是MHD患者发生贫血的危险因素。提示肾性贫血的治疗需要考虑改善营养不良和高容量等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分析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液透析充分性的情况,为进一步规范化制定血液透析处方和评估血液透析质量提供依据,进而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采用单中心横断面调查的对照研究方法,应用在线尿素清除率监测(online clearance monitoring,OCM)尿素清除指数(Kt/V),统计分析2014年5月~6月我院血液净化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11例的人口统计学资料、血液透析处方、超滤量、血流量,以测定的单次Kt/V值≥1.2为透析达到充分性的标准,并对Kt/V值达到和未达到充分性的2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211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单次Kt/V值为0.65~1.88,平均Kt/V值为(1.11±0.20);其中74例患者(占35.0%)单次Kt/V值≥1.2;137例患者(占65.0%)单次Kt/V值1.2,146例患者(146/211,占69.1%)单次Kt/V值≥1.0。②对Kt/V值达到和未达到充分性的2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发现,2组患者的男女比例[(30/44)比(122/15)]及体质量[(56.0±10.1)kg比(68.8±12.3)kg]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超滤量[(2.62±0.69)L比(2.74±1.02)L]及血流量[(234.8±21.4)ml/min比(232.4±30.4)ml/min]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①OCM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充分性监测方便、快速;②本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血液透析充分性总体达标率低,需综合评估,个体化处方,加强患者管理;③男性、体质量较高的患者达标率低,需重视此类患者的透析充分性评估,并进一步调整血液透析处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红蛋白变异与住院率、死亡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1日~2010年12月31日本中心门诊维持性血透患者的血红蛋白变异情况,观察随后12个月(2011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患者的住院率、死亡率,并分析血红蛋白变异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共有175例患者符合条件纳入观察,48%患者在观察期内血红蛋白出现大幅度波动,仅有18.9%患者血红蛋白稳定在目标值之内。血红蛋白持续低于目标值和在目标值以下小波动是患者住院率升高的危险因素[OR值3.479,95%CL(1.192~10.152)和OR值4.029,95%CL(1.286~12.624)],高变异与住院率、死亡率增加无显著相关性(均P〉0.05)。结论:血红蛋白高变异可能并不是预测血透患者住院率、死亡率的危险因素,相反,血红蛋白持续低于目标值以及在目标值以下小波动与血透患者住院率、死亡率增高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对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治疗时间≥3个月、规律性透析、治疗规范、依从性好、定期监测血指标患者198例。每月监测患者血常规,每3个月监测患者血脂、钙、磷等指标。随访1年,记录患者心血管事件和因心血管事件死亡情况。分析不同血红蛋白水平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结果:低血红蛋白组(Hb<110g/L)心血管事件发病率最高,为62.0%(62/100),目标血红蛋白组(110g/L≤Hb≤120g/L)最低,为30.2%(16/53),两组比较P<0.05。高血红蛋白组(Hb>120g/L)发病率为55.6%(25/45),与目标血红蛋白组比较P<0.05。因心血管事件病死率低血红蛋白组最高,为19.0%(19/100),目标血红蛋白组最低,为3.8%(2/53),两组比较P<0.05。高血红蛋白组病死率为14.6%(8/45),与目标血红蛋白组比较P<0.05。结论:血红蛋白水平影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低于或高于目标血红蛋白水平均有较高的心血管事件发病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三种不同钙离子浓度透析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单次透析过程中血钙的影响,为透析液钙离子浓度的个体化选择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择2014年1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根据使用不同钙离子浓度分别为1.25 mmol/L(DCa 1.25组)、1.5 mmol/L(DCa 1.50组)和1.75 mmol/L(DCa 1.75组)的透析液进行单次血液透析治疗,每次透析4 h,3组所用透析液除钙离子浓度不同外,其他透析液主要成分组间无差别。分别检测每组透析前、后及下一次透析前的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白蛋白(albumin,Alb)、血钙、血磷等生化指标,同时监测单次透析前后患者的血压变化。结果对患者透析前基线数据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透析前iPTH水平为(458.7±408.2)ng/L、血钙(2.2±0.2)mmol/L、血磷(2.1±0.6)mmol/L、钙磷乘积(57.4±18.9)。iPTH、血钙、血磷达标率分别为53.8%、46.3%,25.0%;透析患者普遍伴有低钙血症(占48.8%)、高磷血症(占71.3%)和高甲状旁腺素血症(占23.8%)。单次透析治疗结束后的血钙水平分别为DCa 1.25组(2.27±0.20)mmol/L、DCa 1.50组(2.53±0.21)mmol/L、DCa 1.75组(2.51±0.20)mmol/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52,P0.01)。与透析前相比较,3组透析后血钙浓度较透析前均有所增加;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扣除透析前血钙浓度的影响因素后,DCa 1.25组血钙平均增加量最小。单次透析结束后血钙达标率分别为65.4%(DCa 1.25组)、48.1%(DCa 1.50组)、58.8%(DCa1.75组);透析结束后高钙血症的发生率DCa 1.75组(占41.2%)与DCa 1.50组(占51.9%)明显高于DCa 1.25组(占19.2%)。三种透析液对透析患者的血磷、血压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次使用钙离子浓度为1.25 mmol/L的透析液治疗,对透析后血钙浓度的影响最小、血钙达标率最高、高钙血症的发生率最低;与钙离子浓度分别为1.50 mmol/L和1.75 mmol/L透析液比较,钙离子浓度1.25 mmol/L更接近人体生理离子钙浓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