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nterstitial cystitis/painful bladder syndrome,IC/PBS)与OAB病(overactive bladder,OAB)在症状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其临床特点都主要以尿频、尿急、膀胱区胀痛为主要症状.且二种疾病在临床上均为排他性诊断,临床医师易将...  相似文献   

2.
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nterstitial cystitis/painful bladder syndrome,IC/pBs)与OAB病(overactive bladder,OAB)在症状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其临床特点都主要以尿频、尿急、膀胱区胀痛为主要症状。且二种疾病在临床上均为排他性诊断,临床医师易将IC误诊为OAB病或者尿路感染等疾病,延误了IC的治疗,而且近年来,IC和OAB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闪此有必要对两者的病因学及诊断进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肉毒素A膀胱内注射联合透明质酸钠膀胱灌注治疗间质性膀胱炎(IC/PB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53例IC/PBS患者,其中行肉毒素A膀胱内注射联合透明质酸钠膀胱灌注28例(A组),单纯行透明质酸钠膀胱灌注25例(B组).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周、1、3、6个月的临床症状(每日排尿次数、最大排尿容量、VAS疼痛评分)和O'Leary-Sant IC问卷表评分情况,治疗完成后进行疗效评估,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组患者治疗各时间点的每日排尿次数、最大排尿容量、VAS疼痛评分、O' Leary-Sant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治疗2周和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治疗的各时间点和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完成后,两组患者下腹酸胀/疼痛改善率分别为82.1% (23/28)和68.0%(17/25),夜尿次数多改善率分别为78,6%(22/28)和64.0% (16/25),尿频尿急改善分别为60.1% (17/28)和28.0%(7/25),组间疗效评估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尿频尿急改善率差异P<0.01).A、B两组各有5例在膀胱灌注后出现尿路感染,口服抗生素后缓解.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及随访.结论 肉毒素A膀胱内注射联合透明质酸钠膀胱灌注治疗IC/PBS能够迅速有效的缓解患者临床症状,较单纯透明质酸灌注能更好地改善IC/PBS所造成的下腹酸胀/疼痛、夜尿次数多和尿频尿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治疗IC/PBS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间质性膀胱炎(Interstitial cystitis, IC)是一种主要发生在女性,以尿频、尿急,膀胱充盈性疼痛为临床特征的器质性病变.IC临床表现与慢性骨盆痛综合征、膀胱炎、前列腺炎和膀胱过度活动综合征相似,缺乏有效的鉴别诊断手段,影响了IC的诊疗效果.近年来,在IC患者的尿液中发现一些与IC相关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标记物,可能为IC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一种有效、无创的判定方法 .本文就IC患者尿液中的分子标记物的研究进展作一.  相似文献   

5.
间质性膀胱炎( interstitial cystitis, IC) 是指不明原因的慢性非细菌性膀胱炎症病变,主要表现为膀胱区或下腹部、耻骨上疼痛和/或尿频、尿急等症状的一种临床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患者膀胱区疼痛有其特征性,多表现为膀胱充盈时疼痛,伴有明显尿意或尿急,但不会出现急迫性尿失禁,在疾病早中期,排尿后疼痛可明显缓解.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钾离子敏感试验(PST)与间质性膀胱炎(IC)盆腔疼痛和尿频、尿急症状(PUF)评分的相关性及意义.方法 IC患者14例.女13例,男1例.平均年龄48岁.临床表现主要为尿频、尿急、膀胱克盈后耻骨上及会阴区疼痛.14例均依据美国糖尿病、消化及肾病协会(NIDDK)IC诊断标准确诊.采用膀胱水囊扩张后碳酸氢钠、利多卡因及肝素钠灌注治疗.治疗前后均行PST评分和PUF评分,并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14例患者治疗前后PST评分中位数分别为4.0、1.0,PUF评分中位数分别为27.5、13.5,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ST评分与PUF评分呈正相关(治疗前rs=0.868,t=4.418,P=0.001;治疗后rs=0.779,t=4.300,P=0.001).结论 PST和PUF评分在IC中表现出一致性,可单独作为IC诊断、鉴别诊断、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判定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膀胱疼痛综合症/间质性膀胱炎(PBS/IC)是一种基于尿频、尿急、膀胱或盆底疼痛的的慢性疼痛综合症。国际尿控学会将之定义为"一种与膀胱充盈相关的耻骨上疼痛,并伴随其他症状,如白天和夜间排尿次数增加,同时除外泌尿系感染和其他病理病变"的疾病。目前对于PBS/IC治疗研究较多,但并没有突破性进展,很多治疗方法缺乏可靠的临床证据,仅仅基于专家意见。能够被大家认可的治疗包括行为治疗,口服阿米替林、PPS、羟嗪、环孢素A及DMSO膀胱灌注,经尿道切除及尿路系统重建可作为严重患者的选择,但必须与患者充分沟通,其他方法仍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自制灌注液膀胱灌注治疗女性OAB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分析自2007年1月至2011年5月行自制膀胱灌注液膀胱灌注治疗OAB女性患者54例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副作用,灌注方法:5%的碳酸氢钠注射液30ml+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30ml+肝素钠注射液(2ml/12500U)50000U,疗程同其他灌注治疗方法.观察指标有:初尿意膀胱容量、最大膀胱容量、尿频、尿急改善情况,生活质量评分( IPSS)、尿常规变化、肝肾功能等.结果 44例(81%)患者尿频、尿急明显改善;生活质量评分(IPSS)明显好转,治疗前后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初尿意膀胱容量及最大膀胱容量均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尿常规、肝肾功能等方面没有明显改变,治疗前后比较P >0.05,没有统计学差异.10例(19%)患者无效,在尿常规、肝肾功能等方面没有明显改变.结论 该方法治疗女性OAB简单有效、安全,可作为女性OAB的可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临床表型6个亚型(urinary,psychosocial,organ specific,infection,ncurological/systemic and tenderness,UPOINT;泌尿、心理、器官特异性、感染、神经性和压痛)分类法在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PBS)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1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IC/PBS患者54例.女42例,男12例.年龄21 ~ 76岁,平均(41.0±12.4)岁.病程6~240个月,平均(63.0±59.2)个月.采用UPOINT表型分类法对患者进行分类,同时采用间质性膀胱炎症状指数(interstitial cystitis symptom index,ICSI)和盆腔疼痛、尿频尿急症状评分(pelvic pain and urgency/frequency patient symptom scale,PUF)评估患者症状,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别评估与膀胱有关的疼痛、尿频、尿急症状.结果 54例患者中,ICSI 9~19分,平均(15.0±1.84)分.PUF评分14~25分,平均(20.0±2.3)分.与膀胱有关的疼痛VAS评分5~ 10分,平均(7.0±1.0)分;尿频评分8~10分,平均(9.0±0.9)分;尿急评分8~10分,平均(9.0±1.3)分.54例患者中,泌尿分类项目患者占100%,器官特异性分类项目占96%,社会心理分类项目占44%,感染分类项目占33%,神经性分类项目占24%,压痛分类项目占28%.占2项分类项目者11%,占3项分类项目者38%,占4项分类项目者36%,占5项分类项目者13%,占6项分类项目者2%.患者症状持续时间与所占项目数相关(r =0.76,P<0.01);ICSI与患者所占的分类项目阳性数相关(r =0.89,P<0.01);PUF评分与患者所占的分类项目数无相关性;患者所占分类项目的阳性数与VAS疼痛评分呈正比,与尿频、尿急VAS评分无相关性.结论 UPOINT临床表型分类法可对IC/PBS患者临床症状进行划分,不仅可提高对IC/PBS患者的诊断率,还为制订IC/PBS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了理论基础,值得临床工作中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碱化利多卡因联合肝素膀胱灌注治疗膀胱疼痛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PBS/IC)的疗效. 方法门诊治疗215例女性PBS/IC患者,年龄28~69岁,平均(46.1±17.5)岁.临床表现为下腹酸胀/疼痛、夜尿次数多及尿频、尿急.采用碱化利多卡因联合肝素膀胱灌注治疗,将2%利多卡因20 ml+肝素3.75万U+5%碳酸氢钠5 ml的混合液缓慢注入膀胱内,保留45~60 min.每周灌注2次,疗程12~16周.患者治疗前后均行O'Leary-Sant IC问卷表评分.结果 215例随访3~18个月,平均9个月.0'Leary-Sant平均症状评分(ICPI)治疗前为(12.5±4.9)分,治疗3个月后降为(6.5±3.6)分(P<0.01);问题评分(ICSI)治疗前为(7.4±3.1)分,治疗后降为(3.2±2.0)分(P<0.01).其中下腹酸胀/疼痛的改善率为71.3%(139/195),夜尿次数改善率为65.3%(109/167),尿频尿急改善相对不明显,为22.9%(24/105).治疗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应用碱化利多卡因联合肝素膀胱灌注能有效改善PBS/IC的临床症状,尤其能明显改善下腹酸胀/疼痛和夜尿次数多的症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根据2002年国际尿控协会(Internation Continence Society,ICS)的定义,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ity bladder,OAB)是一种以尿急症状为特征的综合征,常伴有尿频和夜尿症状,可伴或不伴有急迫性尿失禁(urge urinary incontinence,UUI)[1];尿动力学上可表现为逼尿肌过度活动(detrusor overactivity,DO),也可为其他形式的尿道-膀胱功能障碍.OAB是一个独立的综合征,但在临床上,有许多疾病也可出现OAB症状,如老年男性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患者就常常伴有OAB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酒石酸托特罗定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128例符合诊断标准的OAB患者口服酒石酸托特罗定片,2 mg/次,2次/d,疗程4周,治疗前后分别行OAB症状评分(OABSS),观察患者日间排尿次数、夜尿次数、平均24 h尿急次数、平均尿失禁次数的变化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愈80例(62.5%),显效37例(28.9%),无效11例(8.6%)。用药后日间排尿次数、夜尿次数、平均24 h尿急次数、平均尿失禁次数及OABSS总评分较用药前均明显减少,用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生不良反应18例(14%),均为轻度口干、眼干、便秘等,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酒石酸托特罗定能有效减轻OAB患者尿急、尿频、夜尿、尿失禁等症状,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间质性膀胱炎(interstitial cystitis,IC)与女性激素失调的临床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58例女性IC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21~76岁,平均(40.2±12.4)岁.病程9~120个月,平均(64.3±55.7)个月.记录患者月经周期第1、12、22天的O'Leary-Sant评分、盆腔疼痛与尿急/尿频(PUF)评分,探讨女性IC患者尿频、尿急、膀胱疼痛等症状与月经周期的关系,以及未绝经患者与绝经患者各项评分的差异,调查女性IC患者伴发性激素失调病的发病情况. 结果51例未绝经患者月经周期第1天膀胱疼痛和尿频、尿急症状发生率最高,分别为54.9%(28/51)和60.8%(31/51);7例绝经患者症状加重无明显规律性.月经周期第1、12、22天O'Leary-Sant评分分别为26.60±2.37、21.62±1.98、22.40±2.68,第1天与第12、22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天与第22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UF评分分别为25.20±1.81、19.95±2.01、20.80±3.01,第1天与第12、22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天与第22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例绝经患者的O'Leary-Sant评分和PUF评分的平均值均低于未绝经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58例中,子宫肌瘤、乳腺增生、卵巢囊肿、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分别为48.3%(28/58)、41.4%(24/58)、5.2%(3/58)、13.8%(8/58),均高于国内一般人群的发病率30.0%、40.0%、0.3%、7.0%,除乳腺增生外,其他3种疾病的发病率与国内一般人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女性IC患者的尿频、尿急和膀胱疼痛等症状主要在月经期加重,且未绝经患者的症状比绝经患者严重;女性IC患者伴发性激素失调病的发病率高于国内一般人群,说明性激素失调可能是女性IC的致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膀胱疼痛综合症/间质性膀胱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膀胱疼痛综合症/间质性膀胱炎(painful bladder syndrome/interstitial cystitis,PBS/IC)是一种基于尿频、尿急、膀胱或盆底疼痛的的慢性疼痛综合症。1836年美国费城外科医生JOSEPH PARRISH报告了3例病因不明的有严重下尿路症状的患者并将此疾病命名为“膀胱三叉神经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男性间质性膀胱炎(IC)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方法,并与ⅢB型前列腺炎(CP/CPPS)相鉴别分析,从而提高男性IC的诊治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0年5月18例男性IC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临床表现为下腹部/耻骨上区的疼痛以及尿频、尿急,所有患者之前均误诊为ⅢB型前列腺炎(CP/CPPS),经NIDDK的IC诊断标准,着重通过O'Leary-Sant IC症状评分表、钾离子通透试验(PST)以及麻醉下膀胱镜检查等方法确诊,所有患者治疗前均24h排尿卡记录、尿常规、前列腺液常规及细菌培养等检查,并给予麻醉下水扩张治疗,术后定期肝素膀胱灌注.结果 18例男性IC患者中,PST阳性率77.8%(14/18),麻醉下膀胱镜检查红斑症阳性率94.4%(17/18).平均随访(8.9±4.1)个月,术后患者症状均明显缓解,O'Leary-Sant IC症状评分和问题评分分别由治疗前的(13.52±4.33)分和(8.594±2.35)分,降至治疗后的(6.124±3.09)分和(4.654±3.40)分;24h平均排尿次数治疗前后分别为(11.5±3.9)次和(7.5±4.3)次;24h平均每次排尿量治疗前后分别为(159.5±30.8)ml和(241.7±45.3)ml,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男性IC与ⅢB型前列腺炎临床症状相似,可通过O'Leafy-Sant IC症状评分表、钾离子通透试验(PST)以及麻醉下膀胱镜检查提高男性IC的诊断率,结合水扩张和肝素膀胱灌注治疗可显著改善男性IC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6.
<正>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 bladder syndrome,OAB)是一种以尿急症状为特征的征候群,常伴有尿频和夜尿症状,伴有或不伴有急迫性尿失禁(urge incontinence,UI)[1];尿动力学上可表现为逼尿肌过度活动(detrusor overactivity,DO),也可为其他形式的尿道-膀胱功能障碍。DO为OAB的最常见原因,50%70%的OAB患者由此引起症状[2]。45%70%的OAB患者由此引起症状[2]。45%50%的男性膀胱出口梗阻(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BOO)患者存在DO[3],而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为老年男性引起  相似文献   

17.
间质性膀胱炎16例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间质性膀胱炎(IC)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6例IC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耻骨上疼痛和慢性盆腔疼痛,误诊为慢性膀胱炎、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膀胱结核及尿道综合征,经手术后病理或膀胱镜检查确诊,其中4例行尿流改道,2例行乙状结肠膀胱成形术,10例行药物治疗。结果4例患者行尿流改道治疗后盆腔疼痛完全消失。2例行膀胱成形术后仍有轻微会阴部不适,膀胱容量大于350 m l,分别随访24,33个月无复发。10例非手术治疗患者O′Leary-Sant间质性膀胱炎症状评分和IC问题评分分别由治疗前的(15.4±4.1)和(9.4±2.7)分,降至治疗后的(4.1±2.1)和(5.1±3.9)分。结论对I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应给予充分重视;及早诊断及多种措施联合治疗,可显著改善IC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间质性膀胱炎(IC)患者膀胱组织中神经纤维密度与尿流动力学的相关性,明确其在I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自2013年6月至2016年3月的43例IC患者,均进行盆腔疼痛和尿频尿急症状评分(PUF)、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尿流动力学检查膀胱组织行PGP9.5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和神经纤维计数。结果尿频评分为(2.8±0.9)分,尿急评分为(2.1±0.8)分,VAS评分为(6.2±2.7)分。最大尿流率、膀胱初感觉容量、初急迫容量、强烈急迫容量、膀胱最大容量、排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分别为(18±4)ml/L、(128±57)ml、(163±59)ml、(208±86)ml、(226±94)ml、(33±7)cm H2O。神经纤维密度平均为(5.2±2.2)条/cm2。神经纤维密度分别与尿频、尿急、疼痛评分呈正相关,与膀胱初感觉容量、初急迫容量、强烈急迫容量、膀胱最大容量呈负相关。结论膀胱组织神经纤维密度与膀胱初感觉容量、初急迫容量、强烈急迫容量、膀胱最大容量呈负相关,提示神经纤维密度增高在IC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慢性间质性膀胱炎(IC)是一种以尿频、尿急、间断性膀胱区不适,以及有可能发展为慢性盆底疼痛(CPP)为临床特征的多病因的临床状态.一旦存在CPP后,CPP会变成IC所有症状中占有优势地位、持久且令人痛苦的症状.迄今为止,IC及其继发CPP的诊断及治疗仍是泌尿外科疾病中的棘手问题[1].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电灼术治疗难治性非溃疡型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PB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难治性非溃疡型女性IC/PBS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试验组(n=35)和对照组(n=21)。试验组先行麻醉下水扩张,再对膀胱黏膜丝球样出血点密集处行经尿道膀胱电灼术。对照组单纯行麻醉下水扩张1次。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1周、治疗后1周及1、3、6月的间质性膀胱炎指数评分(ICSI)及问题指数评分(ICPI)、盆腔疼痛和尿急/尿频患者症状评分(PUF)、24h排尿次数及平均每次排尿量,并观察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事件。结果 56例患者治疗后均随访6月以上,试验组患者治疗后1周及1、3、6月的ICSI评分、ICPI评分、PUF评分、24h排尿次数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平均每次排尿量明显增加,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患者治疗后1周及1、3、6月的各项评分及24h排尿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相应时间点,平均每次排尿量明显增加,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患者治疗后1周及治疗后1、3、6月的症状缓解率分别为88.6%(31/35)、82.9%(29/35)、80%(28/35)和71.4%(25/35)。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事件。结论经尿道膀胱电灼术能有效缓解难治性非溃疡型IC/PBS患者的临床症状,其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