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与保守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0年7月采用PKP技术(PKP组)治疗50例,保守疗法(保守治疗组)治疗50例OVCF患者,PKP组患者50例,男20例,女30例;年龄65~90岁,平均81岁。保守治疗组50例,男18例,女32例;年龄65~89岁,平均78岁。术后观察症状改善情况、椎体高度恢复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疼痛程度;椎体高度:在X线片上测量椎体前壁高度、计算椎体高度百分率。结果患者术后获3~12个月(平均9个月)随访。两组患者VAS评分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h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术前椎体前壁、后壁高度比与术后高度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术后与保守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保守治疗组相比,早期采用PKP技术具有即刻减轻痛苦、早期起床活动、恢复椎体高度、减少并发症等优点。保守治疗组经过3~6个月严格保守治疗也能达到症状减轻,但椎体高度恢复不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骨康胶囊辅助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及其对骨代谢的影响。方法:将78例OVC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PKP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骨康胶囊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2组治疗前后血清骨代谢指标[骨钙素(OC)、骨密度(BMD)、Ca2+(钙离子)]、炎症指标[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 (IL-6)]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44%,对照组为79.4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OC、Ca2+、BM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OC、Ca2+、BMD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OC、Ca2+、BMD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NO、TNF-α、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NO、TNF-α、IL-6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五点支撑功能锻炼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后患者后凸畸形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予PKP术,观察组PKP术后联合五点支撑功能锻炼。比较2组临床疗效、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凸角度(Cobb角)、改良Ob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并发症等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95.83%,明显高于对照组(81.25%)(P<0.05);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随访12个月,治疗组Cobb角、OD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椎体前缘高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五点支撑功能锻炼有助于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PKP术后患者疼痛程度,矫正后凸畸形,促进功能恢复,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分析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治疗中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的疗效。方法:收集6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PVP)与B组(PKP),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效果。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疼痛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椎体前柱高度恢复率、椎体中柱高度恢复率以及后凸矫正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PKP与过伸复位加PVP治疗新鲜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临床疗效的比较。方法:将2010年3月~2012年3月入院的48例单一椎体老年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分为治疗组25例行PKP术和对照组23例行过伸复位加PVP术。术前及术后3d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及骨水泥的渗漏率。结果:手术全部成功,患者术前及术后3d的VAS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能有效缓解疼痛;椎体高度前缘恢复率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组好于对照组;骨水泥的渗漏率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PKP与过伸复位加PVP术均能缓解疼痛,PKP术能有效地减少骨水泥的渗漏及更好地恢复病椎的高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椎体后凸成形术(PKP)配合中药熏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226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10例,仅行PKP手术治疗;观察组116例,在行PKP术后配合中药熏药治疗,2组均以5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于术前及术后24 h内、1周、4周评估2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术后24 h 2组的疼痛缓解程度相当(P>0.05);术后1周观察组VAS评分及ODI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4周2组VAS评分及OD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配合中药熏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显著,可快速缓解术后残留的腰背疼痛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医正骨结合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至2016年12月83例单一节段OVCF患者,均为接受椎体后凸成形术的病例资料。其中中医正骨手法整复联合PKP术40例(A组,观察组);单纯采用PKP术43例(B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VAS评分、Oswestry功能指数(ODI),并通过X线片对术前、术后椎体高度变化及术后骨水泥渗漏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通过对两组的各项指标比较,在术前VAS评分和术前骨折压缩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d、术后3个月VAS评分、ODI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骨水泥渗漏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观察组术后椎体高度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与单纯PKP术相比,中医正骨手法整复联合PKP术能有效的缓解病人疼痛、改善生活质量;同时能够降低的骨水泥渗漏率、改善术后椎体高度的恢复,是一种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天池伤科整复手法结合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21年3月—2022年4月于北京市平谷区中医医院就诊的OVCF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行PKP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天池伤科整复手法结合PKP治疗。对比2组疗效及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椎体前缘高度、伤椎Cobb角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优良率93.3%,与对照组的9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疗效为优比例70.0%高于对照组的56.7%,2组各有2例患者术后疼痛缓解不满意。观察组术后1、4、12周VAS、OD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术后术后4、12周VAS、ODI评分亦低于术后1周(P<0.05);术后4周与12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4、12周VAS、OD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术后术后4、12周VAS、ODI评分亦低于术后1周(P<0.05);...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效果。方法将64例OVCF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采用PVP治疗,B组采用PKP治疗,观察2组VAS疼痛评分、椎体高度压缩率、Cobb角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2组术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椎体高度压缩率、Cobb角均明显改善(P均<0.05),B组术后的椎体高度压缩率和Cobb角改善情况明显好于A组(P均<0.05),B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 PVP与PKP均可以显著缓解OVCF的疼痛,但PKP更有利于恢复椎体高度,矫正后凸畸形,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项小芳  黄小娇  张路圆  陈叶海 《新中医》2022,54(11):125-129
目的:观察骨愈复原汤辅助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16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8例。对照组行PKP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骨愈复原汤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评分(JOA评分)、骨密度(BMD),并评价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67%,高于对照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各项中医证候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各项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椎体前缘高度升高,椎体后凸Cobb角度降低(P<0.05),且观察组椎体前缘高度高于对照组,椎体后凸Cobb角度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JOA评分、椎体L2~4 BMD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JOA评分、椎体L2~4BMD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8%,低于对照组14.81%,差异有统计...  相似文献   

11.
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是在影像装置引导下,将骨水泥通过椎弓根途径注入压缩骨折或破坏的椎体内,目的是止痛和稳定、重建病变椎体,具有微创、并发症低等优点,还有增加椎体高度的作用,方法:本组患者20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单节段的13例.双节段8例,3节段以上的4例共治疗41个椎体,进行临床和影像学评价.结果:本组患者均获得3-24个月的随访(平均10个月).其中16例患者术后背部疼痛立即得到改善;13例患者术后当天下床活动.7例患者术后次日下床,术后X光检查椎内骨水泥分布均匀.结论:PVP具有止痛和稳定椎体.具有微创、并发症低等优点,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运用颈胸枢纽调曲法治疗钩椎关节紊乱症、颈椎病、颈椎管狭窄症、颈胸枢纽交锁症等椎曲紊乱类颈椎劳损病。方法:运用理筋、调曲、练功三大法,以颈胸枢纽调曲法为主要疗法。结果:椎曲恢复总有效率98.5%,复位和基本复位率达87.58%;临床总有效率98.99%,总治愈率达86.4%,其中钩椎关节紊乱症治愈率为89.66%,颈椎病治愈率为86.23%,颈椎管狭窄症治愈率为83.78%,颈胸枢纽交锁症治愈率为84.78%,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椎动脉沟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及其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椎动脉沟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辨证属于气血不足)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180例患者通过随机、开放、阳性药物对照试验的方法进行临床试验.其中治疗组90例,对照组90例.30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评定近期疗效.治疗组进行椎动脉沟注射,对照组口服颈复康颗粒.结果:2组治疗前临床症状及体征的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1.1%,治疗后2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分别快于治疗前,治疗前后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动脉沟注射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体征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与对照组相当.可用于治疗椎动脉型颈颈椎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比较电针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与下颈椎不稳的相关性。方法:将17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85例,牵引组85例,观察治疗效果,在治疗前后进行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量表评分,颈椎稳定性评估。结果:电针组治愈率为40.00%,总有效率96.48%;牵引组治愈率为18.85%,总有效率85.8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功能量表评分均降低,X线平片显示,其角位移和水平位移均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电针组优于牵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功能量表评分的降低与角位移和水平位移的减少具有相关性。结果: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优于牵引治疗,其疗效与下颈椎稳定性的改善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简称TCD)观察椎针疗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基底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将15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椎针组(100例)和针刺组(50例),治疗10次为1个疗程,运用TCD观察两种疗法疗程前后椎动脉(VA)—基底动脉(VBA)收缩峰血流速度(Vp)、舒张末血流速度(Vd)及其平均血流速度(Vm)的变化、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及VBA的Vp、Vd、Vm均有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1),但针刺组VBA中Vp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LVA中Vp、Vm,RVA中Vp、Vd、Vm及VBA中Vp、Vm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椎针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优于针刺疗法.能显著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X线对颈椎病的诊断价值。通过对237例颈椎病的分析,总结出X线对其诊断有价值的表现。结果:生理曲度异常(50%)、椎间隙变窄(72%)、钩突变尖(77%)、锥小关节密度增高(59%)、椎体边缘骨赘生成(82%)及项韧带钙化(63%)是其主要的x线表现。结论:颈椎正侧位片及双斜位片仍是颈椎病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检查方法,能够为颈椎病的临床诊断提供有效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比较电针与牵引治疗伴有下颈椎不稳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伴有下颈椎不稳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3例,治疗组采用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牵引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并在治疗前后进行功能量表评分,颈椎稳定性评估。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40.0%和95.6%,对照组分别为16.3%和86.1%,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功能量表评分均降低,X线摄片显示,其角位移和水平位移均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于伴有下颈椎不稳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电针治疗效果优于牵引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椎动脉型、交感型、神经根型颈椎病之间的椎体半失稳、椎体旋转度的关系.探讨椎动脉型、交感型颈椎病之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间的关系.方法:一组病例是在本院PACS系统(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上有X线平片的颈椎病患者,其中椎动脉型21例、交感型19例、神经根型19例,应用PACS系统在X线正位片上测量患者每个颈椎椎体的旋转度和在侧位片上测量椎体半失稳的位移距离.另外一组病例是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颈椎病患者,其中椎动脉型、交感型各有21例.结果:椎动脉型颈椎病和交感型颈椎病都与神经根型颈椎病在C6旋转度间的T检验有统计学意义,其它椎体旋转度间的T检验没有统计学意义.椎动脉型颈椎病(T=-3.433、P=0.001)和交感型颈椎病(T=2.397、P=0.022)都与神经根型颈椎病在椎体半失稳的位移距离间的T检验有统计学意义,椎动脉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椎体半失稳率间的卡方检验有统计学意义(χ2=4.912、P=0.027).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有66.7%的患者出现椎体半失稳,椎体半失稳的位移距离是0.23±0.18 cm;交感型颈椎病患者,有63.2%的患者出现椎体半失稳,椎体半失稳的位移距离是0.18±0.17 cm;神经根型颈椎病有30%的患者出现椎体半失稳, 椎体半失稳的位移距离是0.07±0.17 cm.椎动脉型颈椎病与交感型颈椎病患者的右颈动脉的PI、RI和左椎动脉的PI、RI间的T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椎动脉型颈椎病和交感型颈椎病中椎体半失稳是它们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在神经根型颈椎病中椎体半失稳不是它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颈动脉或椎动脉的PI、RI要比交感型的高.  相似文献   

19.
〔摘 要〕 目的:探讨单节段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椎体强化术后继发邻近椎体骨折的 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桂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2016 年 1 月至 2021 年 1 月收治的行椎体强化术治疗单节段胸 腰段 OVCF 患者共 370 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有无邻近椎体骨折分组,采用 logistic 回归评价术后邻近椎体骨折发 生的影响因素。结果:370 例患者术后发生邻近椎体骨折 44 例,平均骨折发生时间(5.79 ± 1.51)个月。单因素分析 结果显示,邻近椎体骨折组与无邻近椎体骨折组患者在年龄、术后骨水泥渗漏情况、接受系统抗骨质疏松治疗、骨水 泥注入量、伤椎恢复率及术前骨密度方面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年龄≥ 80 岁、无法接受系统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骨水泥渗漏及术前骨密度数值低均为患者术后发生邻近椎体骨折 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结论:行椎体强化术治疗的单节段胸腰段 OVCF 患者发生邻近椎体骨折的风险与患者 年龄、接受系统抗骨质疏松治疗情况、术后骨水泥渗漏情况及术前骨密度密切相关。对于年龄较大、骨密度较低、术 后出现骨水泥渗漏及既往未接受系统抗骨质疏松治疗者,临床应强化干预,以避免邻近椎体骨折出现。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矩阵针刺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选取125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静脉滴注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组以矩阵针刺治疗联合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2组连续治疗1O天,观察并比较2组收缩期峰值流速(Vs)、平均血流速度(Vm)、阻力指教(RI)、动脉搏动指数(PI)。结果:2组治疗后Vs、Vm均明显提高,RI、PI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矩阵针剌可显著提高Vs、Vm值(P〈0.05),降低阻力指数(JP〈0.05)。结论:矩阵针刺可以提高椎动脉血流,改善血流动力学,为临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