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伴有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MNT)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对4例伴有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其临床影像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中,男女各2例,发病年龄52~69岁,平均61岁。CT均提示纵隔内胸腺区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密度较均匀。肉眼观察:肿物最大径2~6 cm,切面实性,灰白、灰黄色,质地中等。镜下见肿瘤大部分包膜完整,境界清楚,只有1例一小处似有包膜侵犯;高倍镜下显示上皮样肿瘤细胞呈结节状分布,结节呈多发性散在或局部融合,细胞形态温和,呈短梭形或卵圆形,胞质粉染,细胞核卵圆形,核仁不明显,未见明显核异型及核分裂象。间质内可见丰富的淋巴细胞,部分区域可见初级淋巴滤泡或伴有生发中心的次级淋巴滤泡。免疫组化:结节内肿瘤细胞CK5/6、CK19、CD57和p63均(+),EMA(-);上皮细胞巢内可见个别CD3、Td T阳性的T淋巴细胞;淋巴间质内淋巴滤泡主要为CD20阳性的B淋巴细胞,CD3和CD5阳性的T淋巴细胞分布在淋巴滤泡间区,非生发中心区域尤其是套区bcl-2(+);Ki-67增殖指数在上皮性结节中低表达,在未成熟的淋巴细胞中高表达;并发现langerhans细胞标记物CD1α和Langerin在上皮细胞巢内散在星状分布。结论 MNT非常罕见,肿瘤细胞p63和CK5/6弥漫(+),推测MNT可能来源于胸腺髓质上皮细胞;另外本文主要强调MNT中langerhans细胞的增生及其特有的组织病理学特征,从而更好、更全面地了解这种罕见的肿瘤。  相似文献   

2.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淋巴瘤的病理诊断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MALT淋巴瘤是发生在黏膜或腺体的低度恶性淋巴瘤 ,是在固有的和受到感染后人体自动免疫启动形成获得性淋巴组织发生的 ,预后良好。其组织形态特点为 :①中心细胞样细胞或单核样B细胞围绕反应性滤泡 ,克隆性 (单一性 )弥漫增生浸润 ,易见浆样分化 ;②肿瘤细胞侵入滤泡内形成滤泡殖入 ,部分殖入、全部殖入和滤泡内浆样分化 ;③肿瘤细胞侵蚀固有腺体形成淋巴上皮病变 ,可出现高度恶性转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胸腺原发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和基因重排特点。  方法  复习2例胸腺原发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临床资料, 通过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染色(EnVision, 抗体包括CD3, CD20, CD79α, CD5, Bcl-2, Bcl-6, CD10, CD23, CyclinD1, AE1/AE3)、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和基因重排特点。  结果  2例患者均为汉族, 男女各1例, 年龄分别为57岁和53岁, 女性患者伴干燥综合征(Sj?gren's syndrome, SS)及过敏性紫癜。术前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及术后大体检查均可见边界清楚的肿物, 内含小囊。镜下可见成片的小到中等大小弥漫淋巴细胞, 主要是中心细胞样细胞和/或单核样淋巴细胞, 偶见中心母细胞或免疫母细胞样细胞。小血管丰富, 血管周围可见较多浆细胞; 并可见多房囊肿, 囊壁被覆鳞状上皮细胞及柱状上皮细胞, 伴淋巴上皮病变, 囊壁Hassall小体增多并囊性退变, 内见粉染物; 存在反应性增生的淋巴滤泡, 周围脂肪组织内散见多处小结节。免疫组化显示CD20、CD79α和Bcl-2弥漫阳性, 囊肿上皮及赫氏小体(Hassall's corpuscle)AE1/AE3阳性, 上皮间可见CD20阳性的淋巴细胞浸润。PCR显示2例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immunoglobulin heavy chain variable region, IgHV)基因重排阳性。2例患者均开胸行肿物及部分胸腺切除术, 术后分别随访27和6个月, 未见复发及转移。  结论  胸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少见, 具有明显特点:亚洲人多发, 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 大体及镜下可见多房囊肿, 血管周围可见明显的浆细胞分化, 缺乏凋亡抑制蛋白2-黏膜相关淋巴瘤转位基因1(API2-MALT1)融合基因等。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 临床结局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淋巴上皮瘤样癌(LEL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分析15例胃淋巴上皮瘤样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组化法检测其免疫表型,比较其与相同分化程度和病理分期的非淋巴上皮瘤样胃腺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和预后。原位杂交法检测肿瘤组织中EB病毒的感染情况。结果 15例胃淋巴上皮瘤样癌均有显著的淋巴样间质,即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弥漫浸润,淋巴滤泡形成,癌细胞呈条索状、不规则的腺管或单个散在分布于大量淋巴细胞背景中。免疫组化:腺上皮细胞CK8/18、AE1/AE3和EMA(+),间质淋巴细胞CD20和CD3(+)。15例均无胃周围淋巴结转移,与同病理分期(T4a N0期)的非淋巴上皮瘤样胃低分化腺癌比较,差异显著(P0.05)。3例肿瘤细胞EBER(+)。结论胃淋巴上皮瘤样癌是一种罕见类型的低分化腺癌,部分有EB病毒感染,具有特殊的临床病理学特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肾原发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淋巴瘤)罕见,该文探讨肾原发性MAL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肾原发性MALT淋巴瘤进行临床检查、病理组织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肾原发性MALT淋巴瘤临床与影像学检查结果缺乏特征性表现,组织学显示淋巴细胞弥漫性浸润,瘤细胞形态呈中心细胞样、单核细胞样,并可见浆细胞样细胞,显示淋巴上皮病变和滤泡植入现象,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阳性染色结果:CD20+,PAX-5+,CD79α+,MUM-1+,阴性染色结果:CD3,CD5,CD45RO,bcl-2,CD10,bcl-6,CyclinD1;CD21显示破损的FDC网,kappa+,Lambda-,呈单克隆表型,Ki-67增殖指数约35%。病理诊断:肾原发性MALT淋巴瘤。结论肾原发性MALT淋巴瘤罕见,因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及影像学依据而极易误诊,明确诊断依赖病理学检查,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性,82岁。主因发现右侧腮腺肿物伴右侧面部疼痛4月余入院。CT扫描显示右侧腮腺实质性肿物突入颞下间隙。临床诊断:右侧腮腺恶性肿物。在全麻下行右侧腮腺深叶及肿物摘除术。病理检查巨检:不规则组织块,5cm×5cm×4cm大小,呈囊性,囊壁完整,表面粗糙,与腮腺组织粘连。剖面呈灰色,有白色液体溢出。镜检:有反应性滤泡出现,瘤细胞为滤泡中心细胞样细胞有亲上皮性,为淋巴上皮病变,伴有浆细胞成分(图1~3)。免疫组化:CD20弥漫( )(图4),背景小淋巴细胞CD5、CD3( ),CD10及AE1/AE3(-)。病理诊断:右侧腮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结外边缘区B细…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鼻咽部良性淋巴组织增生(NBLA)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提高对NBLA的认识和病理诊断水平。方法观察209例NBLA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60例病变组织中浸润的淋巴细胞、雌激素(ER)和孕激素(PR)的表达情况,用原位杂交方法对16例病变组织进行了EBER原位检测。结果镜下可将NBLA分为滤泡型(188/209)及弥漫型(21/209);黏膜固有层浅层可见浆细胞灶状或带状浸润占56%(117/209),淋巴上皮样病变占99%(207/209),血管壁浸润占34.9%(73/209)。免疫组化:滤泡型CD79a和CD20阳性细胞集中于套区及生发中心,CD10阳性细胞位于生发中心,bcl-2阳性细胞主要位于套区,CD3、CD45RO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弥散淋巴组织。弥漫型CD79a和CD20阳性细胞与CD3和CD45RO阳性细胞混杂分布,bcl-2阳性细胞弥漫分布,CD10(-)。淋巴上皮样病变内浸润的淋巴细胞主要是CIY20和CD79a(+),浸润血管壁的淋巴细胞以CD3和CD45RO(+)为主。17例(17/60)个别细胞ER弱(+),PR均(-)。16例EBER均(-)。结论NBLA镜下可分为滤泡型和弥漫型,弥漫型应注意与多种B细胞淋巴瘤鉴别,其发病与病变部位的ER、PR及EB病毒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8.
黏膜相关淋巴细胞型淋巴瘤的病理诊断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ALT淋巴瘤是发生在黏膜或腺体的低度恶性淋巴瘤,是在固有的和受到感染后人体自动免疫启动形成获得性淋巴组织发生的,预后良好。其组织形成特点为:(1)中心细胞样细胞或单核样B细胞围绕反应性滤泡,克隆性(单一性)弥漫增生浸润,易见浆样分化;(2)肿瘤细胞侵入滤泡内形成滤泡殖入,部分殖人,全部殖入和滤泡内浆样分化;(3)肿瘤细胞侵蚀固有腺体形成淋巴上皮病变,可出现高度恶性转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部淋巴结边缘区淋巴瘤(nodal marginal zone lymphoma,NMZL)累及脾脏并伴显著肉芽肿反应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颈部NMZL累及脾脏并伴显著肉芽肿反应临床资料,分析其病理组织学和免疫表型、基因检测特征。结果男,34岁,因低热、消瘦、盗汗16个月,全身淋巴结及脾脏增大14个月就诊,初步诊断为脾功能亢进行脾脏切除术。脾脏活检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化)示:脾脏组织内多个结节样结构,周边见较多小中淋巴样细胞与组织细胞混合存在,部分结节间见较多淋巴样细胞,小中淋巴样细胞浸润红髓。脾脏内结节区CD68和CD163阳性表达,结节周围有较多CD20阳性的小中淋巴样细胞,部分结节间区淋巴样细胞聚集融合,Ki-67阳性率30%。倾向低级别B细胞淋巴瘤。右颈部淋巴结活检示:淋巴结仅见少量残存淋巴滤泡,小中淋巴细胞弥散分布。免疫组化示:淋巴结内小中淋巴样细胞CD20、CD43阳性,Bcl-2(部分阳性),Ki-67阳性率约40%。淋巴结基因检测发现克隆性基因重排。最终诊断:右颈部NMZL累及脾脏并伴显著肉芽肿反应。结论肉芽肿病变可能掩盖淋巴瘤的形态学改变,临床病理诊断时除需注重特殊染色排除特殊感染或其他病因,还需仔细分析肉芽肿之间的淋巴细胞,综合临床、形态学、免疫组化及分子遗传学检查结果以排除淋巴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微结节性胸腺瘤伴淋巴样间质(micronodular thymoma with lymphoid stroma,MNT)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通过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3例MNT,研究其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文献。结果:肿瘤有纤维性假包膜,肿块内见多发性散在或局部融合的上皮性结节,由丰富淋巴细胞间质分隔,其中可见淋巴滤泡形成。上皮性结节由温和的细长形或卵圆形细胞组成,核仁不明显,结节内淋巴细胞稀少。免疫组织化学:上皮性结节内上皮细胞CKpan,CK5/6,CK19,CK8/18均阳性,Ki67约2%阳性,CD20,EMA阴性;间隔内淋巴细胞CD20,CD3,CD5,CD99,TdT均灶区阳性,p53,CD1α均散在阳性;淋巴细胞背景内CK5/6,C8/18,EMA均阴性。结论:MNT是一种罕见的胸腺肿瘤,目前WHO归于交界性,有特殊的发病部位和形态学表现,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该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