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雄激素性秃发(AGA)患者游离睾酮及早发性患者雄激素受体(AR)信使RNA相对表达量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该院脱发门诊258例AGA患者,其中男180例,女78例。按照发病年龄及性别分层,登记所有患者档案信息,包括身高、体重、基本型和特定型分级法(BASP)分型及家族史,测量双手除拇指之外的四指的指长,检测所有患者空腹血液的总睾酮及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水平以及计算游离睾酮指数(FAI)。在早发组(发病年龄≤30岁)中随机获得71例(男47例及女24例)患者拔发标本,并检测毛发标本中AR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1)男性AGA患者FAI值明显高于女性,且早发组中男性FAI值明显高于迟发组;(2)无论是早发组还是迟发组,不同的家族史情况以及不同严重程度秃发患者FAI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早发组中,男性和女性身体质量指数(BMI)≥24者均较24者的FAI值高(P0.05);(4)早发组患者毛囊中AR mRNA表达量在不同性别、头皮不同部位及不同的家族史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指长比、就诊时严重程度以及FAI值无相关性;(5)早发组患者毛囊中AR mRNA表达量与男性BMI值呈正相关(r=0.37, P0.05),与女性BMI值无相关性。结论:男性早发性AGA患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均较为复杂,而BMI值与FAI及AR mRNA相对表达量均呈正相关(r_1=0.21,r_2=0.37;P0.05)。男性患者BMI值越高,秃发发生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毛发显微图像分析系统(Trichoscan)对421例雄激素性秃发(AGA)患者额顶部脱发区域进行毛发密度、终毛/毳毛比例测试,从而对患者病情评估及疗效进行分析。同时进行传统的全头照片拍摄并进行BASP分型和积分,从而比较2种方法的临床实用性和缺陷性。方法:收集2015年4月—2016年1月皮肤科毛发疾病门诊就诊的AGA患者。利用Trichoscan对患者额顶部脱发区域毛发进行密度、终毛/毳毛比例测试,同时拍摄全头照片,根据患者脱发情况进行BASP分型,根据其治疗时间进行分组,利用统计软件SPSS 20.0进行分析。结果:规范治疗的男性和女性AGA患者,其毛发密度数值在治疗2个月时便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终毛/毳毛比例值在治疗后的变化基本无统计学差异。传统的全头照片在改良的BASP分型和积分下,治疗2个月后BASP积分数值变化很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患者在治疗4个月后BASP积分数值明显增加,具有统计学差异;女性患者治疗6个月后BASP积分数值的改变仍无统计学差异。结论:Trichoscan所测量的毛发密度数值的改变能在治疗早期显示出治疗疗效,具有高度的灵敏性,终毛/毳毛比例可以辅助判断AGA患者的毛发生长状况,这优于传统全头照片,且这种优势对女性AGA患者受益更大。Trichoscan在对AGA患者的诊断、病情评估、及疗效分析中具有良好的临床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上海某社区雄激素源性秃发患病率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上海地区雄激素源性秃发(AGA)的患病率、脱发类型。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按照统一制定的表格,对上海市长宁区北新泾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并由皮肤科医生进行诊断确认,对雄激素源性秃发患者采用Norwood-Hamilton和Ludwig标准分级。所有数据录入EpiData数据库,运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次调查回收有效问卷7056份(男3519份,女3537份),应答率72.5%。确诊AGA患者809例,其中男701例,平均年龄(64.16 ± 11.98)岁,年龄范围19 ~ 91岁,女108例,平均年龄(70.46 ± 18.89)岁,年龄范围35 ~ 91岁。总标化患病率为9.47%,男性和女性标化患病率分别为15.73%和2.73%,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56.00,P < 0.001)。52.7%的患者有AGA家族史,其中男为55.78%,女为32.41%。男性AGA患者70岁以上年龄脱发类型以Ⅵ级最多,而20 ~ 70岁年龄脱发类型以Ⅲv级最多。女性AGA脱发类型以Ⅰ级和Ⅱ级最多。结论 上海地区男性雄激素源性秃发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男性和女性雄激素源性秃发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相似文献   

4.
我国6省雄激素性秃发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多地区人群调查获得我国雄激素性秃发(AGA)的患病率以及患病类型等数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调查方法,在6个省各选择1个城市进行社区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共调查17 886人,收回有效问卷15 257份,应答率为85.3%.AGA总患病率12.8%,其中男性患病率21.3%,女性患病率6.0%显著低于男性(P<0.01).AGA的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男性秃发混合型最常见,秃发程度Ⅳ级多见.女性秃发Ⅰ级最多见.各地区患病率存在明显差异(P<0.01).26.9%的AGA患者家族史阳性.结论:我国人群AGA总患病率12.8%,显著低于高加索人种,男性AGA患病率是女性的3.5倍.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basic and specific(BASP)分级在中国雄激素性秃发(AGA)患者中的适用性。方法:由5名皮肤科医师用BASP分级方法对包括200例男性AGA患者和72例女性AGA患者的272例患者进行分级,同时对男、女患者分别用HamiltonNorwood和Ludwig分级方法进行分级,并进行一致性对比。结果:使用BASP分级时,基础分级部分一致率为91.9%、特殊分级部分一致率为90.4%、最终分级一致率为82.0%(95%可信区间为76.9%~86.4%)。而使用Hamilton-Norwood和Ludwig分级的一致率分别为71.0%和97.2%。结论:BASP分级作为一种新的AGA分级方法,在中国人群中应用时有良好的客观性,可以很好地反映患者的实际脱发情况,有良好的易用性,并且不同医师使用时一致性良好,适用性高于传统的分级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雄激素性秃发根据性别、种族、病情严重程度等可表现为不同的脱发模式,Hamilton-Norwood分类法通常用于男性型脱发,Ludwig法则适用于女性型脱发.BASP分类法涵盖种族、性别的差异,易于记忆和掌握.  相似文献   

7.
非那雄胺和米诺地尔治疗雄激素性秃发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非那雄胺、5%米诺地尔及两者联合治疗男性雄激素性秃发(AGA)的疗效.方法:男性AGA患者共248例,分为3组,分别外用5%米诺地尔、口服非那雄胺,及米诺地尔与非那雄胺联合治疗,随访12个月,每次随访时拍照并进行分级和评分,同时观察和记录不良反应.结果:用药6个月、12个月时,联合用药组疗效优于口服组及外用组.口服组、联合用药组的疗效与疗程呈正相关,各组患者的疗效与脱发严重程度相关,与发病年龄和家族史无相关性.结论:联合治疗与单独口服非那雄胺、单独外用米诺地尔相比,起效快,疗效好;且疗程长达1年,联合用药的疗效优于单独用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杭州地区男性雄激素性秃发(androgenetic alopecia,AGA)患者服用1 mg/d非那雄胺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该院脱发专科就诊且服用1 mg/d非那雄胺的184例男性AGA患者的临床资料和临床照片:临床疗效评估采用患者自我评估与医生照片评估相结合,以标准化的7级量表评定疗效,并进行临床疗效和临床性征相关性分析。结果:1 mg/d非那雄胺治疗杭州地区男性AGA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5.00%,其中轻度改善、中度改善和明显改善分别为38.04%、23.37%和13.59%。临床疗效与脱发部位、脱发等级和治疗时间有关,而与发病年龄和发病病程无明显相关。治疗患者中仅4例出现一过性轻度不良反应。结论:口服1 mg/d非那雄胺可有效治疗男性AGA,且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女性雄激素性秃发(androgenic alopecia,AGA)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明确外用米诺地尔溶液能否改善女性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125例女性AGA患者,年龄16~72岁,在使用米诺地尔6个月治疗前均填写了视觉模拟评分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及皮肤病生活质量调查表(dermatology life qualityindex,DLQI),31例患者完成12个月的治疗并再次填写量表。统计分析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变。结果:125例患者脱发严重程度与DLQI及VAS评分有相关性,DLQI与VAS评分亦有负相关;31例患者VAS及DLQI在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疗效好及疗效差的分组在DLQI及VAS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GA严重影响女性患者生活质量,DLQI及VAS量表可以用于评估脱发患者的生活质量,米诺地尔则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雄激素性秃发(AGA)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脱发性疾病,分为男性型脱发和女性弥漫性脱发,不同人种发病率不同.近年来研究认为AGA是一种多基因遗传性疾病,雄激素和遗传因素在AGA发病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多个基因与AGA关系密切.胰岛素抵抗被证明与AGA无关,而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则与AGA有关,具体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测量正常女性及女性雄激素性秃发(AGA)患者前发际线形态及位置,为诊断异常前发际线和重建正常前发际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740例正常女性及98例女性AGA患者按年龄分组,观察和测量前发际线形态、位置及体重指数(BMI)值,并询问其脱发家族史。结果:女性前发际线形态主要有M型、矩型、圆型、三角型及不规则型,其中矩型发际线最多见(39.5%)。正常女性和AGA患者前发际线平均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值为(64.23±0.49)mm。前发际线宽度按大小排列依次为M型(145.34 mm)、不规则型(145.27 mm)、矩型(139.89 mm)、圆型(137.34 mm)及三角型(125.92 mm),其中不规则型与M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发际线美人尖的大小有形态依赖性,M型及三角型前发际线美人尖的宽度和高度均大于矩型发际线(P均0.05)。AGA患者家族史阳性率(65.3%)明显高于正常女性(28.5%),BMI值与前发际线形态及位置无相关性。结论:女性前发际线形态与年龄、BMI值、脱发家族史及是否伴有AGA无相关性,而前发际线宽度与形态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前发际线前缘有后退。  相似文献   

12.
采用统一设计的瘢痕疙瘩流行病学调查表,用EpiInfo6.0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1.5进行分析,以探讨瘢痕疙瘩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结果:瘢痕疙瘩的发生无性别差异(P>0.05),单发者较多发者常见(P<0.05);无家族史者较有家族史者多见(P<0.05);患者发病年龄多在10~30岁,平均(24.59±12.81)岁。有家族史患者中女性发病年龄较男性早(P<0.05);有家族史者或发病年龄早者易多发(均P<0.05);女性或有家族史的患者瘢痕疙瘩较大(P<0.05);性别、家族史、早发和迟发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无关(P>0.05);有家族史的患者女性比例较无家族史的患者大(P<0.05);各个年龄段的发病部位和诱因各有特点。发病部位与发病原因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用生物标志物预测雄激素性秃发(AGA)患者的疗效。方法:307例AGA患者在脱发边缘区拔取生长期毛发,测量磺基转移酶(SULT 1A1)活性[用吸光度(A)值表示],并询问患者年龄、脱发家族史及体重指数(BMI)。予以2%米诺地尔外用,每日2次,每次1 mL,连续治疗6个月。在基线、治疗6个月时进行全局照相评估,根据患者治疗前后脱发面积和程度的变化判断疗效,将患者分为3组,无效组为病情未控制,脱发继续加重;控制组为病情得到控制;改善组为毛发有再生。结果:治疗6个月后,每例患者测量4根毛发时,改善组与控制组、无效组之间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控制组与无效组之间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_(10)=0.000,P_(1-1)=0.028,P_(0-1)=0.702);每例患者测量8根毛发时,改善组与控制组、无效组之间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控制组与无效组之间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_(10)=0.000,P_(1-1)=0.021,P_(0-1)=0.775)。不同疗效积分之间的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值与性别、年龄、脱发家族史、BMI、就诊时脱发严重程度和拔取毛发的部位无相关性。结论:检测SULT 1A1活性可以预测米诺地尔的疗效,4根毛发的敏感性为83%,特异性为82.6%;8根毛发的敏感性为83%,特异性为87%。  相似文献   

14.
正雄激素性秃发(androgenetic alopecia, AGA)又称脂溢性脱发,是最常见的慢性脱发性疾病,在男性患者中常表现为典型的男性型脱发,与遗传、雄激素水平及其受体等因素有关。由于毛发稀疏,头皮显露,影响美观,往往对患者心理和社交造成影响。本研究以信息调查表形式对男性AGA患者进行调查并进行皮肤镜检  相似文献   

15.
<正>雄激素性秃发(androgenetic alopecia,AGA)既往称为脂溢性脱发或早秃,是一种发生于青春期和青春期后的毛发进行性减少性疾病,在男性主要表现为前额发际后移和(或)头顶部毛发进行性减少和变细,也称为男性型秃发(male pattern alopecia),在女性主要表现为头顶部毛发进行性减少和变细,少部分表现为弥漫性头发变稀,发际线不后移,称为女性型秃发(female pattern alopecia)。本病的患病率在不同种族有明显不同,白种人的发生率较高,黑人和黄种人较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毛发结构异常与常见秃发类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89例常见秃发患者的头发每人次100根,于光镜及电镜下观察其结构是否异常。结果:经统计斑秃(AA)的生长期脱发是以感叹号样发为主,伴断发时可见有羽状脆发、偶见粗细段发、结节状脆发或伴有毛小皮损伤;男性型秃发(MPA)、女性型秃发(FPA)的休止期脱发是以杵(棒)状发为主;另外女性秃发患者经常伴有管状发鞘(毛管型)。26例进行治疗前后的毛发结构检查,经有效治疗后所有秃发病例感叹号样发减少,而杵状发都不同程度增加。结论:毛发的结构异常与常见秃发类型相关。毛发结构检查的静态及动态观察,对秃发的诊断、疗效判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雄激素性秃发(androgenetic alopecia,AGA)是一种非瘢痕性秃发,发生于青春期和青春期后,主要表现为毛发进行性减少和毛囊的微小化。在男性主要表现为前额发际后移和/或头顶部毛发进行性减少和变细,也称为男性型脱发,在女性主要表现为头顶部毛发进行性减少和变细,少部分表现为弥漫性头发变稀,发际线不后移,称为女性型脱发。AGA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在我国男性的患病率为  相似文献   

18.
中草药治疗雄激素性脱发的药理与实验研究概况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雄激素性脱发(androgenetie alopecia,AGA),又称男性型脱发(male pattern alopecia,MPA)、脂溢性脱发(sebrrheic alopecia,SA),是皮肤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现代医学认为AGA是一种雄激素依赖的常染色体显性多基因遗传性秃发,其发病与雄激素代谢增多、毛囊单位的5α-还原酶水平增高等因素直接相关。目前采用中医药治疗AGA已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男性型秃发亦称雄激素性脱发、普通秃发,女性亦称女性广泛性秃发或女性型秃发.虽然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埃及市民患病的文献记载,但到目前为止,其病因及发病机理还未完全清楚,不过人类已对其有越来越多的认识.早在1942年Hamilton就提出遗传易感性和雄激素的作用是发病的两个基本条件,这在其经典的人类模型实验中已得到了很好的证明.作者观察了10位类去睾男性受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雄激素性秃发患者外周血二氢睾酮(DHT)、睾酮(T)与非那雄胺治疗疗效的关系.方法:把121例男性雄激素性秃发分成外周血DHT升高组(A组)64例和DHT正常组(B组)57例,分析其临床表现的特点,并将两组患者对非那雄胺治疗疗效积分的差异和DHT、T的变化,以及性勃起功能与DHT的关系进行对比观察.结果:A组患者平均年龄为(25.64±4.25)岁,B组患者平均年龄为(29.38±6.35)岁,A组患者的年龄和发病年龄比B组早,两组患者伴发家族史、病情严重程度无差异、对非那雄胺治疗的疗效、起效时间无差异.A组DHT水平与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两组DHT下降与疗效积分无关,T升高亦与疗效积分无关;DHT的下降与勃起功能障碍相关.结论:雄激素性秃发患者外周血DHT越高,发病年龄越早;对非那雄胺治疗的疗效与外周血DHT水平无关,随着其疗效的提高外周血DHT会出现下降的趋势,但与下降的幅度无关;勃起功能障碍与外周血DHT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