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某县2015年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原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统计分析某县2015年收集的ADR报告。结果 735例ADR报告中,2~10岁儿童及60岁以上老人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女性(52.65%)发生率高于男性(47.35%);给药途径中以静脉滴注发生的ADR最多(78.50%);引起ADR的药物以抗感染药、抗肿瘤药居首;ADR累及系统或器官,以消化系统、皮肤及其附件、全身性损害最为常见。结论临床用药时应重视ADR,促进安全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一般规律与发生因素和特征,从而为临床合理用药和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2~2013年127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根据药品的给药途径、药品类型、ADR程度、ADR所涉及器官和系统、临床表现等做分析。结果本次研究中共涉及127份药物,其中抗菌药物居首位,中成药紧随其后;因静脉滴注而引发的ADR121例,占95.3%;DAR可发生于人体内的每个系统和器官,可表现为变态反应,皮肤损害最为严重,其次为神经系统受损。结论应该针对DAR情况加强监测力度,并将ADR的相关知识进行宣传普及,指导临床进行合理用药,尽量将DAR发生率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丹红注射液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方法收集42例我院监测中心数据库丹红注射液发生的不良反应,统计分析患者基本情况、原患疾病、ADR/ADE发生时间、ADR/ADE累及器官和系统、不良反应处理结果。结果发生不良反应患者年龄大于60岁19例,占全部病例45.24%;原患疾病以心脑血管病为多,占总数52.73%,ADR/ADE发生时间在30分钟以内33例,占总数78.57%,发生在60分钟以内41例,占总数97.62%。不良反应累及多个器官,皮肤及其附件不良反应21例,占总数44.68%。结论丹红注射液在使用过程中应该根据患者基本情况给药,密切监测给药后患者的身体状况,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引起不良反应(ADR)病例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防治与合理用药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ADR监测中心收集到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报告148例,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中148例报告中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所引起的ADR共涉及药品13种,其中头孢曲松(40例,占27.03%)和头孢他啶(30例,占20.27%)最容易引发ADR;静脉滴注最容易引发ADR,共141例,占95.27%。148例头孢类抗菌药物所引起的ADR患者中原发性呼吸系统疾病所占的比例最大,其人数为93例,占62.84%。结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会引起诸多不良反应,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应引起重视,做到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13年1月—2016年12月上报的有效ADR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28例ADR中,0~9岁儿童患者ADR发生率较高(占40.79%);引起ADR最常见的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62.3%);引起ADR最多见的药物为抗感染药物;ADR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最常见。结论抗感染药物是ADR监测的重点药物,儿童是ADR监测重点人群,静脉给药是ADR监测重点给药途径,皮肤病变及其附件病变是提示ADR发生的重要信号。  相似文献   

6.
目的:促进本院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方法:收集本院2008年至2011年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145例抗生素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其中以青霉素类56例(38.62%)占首位,其次为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以静脉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101例(69.66%),在145例ADR中,60岁以上40例(27.56%),临床表现以皮肤系统的各种皮疹为最多。结论:抗生素发生ADR与给药途径、年龄等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医生应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干预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方面的作用,为推动临床药师参与安全用药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药师干预前(2012—2014年)与干预后(2015—2017年)ADR报告各100例,比较干预前后ADR给药途径及药品种类分布。结果干预前ADR检测报告显示给药途径中静脉滴注85例,抗感染药59例。干预后ADR报告显示给药途径中静脉滴注65例,较干预前明显降低(χ~2=10.667,P=0.001),抗感染药31例,较干预前明显降低(χ~2=15.838,P0.000 1),干预前后比较ADR给药途径及药品种类分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临床药师参与ADR检测及有效干预,可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降低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12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方法收集2017年1—12月我院上报的ADR报告121例,分别对患者年龄、给药途径及ADR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1例药物中的抗感染药显示为43例(占35.54%),循环系统药物26例(占21.48%)、中药类注射剂12例(占9.92%),患者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身体组织、内脏以及消化系统等方面。结论导致患者出现药品不良反应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因此在对药品不良的检测和报告上应加大力度,从而使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医院儿科的药物合理应用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儿科病例资料136份,对使用具体临床用药相关情况选行整理和分析。结果共查验不合理处方10份,不合理处方率7.35%。给药剂量过大2例(20%);给药方式不合理2例(20%);给予儿童慎用、禁用药物1例(10%);药物配伍不当2例(20%);占总药物不对症3例(30%)。共发生儿科用药不良反应病例1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8.81%。涉及到抗菌药物6例(50%);中药制剂3例(25%);解热镇痛类药物2例(16.67%);营养、电解质平衡类药1例(8:33%)。结论需要进一步完善本院儿科药物台理应用相应的制度,并对临床儿科医师加强相关药物不良反应知识的培训,保证儿童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我院2011年全年ADR进行总结讨论,配合临床做好药物监测与使用工作。方法对62例药物不良反应统计报告进行分析。结果 ADR发生率最高的是抗菌药,有45例,占72.50%,皮肤系统损害是最常见的表现,有47例,占75.80%。结论抗菌药物发生ADR最多,占首位的是头孢菌素类,临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需要联合用药时应注意配伍禁忌,慎重使用中药注射剂。用药前要询问患者过敏史,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用药后认真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某院中成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安全应用中成药提供参考。方法:使用EXCEL 2003对某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集的所有中成药不良反应报告,按照其所涉及的患者性别和年龄、给药途径、可疑药物品种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性别关系不显著(男女各占50.00%),41岁以上的患者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增加,占47.62%;中成药注射剂是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剂型,占94.04%;所致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高达71.43%。结论:应加强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监测,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析我院243例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促进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5年12月收集上报的24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最高,为36.63%;静脉滴注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243例报告中共涉及药物81种,以抗微生物药物涉及的品种及引起的不良反应例次最多;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主要是以皮肤及其附件为主,占42.19%。结论临床药师应进一步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信息参考和依据,以保障患者用药安全,进而最大程度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注射用药品不良反应情况,掌握导致注射用药品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我院注射用药不良反应患者60例资料,其中男36例,占60.0%,女24例,占40.0%。对药品不良反应患者60例的年龄分布、男女比例药品种类和临床表现等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本组60例患者0~10岁6例,占10.0%,11~20岁8例,占13.3%,21~30岁15例,占25.0%,31~40岁4例,占6.7%,41~50岁8例,占13.3%,51~60岁8例,占13.3%,≥61岁11例,占18.3%。本组中药制剂发生23例,其中硫普罗宁粉针5例,参麦注射液7例,注射用血栓通5例,注射用阿魏酸钠6例,主要表现为面部潮红和过敏症状;抗菌药物发生不良反应35例,其中盐酸左氧氟沙星4例,头孢噻肟钠2例,注射用头孢曲松钠7例,哌拉西林舒巴坦钠15例,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7例,主要临床表现为皮疹、瘙痒及寒战发热症状。结论要加强注射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及时将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反馈,为临床提供准确及合理用药的数据,有效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银杏达莫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分析,为该药品临床合理用药奠定良好基础。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12年4月—2015年4月共64例银杏达莫注射液不良反应病例进行分析。结果银杏达莫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主要体现在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皮肤的损坏以及过敏样反应。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ADR)的时间在输液后2 min~5 d,在输液10 min内、10~30 min、30 min~2 h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最多;发生神经系统反应的有23.44%、消化系统反应9.38%、心血管系统反应6.25%、皮肤及附件4.69%、全身性损害类型3.13%。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药品成分多且制取工艺杂,为了保证其用药疗效,加强监控其临床不良反应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分析西药引发的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和相关原因.方法:选取乌兰察布市第三医院2014-07/2015-07收治的因西药引发药物不良反应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治疗结果、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等.结果:男性患者所占比例54.29%;35.71%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年龄≥61岁;累及消化系统所占百分率为42.86%;西药静脉滴注给药所致不良反应占72.86%;抗菌药物导致不良反应比例70.00%.结论:西药不良反应会影响患者器官、系统,临床应加强西药使用的监督、管理,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合理性,提高治疗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儿科患者临床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探讨相应的防治措施。方法整理分析我院108例用药不良反应病例临床资料。结果108例患儿皮肤不良反应70.37%,其次为消化系统损伤11.11%。造成儿科用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包括用药剂量过、用药不合理、药物配伍不合理。结论儿科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影响到治疗效果及患儿安全,临床中必须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药师参与临床科室抗生素使用流程的优化效果。方法原有的临床科室抗生素流程为:医生开具处方,护理人员根据医嘱进行核对、皮试、取药、配药、储存、准备用药。患者入院后,病房护士与要与患者进行交接,了解患者的对抗生素过敏情况,将使用的抗生素医嘱进行核对,然后到病房药房,与药师共同按单取药。退药流程: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因过敏、出院等情况未使用抗生素,则需要临床医生开具退药单据,护理人员核对后将药品退还给病房或药房,药师根据退单申请进行核对。而药师参与优化后的抗生素流程为:护理人员根据医嘱进行核对、皮试,然后交给科室,科室护理人员扫描用药单据,传入病房配药中心,病房配药中心根据用药时间进行配送,科室护士根据医嘱进行配药应用。退药流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因不良反应、出院等情况未使用抗生素,若手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出院等情况,由临床医生开具退药申请,药师在配送药品时进行冲减。结果优化前共接受治疗的患者860例,发生药物差错18例,药物差错发生率为2.1%,药品损坏25例,药品损坏率为2.9%;药师参与优化后共接受治疗的患者1060例,药物差错发生2例,药物差错发生率为0.18%,无药品损坏发生,优化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化前能够及时用药792例,占92.1%,药师参与优化后能够及时用药855例,占99.4%,药师参与优化后时用药率明显升高。结论药师参与科室抗生素使用流程的优化后明显的降低了药物差错发生率,提高及时用药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不良反应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10月我院出现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的4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的用药类型、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反应程度及给药途径,分析患者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结果分析患者的给药途径诱发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诱发不良反应的药物类型及不良反应的程度明显,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中氧氟沙星、诺氟沙星和格帕沙星易诱发不良反应,用药时要谨慎,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中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及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同安海军闽海医院2014-10/2015-10输液时发生静脉药物不良反应的68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注射中药药物所导致的不良反应有34例,占50.00%;注射抗菌药物及抗病毒药物所导致的不良反应有18例,占26.47%;注射消化系统类药物所导致的不良反应有7例,占10.29%;注射血液系统类药物所导致的不良反应有9例,占13.23%.结论:静脉输液中导致不良反应的因素较多,临床治疗时应规范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综合分析喜炎平注射液临床用药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相关参考。方法选取在我院2014年12月—2017年3月搜集的856例使用喜炎平注射液的患者临床资料,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856例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相关要素。结果 856例使用喜炎平注射液的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有30例,占3.5%;年龄越小或者越大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越高;瘙痒、烦躁,年龄、过敏史、用药剂量、疗程和联合用药5个因素是不良发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喜炎平注射液856例临床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无死亡病例,临床用药时,加强临床合理应用与监护,对于具有过敏史、过敏体质的患者应禁用,结合药物的剂量、疗程和联合用药情况,合理制定给药方案,减少对患者的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