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皮肤镜在诊断脂溢性角化病中的价值。方法:选择120例临床拟诊为脂溢性角化病患者,由两名医生参照脂溢性角化病皮肤镜特点,盲法独立诊断,再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比较皮肤镜在诊断脂溢性角化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及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结果:120例患者中,86例经组织病理学诊断为脂溢性角化病;80例经医生A皮肤镜诊断为脂溢性角化病,82例经医生B皮肤镜诊断为脂溢性角化病。与组织病理诊断比较,医生A皮肤镜诊断脂溢性角化病的一致百分率、灵敏度、特异度、误诊率、漏诊率、Youden指数、Kappa值分别是91.67%、90.70%、94.12%、5.89%、9.30%、0.848、0.805,医生B诊断的上述各项值分别为93.33%、93.02%、94.12%、5.88%、6.98%、0.871、0.841。两名医生经皮肤镜诊断脂溢性角化病的水平经卡方检验无明显差异(2=0.08,P>0.05)。结论:脂溢性角化病皮肤镜诊断结果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3.
<正>患者男,58岁。主诉:阴茎根部黑色斑块2年余。现病史:患者2年前阴茎根部无明显诱因出现米粒大黑色丘疹,无明显自觉症状,未予特殊治疗。皮损逐渐扩大至花生大斑块,遂于2016年8月19日来我院就诊。既往史,个人史及家族史:无特殊,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 描述脂溢性角化病(SK)的常见皮肤高频超声及皮肤镜特征。方法 收集2017年8 - 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46例SK患者,对其50处SK皮损行50 MHz和20 MHz皮肤高频超声和皮肤镜检查。对SK皮肤高频超声和皮肤镜特征进行总结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50 MHz和20 MHz超声对SK的评估结果差异,并对SK皮肤高频超声和皮肤镜下特征的对应关系通过简单匹配系数进行分析。结果 SK皮损特征自上而下50 MHz和20 MHz超声表现分别为增强高回声(48处和39处,P = 0.007)、角质层块状或点状增强高回声(22处和11处,P = 0.019)、伴后方声影(34处和13处,P < 0.001)、皮损形态规则且边界清晰(46处和41处,P = 0.137)、皮损内不均质低回声(50处和47处,P = 0.079)和点状高回声(25处和2处,P < 0.001)、基底位于同一水平面(40处和36处,P = 0.349)、皮损下方真皮回声减低(50处和28处,P < 0.001)。50 MHz超声对SK皮损的8个皮肤高频超声特征整体评价显著优于20 MHz超声(P = 0.002)。50处SK皮损常见皮肤镜下特征为边界清楚(50处),粉刺样开口(45处),沟嵴/脑回状模式(31处),发卡样血管(30处),多发粟粒样囊肿(24处),虫蚀状边缘(21处)和亮白色条纹(3处)。50 MHz和20 MHz超声下,SK皮损角质层块状或点状增强高回声与皮肤镜下粉刺样开口的简单匹配系数分别为42%(21处)和20%(10处),皮损内点状高回声与皮肤镜下多发粟粒样囊肿(> 3个)的简单匹配系数分别为58%(29处)和48%(24处)。结论 皮肤高频超声和皮肤镜对SK皮损评估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且50 MHz超声比20 MHz超声对SK的皮损成像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皮肤镜在脂溢性角化、日光性角化及基底细胞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临床上拟诊为脂溢性角化(108例)、日光性角化(46例)和基底细胞癌(71例)的病例,以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研究皮肤镜诊断三种疾病的敏感性、特异度及一致性。结果:与病理诊断比较:①A、B两位医生使用皮肤镜诊断脂溢性角化的一致率分别为93.52%、93.52%,灵敏度为94.67%、93.33%,特异度为90.91%、93.94%,误诊率为9.09%、6.06%,漏诊率为5.33%、6.67%,Youden指数为85.58%、87.27%,Kappa值为0.8484、0.8511。②A、B两位医生使用皮肤镜诊断日光性角化的一致率分别为89.13%、89.13%,灵敏度为88.89%、85.19%,特异度为89.47%、94.74%,误诊率为10.53%、5.26%,漏诊率为11.11%、14.81%,Youden指数为78.36%、79.93%,Kappa值为0.7776、0.7809。③A、B两位医生使用皮肤镜诊断基底细胞癌的一致率分别为91.55%、91.55%,灵敏度为89.74%、92.31%,特异度为93.75%、90.63%,误诊率为6.25%、9.37%,漏诊率为10.26%、7.69%,Youden指数为83.49%、74.84%,Kappa值为0.8304、0.8293。结论:皮肤镜诊断脂溢性角化、日光性角化和基底细胞癌灵敏度、特异度均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正>脂溢性角化病(seborrheic keratosis,SK),俗称老年斑,又名基底细胞乳头状瘤(basal cell papilloma),是一种常见的皮肤良性肿瘤,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好发部位面部及胸背部。普通型脂溢性角化病根据其临床表现通常易于诊断,但在皮损特征不典型或受到刺激、合并感染的情况下,则不易与色素痣、黑色素瘤、鳞状细胞癌及基底细胞癌等良性或恶性皮肤肿瘤相鉴别,故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7.
报告1例巨大脂溢性角化病。患者女,59岁。因右臀部皮肤逐渐增大的褐色斑块30余年就诊。皮损约20 cm×15 cm,表面粗糙,无浸润。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棘层肥厚,乳头瘤样增生,以基底样细胞为主,见假性角囊肿形成。诊断为脂溢性角化病。  相似文献   

8.
脂溢性角化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文章综述了脂溢性角化病发病可能的相关因素如年龄、目光、血脂和乳头瘤病毒感染,以及脂溢性角化病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异常,说明脂溢性角化病是介于正常与恶性肿瘤之间的一种皮肤病。  相似文献   

9.
应用免疫组化法,分别对脂溢性角化病、正常皮肤、基底细胞瘤做Fas,FasL,Caspase3染色,脂溢性角化病与正常皮肤三种抗体染色结果相似,基底细胞瘤Fas阳性,FasL和Caspase3全部阴性。  相似文献   

10.
脂溢性角化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溢性角化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皮肤病,但是其病因不甚明了。近期的研究认为其发病与年龄、日光照射、细胞凋亡受阻等相关,因而新的治疗方法也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皮肤镜诊断黑素细胞痣、脂溢性角化、日光性角化的准确度。方法:收集临床怀疑为黑素细胞痣、脂溢性角化和日光性角化的病例,由两位医生参照目前皮肤镜诊断标准对该三种皮肤肿瘤进行盲法独立诊断,并与组织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与组织病理诊断比较,(1)A、B两位医生使用皮肤镜诊断黑素细胞痣一致率(89.3%、91.2%)、灵敏度(94%、95.2%)、特异度(84.2%、86.8%)、误诊率(15.8%、13.2%)、漏诊率(6%、4.8%)。(2)A、B两位医生使用皮肤镜诊断脂溢性角化一致率(88%、91.7%)、灵敏度(91.7%、95.8%)、特异度(83.6%、86.9%)、误诊率(16.4%、13.5%)、漏诊率(8.3%、4.2%);(3)A、B两位医生使用皮肤镜诊断日光性角化一致率(84.1%、86.4%)、灵敏度(87.5%、87.5%)、特异度(17.9%、12.5%)、误诊率(82.1%、85.7%)、漏诊率(17.9%、14.3%)。结论:皮肤镜诊断黑素细胞痣、脂溢性角化和日光性角化的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均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大量脂溢性角化病(SK)的皮疹的突然出现,即为Leser-Trelat征(LT征)曾被认为是许多潜在的恶性病变在皮肤上的表现,但也有人提出疑问。 1958—1983年间,在斯德哥尔摩karolinska医院皮肤科,共有1752例被诊断为SK的患者,其中  相似文献   

13.
脂溢性角化病是老年人常见的表皮良性肿瘤,50岁后80%以上患病。近年的研究认为,日光和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与该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但确切机制不明。该病皮损绝大部分颜色较深,研究认为,是增生的角质形成细胞产生内皮素作用于黑素细胞所致。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发现该病皮损中p53、Bcl-2、p73及p16等生物分子表达异常,引起细胞的分化、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紊乱,从而参与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15.
患者81岁,白人农民.背部疣状皮损已10年,损害周围进行性色素减退6个月,局部无其他症状.检查见背部多个疣状损害伴有色素减退晕轮.手背及肩有多发性白斑(系在疣状损害周围色素减退出现之前大约5年发生).体检未发现其他异常.实验检查:血细胞计数(CBC)及血化学均在正常范围,临床上未见甲状腺异常、恶性贫血、糖尿病、肾上腺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57岁.躯干部白色丘疹3年.本例皮肤镜表现独特之处在偏振光浸润模式下与典型脂溢性角化病不同,由于色素减退,皮沟与皮嵴表现为浅褐色背景下放射状分布亮白色线状条纹,呈珊瑚样结构.  相似文献   

17.
【摘要】 日光性雀斑样痣、脂溢性角化病及扁平苔藓样角化病是常见的良性表皮增生性疾病,其皮肤镜特征对于明确诊断、与其他皮肤肿瘤相鉴别、避免不必要的活检和手术以及动态监测皮损变化等都有一定帮助。本共识对这3种疾病的皮肤镜特征进行了总结。日光性雀斑样痣的皮肤镜特征主要为皮损边界清晰、虫蚀状边缘、模糊的色素网、指纹模式、棕色均质模式、假性网络。脂溢性角化病的皮肤镜特征主要为皮损边界清晰、粟粒样囊肿、粉刺样开口、脑回状模式、发夹样血管、摇晃试验中皮损整体移动。扁平苔藓样角化病的皮肤镜特征主要为胡椒粉样或颗粒模式以及周围可见日光性雀斑样痣、脂溢性角化病或光线性角化病的皮肤镜特征。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比较深度卷积神经网络(CNN)与皮肤科医师对色素痣和脂溢性角化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 使用5 094幅色素痣和脂溢性角化病(SK)的皮肤镜图像对CNN网络ResNet?50通过迁移学习进行训练,建立CNN二分类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30幅色素痣和30幅SK的皮肤镜图像进行自动分类。同时,95位经过皮肤镜培训的有经验的皮肤科医师结合临床皮损图片对上述CNN自动分类的60幅皮肤镜图像进行判读。比较二者的诊断准确率,并对错误分类的图像做进一步统计分析。结果 CNN自动分类模型对色素痣和SK的皮肤镜图像的分类准确率分别为100%(30/30)和76.67%(23/30),总准确率为88.33%(53/60);95位皮肤科医师的诊断准确率平均值分别为82.98%(25.8/30)和85.96%(24.9/30),总准确率为84.47%(50.7/60)。CNN自动分类模型与95位皮肤科医师对色素痣和SK的诊断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38,P > 0.05)。CNN错误分类的皮肤镜图像被分为3类,即特殊类型(如皮损色素含量多、角化明显),具有典型特征但存在干扰因素,具有典型特征尚找不到错误分类的原因。结论 CNN自动分类模型在色素痣和SK皮肤镜图像的二分类任务中的表现与有经验的皮肤科医师水平相当。CNN错误分类的原因仍需皮肤科医师与人工智能专业人员共同探索。  相似文献   

19.
脂溢性角化病应用多种维生素治疗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4例脂溢性角化病患者作了相关的糖脂定性定量检测,并采用多种维生素进行了治疗观察。发现大多数中老年患者的尿糖、血糖和血脂增高,治疗组疗前疗后血尿异常累计病例数有显著性差异。30例患者用Vit.A、Vit.A、Vit.C和N.A.A联合治疗,结果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3.33%,经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糖脂异常含量的下降有助于皮损的改善;少数患者服药时间较长可有轻度胃肠反应,研究结论认为,多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64岁。因左侧腹股沟黑色皮疹23年,明显增大4年来院就诊。23年前,患者无意中发现左侧腹股沟有一米粒大小的黑色皮疹,不高出皮肤,无自觉症状,未引起重视,以后皮疹缓慢增大,近4年增大明显,并逐渐高出皮面。洗澡后,高出皮面的部分可象结痂一样被剥除。去除后基底不易出血,但很快又有新痂形成。近1年多来,小部分皮疹有时有轻微瘙痒,搔抓后有破溃、渗液,可不治而愈,但又可在另一处发生破溃。半年前在外院拟诊为着色真菌病,给予伊曲康唑200mg每日2次口服,间断服用半年,但病情无好转。体检: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左图1 患者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