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Lauge-Hansen旋前外展III度踝骨折(PA-Ⅲ度踝骨折)特点和下胫腓联合(ITFS复位质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16年10月天津医院足踝外科入院诊断为PA-Ⅲ踝骨折患者52例,男性44例,女性8例;年龄15~74岁,平均37. 7岁;右踝18例,左踝34例。由1名主治医师阅读伤后踝X线片并作出诊断,主任医师联合三维CT观察踝骨折特点修正诊断,对比分析误诊组和确诊组内踝骨折、Tillaux结节骨折及下胫腓联合分离、外踝骨折部位、类型、主要骨折线方向和主要骨折块位置。术后X线及CT确定ITFS复位质量,间隙与胫距间隙差值 2mm确定为复位不良。结果 52例患者根据伤后X线检查确诊为PA-Ⅲ度踝骨折,三维CT分析踝骨折特点后证实21例误诊,误诊率40. 38%。两组在内踝骨折、外踝骨折、Tillaux结节骨折及下胫腓联合分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在外踝骨折类型、主要骨折线方向、主要骨折块位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在外踝骨折平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确诊组患者中术后ITFS复位不良7例(22. 6%)。结论 单纯依靠X线片诊断PA-Ⅲ度踝骨折误诊率较高,CT三维重建观察外踝骨折类型、主要骨折线方向和骨折块位置可辅助确诊。PA-Ⅲ度踝骨折术后ITFS复位不良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三踝骨折手术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三踝骨折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采用切开复位、腓骨远端解剖钢板和螺钉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结果本组共53例,随访时间为术后4~49个月。53例术后X线片示骨折达解剖复位,全部愈合,功能满意,优良率为88.7%。结论三踝骨折多需切开复位。对外踝骨折,建议使用有良好预塑形的腓骨远端钢板,内踝置钉时避免接触和损伤胫后肌腱。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损伤特点及手术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2月手术治疗的21例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男性11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33.9岁(16~57岁)。阅读X线片及CT等影像学资料,判断是否合并后踝骨折、下胫腓联合分离、胫距关节脱位及胫距关节面是否粉碎,采取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判定手术疗效。结果 21例中旋前外旋型Ⅳ度19例,Ⅲ度2例,其中18例存在下胫腓联合分离,15例使用螺钉稳定下胫腓联合。合并后侧及外侧脱位者14例,外侧脱位者1例,后侧半脱位者1例,无脱位者5例,脱位率76.2%。7例后踝骨折胫骨远端关节面塌陷,可见游离骨碎片。末次随访(术后11~13个月,平均12.4个月)时,Baird-Jackson评分为81~100分,平均94.1分;其中优10例,良6例,中5例,优良率76.2%。结论旋前外旋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多合并胫距关节脱位及下胫腓联合分离,需要复位固定下胫腓联合,正确的解剖复位及内固定,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虽然内踝骨折和外踝骨折的治疗原则已被广泛认可,但对于后踝骨折的治疗仍有较多争议。笔者对近几年关于后踝骨折的诊断、治疗及预后作一综述。共有33项研究950例患者(8项研究属于生物力学领域和25项属于临床医学领域)被纳入meta分析,结果提示后踝骨折患者预后较内踝和外踝骨折患者差,但并没有充分证据表明后踝骨折块的大小影响患者预后。虽然关于后踝骨折的治疗尚未有一致观点,但多数医师认为后踝骨折块的大小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有较大影响。其他因素如骨折移位情况、关节面有无台阶、胫距关节残余半脱位等对预后有影响。虽然间接的证据表明较大的后踝骨折块及骨折移位与踝关节不稳定的发生有关,因而可能需要手术固定,但是尚无充分的证据表明后踝骨折累及关节面1/4会影响踝关节骨折的预后,故后踝骨折治疗方案的选择应该更多考虑骨折移位程度及胫距关节脱位等因素。  相似文献   

5.
李晓阳  王凤铭  管东辉 《创伤外科杂志》2021,23(5):399-400,封3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22岁,主诉"摔伤导致右踝关节肿痛伴活动受限13h余"入院.患者2020年1月7日下楼梯过程中不慎扭伤,踝关节极度外翻,足部处于旋后外旋位,腓骨侧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致右踝关节肿痛,活动受限,就诊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急诊.行X线片检查示右踝关节骨折,伴脱位,急诊遂急行手法复位,效果不佳,暂石膏外固定,收入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创伤骨科.患者入院后神志清,精神可,一般情况良好.患者既往体健,否认其他病史等.查体:右踝关节明显肿胀,内踝处可见皮下淤斑,皮温尚可,右踝关节压痛阳性,纵轴叩击痛阳性,踝穴空虚,可扪及骨擦感,足背动脉可触及.影像学检查:X线片示右腓骨远端可见明显骨皮质不连续,可见一斜形骨折线,断端移位明显,同时距骨向后侧脱位(图1a~b).CT示右腓骨远端下胫腓联合处斜形骨折,骨折线由前下斜向后上,下胫腓联合分离移位,胫距关节对位关系差,关节间隙宽窄不均,距骨明显向后外侧脱位.腓骨骨折近段卡压在胫骨后外侧,后踝可见一较小骨折块,周围软组织肿胀明显(图1c~e).入院诊断:右踝关节骨折脱位(Bosworth骨折),Lauge-Hansen分型的旋后外旋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踝关节细微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5例踝部及足部外伤患者分别进行X线平片、64排螺旋CT MPR和VR重建检查,观察三种检查方法对踝关节细微骨折的检出情况。结果本组45例踝部及足部外伤患者中踝关节损伤27例,共计78处,其中外踝骨折31处,内踝骨折27处,后踝骨折20处;跗骨骨折24例,共计32处,其中跟骨粉碎性骨折18例,楔骨骨折8例,骰骨骨折6例;跖骨骨折4例,共计10处;关节脱位10例。X线、MPR及VR等三种检查方法对上述骨折检出情况进行比较发现,其中MRP对关节骨折检出情况明显优于X线平片和VR,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PR尤其可以显示关节细微骨折,而VR则可以通过在任意角度进行观察,全面显示骨折线走行、骨折块及其与母骨关系。结论 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准确显示踝关节细微骨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踝关节细微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收治的45例踝部及足部外伤患者分别进行X线平片、64排螺旋CT MPR和VR重建检查,观察三种检查方法对踝关节细微骨折的检出情况。结果本组45例踝部及足部外伤患者中踝关节损伤27例,共计78处,其中外踝骨折31处,内踝骨折27处,后踝骨折20处;跗骨骨折24例,共计32处,其中跟骨粉碎性骨折18例,楔骨骨折8例,骰骨骨折6例;跖骨骨折4例,共计10处;关节脱位10例。X线、MPR及VR等三种检查方法对上述骨折检出情况进行比较发现,其中MRP对关节骨折检出情况明显优于X线平片和VR,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PR尤其可以显示关节细微骨折。结论 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准确显示踝关节细微骨折,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准确的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 提供一种后踝骨折复位内固定的理想方法。方法 采用跟骨牵引后C臂X光机下手法复位 ,胫前正中小切口自前向后拧入松质骨螺钉将后踝固定。结果 骨折均得到良好复位及牢固的内固定 ,患者踝关节功能满意。结论 C臂X光机下后踝骨块复位胫前切口螺钉内固定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及踝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 ,是一种治疗后踝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9.
踝关节损伤手法复位通常因为软组织嵌入较难达到解剖复位,近年来多采用手术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治疗以往多采用螺钉、可吸收钉、骨栓等绝对固定,这不符合下胫腓联合弹性内固定的治疗要求。我科自2004-06至2008-04采用胫腓钩板治疗外踝骨折井下胫腓联合分离21例,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技术在踝关节损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MSCT扫描踝关节损伤患者40例,分析薄层重建、多平面重组(MPR)及容积显示技术(VR)对踝关节损伤的显示及价值,并与常规横断面对比分析。结果在40例踝关节骨折中,外踝骨折16例,内踝骨折4例,内外踝骨折8例,距骨骨折2例,复杂三踝骨折10例。MSCT三维重建图像能全面、直观地显示相应的踝关节骨折、脱位及关节腔内骨片情况,尤其是MPR对骨折、脱位、骨碎片显示率为100%。结论 MSCT通过薄层重建配合MPR、VR能够克服横断扫描限制。在不增加患者辐射剂量的情况下,能够更加直观、立体地显示踝关节损伤的基本征象。为踝关节损伤的诊断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探讨骨折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后的功能和预后。方法踝关节骨折98例。按Danis-WeberAo分型及Lauge—Hansen分型。单踝骨折23例,双踝骨折51例,三踝骨折16例,腓骨骨折8例,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28例。98例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结果疗效按齐斌等提出的标准:优良85例,可10例,差3例。优良率86.7%。结论踝关节骨折的解剖复位及维持踝关节稳定韧带损伤的修复是恢复踝关节稳定及防止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必然要求,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可保证踝关节骨折得到解剖复位,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三种影像方法诊断下胫腓韧带损伤的比较.为临床医生诊断踝关节损伤合并下胫腓韧带分离选择恰当的影像方法。方法:对10例急性踝部损伤患者,均行X线正侧位片、超声及磁共振(MRI)检查,以MRI结果作金标准。结果:MRI诊断下胫腓韧带损伤患者7例,超声符合5例.符合率71%;X线符合4例,符合率57%;MRI显示韧带正常者3例;超声与X线均符合3例。结论X线与超声的联合应用,可以避免单一影像方法的诊断缺陷,减少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Pilon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2008年5月~2013年4月我科收治的14例Pilon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按照Rtiedi-Allgower分型标准均属于Ⅲ型,采取经踝前外侧入路+经腓骨后外侧显露胫距关节面的方法,直视下复位胫距关节面。结果骨折复位效果均较满意,其中11例创口Ⅰ期愈合,3例患者Ⅱ期愈合,骨折处均骨性愈合,无术后骨髓炎发生。结论通过内踝外侧及经腓骨后外侧入路显露的双侧入路手术方法,能完整显露胫距关节面,在直视下复位有利于移位骨折块的复位及固定,对于严重Pilon骨折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1,自引:1,他引:60  
目的 探讨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及术后康复的效果。方法 本组120例踝关节骨折,男68例,女52例;年龄18~72岁,平均26.8岁。受伤肢体左侧55例,右侧65例,其中单纯内踝骨折8例,单纯外踝骨折21例,双踝骨折58例,三踝骨折33例。按Danis—Weber分类,A型8例,B型78例,C型34例。对内踝骨折复位采用全螺纹松质骨螺钉及张力带固定;外踝骨折行纯钛金属板螺钉内固定;对于后踝骨折,大于关节面1/4时,从前方置入4.5mm加压螺钉固定。手术的标准是肉眼下解剖复位。术后进行规范的功能锻炼,且不使用石膏外固定。结果 随访6~12个月,113例(94.2%)达到完全正常行走,7例(5.8%)行走时仍有小腿酸胀和踝部不适感。患者满意116例,满意率高达96.7%。结论 完好的复位、稳定的内固定及积极的术后康复可使大多数踝关节骨折患者恢复踝关节的正常功能。  相似文献   

15.
下胫腓联合损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胫腓联合损伤是踝关节骨折的常见伴发伤,多由距骨在踝穴内的外翻和外旋所致。早期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是预后良好的关键。处理不当易造成踝关节慢性不稳定和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目前在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断和治疗上存在较多争议,主要涉及下胫腓联合损伤后稳定程度的判定及固定方式的选择。本文对下胫腓联合损伤从解剖学、生物力学、诊断及治疗进展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不同手术入路及固定顺序治疗86例三踝骨折,评价各种治疗的临床效果。三踝骨折外踝后外侧手术切口入路或内踝闭合及有限切口治疗三踝骨折,术后早期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踝关节由踝穴(胫骨下端关节面与内、外踝)距骨以及周围的韧带组成。临床所谓之前踝是指胫骨下关节面前上缘略向前凸的骨嵴:后踝指胫骨下关节面顶部向后下方的延伸.可防止距骨后移,也称之为第三踝。三踝骨折(Cotton骨折)多为内、外和后踝的骨折,是踝关节损伤中最严重的类型之一,骨折移位大,韧带损伤较严重,常伴有下胫腓关节分离,易遗留创伤性关节炎,后者将严重影响踝关节的功能。我院自2002~2007年诊治三踝骨折58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X线平片与CT两种诊断方法在脊椎骨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72例脊椎骨折患者采用放射X线平片与CT进行检查,并将两种诊断方法分别与手术病理确诊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T诊断方法的椎管狭窄、骨折片移位、椎管容积改变与骨折片突入椎管诊断符合率均明显高于X线平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种诊断方法在脊柱曲度改变的诊断符合率方面比较则无明显差异。CT诊断方法的中柱、后柱骨折诊断符合率均明显高于X线平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种诊断方法在前柱骨折的诊断符合率方面比较则无明显差异。CT检查对轻度骨折、中度骨折及重度骨折等不同程度脊椎骨折评分明显高于X线平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T扫描具有很大的优势,但还不能完全取代X线摄片,两者联合使用可提高确诊率。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19岁。一小时前跳高下落时左足先着地,致左踝部明显畸形伴功能障碍。临床诊断:左足内外踝骨折,左踝关节脱位。X 线检查:正位片见左足背内翻,跟、舟、骰等跗骨旋自内上方,与内踝重叠,胫侧软组织增厚,距骨内翻,距骨头完全顶压于外前方皮下。腓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应用带袢微型钢板治疗陈旧性下胫腓联合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23例陈旧性下胫腓联合不稳患者采用带袢微型钢板弹性固定的方法进行手术治疗,其中男性19例,女性4例;年龄33~47岁,平均(38.4±5.1)岁。术中对内踝和下胫腓联合间隙清创后,用2枚带袢微型钢板实施下胫腓联合固定。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关节功能评分(AOFAS)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本组病例随访7~27个月,平均(15±5.8)个月。踝关节周围骨折均获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0~18周,平均(10.5±3.5)周。术后3d、2个月和6个月复查X线及CT提示下胫腓联合间隙良好,无植入物移位、下胫腓再次分离、切口感染、愈合不良及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术前AOFAS评分(65.23±14.45)分,术后(87.37±12.58)分,全部病例较术前明显改善,评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带袢微型钢板治疗陈旧性下胫腓联合不稳利于患者早期康复,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