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经皮肾镜取石术中及术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珠海市人民医院800例经皮肾镜取石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入选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肾积水、泌尿系感染)、结石情况(结石的部位、多少、是否为鹿角型结石)、手术相关情况(通道数目、单通道术中的通道大小、单通道术中的肾盏入路、单通道的体表穿刺位置、是否为分期手术、手术时间),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出血比例与未出血比例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再将这些因素代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导致经皮肾镜取石术中及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术中术后出血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28.57%vs 6.10%),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术中术后出血的比例明显高于肾功能正常者(24.59%vs 6.49%),合并泌尿系感染的患者术中术后出血的比例明显高于非泌尿系感染患者(18.87%vs 5.78%),鹿角型结石患者术中术后出血的比例高于非鹿角型结石患者(16.92%vs 5.56%),单通道取石患者术中术后出血的比例高于多通道取石患者(10.78%vs 1.52%),一期取石患者术中术后出血的比例高于二期取石患者(11.22%vs 2.27%),手术时间≥90 min患者术中术后出血的比例高于手术时间90 min患者(2.60%vs 10.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合并肾功能不全、合并泌尿系感染、鹿角型结石、分期手术为术中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合并糖尿病、合并肾功能不全、合并泌尿系感染、鹿角型结石、分期手术是经皮肾镜取石引发术中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肾结石出血风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影响PCNL出血的风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218例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31例,女87例.年龄19 ~70岁,平均48岁.其中鹿角形结石146例.7例有开放或PCNL手术史.合并糖尿病41例,高血压病89例.本组手术均由同一术者完成.对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伴随疾病、结石类型、穿刺肾盏、通道数量、通道大小、手术时间及术者经验等相关因素进行单变量及多变量回归分析. 结果 207例手术获得成功,11例因通道建立失败改开放或终止手术.采用单通道碎石176例,多通道碎石31例.采用18 F通道163例,24 F通道44例.平均手术时间78.4 min.输血16例,输血率为7.7%,1例行选择性肾动脉栓塞,1例行肾脏切除.单变量分析中,鹿角形结石(P =0.034)、合并糖尿病(P =0.030)、通道数量(P=0.019)、通道大小(P =0.008)及手术时间(P=0.001)是影响输血率的主要因素.平均血红蛋白下降11.2 g/L.其中鹿角形结石患者平均血红蛋白下降(12.4±4.6)g/L,非鹿角形结石患者(8.3±3.3)g/L;单通道碎石(10.8±3.2)g/L,多通道碎石(13.2±3.5)g/L;18F通道碎石(10.5±2.5)g/L,24 F通道碎石(13.2±4.4) g/L;糖尿病患者(12.7±5.3) g/L,非糖尿病患者(10.8±4.1)g/L.鹿角形结石(P <0.001)、合并糖尿病(P =0.015)、通道数量(P =0.016)、通道大小(P <0.001)及手术时间(P <0.001)是影响血红蛋白下降的主要因素.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合并高血压、穿刺位置、既往手术史及术者经验不是影响出血的主要因素.多变量回归分析中,鹿角形结石( OR=1.92)、合并糖尿病(OR=1.75)、多通道(OR =2.45)、大通道(OR=1.32)及手术时间过长(OR=1.66)显著增加出血的风险. 结论 鹿角形结石、多通道、大通道、合并糖尿病及手术时间过长可显著增加PCNL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术中及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提高手术安全性,并为临床手术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010年12月2014年12月之间所行经皮肾镜(PCNL)的813例(762位)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手术均由同一名主刀医师完成。对可能引起术中术后出血的多种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糖尿病、肝功能不全、血肌酐、泌尿系感染、既往手术史(同侧肾开放手术或体外碎石)、肾实质厚度、肾积水程度及结石类型、肾盏入路、通道数目、通道大小、手术时间、术中操作并发症、手术分期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813例无中转开放及死亡。采用F16通道38例,F24通道775例。平均失血量(216±94)mL,血红蛋白平均下降量为9.8g/L。输血24例,输血率为2.95%,15例行选择性肾动脉栓塞。平均手术时间53min。多因素分析表明,术中操作并发症(OR=4.65)、鹿角形结石(OR=3.15)、多通道(OR=2.73)、合并糖尿病(OR=1.68)显著增加出血的风险。结论术中操作并发症、鹿角形结石、多通道、合并糖尿病显著增加经皮肾镜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4.
5.
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是肾结石的首选治疗方法,而脓毒症作为PCNL术后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受到了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术中肾盂高压灌注是术后发生脓毒症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本文就PCNL术中肾盂灌注压与术后发生脓毒症的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经皮肾镜/输尿管镜取石术中、术后感染性休克15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经皮肾镜/输尿管镜取石术中、术后感染性休克的救治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1月~2009年4月432例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及645例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中、术后发生感染性休克15例(男4例,女11例)的临床资料,其中11例发生在经皮肾镜取石术,4例发生于输尿管镜碎石术,术中1例,术后14例.感染性休克诊断明确...  相似文献   

7.
泌尿系结石是泌尿外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自20世纪80年代首次报道以来,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快速成为治疗大型复杂性肾结石的金标准。精准的穿刺对手术成功至关重要,随着近年来PCNL术中穿刺引导技术的不断改进,手术的疗效和安全性得到进一步提高。本文就各项穿刺引导技术在PCNL术中的应用及优缺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取石术中皮肾通道丢失的处理措施,并进行原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5年12月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456例,术中因各种原因致皮肾通道丢失13例(2.85%),其中通道建立过程中丢失5例(38.4%),通道建立后丢失8例(61.6%),术中采用组织层次辨别法或美蓝示踪法找回皮肾通道,通道找回失败者重新穿刺建立通道或二期手术处理。结果 13例皮肾通道丢失病例,导丝移位致丢失3例(23.1%),剥皮鞘拖出致丢失7例(53.8%),扩张过深致丢失3例(23.1%)。其中学习曲线早期(100例)、中期(100~300例)、后期(300例)者分别为8例(61.5%)、4例(30.8%)、1例(7.8%)。采用两种方法成功找回通道9例(69.2%),通道找回失败者4例重新穿刺成功3例(23.1%),因持续出血终止手术者1例(7.7%)。一期找回通道9例及重新穿刺3例均成功实施手术,术中出血量约50~300(121.0±64.6)mL,通道重新建立时间5~60(24.7±16.0)min,总手术时间85~225(116.0±34.2)min,肾造瘘管留置时间4~30(7.9±9.5)d,术后住院时间5~12(6.4±2.5)d,结石残留3例,一次性清石率75%,其中1例于术后1周二期手术取石,2例术后1月辅助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术后3月复查均无结石残留,总清石率100%。1例终止手术者,术后保守治疗,3月后再次mPCNL成功。结论皮肾通道丢失多发于学习曲线早期,多由术中操作不当导致,通道丢失后,采用组织层次辨别法或美蓝示踪法重新找回通道是可行的,如不成功可重新穿刺或二期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碎石(PCNL)术中及术后出血患者需输血治疗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应用PCNL术治疗肾结石的129例患者(共139次手术)的临床资料。对患者自身因素,如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结石大小类型、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泌尿道感染以及手术相关因素如穿刺定位方式、穿刺肾盏位置、通道大小、手术时间及术者经验等相关因素进行单变量及多变量回归分析,分析上述各因素与是否输血之间的关系,找出影响手术出血的风险因素。结果 139例次手术均由同一名主刀医师顺利完成,均行单通道PCNL术,术中或术后输血治疗的患者有13例,输血率9.4%。单变量分析中,鹿角形结石(P0.001)、合并糖尿病(P=0.002)、通道大小(P=0.035)及手术时间(P=0.003)是影响出血的主要因素;而患者年龄、性别、BMI、合并高血压、肾功能不全、泌尿系感染、穿刺定位方式、穿刺肾盏位置及术者经验不是出血的风险因素。多变量回归分析中,鹿角形结石(OR=5.47)、合并糖尿病(OR=6.16)及手术时间过长(OR=1.03)可显著增加PCNL出血的风险。结论患者合并有糖尿病史、鹿角形结石、及手术时间过长均能增加PCNL术中、术后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0.
经皮肾穿刺造瘘术(percutaneous nephrosto-my,PCN)自1955年Goodwin首次成功应用于肾积水的治疗以来,目前已广泛应用在泌尿外科临床.随着穿刺技术的不断提高和经验的不断积累、引导穿刺的影像设备、穿刺器械以及扩张器的不断革新和改善,经皮肾穿刺造瘘已从简单治疗上尿路梗阻发展到借助内窥镜的操作对肾内及上段输尿管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1.
经皮肾镜取石术后发热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经皮肾镜超声碎石取石术(PCNL)治疗上尿路结石后发热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20例PCNL治疗上尿路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分为发热组和未发热组,对两组PCNI。后发热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术后发热64例,占29.10%,分析肾结石大小、手术过程中碎石时间、灌注液量、有无输尿管上段梗阻等因素对PCNL术后发热和不发热者的影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充分掌握上尿路基本信息,检查梗阻情况、结石大小、硬度,评估手术时间,建议术前应用抗生素,尽量控制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充分引流等是预防术后发热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严重出血的有关风险因素,为预防和减少因PCNL而导致严重出血提供依据。 方法回顾性选取2014年8月至2017年8月收住我院行PCNL的650例上尿路结石患者资料。对患者一般状况,如年龄、性别、孤肾、高血压、糖尿病、术前凝血功能、术前肌酐值、肾积水程度、泌尿系感染等,结石的多少、大小、位置、形态,术者操作因素(术中通道数目、单通道的大小、单通道的入路、单通道的穿刺位置、分期手术、手术时间)进行单因素χ2检验,再对有意义的指标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χ2检验显示高血压、糖尿病、术前凝血功能异常、术前肌酐值>115 μmol/L即肾功能不全、泌尿系感染、中重度肾积水、多发肾结石、结石位于肾盂和肾盏、术中多通道、术中较大穿刺通道、二期手术、手术时间超过90 min与PCNL术后严重出血有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术中较大穿刺通道、手术时间超过90 min、泌尿系感染、肾功能不全与PCNL术后严重出血有关(P<0.05)。 结论术中较大穿刺通道、手术时间超过90 min、泌尿系感染、肾功能不全是PCNL术后严重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肾结石患者行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后发热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183例因肾结石行PCN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7例,女86例,平均年龄(53.6±13.1)岁。术前尿WBC异常152例,中段尿培养阳性36例。对围手术期可能导致PCNL术后发热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83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114.3±52.2)min,平均估计出血量(41.1±63.8)ml,术后结石残留82例(44.8%),术后发热29例(15.8%)。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慢性肾脏病(CKD)分期、尿WBC计数、术后结石残留为术后发热的危险因素,而年龄、性别、肾积水程度、中段尿培养阳性、糖尿病、手术时间、术中估计出血量、ASA分级、S.T.O.N.E.评分及Guy's评分与术后发热无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术后结石残留为PCNL术后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OR=2.486,95%CI:1.169~5.780,P=0.034)。结论:术后结石残留是预测PCNL术后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超选择性肾动脉分支栓塞术治疗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术后肾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对PCNL术后并发肾出血的35例患者行超选择性肾动脉分支栓塞术,栓塞材料为0.018in微弹簧圈,部分病例加用少量明胶海绵颗粒。术后随访3-24个月。结果术中造影发现24例单纯肾段以下小动脉损伤,6例合并假性动脉瘤,5例合并动静脉瘘。全部35例患者均成功栓塞肾动脉出血分支,术后1-4天血尿症状消失,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超选择性肾动脉分支栓塞术治疗PCNL术后肾出血安全、快速、有效,可成为其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经皮肾镜取石术两种肾穿刺辅助方法的穿刺成功率和术后发热发生率的差别,探讨两种辅助方法对术后发热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皮肾镜取石术3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逆行输尿管插管持续低压滴注生理盐水辅助肾穿刺(低压组)126例,采用逆行输尿管插管高压注入生理盐水辅助肾穿刺(高压组)188例,对穿刺成功率、术后发热的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两组穿刺成功率、通道建立时间和总的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低压组和高压组术后发热的发生率分别为19.0%和5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肾穿刺时注水压力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发热与性别(P=0.878)、年龄(P=0.307)、术前合并感染(P=0.998)等因素不相关,而与肾穿刺时的注水压力相关(P=0.018)。结论两种肾穿刺辅助方法均能有效的辅助肾穿刺,但低压组术后发热的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分析导致经皮肾镜取石术中、术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经皮肾镜取石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结石情况和手术相关情况,通过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导致经皮肾镜取石术中和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纳入患者中21例发生术中术后出血,出血率为26.58%。是否合并糖尿病、肾功能不全、泌尿系感染的患者间出血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鹿角型结石患者较非鹿角型结石患者出血比例高(P0.05);不同手术通道、不同分期手术、不同手术时间患者间的出血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部分合并疾病(糖尿病、肾功能不全、泌尿系感染)、某些结石情况(鹿角型结石)以及某些手术因素(分期手术)为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手术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部分合并疾病(糖尿病、肾功能不全、泌尿系感染)、某些结石情况(鹿角型结石)以及某些手术因素(分期手术)可增加经皮肾镜取石患者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经皮肾镜取石术术中肾盂内压力的变化及与取石术后发热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接受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的肾结石患者临床资料,通过压力感受器实时监测术中肾盂内压力及对术后发热的影响。结果:筛选纳入的96例患者术中肾盂内压力≥30mmHg(1mmHg0.133kPa)平均累计时间为83.17s,平均肾盂内压力为14.79mmHg。术后有26(27.1%)例患者出现发热,与感染性结石、术中平均肾盂内压力≥20mmHg、肾盂内压力≥30mmHg持续时间相关(P〈O.05)。而术后发热与患者性别、年龄、尿路感染(UTI)、术后血常规白细胞≥10×10。/L、术中肾盂内压力≥35mmHg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经皮。肾镜取石术术中平均肾盂内压力、肾盂内压力≥30mmHg持续时间与术后发热的发生率呈正相关,而肾盂内压力短暂性升高(≥35mmHg)与术后发热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后感染性休克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5月至2011年10月本中心进行的266例行PCNL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术前均行中段尿细菌培养和常规抗生素预防治疗。通过卡方检验分析评估尿培养结果和使用抗生素天数对术后感染性休克的影响。结果 266例行PCNL的患者中,9例术后出现感染性休克(3.4%),中段尿培养阳性者106例(66.3%),术前使用抗生素进行预防性抗炎治疗大于3天者93例(35%)。尿培养阳性患者,革兰阴性菌感染87例(82%),革兰阳性菌15例(14.2%),混合菌群4例(3.8%)。卡方分析显示尿培养阳性和抗生素使用不足3天与感染性休克明显相关(P<0.05),比值比(OR)分别为5.041和6.959。结论中段尿培养阳性和术前使用抗生素不足3天是感染性休克的高危因素,尿路感染中革兰阴性菌是最主要致病菌群。经皮肾镜取石术术前进行中段尿细菌培养,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预防治疗>3天,对预防术后感染性休克十分有必要。  相似文献   

20.
经皮肾镜取石术(percutaneousnephrolithotomy,PNL)是肾结石的首选治疗方法,而脓毒症作为PNL术后的最危险并发症之一受到了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了解PNL术发生脓毒症的危险因素,对预测脓毒症的发生并及时给予干预治疗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经皮肾镜取石术后发生脓毒症的主要危险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