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网络成瘾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目的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网络成瘾心理行为的关系。 方法 :用父母养育方式评定量表 (EMBU) ,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儿童版 ,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 (CBCL)分别对 4 2名网络成瘾儿童及 4 2名正常儿童进行评定。 结果 :网络成瘾儿童的父母在教养方式上对孩子过于严厉 ,惩罚过多 ,而理解关心不够。在CBCL评定中 ,网络成瘾儿童在交往不良、不成熟、违纪等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结论 :网络成瘾儿童父母教养方式存在缺陷 ,他们的孩子存在较多的心理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高师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父母教养方式的测查,探讨了二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EMBU和SCL-90对230名学生进行了测查。结果: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对高师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而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对高师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消极影响。结论:用科学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培养子女健康的心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南通市青少年网络成瘾现状及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为预防和干预青少年网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Young网络成瘾问卷(IAII)、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分层、随机抽样收集的3400例中小学生进行调查,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实际人数比为3∶2∶1.结果 (1)南通市青少年上网率92.14%,男生高于女生(P<0.05);(2)网络成瘾现患率3.29%,男生高于女生(P<0.01);(3)初中生和高中生网络成瘾的现患率明显高于小学生 (P<0.01);(4)学习成绩差的网瘾率明显高于成绩较好和成绩中等者(P<0.01);(5)成瘾组的EM-BU父母严厉惩罚、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因子分均显著高于非成瘾组(P<0.01),而父母的情感温暖因子分非成瘾组显著高于成瘾组(P<0.01).结论 南通市青少年网络成瘾与父母教养方式密切相关,须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青少年精神障碍与家庭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100例患有精神障碍的青少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病例组),随机选取100名身心健康的当地青少年作为正常对照组。选用百项心理症状问卷和家庭教养方式问卷对所有入组对象进行精神状态和家庭教育的评估。结果:病例组百项心理症状问卷中各症状因子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01﹚;而在所有家庭教养方式中,除了母亲的"接纳-拒绝"因素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项因素病例组得分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或P均0.001﹚。结论: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与青少年精神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对青少年的心理成长与健康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陶庆兰  刘阳  耿婷 《上海精神医学》2007,19(5):267-269,276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和生活事件与大学生抑郁障碍的关系,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方法应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与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对30名患抑郁障碍的大学生和30名正常对照进行调查。结果两组学生在生活事件量表总分;父母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等方面有显著性差异,患者组母亲还表现出较强的过分干涉(P<0.05)。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情绪和对生活事件的态度,不良的教养方式会增加大学生发生抑郁障碍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网络成瘾最早由美国精神病学家Goldberg教授提出[1],而近年米青少年网络成瘾尤其引起了广泛关注.家庭和人格特征作为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因素,是否是网络成瘾影响因素,日前还没有定论[2].本文从这两方面展开研究,以进一步探讨网络成瘾的原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流动儿童情绪障碍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方法对236例流动儿童,207例郑州市儿童进行儿童焦虑情绪障碍筛查表、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问卷调查。结果 (1)流动儿童在躯体化/惊恐、广泛性焦虑、分离性焦虑、社交恐怖、焦虑总分、抑郁总分项目上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2)流动儿童在父母情感温暖、父过分干涉、母偏爱被试项目上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3)父母拒绝、否认,父过度保护,母惩罚、严厉与流动儿童的焦虑呈正相关;父母情感温暖、母偏爱被试与流动儿童的抑郁呈负相关。结论 (1)流动儿童存在显著的焦虑、抑郁情绪问题;(2)流动儿童得到的父母情感温暖、偏爱较少;(3)父母积极的养育方式会使流动儿童较少出现抑郁情绪,而不良的养育方式与焦虑情绪的出现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儿童抑郁症与父母教养方式、忽视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8年4月到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70例儿童抑郁症患者设为研究组,另选择7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评分、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量表(S-EMBU)评分和儿童被忽视量表(CNS)评分,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  相似文献   

9.
1引言弗洛伊德有句名言"人生就像弈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这是令人悲哀之事;而且人生还不如弈棋,不可能再来一局,也不能悔棋。"有些父母尽管没有听说过这句名言,但生活中对待子女的成长,他们是虔诚的实践者。唯恐失败在起跑线上,唯恐平时的考试分数下降,唯恐在将来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唯恐……。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强迫症患者父母对患者的教养方式。方法:采用自编一般情况问卷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gna minnen av barndoms uppfostran,EMBU)对88名强迫症患者的父母(研究组)和54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评估。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父亲EMBU量表中的拒绝否认因子分平均(10.75±4.0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男性(8.78±1.80)分(t=3.928,P〈0.01);研究组患者的母亲EMBU量表中过分干涉和保护因子分平均(39.30±6.80)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女性(29.15±5.10)分(t=2.175,P〈0.05);两组其他各因子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迫症患者的父母在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上缺乏情感温暖和理解,有过多的惩罚、拒绝和否认。及早对患者父母亲进行心理辅导,改善对子女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鉴于家庭环境与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及人格形成有重要影响。为此 ,本文试图从家庭环境与父母教养方式方面来评价不同性别的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现报道于后。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以韶关市郊某中学初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六个班 ,有效被测试者共 32 5人 ,其中男生178人 ,女生 147人。平均年龄 ( 15.0 2± 0 .65)岁。1.2 调查工具1.2 .1 采用邹氏等根据Moss编制的家庭环境量表第三次修订的中文版 (FES -CV)作为测试工具[1] 。该量表包括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兵积极心理品质和父母教养方式与抑郁情绪的关系。方法采用新兵积极心理品质评估问卷(PMCS -R)、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某部2013年和2014年秋季入伍的6830名新兵进行测试。结果(1)抑郁情绪与积极心理品质以及EMBU中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父亲过分干涉和过分保护均呈负相关(r =-0.585~-0.057,P<0.05),与EMBU中的其他各因子均呈正相关( r=0.035~0.288,P<0.05);除父母偏爱被试外,积极心理品质与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均呈负相关(r=-0.179~-0.133,P<0.05),与EMBU中的其他各因子均呈正相关(r =0.015~0.917,P <0.05)。(2)PMCS -R中除正义维度外的其余5个维度,以及EMBU中的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拒绝否认、过分干涉和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保护对抑郁情绪均具有预测作用( F=293.685,P<0.05),可解释总变异的42.3%。结论积极心理品质和父母情感温暖理解是新兵抑郁情绪重要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强迫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的文献回顾,从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教养方式对强迫症患者的影响、以及强迫症患者父母心理卫生状况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等方面介绍了现有的研究成果.同时,对强迫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抑郁症与正常人父母教养方式对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观察抑郁症与正常人之间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方法: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对符合条件健康自愿者和临床痊愈2周以上的抑郁症患者分别进行评定。结果:抑郁症父母教养方式更倾向于高拒绝否认,惩罚严厉,过度保护和低情感温暖和理解。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抑郁症的认知模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父母养育方式与儿童自我意识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 探讨父母养育方式与儿童自我意识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用Piers 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中文版 )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 (中文版 )对 10 0名儿童进行测查 ,将儿童自我意识量表评分分为低自我意识组( 5 1)、正常范围组及高自我意识组 ( 6 3)进行比较 ,并对父母养育方式与儿童自我意识总分及各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低自我意识组的父母情感温暖因子分明显低于另外两组 (P <0 0 5或P <0 0 1) ;父母惩罚严厉因子和拒绝否认因子分明显高于另外两组 (P <0 0 5或P <0 0 1)。父母情感温暖和理解因子、母亲偏爱被试因子与儿童自我意识总分和部分因子均呈显著相关 (P <0 0 5或P <0 0 1) ;父母惩罚严厉因子、拒绝否认因子与自我意识总分和部分因子呈显著负相关 (P <0 0 5或P <0 0 1)。结论 父母养育方式与儿童自我意识水平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7.
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方法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 ,对 60例符合CCMD 2 R诊断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 60例正常健康人进行测试。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多表现为低情感温暧与理解 (P <0 0 5) ,高惩罚、严厉和高拒绝、否认 (P <0 .0 5或P <0 .0 1 )。结论 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在精神分裂症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学龄前3岁儿童为对象,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品行问题的关系。方法对深圳市龙华区新入园儿童进行调查,采用一般情况问卷、父母教养方式(Egna Minnen Betraffande Uppfostran-Parents,EMBU-P)问卷、Conners父母用症状量表中品行问题因子向主要照护人收集儿童一般情况、父母教养方式和儿童品行问题等资料。共发放10972份问卷,回收9289份有效问卷。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教养方式与儿童品行问题的关系。结果 349名(3.8%)儿童品行问题因子得分高于临界值。在控制父母年龄、父母教育水平、家庭收入等混杂因素后,儿童品行问题与父母拒绝(OR=1.17,P0.01)、控制/过度保护(OR=1.03,P0.01)和情感温暖(OR=0.98,P0.01)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分层分析结果显示,父母拒绝(OR_父=1.16,P0.01;OR母=1.17,P0.01)、父亲的情感温暖(OR_父=0.96,P0.01)和母亲的控制/过度保护(OR_母=1.04,P0.01)与品行问题存在统计学关联,该关联在不同性别、独生与非独生儿童中基本相同。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可能是学龄前儿童品行问题的影响因素,在预防和治疗儿童品行问题时应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19.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关系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人际关系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方法 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对处于缓解期的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组)与按1:1配对原则挑选的100名正常人(对照组)进行测试。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家庭关系表现为低亲密度、低情感表达、低成功性及低组织性,以及高矛盾性及控制性差(P<0.05或P<0.01)。(2)在教养方式上,患者的父亲表现为低情感温暖、高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P<0.01或P<0.05);患者的母亲表现为低情感温暖、高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P<0.01)。(3)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组的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的风险因素为家庭成员的控制性差,以及父亲的过分干涉、拒绝及否认(P<0.01-P<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人际关系和父母养育方式存在多方面问题,可能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病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人格的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288名初中生的父母亲及其本人进行调查.结果 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与精神质性和神经质性呈负相关,与外向性和说谎倾向呈正相关;父母的惩罚、严厉与精神质性和神经质性呈正相关,与说谎倾向呈负相关;父母的过分干涉、过度保护与神经质性呈正相关;父母的拒绝、否认与精神质性和神经质性呈正相关,与说谎倾向呈负相关.结论 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初中生自我性格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多给孩子理解、信任、鼓励、肯定和表扬,少些埋怨、惩罚和责备,对孩子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和健全的心理很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