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代谢组学在中药复方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代谢组学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对某一生物或细胞所有低相对分子质量代谢产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一门新学科。在中药复方研究中,代谢组学方法和技术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尤其是在中药复方多靶点作用机制、中药复方配伍规律及安全性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代谢组学为中药复方的现代研究提供了强力的技术支撑,将有助于系统、深刻地揭示中药复方的科学内涵,指导中药复方新药研发,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医药理论。  相似文献   

2.
代谢组学高通量、整体性的研究技术和研究思路,对中药中活性物质的分析方法及其代谢产物的药代动力学分析提供了新思路,有助于揭示中医证候的科学内涵和开展中药现代化研究。生命体.疾病.中药作用是一个动态的、紧密联系的整体过程,代谢组学则是连接的枢纽和中心,其全景式、整体互动性的特点与中医药的整体观念、证候的复杂体系及动态连贯性、中药作用的多靶点和突出整体效应不谋而合,是中医药现代化的最佳切入点。中药进入生命体后,起效的是中药中的原形成分或代谢产物,或与机体作用形成的新成分,三者构成体内中药成分的代谢物组。而中药代谢物组通过多靶点、多系统,协调干预人体内源性代谢物组来治疗疾病,所产生的一系列变化实质上仍然是代谢动力学变化,如能科学阐明原方成分与体内代谢成分的规律,自然能揭示中药成分的代谢规律,因此推动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相关联的代谢组学和成分组学的研究,从根本上解决中药的药动学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医药科学》2016,(21):52-55
中医证型是中国传统医学辨证论治的产物,关于中医证型的标准化研究是中医现代化的标志,相关的物质基础研究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后逐渐兴起的学科。以"航拍角度"探测生物体在不同生理病理条件下的下游代谢物质,可准确反映出生物体实时代谢状态,与中医的整体性、动态性、即时性更为贴近。基于代谢组学的中医证型标准化研究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代谢组学(metabonomics)是全面系统地研究生物样本或器官小分子代谢产物的科学[1-2]。代谢组学技术是指运用现代的分析方法技术针对在特定时间期限内生物体某一具体细胞、血液、体液低分子量代谢产物的定量、定性及基因改变产生的多参数检测分析的科学技术[3]。代谢组学是指针对活体组织实施无损伤、与生理状态相似的动态研究。  相似文献   

5.
白琳  王洋洋  白静怡  闻新丽 《中国药房》2023,(22):2810-2816
溃疡性结肠炎(UC)作为临床消化系统的常见病、难治病,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中医药在治疗UC方面具有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停药后不易反复等优势,但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代谢组学从整个机体内源性动态代谢角度出发,寻找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及代谢途径,有助于评价药物治疗效果和探索相关作用机制。中药治疗UC的代谢组学研究显示,中药复方、单味中药以及中药单体可通过调控机体内源性代谢物,作用于氨基酸代谢、脂质代谢、能量代谢等诸多相关通路,从而抑制免疫炎症反应、改善氧化应激、降低肠道敏感性、调节肠道菌群、修复肠道黏膜损伤,使机体恢复正常的代谢活动。但相关代谢标志物还需进一步筛选与验证。  相似文献   

6.
代谢组学的发展与药物研究开发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代谢组学是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一门组学,其主要研究体系有生物体液、生物组织及单个细胞的代谢组,利用一些现代的分析技术,如NMR、LC-MS、GC-MS等,取得整个研究体系的多维数据后,利用模式识别和专家系统技术寻找其中的系统生物学信息。本文从代谢组学的发展,代谢组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以及在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安全性评价,疾病模型,特别是中药研究的应用等方面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7.
代谢组学是一门对生物体或细胞中全部低分子质量代谢产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学科,将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产生的代谢物质的动态变化与病理生理相关联。它主要应用在微生物学、植物学、食品及营养科学、毒理学研究、临床疾病诊断及药物开发等领域。本文对代谢组学的研究流程及各种分析技术在代谢组学中的应用和特点,各种分析技术各自的优缺点等进行了综述。并对相关技术要点和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中药复方即方剂,是指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依据病情的需要,有选择地将药物按照一定的配伍原则组合而成的用药形式。目前中药复方配伍机制的研究方法/策略主要围绕药效物质分析(包括中药化学成分分析、入血药源成分分析、药动学分析)和药理信号通路分析(包括网络药理学分析、信号通路指标检测、代谢组学分析)两方面进行。在今后的研究中,应以“七情和合”“升降浮沉”“君臣佐使”“四气五味”为基础探究中药复方的配伍关系,并体现中药复方配伍与药物化学成分、药动学、药理通路机制的变化规律及各中药不同配伍比例时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在保证中药复方整体疗效的基础上,挖掘中药复方配伍机制内涵,为优化中药复方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也为创造新的中药复方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中药复方作为中医临床用药最广泛的形式,其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的科学阐释成为全面揭示中医药实用价值进而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关键。代谢组学技术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旨在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生物体系在受到刺激或干扰后,内源性代谢物组的变化或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代谢物组分析为基础,借助高通量检测和多元化数据处理手段,整合多维生物信息系统,阐明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综述了最新代谢组学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在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应用情况,并对代谢组学技术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1种复杂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表明其代谢改变与早期疾病机制有关。为扩大生物系统中代谢物检测的范围,基于多种分析平台联用的代谢组学策略,开发精确有效、侵入性小的生物标志物是AD代谢组学的研究热点,而空间代谢组学为生物组织代谢和药物代谢提供了全新视角。越来越多的中药单体、单味药材及中药复方被证明对AD具有一定的药效作用,从代谢组学角度探讨药效机制,可以提供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和代谢模式,有助于定量评价药物疗效及探索作用机制。本文综述了近5年代谢组学在AD病理机制和中药疗效评价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