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重组凝血因子Ⅶa (rFⅦa)应用于体外循环(CPB)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对患者早期恢复的疗效.方法:22例心脏瓣膜病行CPB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rFⅦa组及安慰剂组,rFⅦa组于术中注射鱼精蛋白后应用rFⅦa,安慰剂组应用安慰剂.rFⅦa组于术前、术中肝素化后、注射鱼精蛋白前、注射鱼精蛋白后应用rFⅦa前以及应用rFⅦa后15 min、45 min、2 h、24 h、120 h共9个时间点分别采血查血常规及各项凝血指标.安慰剂组应用生理盐水代替rFⅦa,并在相同的时间点采血检测.观察每例患者术后的胸液引流量、术后输血量、呼吸机辅助时间、ICU停留时间及总住院费用等指标.结果: rFⅦa组患者术后均达到满意止血,无栓塞性并发症及术后早期死亡.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在应用rFⅦa后15 min为(14.1±3.0) s,45 min为(13.5±1.7) s,2 h后为(11.6±1.2) s,这3个时间点的PT与安慰剂组相比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注射rFⅦa后15 min为1.05±0.26,45 min为0.93±0.16,2 h后为1.04±0.19,这3个时间点的PT与安慰剂组相比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胸腔引流液量、异体输血量、呼吸机辅助时间、ICU停留时间较安慰剂组明显减少,而总住院费用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rFⅦa能有效地改善CPB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凝血功能,减少异体输血需求,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有利于患者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重组人源性凝血因子Ⅶa(rFⅦa)对产后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3例产后出血常规止血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在输血的同时,加以rFⅦa 90 μg/kg静脉滴注辅助治疗,视止血效果,最多再加rFⅦa两次,每次45 μg/kg,若止血效果仍欠佳,行外科手术治疗。结果13例产后出血常规止血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经rFⅦa治疗,有8例得到有效控制,有效率达61.54%(8/13),其凝血时间(PT)及凝血活酶时间(APTT)缩短,血红蛋白(Hb)、血小板数量(PLT)及纤维蛋白原(FIB)升高。结论rFⅦa可有效治疗常规止血治疗无效的产后出血。  相似文献   

3.
背景:颅内出血是最难治疗的卒中形式,具有较高的死亡率。颅内出血3h内行计算机断层扫描(CT)的患者中,有1/3由于继发出血而致血肿体积增大。本研究旨在确定重组活化因子Ⅶ(rFⅦa)能否减少颅内出血后血肿的增大。方法:399例发病3h内CT诊断颅内出血的患者,在对其进行基线扫描后1h内随机分配至安慰剂组(n=96)、rFⅦa40μg/kg体重组(n=108)、rFⅦa80μg/kg体重组(n=92)或rFⅦa160μg/kg体重组(n=103)。主要观察指标是颅内出血24h后血肿体积的百分比变化。90d时评估其临床预后。结果:与rFⅦa组相比,安慰剂组的血肿体积增加更明显。安慰剂组患…  相似文献   

4.
抑肽酶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纵隔心包引流量过多是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常见而又需及时处理的严重并发症。如何减少出血和库血的用量是心外科急需解决的问题。输人大量库血,除可带来凝血机制紊乱,增加病人经济负担外,还可能传播血源性传染病。体外循环术后出血渗血在很大程度上与血小板激活和纤溶系统有关。国内外有大量文章报道了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应用抑肽酶可保护血小板功能和抑制纤溶系统,减少术后出血、渗血,减少库血的输入量,减少并发症[1-3]。本文选择了心脏手术中相对引流出血量大,并发症多的心脏瓣膜置换手术进行对比观察,取得明显的临床效果,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消化道大出血的治疗.方法 重组人凝血因子Ⅶa(rFⅦa)是一种凝血因子制剂,国外文献报道可控制危及生命的出血.1例78岁的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合并肾衰呼吸衰竭,经过常规药物治疗无效,出血持续,出现休克.应用rFⅦa 20 μg/kg静脉注射治疗.结果 出血迅速控制,生命体征逐渐稳定.结论 对于常规方法无法控制的消化道大出血,rFⅦa可作为尝试治疗.  相似文献   

6.
体外循环术后异常失血原因分析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术后异常失血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分析374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纵隔、心包和(或)胸腔失血量。结果 术后纵隔、心包和(或)胸腔失血量>15ml/kg者共45例,占12 .03%。异常失血的原因以术前心功能不全及继发的多脏器功能失调、术中止血不彻底、鱼精蛋白中和不足、深静脉穿刺不当、转机时间过久等多见。结论 术前调整脏器功能,术中细致操作、彻底止血、加强血液保护,术后严密监护、妥善处理、必要时及时开胸止血,是防治术后出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刘韬滔  何清  冯喆   《四川医学》2018,39(1):68-71
目的探讨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a(recombinant activated factor Ⅶ,rFⅦa)治疗腹部手术后难治性大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外科ICU 2009年6月至2017年4月应用rFⅦa治疗普通外科腹部手术后难治性大出血患者44例,与同期的38例腹部手术后大出血患者进行对比,记录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成分输血量以及28d死亡率和血栓相关性并发症,并做统计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使用rFⅦa治疗难治性大出血后其成分输血减少。和对照组患者比较,28d死亡率降低(42.1%vs 65.9%,P=0.031),两组患者的血栓相关性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vs 8%,p=0.703)。结论对于腹部手术后难治性大出血,应用rFⅦa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毕关胸前常规心包和纵隔置引流管 ,使术后患者胸腔内的血液及空气随引流管排出 ,防止产生气胸、血胸 ,同时可调节胸腔压力 ,使胸腔内保持负压 ,促进肺部早期扩张。术后加强心包和胸骨后引流管的监护 ,密切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和速度 ,保证引流管的通畅是预防和减少急性心包填塞的一项不容忽视的护理工作 ,体会报告如下。1 密切监测引流液的质和量  手术野广泛渗血或活动性出血是患者术后大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可因术中止血不彻底及切口缝合欠妥 ,体外循环转流时间长和肝素、鱼精蛋白用量不当等所致的凝血机制障碍引起。患…  相似文献   

9.
心内直视术后易发生创面渗出、出血。出血是其较严重的并发症,它增加了感染等其它并发症的机会,甚至威胁病人的生命。若能细致观察分析.早期发现,积极治疗,精心护理,病人能转危为安。本对我科1995-1996年间168例心内直视术后24小时内.纵隔和心包的引流量,进行观察、统计和分析,探讨影响掺出、出血的因素及监护体会。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基因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rFⅦa)制品对肝移植手术中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20例因终末期肝硬化行背驮式原位肝移植(OLT)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于切皮前10分钟单次静注rFⅦa(70μg/kg)、生理盐水。并于注药前(T1)、注药后30分钟(T2)测定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观察两组患者凝血参数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PT(P=0.026)、INR(P=0.029)和aPTT(P=0.032)在T2时段明显降低。而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则无明显变化。结论rFⅦa能快速、有效地改善肝移植患者的凝血功能,纠正PT、INR和aPTT比值,进而减少患者术中出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内直视手术中血液保护的方法,以实现在心内直视手术中少输血或不输血.方法:对130例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患者围术期采用血液保护综合措施:制定保守的输血指征;适宜的麻醉深度,实施控制性降压;围手术期使用抑肽酶;机器剩余血全部回输;术中仔细止血.结果:本组患者围手术期平均用血量414ml的,其中41例未输血,占30%.术中平均出血量312ml,术后24h心包纵隔引流量200ml以下,均于术后第2d上午拔除心包纵隔引流管.结论:采用严格的血液保护措施,不仅能减少心内直视手术中的用血量,而且在部分病人中能达到不输异体血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氨力农在小儿重度肺动脉高压心内直视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术中应用氨力农的重度肺高压心内直视术病儿45例,年龄(3.9±0.8)岁,体重(10.6±3.2)kg,用药时间为(67.2±9.7)h,剂量5~10μg·kg-1·min-1,观察用药前、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应用氨力农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平均肺动脉压用药后2~5h明显下降(P<0.01)且不增加心肌耗氧量.结论氨力农对改善小儿重度肺高压心内直视术后心功能,降低肺动脉压,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氨甲苯酸及抑肽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的抗纤溶作用。方法:选择45例风心病,随机均分成氨甲苯酸组,抑肽酶组及对照组。对别观察各组体外循环术中,术后t-PA,PAI的变化。同时观察各组术后24h纵隔,心包引流量。结果:氨甲苯酸组与抑肽酶组t-PA,PAI活性改变相似,而对照组则不同(P<0.05);术后24h纵隔,心包引流量,氨甲苯酸组与抑肽酶组低于对照组(P<0.05),氨甲苯酸组与抑肽酶组引流量相接近(P>0.05)。结论:初步证明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氨甲苯酸具有与抑肽相似的抗纤溶止血功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如何减少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心包及纵隔引流液。方法:以2003年80例患者为对照,2008年86例患者为实验对象。结果:术后心包、纵隔引流液由2003年的平均465mL减少到2008年的平均235mL。结论:采用综合止血方法可以减少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引流液,从而减少异体输血及输血后肝炎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心内直视手术后乳糜心包或乳糜胸的治疗经验,探讨其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我院1980~2000年间2250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3例术后并发乳糜心包/乳糜胸(0.13%),3例均为法洛四联症,都经胸骨正中径路施行根治术,术后不同时期并发乳糜心包和乳糜胸。结果:全组先行非手术治疗,1~3周后引流量无减少即行手术治疗,1例经再次手术治愈。另2例术后仍有乳糜胸,再经非手术治疗痊愈。结论:乳糜心包和/或乳糜胸是心内直视手术后十分少见而治疗相当棘手的并发症。常因丢失大量营养物质而导致营养障碍及水电失衡等并发症。术中损伤前纵隔淋巴侧支循环以及术后右心功能不全,静脉压升高影响淋巴回流是造成乳糜漏的主要原因。治疗乳糜心包/乳糜胸目前尚无最佳措施,因手术治疗效果不确切,本文强调非手术治疗为首选。非手术治疗的原则:①减少乳糜流量,补充营养物质,维持正氮平衡。本组采用低脂,高蛋白,高糖饮食以及中链甘油三酯(MCT)饮食,收到良好效果;②持续通畅的引流,促进肺膨胀。淋巴管瘘口愈合依赖于周围胸膜组织粘连,故负压吸引以及高渗糖冲洗纵隔及胸腔均有助于瘘口愈合;③强心,扩管,利尿,改善右心功能,降低静脉系统及淋巴系统压力,从而减少乳糜反流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CPB)手术后引流液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观察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933例CPB术后8~18h引流液量.本组男550例,女383例,年龄10个月~72岁,平均(55±8.72)岁,体重7~85kg.结果 CPB术后8~18h引流液量小于400mL者680例,体外循环转机时间(44.22±5.9)min;引流液量在400~800mL166例,体外循环转机时间(85.14±3.1)min;大于800mL87例,体外循环转机时间(127.67±8.1)min.近半年关胸时监测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CT)共163例,根据ACT追加鱼精蛋白,引流液减少.结论 体外转流时间是影响CPB心脏直视手术后引流液的主要原因.关胸时,监测ACT值并追加鱼精蛋白及积极止血对减少引流液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静脉与皮下PCA用于心内直视手术后镇痛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芬太尼静脉PCA与皮下PCA用于心内直视手术后镇痛的疗效、安全性及副作用。方法24例心内直视手术患者随机分为静脉PCA组(Ⅰ组)和皮下PcA组(Ⅱ组),每组各12例。镇痛药物为芬太尼20μg/ml加利多卡因10 mg/ml的混合液,参数设置为(芬太尼):负荷剂量0.6μg/kg,持续输注剂量0.4μg/(kg·h),单次给药剂量0.4μg/kg,锁定时间10 min,每4 h最大限量4μg/kg。结果Ⅰ组患者镇痛起效时间显著快于Ⅱ组(P<0.01),两组疼痛评分、按压次数、药物用量、镇静评分、术后并发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镇痛满意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PCA与皮下PCA均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心内直视手术后患者,皮下PCA也可为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8.
内毒素诱导Wistar大鼠DIC模型建立及尿激酶干预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内毒素诱导Wistar大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模型并探讨尿激酶对该模型的干预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生理盐水(NS)组、尿激酶(UK)组、内毒素(LPS)组及LPS+UK组,均采用尾静脉输注方式,NS组予NS 2.5 mL/h×4 h;UK组予NS 2.5 mL/h,1 h后加入UK 4 IU/(g·h)×3 h;LPS组予LPS 3 mg/(kg·h)×4 h;LPS+UK组予LPS 3 mg/(kg·h),1 h后加入UK 4 IU/(g·h)×3 h.干预结束后,检测各组大鼠凝血、纤溶指标,器官损伤指标和纤维蛋白微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Wistar大鼠按LPS 3 mg/(kg·h)浓度经尾静脉输入后,1 h开始出现DIC的迹象,随着输注时间的延长,DIC的表现越趋明显.UK干预后凝血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值较干预前明显缩短,但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IB)量改变不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水平降低,而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血清肌酐(Cr)、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较干预前明显降低;肝、肾、肺病理切片示组织损伤减轻,各器官微循环中纤维蛋白微血栓明显减少.结论 采用LPS 3 mg/(kg·h)能成功诱导Wistar大鼠DIC模型建立.UK对改善LPS诱导Wistar大鼠DIC模型出现的凝血及纤溶异常、器官功能障碍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陈晓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6):208-209
目的分析心内直视术后并发延迟性心脏压塞的原因及处理措施,以期积极有效地挽救病人生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06年8月心内直视术2170例,术后并发延迟性心脏压塞病人共计11例(发生率0.5%),死亡1例。结果3例经心包穿刺放液,2例剑突下开窗引流,5例经左侧第5肋间进胸放置引流管痊愈;1例心包穿刺未果后行剑突下开窗引流,由于粘连严重,术中未及放液出现心跳骤停,抢救无效死亡。结论心内直视术后并发延迟性心脏压塞需及早诊断和正确处理,有效的处理方法为:心包穿刺,剑突下开窗引流,开胸探查(经左侧第5肋间进胸),置管引流。  相似文献   

20.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由于麻醉、体外循环转流时间长、血液有形成分破坏导致凝血因子减少、手术创伤或术后心包及纵隔引流不畅的影响,各主要脏器均可发生一系列功能和器质性的变化,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的生命,术后监测至关重要。笔者对54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术的患者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