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分娩潜伏期硬膜外镇痛对宫缩的影响.方法 单胎头位正常初产妇120例分为三组:E组和D组在分娩潜伏期行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D组在镇痛开始时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 mg,C组未镇痛.观察镇痛开始时(T0)、镇痛1 h(T1)、2 h(T2)时疼痛评分(VAS)和宫缩强弱的变化,T0和T2时产妇血浆皮质醇(Cor)、催产素(OT)、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前列腺素E2和前列腺素F2a的代谢物(PGEM和PGFM)、雌二醇(E2)、孕酮(P)等激素水平的变化,记录缩宫素使用情况.结果在T1、T2时,C组VAS评分明显高于E、D组(P<o.01).C组宫缩强度显著优于E、D组(P<0.01或P<0.05),D组显著优于E组(P<0.05).C组缩宫素使用率显著小于E、D组(P<0.01或P<0.05),D组显著小于E组(P<0.05).与C组比较,E组或D组第一产程延长约80 min(P<0.01),第二产程延长约10 min(P<0.01).在T2时,C组血浆Cor、CRH、OT、PGEM、PGFM水平明显高于E、D组(P<0.05),D组血浆CRH、PGEM和PGFM水平明显高于E组(P<0.05).结论 分娩潜伏期硬膜外镇痛可致宫缩抑制;神经阻滞后应激反应减轻致一些促宫缩激素分泌减少是其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分析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T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平衡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足月产妇56例,以数字随机表法均分到2组,每组28例.对照组为无镇痛的自然分娩,观察组采用硬膜外分娩镇痛.分别在T1(潜伏期末)、T2(宫口开全时)、T3(胎儿娩出时)进行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记录产妇第一产程活跃期时间,第二、三产程时间及新生儿Apgar评分;并于T1、T2、T3时检测产妇皮质醇、IL-1β、IL-10及T细胞亚群水平.结果 观察组第一产程活跃期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2组产妇的第二、三产程时间及新生儿Apgar评分无差异;观察组皮质醇水平在T2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产妇母血CD+3、CD+4、CD+4/CD+8均有不同程度降低,观察组在T3时T细胞亚群下降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硬膜外分娩镇痛能够减轻疼痛等应激反应对产妇免疫功能的抑制,可维持适度Th1/Th2型细胞因子平衡.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耳穴压豆法联合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β-内啡肽)的影响.方法 收治的200例足月单胎初产妇,按单双日随机分为耳穴+硬膜外组(A+E组,单日)和硬膜外组(E组,双日),每组100例.A+E组在潜伏期行耳穴贴压法分娩镇痛,E组潜伏期无任何镇痛方法,2组在活跃期均行硬膜外分娩...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潜伏期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用药对产程及母婴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足月单胎的初产妇150例,ASAI~Ⅱ级,无麻醉及产科经阴道分娩禁忌证,自愿要求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将所有产妇随机分为3组,其中,A组采用利多卡因+舒芬太尼,B组采用利多卡因+PCEA泵液,C组采用利多卡因+生理盐水。3组均在宫口扩张〈3cm时实施分娩镇痛。观察第一、二、三产程的时间,VAS评分,剖宫产或器械助产率.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A组的第一产程明显短于B、C组;B组的剖宫产率明显高于A、C组;C组的镇痛效果低于A、B组(P〈0.05);各组在第二、三产程,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潜伏期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采用硬膜外注射1%利多卡因+舒芬太尼镇痛效果确切,能缩短产程,不增加剖宫产率,且对母婴无影响,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产妇对分娩时无痛的需求越来越高,可行走的无痛分娩是当前较为理想的分娩镇痛技术。目前国内外普遍使用硬膜外阻滞或腰硬联合阻滞的自控分娩镇痛技术,多数学者推荐从活跃期开始使用,而整个产程中实现无痛一直为人们所关注。本研究从潜伏期开始对产妇行自控腰硬联合分娩镇痛,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在我院住院分娩的自愿接受分娩镇痛的初产妇共120例,均为单胎,经产科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地佐辛复合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自控镇痛对分娩镇痛产妇产程、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7月1日—2022年6月30日本院进行自然分娩的产妇10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简单1∶1分配原则把产妇分为低浓度组与高浓度组,各54例。低浓度组给予地佐辛复合低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自控镇痛,高浓度组给予地佐辛复合高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自控镇痛,比较两组生命体征、疼痛情况、产程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低浓度组术后2、4与24 h心率、呼吸频率、VAS评分与高浓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浓度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时间与高浓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浓度组术后24 h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高浓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佐辛复合低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自控镇痛并不会影响产妇的生命体征,不会影响镇痛效果与产程时间,且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概率,具有应用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胍丁胺对炎性疼痛的镇痛作用及对吗啡镇痛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观察胍丁胺对炎性疼痛的镇痛作用及其对吗啡镇痛作用的影响,研究胍丁胺的镇痛作用是否与激动咪唑啉受体或影响受体前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acid,GABA)释放有关。方法应用福尔马林致大鼠炎性疼痛模型,观察胍丁胺镇痛和增强吗啡镇痛的作用。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测定胍丁胺对脊髓切片孵育液中谷氨酸和GABA基础释放量及对高钾诱发神经元去极化引起神经递质释放的影响。结果单侧足底注射5%福尔马林使大鼠出现明显的双相伤害性行为反应。胍丁胺抑制福尔马林引起的第二相疼痛行为反应及痛觉过敏,并增强吗啡对第二相疼痛的镇痛作用,但在第一相疼痛过程中,无明显镇痛和增强吗啡镇痛的作用。咪唑啉受体拮抗剂咪唑克生不能拮抗胍丁胺镇痛及增强吗啡镇痛的作用。1~1000μmol.L-1胍丁胺对脊髓谷氨酸和GABA的基础释放量和高钾诱发谷氨酸和GABA释放量的升高均没有影响。结论胍丁胺对炎性疼痛具有明确的镇痛作用,并明显增强吗啡的镇痛效果,其镇痛机制可能与咪唑啉受体无关,也不是通过在受体前水平抑制谷氨酸或促进GABA释放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耳穴压豆用于阴道分娩镇痛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近来3年收治的单胎足月初产妇100例,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未行任何镇痛措施,B组实行耳穴压豆镇痛措施。对比两组产妇的催产素使用率、产后2h出血量以及新生儿损伤情况等。结果:A组产妇的催产素使用率、产后2h出血量及新生儿损伤率均明显大于B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压豆用于阴道分娩镇痛,可以有效改善分娩结局,降低新生儿的损伤率。  相似文献   

10.
自人类第一例分娩镇痛至今已经有158年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分娩镇痛的认识和手段一直都在进步。我国分娩镇痛工作相对起步晚,而且各地发展极不平衡。本文通过对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和剖宫产进行比较,了解两组产妇血清泌乳素分泌的情况。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观察哌替啶对顺产产妇产程进展及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3年8月本院进行顺产的86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将86例根据随机分配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常规干预组)43例和观察组(哌替啶组)43例,然后将两组的各个产程时间及疼痛程度进行统计,并将统计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中初产和经产产妇各个产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不同产程疼痛程度也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中不同产妇间的统计结果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哌替啶可有效促进顺产产妇的产程,并可显著地缓解产妇的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分析在产妇分娩时在潜伏期进行椎管内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共纳入分娩产妇300例,起始时间为2021年6月—2022年6月,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观察组,前者在活跃期行椎管内阻滞麻醉,观察组在潜伏期行椎管内阻滞麻醉,各150例,比较两组生命体征、疼痛程度、产程时间、分娩方式、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结果:两组不同时间段的心率、收缩压及舒张压比较无差别(P> 0.05);观察组第一产程及第二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麻醉后,随时间延长两组疼痛评分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顺产率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阴道助产、剖宫产率比较无差别(P> 0.05);观察组新生儿重度窒息率低于对照组,无窒息新生儿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潜伏期行椎管内阻滞麻醉可有效缓解产妇分娩疼痛,且不会影响其生命体征,具有较高安全性,有效减少新生儿窒息发生,对保障母婴安全有重要意义,促使产妇顺利分娩,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药物性分娩镇痛后自由体位对产妇分娩体验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4—7月我院接收的200例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n=100)与对照组(n=100),两组均行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对照组药物分娩镇痛后选择传统体位分娩,观察组选择自由体位分娩,对两组分娩结局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各产程时间与对照组相比,相对更短(P<0.05);观察组分娩镇痛效果与对照组相比,相对更好(P<0.05);观察组产后出血率、产后尿潴留率、新生儿窒息率分别为2.00%(2/100)、2.00%(2/100)、0(0/100),与对照组10.00%(10/100)、9.00%(9/100)、6.00%(6/100)相比,相对更低(P<0.05)。结论:药物性镇痛后选择自由体位分娩可减轻分娩疼痛、缩短产程时间,还可降低产后出血率、产后尿潴留率、新生儿窒息率,改善分娩结局。  相似文献   

16.
潜伏期行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的效果观察及对母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潜伏期行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其对母婴的影响.方法 随机分配120例无产科及硬膜外麻醉禁忌症的单胎初产妇,在临产后,按照实施分娩镇痛时机不同分为A组:1 cm≤宫口<2cm;B组:2cm≤宫口<3cm,C组:3cm≤宫口<5cm,每组40例.记录VAS评分、各产程时长、分娩方式、新生儿血气分析,体重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 B组1例行剖宫产,各组间催产素使用量、第一、二产程时长、分娩方式、产后2h出血量、新生儿体重、脐静脉血气分析、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潜伏期实施硬膜外分娩镇痛可提供产妇分娩过程中良好的镇痛效果,无延长第一、二产程时间,不增加产后2h出血,对新生儿Apgar评分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娩镇痛对产程潜伏期和活跃期延长以及剖宫产率的影响。方法:对妇产科2011年9月-2013年9月的100例分娩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不采取分娩镇痛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应用分娩镇痛方法进行治疗,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浅析分娩镇痛对产程潜伏期、活跃期长短以及剖宫产率的影响。结果:产程潜伏期、活跃期,两组产妇分娩方式、活跃期长短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观察组较对照组活跃期有所延长,剖宫产率有所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产程潜伏期、活跃期产妇,临床中应用分娩镇痛,可以有效减轻分娩疼痛,活跃期产程有所延长,降低剖宫产率,值得在实际中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硬膜外自控镇痛对剖宫产产妇炎性应激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本院的56例剖宫产产妇根据随机分配的原则进行分组,对照组的28例产妇术后进行常规哌替啶肌内注射镇痛,观察组的28例产妇术后则进行硬膜外自控镇痛,然后检测与比较两组产妇术前与术后1 d、3 d、5 d的炎性应激指标表达水平。结果术前两组产妇的炎性应激指标表达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而术后1 d、3 d、5 d两组的炎性应激指标均先升后降,且观察组的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硬膜外自控镇痛对剖宫产产妇炎性应激控制有着积极的临床影响,因此其在剖宫产产妇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产妇潜伏期时间和分娩结局的临床探讨。方法选取我院12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并对本组患者潜伏时间与分娩结局二者关系进行分析。结果产妇潜伏期存在产后出血患者10例,非出血患者110例,两组患者出血量数据对比显示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新生儿评分状况,非窒息109例,窒息11例,潜伏期数据对比显示无明显差异(P>0.05)。分娩方式中剖宫产者30例,阴道分娩90例,潜伏期数据对比显示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只有对产妇给予严密观察以及有效的干预措施,才能降低围生儿分娩结局,缩短潜伏期时间。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