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明富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4):1986-1987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由于十二指肠胃反流造成的胃黏膜损伤,多会出现胃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或红斑,严重者出现糜烂和出血等。晚期可能出现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及结节样增生。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8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诱生型环氧合酶(COX-2)在胃癌和胃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p)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30例胃癌患者(A组)、60例萎缩性胃炎患者(B组)、30例浅表性胃炎患者(C组),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3组患者的胃黏膜COX-2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B组肠上皮化生(IM)患者的Hp阳性检出率最高,异型增生(Dys)与A组的Hp阳性检出率、COX-2阳性检出率次之。 A、B组的Hp阳性检出率均显著高于C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GCa、Dys、IM中均可检测到COX-2蛋白表达,3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2阳性在Hp阳性胃黏膜病变中的检出率显著高于Hp阴性胃黏膜病变(P〈0.05)。结论 Hp感染可促进胃癌细胞的COX-2表达,COX-2表达过度、Hp感染都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炎病理变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胃黏膜活检标本626例,行病理检查,明确慢性胃炎程度,有无肠上皮化生病变,并行H-E和Giemsa染色,在高倍镜下观察,查见Hp并同时做14C-呼气试验,二者之一阳性者定为Hp阳性.结果 626例慢性胃炎患者中轻度、中度、重度胃炎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分别为26.9%、56.2%、7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并发肠上皮化生患者Hp感染率为80.5%,其中轻度、中度、重度肠上皮化患者Hp感染率分别为62.9%、88.7%、85.71%,轻度与中、重度肠上皮化生比较Hp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慢性胃炎炎症程度与Hp感染密切相关,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程度与Hp感染也存在密切关系,Hp感染是慢性胃炎炎症发生、发展及肠上皮化生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4.
王强  李哲华  张雁 《北方药学》2012,9(7):50-50
目的:探讨无痛胃镜检查中胆汁反流的临床发病特点。方法:对480例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观察不同年龄组的检出率及中医证型特点,并且对所有患者进行了胃黏膜幽门螺杆菌(Hp)快速尿素酶检测。结果:胆汁反流检出率以青年组为最高,明显高于中年组及老年组,青年组中医证型以肝脾不和为最多,青年组Hp感染阳性率明显高于中年组及老年组。结论:胆汁反流以青年人发病率最高,其中医证型以肝脾不和为主,其Hp感染率也最高。  相似文献   

5.
苏静 《河北医药》2012,34(18):2794-2795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特殊类型,可原发于幽门、十二指肠动力学异常,也可继发于胃大部切除术后、肝胆疾病等,导致十二直肠内容物,包括胆汁和碱性肠内容物反流入胃,导致胃黏膜上皮破损、再生及黏膜炎症,严重者可发生溃疡及胃癌.目前,胆汁反流性胃炎缺乏统一诊断标准,虽然同位素检测可达到胆汁反流量化,是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较客观的方法,但由于条件所限,多数医疗单位未能普及,绝大多数只限于胃镜诊断,缺乏客观指标,可产生假阳性及假阴性结果.胃肠电活动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关系比较密切,本文对胆汁反流性胃炎胃肠电活动进行研究,旨在寻找一种容易普及并且客观的方法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为治疗此病提供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病理诊断与内镜诊断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诊断中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通过病理诊断为胃黏膜肠上皮化生62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历资料,使用内镜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表现特点进行观察,然后比较病理检查方法与内镜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在62例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病例中,内镜诊断38例,诊断准确率为61.29%。相比较中度与轻度,重度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组内镜诊断准确率更高( P<0.05)。相比较Ⅰ型与Ⅱ型,Ⅲ型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组内镜诊断准确率更高(P<0.05)。结论内镜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最主要特征为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形态特点,且内镜诊断准确率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程度及分型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正>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好发于老年人群的一种常见消化系统疾病,是胃黏膜在感染、胃血流不足、胆汁反流等损伤因素作用下出现胃黏膜腺体萎缩及肠上皮化生的慢性胃炎,严重者甚至出现异型增生而发展至胃癌~([1])。研究普遍认为CAG是胃癌的癌前病变,缓解症状、逆转胃黏膜病变是其治疗的主要目标~([2])。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42例儿童胆汁反流性胃炎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全部病例都有脐周或上腹部痛疼痛;伴随上腹部饱胀感91例(64.1%)占首位,Hp感染率为23.2%,胃镜见胃黏膜以充血为主伴有不同程度的胆汁斑附着。结论胃镜检查结合临床表现有助于儿童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引起的隆起糜烂性胃炎与其他原因引起的隆起糜烂性胃炎间的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改变的差异。方法将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本院行胃镜检查被诊断为隆起糜烂性胃炎的16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C14呼气试验的结果将患者分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组(C14试验+)和其他病因组(C14试验-)。对所有研究对象的隆起糜烂灶予以活检并送病理检查。比较两组患者发生黏膜萎缩、肠化生和非典型增生的情况。结果在所有隆起糜烂性胃炎的患者中,Hp感染阳性者89例(54.9%),Hp感染阴性者73例(45.1%)。在两组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组的腺体萎缩、肠化生和非典型增生的阳性率高于其他病因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隆起糜烂性胃炎较其他原因引起的隆起糜烂性胃炎更易发生腺体萎缩、肠化生和非典型增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胆汁反流性胃炎之间是否存在正相关性。方法将94例胆汁反流性胃炎合并Hp感染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莫沙比利+埃索美拉唑进行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进行根除Hp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Hp根除率。结果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Hp根除率分别为82.98%、87.23%,高于对照组的42.55%、14.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是引起胆汁反流性胃炎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胆汁反流性胃炎合并Hp感染,应首先考虑进行根除Hp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残胃黏膜病变与胃切除术式的关系。方法回顾566例[毕Ⅰ式224例(A组)、毕Ⅱ式207例(B组)和胃食管吻合术135例(C组)]患者的胃镜、幽门螺旋杆菌、吻合口及残胃黏膜组织病理学等检查资料,分析残胃病变与胃切除术式的关系。结果 566例残胃黏膜病变中,吻合口炎占44.0%,残胃炎占72.1%,吻合口溃疡占11.7%,残胃癌占7.1%,反流性食管炎占9.5%,胆汁反流占38.7%。其中,B组中残胃炎、吻合口溃疡、残胃癌、胆汁反流等的发生率均高于A组。C组中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吻合口炎的发生在三组中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残胃黏膜病变与胃切除术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原发性胆汁反流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原发性胆汁反流在胃黏膜病变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22年2~8月于我院消化内科住院接受普通胃镜检查以及幽门螺旋杆菌(HP)检查的患者810例,分为胆汁反流组(n=178)和无胆汁反流组(n=632),记录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胆汁反流的相关危险因素。排除243例HP阳性患者,结合胃镜检查及病理结果将567例HP阴性患者根据胃黏膜病变程度依次分为正常组、慢性胃炎组、癌前病变组、胃癌(GC)组,比较各组胆汁反流检出率及反流程度。结果 在有无胆汁反流方面,两组性别、禁食时间、吸烟、饮酒、焦虑、胃泌素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体重指数、饮食辛辣、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HP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年龄分组,18~45岁与46~75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胆汁反流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女性、禁食时间过长、吸烟、饮酒、焦虑、胃泌素水平升高。在胃黏膜病变方面,排除HP对胃黏膜的影响后,正常组胆汁反流检出率明显低于慢性胃炎组、癌前病变组和胃癌组(P&l...  相似文献   

13.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由于幽门括约肌功能不全,胆汁反流入胃削弱了黏膜屏障功能,使胃黏膜遭到消化液的作用,产生炎症,糜烂,出血和黏膜上皮化生等.笔者自2001年1月~2004年1月应用奥美拉唑联合中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炎病理变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胃黏膜活检标本626例,行病理检查,明确慢性胃炎程度,有无肠上皮化生病变,并行H-E和Giemsa染色,在高倍镜下观察,查见Hp并同时做^14C-呼气试验,二者之一阳性者定为Hp阳性。结果626例慢性胃炎患者中轻度、中度、重度胃炎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分别为26.9%、56.2%、7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并发肠上皮化生患者Hp感染率为80.5%,其中轻度、中度、重度肠上皮化患者Hp感染率分别为62.9%、88.7%、85.71%,轻度与中、重度肠上皮化生比较Hp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慢性胃炎炎症程度与Hp感染密切相关,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程度与Hp感染也存在密切关系,Hp感染是慢性胃炎炎症发生、发展及肠上皮化生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5.
CDX2 p-p38蛋白在肠上皮化生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DX2、p-p38在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X2和p-p38在肠上皮化生和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CDX2在正常胃黏膜中无表达,在肠上皮化生、肠型胃癌、弥漫型胃癌组织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4.6%、57.9%、13.3%,肠型胃癌组织中CDX2水平显著低于肠上皮化生(P<0.05),肠型胃癌显著高于弥漫型胃癌(P<0.05);p-p38在正常胃黏膜中呈少量表达,在肠上皮化生、肠型胃癌、弥漫型胃癌组织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0%、15.8%、86.7%,肠型胃癌组织中p-p38水平显著低于肠化生(P<0.05),肠型胃癌显著低于弥漫型胃癌(P<0.05)。在肠化生中CDX2的表达与p-p38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而在肠型胃癌两者表达无显著相关性(P>0.05),弥漫型胃癌中两者表达也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CDX2在肠上皮化生向胃癌尤其肠型胃癌发展过程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而p-p38在肠化生形成中对CDX2表达可能起正向调节作用;p-p38在弥漫型胃癌中明显高表达可能与胃癌的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病机制和诊断方法。方法通过幽门螺杆菌(Hp)检查和腹部B超检查,对反流性胃炎进行病理检测,同时将150例反流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口服伊托必利、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治疗,对照组口服多潘立酮、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75例中,43例显效,28例有效,总有效率为94.67%;对照组75例中,29例显效,33例有效,总有效率为82.67%。结论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病原理与幽门螺杆菌及胆囊疾病具有密切关系,采用伊托必利对胆汁反流性胃炎进行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染色放大内镜下隆起糜烂性胃炎胃小凹的形态分类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OLYMPUSGIF-XQ260型电子放大内镜对162例隆起糜烂性胃炎的患者进行检查,局部喷洒0.4%靛胭脂染色后,观察糜烂胃黏膜小凹的形态改变,并与放大观察部位所取组织的病理组织学改变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B两型胃小凹主要见于正常胃黏膜,而C、D、E和F四型分别见于活动性、萎缩性、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主要见D、E和F型。放大内镜对胃黏膜隆起糜烂萎缩性、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镜下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70.1%、80%及64.3%。结论:6种胃小凹形态与病理组织学存在明显相关性,在放大内镜结合黏膜染色下识别胃小凹的形态将有助于对胃黏膜病变性质的判断。  相似文献   

18.
大量研究已经证实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胃炎及消化性溃疡发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临床上胆汁反流性胃炎并不少见,而幽门螺杆菌与胆汁反流(bile reflux,BR)的关系目前尚有争议.现对患者的胃镜结果及Hp在各组的检出情况进行分析,以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胆汁反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朱国玲  张海玲 《中国医药》2012,7(9):1107-1108
目的 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胆汁反流性残胃炎与术式、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胃大部切除术后胆汁反流性残胃炎患者143例作为观察组,其中采用Billroth Ⅰ术52例,采用BillrothⅡ术91例.选取同期未进行手术的患者236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法和改良的Giemsa染色法检测患者的Hp.结果 观察组Hp感染率[24.5%(35/143)]明显低于对照组[42.8% (101/236)](P<0.05),Billroth Ⅰ术后患者的Hp感染率[21.2%(11/52)]略低于BillrothⅡ术后患者[26.4% (24/91)] (P >0.05),Billroth Ⅰ术后患者的胆汁反流阳性率[51.9% (27/52)]明显低于Billroth Ⅱ术后患者[80.2% (73/91)] (P <0.05),胆汁反流阳性患者的Hp感染率[ 19.0% (19/100)]明显低于胆汁反流阴性患者[37.2% (16/43)] (P <0.05).结论 Hp感染是残胃炎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胃大部切除术后胆汁反流性残胃炎患者发生Hp感染的概率大幅降低,胆汁反流是患者Hp感染的有效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20.
大量研究已经证实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胃炎及消化性溃疡发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临床上胆汁反流性胃炎并不少见,而幽门螺杆菌与胆汁反流(bile reflux,BR)的关系目前尚有争议。现对患者的胃镜结果及Hp在各组的检出情况进行分析,以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胆汁反流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