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痰浊与瘀血皆为气血津液代谢异常而致,在生理上津血同源,在病理上痰瘀交结,变化多端。李军教授认为痰瘀为眩晕的基础病机,在辨证时,要识别痰瘀的主要特征,辨明痰瘀的主次轻重、兼夹证候,在其治疗中应重视从痰瘀论治。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周仲瑛教授辨治大肠癌,多从脾虚胃弱、湿热浊瘀论治的经验。周仲瑛教授在临证过程中结合其它兼夹证候如气滞、血瘀、痰凝、久病入络等,常以健脾升清、降胃燥湿、清热化浊为主法,以抗癌解毒为辨病之法,以行气解郁、消痰散结、活血化瘀、搜剔通络为参法,尤为注重清热化浊法。   相似文献   

3.
胸痹一病临床常见,其关键病机常责之于痰浊瘀血痹阻心脉,治法多用豁痰化瘀通脉之法。刘强教授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痰瘀互阻病机,认为痰挟瘀血,遂成窠囊有形之邪,重视窠囊伏脉、“生长则易,剥落则难”的特点;治疗上强调“结者散之”,并自拟“活血消窠散”,临床疗效显著。笔者通过总结刘强教授从窠囊论治胸痹的临床经验, 希望为临床上中医治疗胸痹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365例胸痹心痛患者证型与血脂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了解胸痹心痛患者的血脂和中医证型间的关系。[方法]对365例胸痹心痛患者进行辨证,并检查血脂,对 比研究证型与血脂间的关系。[结果]365例胸痹心痛患者有278例至少有一项血脂异常,87例血脂正常;血脂异常组和正 常组各证型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瘀证患者的平均高密度脂蛋白(HDL)低于非血瘀证,痰浊证患者的HDL低 于非痰浊证,血清甘油三酯(TG)高于非痰浊讧;随着证型的复杂化,血清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 升高;证型虚实与血脂无关。[结论]胸痹心痛不一定与血脂增高有关,虚实证均可发生,但以血瘀证和疾浊证的血脂异常 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本文总结林慧娟教授运用心痛宁方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经验。冠心病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范畴,林教授认为胸痹、心痛为本虚标实之证,气虚、血瘀、痰浊、阴虚是其重要的发病因素,根据其本虚标实,气虚血瘀的基本病因病机特点,制定了益气养阴、活血止痛的心痛宁方。并附有验案结合病症说明选方用药上的审机论治及组方配伍规律,以期为临床治疗胸痹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名中医邵长荣教授应用三焦辨证法治疗痰浊咳嗽。上焦之痰从肺论治,中焦之痰从脾论治;下焦之痰从肾论治。对痰浊咳嗽的辨证治疗具有指导性价值。  相似文献   

7.
一、漫话胸痹心痛与痰浊 胸痹心痛在辨证论治中,应从整体出发,既重视心之阴阳气血虚损及脏腑功能失调,又重视痰浊、淤血、气滞的标证,通补兼施,标本兼顾,才能取得很好的疗效。在治标证时,对于“痰”这一病理产物,在胸痹心痛的发病及治疗上应尤加重视。 胸痹之证主要由于上焦阳虚,阴邪上乘所致。上焦阳虚,主要指心阳心气之不足,机能不健,致血行不畅,属虚,为病之本,而阴邪主  相似文献   

8.
王亚丽教授认为胸痹之病,胸阳不振为本,痰浊阻滞、气滞血瘀为标,当察气血、审阴阳、辨痰瘀,标本兼治。常以仲景之法,治本则补气通阳、开结化浊,治标则明辨痰浊、瘀血等,又虑及胸痹之病多病邪夹杂互搏,故精于合方加减,擅用对药,活用经方力求病皆与方相应,临证运用,疗效颇丰。  相似文献   

9.
胸痹心痛病中医病性证素与冠状动脉CTA结果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痹心痛病中医病性证候要素与冠状动脉CTA结果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借助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现代医学诊断技术,将客观指标与中医辨证有机结合,对235例胸痹心痛患者进行中医病性证素分布的临床调查,分析与冠状动脉CTA不同病变支数、狭窄程度与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素分布的相关性。结果胸痹心痛病常见病性证素分布由多到少排列为血瘀、气虚、阴虚、痰浊、气滞、阳虚、寒凝;血瘀证素和痰浊证素以三支病变为主,气滞证素以单支病变为主;冠心病患者狭窄程度较重者多见气虚证素、阴虚证素、痰浊证素。结论胸痹心痛病中医病性证素分布与冠状动脉CTA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能为临床正确辨证论治、判断病情、拟定治法、调方用药效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为临床中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可归属中医学的“胸痹”“心痛”等疾病范畴。李延教授认为本病之病性总属本虚标实之证,以脾虚、脾胃健运失常为本,标实在于痰浊、血瘀、气滞、寒凝等有形实邪痹阻心脉。治疗时重视调理脾胃,重用黄芪、白术、党参、五味子等健脾养心以治本,结合通阳化浊、活血化瘀、疏肝理气、温阳散寒等治法,标本兼治,通补兼顾,使脾气健旺,心气充沛,瘀去痰消,胸阳得以舒展,则心之血脉恢复畅通,胸痹心痛诸症得到缓解。李延教授从脾胃论治冠心病的经验可为中医临床诊治冠心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胸痹心痛的主要病理因素是痰浊、血瘀、气滞。这也衍生出胸痹心痛有痰浊阻络、瘀血阻络、气滞血瘀型。然痰浊、血瘀、气滞三者互化,故痰浊、血瘀、气滞贯穿胸痹心痛的始终。目前临床上胸痹心痛的病机论述较多,归纳起来主要有心阳虚、心阴虚。辨证治疗多以益气、养阴、化瘀、活血为主。然在临床有许多病例往往表现为郁热征象,具有相当大的比例,被临床医生忽视。本人从师于于凯成教授学习,同时查阅古医籍后,明了郁热心痛古籍就有记载。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CH D)属中医学“胸痹”、“心痛”的范畴,近代多从瘀血论治。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气候环境的恶化,冠心病心绞痛痰浊证已明显增加。沈绍功犤1犦对126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证候分类调研,结果显示痰浊证的证例高达63%,因此提倡冠心病心绞痛治则应由“化瘀”转为“祛痰”,认为冠心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心阳虚为主,标实除血瘀、痰浊、气滞外,痰瘀互结亦是冠心病的常见证候,而痰瘀同治法则是其常用治则。现将相关研究概述如下。1痰瘀导致本病的理论研究1.1病因病机痰瘀学说…  相似文献   

13.
胸痹首见于《金匮要略》,症状表现为胸痛彻背,背痛彻心,时而心悸不宁,甚或心痛持续不解,相当于目前西医疾病中的灌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机为人体阳气、阴血亏虚,而致痰浊、瘀血、寒积留聚,引起心脉气血阻闭不通。杨关林教授致力于胸痹心痛痰浊血瘀证证候特征的研究与治疗,依托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对胸痹心痛的辨证论治从脾胃着手,有独到见解,运用益气、补血、温中、祛痰、养阴等治法之汤药,同时注重因人因地制宜以及调护,其疗效显著闻名于杏林。  相似文献   

14.
"脾为生痰之源",脾虚时脾胃运化失调而致痰浊内蕴,痰浊阻遏心脉而成胸痹心痛病。痰浊作为冠心病的致病因素和病理产物,贯穿其发生、发展、证型转变及治疗的过程。该文总结冠心病脾虚痰浊证的病因病机、临床症状及客观化指标,探讨其证型演变规律和临床诊疗特点,为冠心病的诊治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结核性肛周脓肿术后病因病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寻求促进结核性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的治疗方案。通过深入探讨其病因病机的规律,依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特点。提出结核性肛周脓肿在中医学属于阴证肛痈的范畴,本为肺、脾、肾三脏亏损,气化失常,失去主布散、运化、蒸化水液之功能,致水湿内停,寒饮、痰浊内生;标为痰浊、瘀血、湿热三邪蕴结,痰瘀黏滞,缠恋不去。临证分型为正虚毒恋证、阴液亏虚证、阴虚火旺证、气阴两虚证。治当以健脾补肾,滋阴润肺兼化痰浊、散瘀血、清湿热的方法,随证论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痰浊证证候特点及与相关因素的关联性。方法制定临床信息采集表,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信息采集,建立证候数据库,然后对痰浊的证候特点及分布规律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痰浊证与相关因素的关联性进行二值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要素中痰浊有805例,在所有证候要素中占39.7%;其痰浊合并气虚630例,在所有痰浊证中占78.3%,痰浊合并血瘀703例,在所有痰浊证中占87.3%,痰浊同时合并气虚、血瘀528例,在所有痰浊证占65.6%;高嘌呤饮食、高脂血症对痰浊的影响强度较大,二者的Exp(B)值〉5。结论痰浊证是冠心病心绞痛重要的证候要素,在冠心病心绞痛证候变化中具有重要的位置,痰浊致病多与气虚、血瘀相互兼杂,高嘌呤饮食、高脂血症与痰浊相关性最强。  相似文献   

17.
孙郁芝教授认为浊瘀痹阻肾络是痛风性肾病的主要病机,贯穿疾病始终.强调痛风性肾病发作期为痰浊痹阻、化火化毒,治以祛浊解毒、缓急止痛为主;缓解期因肾络血瘀、肾微癥瘕,治以活血消癥、化瘀通络为主;疾病后期因浊瘀痹阻同时兼见脾肾亏虚证,可兼补肾健脾.根据本病病机发展过程,确立祛浊活血的特色治疗法,并创立特色验方"痛风方",临证...  相似文献   

18.
胸痹心痛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主要临床症状,胸痹心痛常常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及生活,导师翁锦龙认为通过阳微阴弦理论进行辨治,胸痹心痛临床常分为以下几种证型:阳气亏虚证、瘀血内阻证、痰浊闭阻证、寒凝心脉证,临床采用补气温阳、养血活血、化痰理气、宣痹温通等治法常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吴立文教授认为在引起眩晕的诸多因素中,痰瘀占有重要地位,痰浊必致瘀血,瘀血多夹痰浊。在辨证时,要识别痰瘀的主要特征,辨明痰瘀的主次轻重、兼夹证候,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在治疗痰瘀互结所致眩晕时,根据痰瘀互阻的主次先后、轻重缓急组方用药,同时结合调理脏腑和气机,常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豁痰理血法治疗胸痹3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痹一病总属本虚标实之证。虚者气血阴阳不足,实者阴寒、痰浊、瘀血阻滞导致气血不畅,瘀阻不通,胸阳痹阻,发为胸痹。临床上形体肥胖者患胸痹多属痰浊壅塞为患。如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生冷,或嗜酒成癖,致脾胃损伤,运化失健,聚湿成痰,痰阻脉络,则气滞血瘀,胸阳失展而成胸痹。治疗上,对此型胸痹仅活血化瘀,效果不佳。若治以豁痰开结,通阳泄浊,多能收效。笔者用此法临床观察了30例痰浊壅塞型胸痹,效果良好,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选自2001年12月~2003年11月内科门诊病人。患者年龄、性别以50~65岁为主,其中男18例,女12例。病程:最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