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在诊断动脉瘤及血管畸形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50例头、颈部cT血管造影术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CT血管成像(CTA)后处理重建分析结合MRA(磁共振血管造影)及DSA造影检查并比较。结果150例患者CTA检查诊断动脉瘤22例,上述22例均行MRA及DSA检查,比较三种检查方法诊断符合率达90%以上;CTA可以显示头、颈动脉畸形的部位、形态、大小及载瘤动脉的关系。结论CTA具有简便,安全可靠等优点,CTA可作为疑为动脉瘤患者的一种筛查方法,指导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双源CT血管成像( DE-CTA)及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98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均接受DE-CTA、MRA及脑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对患者进行确诊,分析DE-CTA及MRA对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及诊断价值。结果198例观察患者中,共有172例明确诊断为颅内动脉瘤。而DE-CTA检查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分别为84.30%及76.92%;MRA检查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分别为69.19%及61.54%;CT检查灵敏度及特异性均明显高于MRA检查。同时经ROC分析显示,DE-CTA及MRA均对颅内动脉瘤有着显著的诊断价值(P<0.05),以DE-CTA检查的诊断价值更高。结论 DE-CTA及MRA均对颅内动脉瘤有着较高的灵敏度、特异性及诊断价值,均可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  相似文献   

3.
罗青 《现代临床医学》2017,43(3):209-210
观察比较颅内动脉瘤CT血管造影(CTA)及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的诊断价值。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7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其中50例患者同时行MRA检查,25例患者同时行CT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标准,对比两种检查方法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情况。CTA及MRA的颅内动脉瘤检出率分别为88.00%及84.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SA的检出率明显高于MRA和CTA的检出率(P<0.05或P<0.01);MRA和CTA检查瘤体直径和瘤体宽度与DSA检查结果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CTA及MRA检测颅内动脉瘤的瘤体直径及宽度均准确,二者均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且操作简单、无创伤,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4.
孙继勇  耿跃然 《河北医药》2011,33(23):3546-3547
目的 比较计算机断层脑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脑管造影(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种方法在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优缺点,探讨它们在快速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 对收治的35例怀疑动脉瘤患者同时作CTA、MRA、DSA检查,比较其影像学结果.结果CTA基本上可以发现大多数的动脉瘤,给后续的手术或者栓塞提供足够...  相似文献   

5.
刘莎 《中国医药指南》2012,(29):555-555
目的对比分析CTA和MRA两种方法在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优缺点,探讨非侵入性的CTA和MRA诊断方式在临床上使用的可行性。方法将我院从2011年3月至2012年5月脑外科门诊收治的怀疑存在颅内动脉瘤的患者38例,对患者同时作CTA、MRA两种检查,比较两者的影像资料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CT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都基本上可以诊断出大多数的颅内动脉瘤,为后续的进一步诊断及安排后期治疗或手术提供诊断依据。CTA对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率为96.4%(27/28),MRA的诊断率为89.3%(25/28),MRA对于直径≤10mm的小动脉瘤无法明确诊断。但是CTA存在对比剂过敏的问题。结论 CTA和MR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疾病方面各有千秋,CTA的高敏性可使其作为颅内动脉瘤的初选检查方法,但MRA不需要注射对比剂,操作更加方便,所有在目前的临床中的使用率更高,随着医疗技术的进一步改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CTA会成为颅内动脉瘤术前检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在心脑血管疾病中应用价值及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行CT平扫及血管造影的疑似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其中20例行CT血管造影检查后又行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再根据MRI和MRA检查对其中14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手术治疗。对照MRI及MRA检查、手术或DSA结果评估CT血管造影在心脑血管疾病临床诊断、治疗中的价值。结果 CT血管造影显示,有血管性病变33例,无异常5例,CT血管造影对心脑血管疾病检出率为86.84%。在33例被检查出有血管性病变患者中,动脉瘤15例,动脉狭窄10例,动静脉畸形1例,烟雾病2例,2例动脉瘤术后复查,2例阴性;1例经CT血管造影检查为脑动脉瘤,经DSA检查无异常,其余患者经DSA检查对照,诊断相符。结论 CT血管造影在心脑血管疾病筛查、诊断具有肯定的价值,能为疾病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在心脑血管疾病中应用价值及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行CT平扫及血管造影的疑似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其中20例行CT血管造影检查后又行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再根据MRI和MRA检查对其中14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手术治疗。对照MRI及MRA检查、手术或DSA结果评估CT血管造影在心脑血管疾病临床诊断、治疗中的价值。结果 CT血管造影显示,有血管性病变33例,无异常5例,CT血管造影对心脑血管疾病检出率为86.84%。在33例被检查出有血管性病变患者中,动脉瘤15例,动脉狭窄10例,动静脉畸形1例,烟雾病2例,2例动脉瘤术后复查,2例阴性;1例经CT血管造影检查为脑动脉瘤,经DSA检查无异常,其余患者经DSA检查对照,诊断相符。结论 CT血管造影在心脑血管疾病筛查、诊断具有肯定的价值,能为疾病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
刘刚 《中国医药指南》2014,(33):102-10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A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的临床对比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怀疑有冠心病50例,采用螺旋CT进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冠状动脉CTA)以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两种方法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共对50例患者138支血管进行病变判断,CTA检查中度狭窄的敏感度为90%,特异度为94.94%,重度狭窄的敏感度为90.48%,特异度为94.94%,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造影属于有创检查,检查的同时其可以对病变进行介入治疗,而冠状动脉CTA具有无创、灵敏、准确以及费用低等优点,对于筛查诊断冠心病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癌诊断中320排CT三维血管成像(CTA)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06原发性肝癌患者,患者均接受320排CT进行多期增强扫描检查,患者均在介入治疗前行全肝320排CT三期扫描及CTS重建,并将检查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进行对照,对CTA诊断动静脉瘘、肝内瘤灶的特异性、敏感性及准确性进行观察。结果 320排CT及DSA诊断均发现72例单发灶、134例多发灶,其中结节型100例、巨块型50例、弥漫型56例;经CT及DSA诊断发现率分别为23.3%、20.4%;血管造影为参照物,CT诊断动静脉瘘的特异度、敏感度及准确性分别为93.1%、66.7%及92.2%;CT与DSA联合诊断特异度及敏感度均为100%,准确性为97.1%。结论 CTA与DSA联合在肝癌诊断中使用能够提高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准确率,使用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运用CT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技术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209例动脉瘤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对比、研究,探讨运用不同处理方法,显示出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大小、瘤体生长方向、瘤颈形态、与载瘤动脉的关系等等。通过相关比对数据总结分析CTA、MRA、DSA的技术特点及对颅内动脉瘤的评估效果。结果74例CTA扫描中,动脉瘤74例,动脉瘤最小径为3 mm,最大径为22 mm。CTA、MRA检出率分别为87.2%、82.3%。结论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及病情等级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或)外科手术的对比研究,探讨MSCTA在颅内动脉瘤评价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65例临床怀疑有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进行MSCTA和DSA检查,CTA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T)等.CTA和DSA分别由相互独立的放射科医师实施和诊断分别记录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动脉的关系.结果 DSA和(或)外科手术在53例患者中共发现61个动脉瘤(真阳性和假阴性).CTA发现55例63个动脉瘤,被DSA和(或)外科手术证实的动脉瘤57个(真阳性),漏诊4个动脉瘤,未被DSA和(或)外科手术证实的动脉瘤6个(假阳性).CTA诊断直径<3ram、3~10ram和>10mm的动脉瘤敏感度分别为84%、95%和100%,在疑似患者中发现动脉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8%、62%和87%.结论 MSCTA是检查颅内动脉瘤高度敏感的无创影像手段,它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筛查和术前评估的首选技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139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CTA检查,同期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两种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139例患者中,经手术确诊为动脉瘤126例.64排螺旋CTA发现121例,误诊2例,漏诊5例,灵敏度98.4%,特异度84.6%;DSA发现125例,误诊0例,漏诊1例,灵敏度99.2%,特异度100.0%;CTA与DSA的诊断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51,P>0.05),CTA与DSA诊断动脉瘤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2.79,P>0.05).结论 64排螺旋CT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一种简单、快速、准确的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螺旋CT脑血管成像(CT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急诊病因诊断中的价值与优势。方法对56例SAH患者的CTA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手术结果进行比较、评价和分析。结果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与DSA检查及手术所见完全吻合,诊断符合率100%。结论CTA安全、准确、快捷、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取代2D-DSA作为脑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直接指导外科急诊手术;而DSA可作为辅助方式,选择性进行介入治疗;CTA临床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头颅CT血管造影(CT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我院173例SAH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头颅CTA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诊断的金标准,分析CTA对SAH病因的检查结果及诊断符合率。结果 CTA在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静脉窦血栓中的诊断符合率为97.11%,与DSA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CTA在动脉瘤瘤体及瘤颈宽度中的检测结果及在SAH中的诊断符合率与DSA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头颅CTA可准确的检测出SAH病因,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R血管造影术(MRA)在脑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20例经过DSA检查确诊的脑动脉瘤患者,与其术前脑血管MRA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共检查120例脑动脉瘤患者的脑动脉瘤132个,以DSA为标准,比较MRA发现相应血管病变的数目,并计算出诊断脑动脉瘤的敏感性达到82.8%(24/29),特异性达到93.2%(96/103),符合率达到90.9%[(24+96)/132], MRA与DSA检出率有一致性。结论 MRA与DSA检查结果之间有较高的符合率,可作为脑动脉瘤诊断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诊断中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的价值及指导治疗的作用。方法65例(65眼)疑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均接受眼底照相、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将临床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眼底照相、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的诊断价值、诊断符合情况。结果65例患者中,临床诊断阳性47例,阴性18例;眼底照相检查阳性47例,阴性18例;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阳性47例,阴性18例。将临床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眼底照相检查的诊断敏感度为87.2%(41/47),特异度为66.7%(12/18),准确度为81.5%(53/65),阳性预测值为87.2%(41/47),阴性预测值为66.7%(12/18);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的诊断敏感度为97.9%(46/47),特异度为94.4%(17/18),准确度为96.9%(63/65),阳性预测值为97.9%(46/47),阴性预测值为94.4%(17/18)。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显著高于眼底照相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诊断47例阳性患者中,轻度17例,中度16例,重度14例;眼底照相检查41例真阳性患者中,轻度14例,中度14例,重度13例;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46例真阳性患者中,轻度16例,中度16例,重度14例。眼底照相、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对轻度、中度、重度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诊断中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的价值较眼底照相检查高,更能有效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7.
曹小宏  张华  龚毅 《江西医药》2010,45(1):54-55
目的探讨1.5T磁共振和64层螺旋CT数字减影CTA对颅脑动脉瘤成像诊断进行优缺点比较的优势与限度。方法分析我院经.DSA数字血管造影确诊的30例患有颅内动脉瘤并形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MRA和CTA影像学表现.其中10例DSA确诊前已行MRA检查。8例DSA确诊前已行CTA检查.还有12例DSA确诊前同时接受了MRA和CTA两项检查。结果经DSA数字血管造影证实的AN患者中,CTA发现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2%(23/25),MRA为81.5%(22/27),并且CTA可发现直径2.1mm以上的动脉瘤,而MRA可发现直径2.9mm以上的动脉瘤。结论CTA、MRA各有特点及适用范围,临床应用中要选择最合适的检查方法,发挥影像检查的最佳效用.从而达到最佳诊断和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3.0T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摄影术(MRA,3D-TOFMR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7例高度怀疑有颅内动脉瘤的病人行3D-TOFMRA检查,随后行数控减影血管造影术(DSA)造影及可行的血管内栓塞治疗,工作站上三维重建,比较3D-TOFMRA及常规DSA在显示动脉瘤、瘤颈及与载瘤动脉关系上的优劣,及对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价值。结果:27例脑动脉瘤患者共20个动脉瘤,3D-TOFMRA对动脉瘤的敏感度为95%,特异度80%,准确度90%。3D-TOFMRA对动脉瘤细节及瘤颈的显示明显优于常规DSA,尤其是颈内动脉海绵窦部及椎动脉近小脑后下动脉的动脉瘤,可指导DSA显示动脉瘤方向及预先制定治疗方案。但对周边部及动脉分叉处小动脉瘤的诊断应谨慎。结论:3D-TOFMRA能无创有效地诊断颅内动脉瘤,所提供的三维信息对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极大帮助。当诊断有怀疑时,应结合DSA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头颈部CTA诊断脑血管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在2013年9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31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后均行头颈部CTA检查及超声检查。结果本组病例CTA发现45例脑动脉瘤,21例血管畸形。本组74例血管狭窄,轻度狭窄27例,中度狭窄21例,重度狭窄18例,闭塞8例,同时明确斑块性质,软斑块21例,钙化斑块22例,混合型斑块31例。头颈部CTA诊断脑动脉瘤、脑部血管畸形的符合率明显高于超声诊断,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符合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头颈部CTA在诊断脑部血管性病变方面具有安全快捷、准确及无创性的特点,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TA诊断216例脑动脉瘤的诊断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4年2月收治的216例经CTA拟诊为脑动脉瘤患者的诊断资料,同时用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诊断方法对比,比较诊断出脑动脉瘤的患者例数与个数,同时比较分析阳性率、漏诊率、误诊率、敏感性等指标。结果经病理检查213例,其中CTA检测法中检测的202例,漏诊11例,误诊5例;DSA检测190例,漏诊23例,误诊6例,CTA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DSA检测,漏诊率、误诊率、特异度显著低于DSA检测法,差异具体统计学意义(P<0.05),敏感度高于DSA检测法,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CTA诊断较传统诊断方法更具有优势,可作为脑动脉瘤诊断与评估的首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