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景岳全书·声喑》:“喑哑之病,当知虚实。实者,其病在标,因窍闭而喑也;虚者,其病在本,因内夺而喑也。”张氏此一卓见和治则,一直指导着后世有关属实之“金实不鸣”,属虚之“金破不鸣”之治疗,即实证宣肺,虚证或和滋肾,并由斯衍化出种种治疗方法。须知,咽喉虽“弹丸之地”,但它通过手太阴、手少阴、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足阳明与任脉等经脉循行,与肺、胃(咽喉所属)、心(舌本所属)、脾(唇所属)、肝(与咽喉相连)和肾(循喉咙、挟  相似文献   

2.
魏祝娣  梁柳文 《新中医》1997,29(8):46-47
中医治疗寒湿带下病,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以仲景之法,遣仲景之方诊治者尚见不多。笔者结合临床,运用仲景之方治疗寒温带下病,每获佳效。1甘姜苓术汤治脾虚寒温带下病甘姜苓术汤(即肾着汤)仲景用治肾着。肾着,即寒湿痹着腰部,其病本在碑而标在肾(腰)。辨证要点为:身重,腰冷而痛。而脾虚寒湿带下病,其本虽在脾,但寒湿痹着任、带。其辨治要点为:白带清稀,体倦神疲,腰冷痛,舌谈胖、边有齿印,脉濡缓无力。治当暖上胜水止带。如治吴某,40岁。带下量多2年余。初觉带下绵绵淫溢,体倦纳呆,曾间断治疗不效。近2月…  相似文献   

3.
郭龙龙  何丹  黄雅慧 《河南中医》2019,39(11):1625-1627
阳明中寒证的基本病机为胃中虚冷,即脾胃阳虚,寒邪犯胃。不能食为阳明中寒证的主症,兼症可有小便不利、大便溏泄、腹满、腹痛、胸胁满、胁下痛、心胸痛等症状,脉象为沉紧(弦)而迟。以温类药为主治疗,吴茱萸汤类的温补方为治疗阳明中寒证的主方。阳明病无虚寒证,其病机特点为火热炽盛,热盛伤津,属实证范畴;太阴病病位在里,病性为寒为虚,病机以脾胃阳虚,寒湿内盛,升降失常为主,属虚寒之证。阳明中寒证与太阴病在发病、证候、病机及治疗上均具有一致性,因此,认为阳明中寒证属于太阴病。  相似文献   

4.
甘姜苓术汤出自《金匮要略》,用治“肾着”.书云:“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腹重如带五千钱”,提示寒湿之邪仅仅着于肾之外府,尚未波及里脏,故其施治不必温肾,只需除寒燥湿宜甘姜苓术汤,其病可愈.笔者重温仲师明训,常用此方治疗沉寒湿冷诸疾,莫不随于奏功.择取验案四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属中医"寒湿疫"范畴,其病机演变大致遵循伤寒六经传变规律,病位首在肺卫,继犯肺气、少阳三焦,并随着正气、脾胃虚损而内陷太阴、少阴。《伤寒杂病论》主要针对寒湿立法,在新冠肺炎的诊治中可以合理使用经方。邪在肺卫,当重视宣散,根据兼证不同选择小青龙汤、大青龙汤、葛根汤等;邪入气分,应调畅气机,分别选用麻黄杏仁薏苡仁甘草汤、栀子豉汤、小柴胡汤、麻杏石甘汤等;疫毒内陷,要重视脾胃,随证选用葛根芩连汤合白头翁汤、桂枝人参汤合人参败毒散、理中丸合藿香正气散等;疾病向愈,宜肺脾同调,以炙甘草汤、桂枝汤加黄芪合六君子汤加减。附验案4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6.
王付 《中医药通报》2019,18(6):7-10
运用太阴病辨证论治体系诊治临床各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必须重视研究三大内容:一是太阴病本证辨证论治体系有6大证型,即太阴热证、太阴寒证、太阴虚证、太阴血证、太阴气郁证、太阴痰湿证等;二是太阴病兼证辨证论治体系有太阴病本证与太阴病本证相兼、太阴病本证与太阳、阳明、少阳、少阴、厥阴病证相兼等;三是太阴病类似证辨证论治体系如某些阳明病证、某些肝胆病证、某些心肾病证等。对此,只有深入研究太阴病辨证论治体系,才能在临床中辨治各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太阴病篇是六经病篇中内容最少的一篇.篇中阐述了足太阴脾病,缺乏手太阴肺病.辨明虚实变化,方能掌握太阴病的实质.太阴病的治疗散见于<伤寒论>各篇,不以一法一方为据,而以脉证为凭,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8.
一、辨太阴病,要分清虚证实证“太阴病”篇是“六经病”篇中内容最少的一篇,仅有8条条文,主要论述足太阴脾(不包括手太阴肺)的病变。邪犯太阴,无论是误下伤脾或内伤生冷,只要出现腹满时痛、吐利不食等中阳不足之证,则是脾脏虚寒的临床表现。273条所云“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当是太阴虚寒证的辨证提纲。《医宗金鉴》说:“此太阴里虚,邪从寒化之证也……若以太阴虚采之满痛,而误认为太阴实热之满  相似文献   

9.
樊晓林  林树元  曹灵勇 《新中医》2018,50(3):176-179
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属不同维度的辨证理论,并非一一对应关系,为进一步明确《伤寒论》中太阴病的理论内涵,通过对《伤寒论》原文的仔细研析,阐释了太阴病的内涵本质为病位在里,病性属寒,病势为虚;太阴水病和太阴血病是太阴病的两个基本病理机转。同时,基于原文及太阴病之基本病理机转,论述了太阴病可涉及心、肝、脾、肺、肾、胃等多个脏腑及其证候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肾着汤验案二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着汤又名甘姜苓术汤,出自《金匮要略》。由干姜、茯苓、白术、甘草四药组成,用以治疗寒湿痹阻腰府的肾着病。笔者于临床中用“异病同治法”,以肾着汤加味治疗肾着证和膝关节寒痹证两例,收效满意。一、寒湿痹着腰府(肾着证) 宋××,男,38岁,农民。1978年4月5日就诊。自述腰及膝关节隐痛半年余。四天前下水粪溏戽肥,当夜即感腰痛加剧并向外透发冷气,转侧不利,两下肢重倦难抬而来我院治疗,用西药两天未效,腰痛和冷痹感反而增剧  相似文献   

11.
谢幼红 《北京中医》2007,26(8):483-484
周乃玉教授治疗痹病经验丰富且独特,强调脏腑辨证与六经辨证结合,辨证与辨病互参。关于痹病的病因,内因突出脾肾阳虚和气血不足,外因包括寒湿凝滞、湿热壅塞、湿毒侵淫。临床总以寒热错杂、虚实相兼者多见,确立健脾补肾、温化寒湿、通经活络、逐瘀解毒为治疗痹病之基本大法。治疗中常以温补脾肾为先,重用附子、肉桂、黄芪;同时重视从肝论治,调气和血,广泛应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桂枝汤、小柴胡汤;特别擅用虫类药物,搜剔通络,逐瘀止痛。临床疗效卓著。  相似文献   

12.
特发性膜性肾病是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一种常见的病理类型,临床上以水肿为主要表现.基于中医六经八纲体系,辨特发性膜性肾病属于水肿病范畴.本病病性属阴,病位在表及里,病属于少阴太阴合病,因此温阳解表是辨治的重要原则.中医药治疗膜性肾病临床选方以麻黄附子汤解少阴表邪,肾着汤温太阴里寒.应用麻黄附子汤合肾着汤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  相似文献   

13.
谢幼红 《北京中医药》2007,26(8):483-484
周乃玉教授治疗痹病经验丰富且独特,强调脏腑辨证与六经辨证结合,辨证与辨病互参.关于痹病的病因,内因突出脾肾阳虚和气血不足,外因包括寒湿凝滞、湿热壅塞、湿毒侵淫.临床总以寒热错杂、虚实相兼者多见,确立健脾补肾、温化寒湿、通经活络、逐瘀解毒为治疗痹病之基本大法.治疗中常以温补脾肾为先,重用附子、肉桂、黄芪;同时重视从肝论治,调气和血,广泛应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桂枝汤、小柴胡汤;特别擅用虫类药物,搜剔通络,逐瘀止痛.临床疗效卓著.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甘姜苓术汤理法方药分析得出肾着病的发病与五脏相关,其根本在肾;其临床表现虽多,但均为肾阳不足、寒湿之邪侵犯肾之外府所致,用药体现"见肾之病,知脾所传,当先实脾""下病上取""先后天资生"等思想,这些思想无不与肾有关,故张仲景将该病命名为肾着病,是杂病脏腑辨证重要性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5.
三阴交在妇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之穴,又为足太阴经交会穴,凡与肝脾肾相关疾病均可以用三阴交治疗,在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尤其是在妇科疾病中,三阴交可以治疗经、带、胎、产及妇科杂病,所以历代针灸医家在治疗妇  相似文献   

16.
慢性盆腔炎临床表现多样,中医辨证涉及脾肾两虚、瘀热互结、冲任虚寒、寒湿瘀滞、寒湿下注等证型,采用经方黄芪建中汤、桃核承气汤、温经汤、当归芍药散、肾着汤等加减施治,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7.
郭建波  钟小雪  何庆勇 《新中医》2017,49(6):181-182
正甘姜苓术汤出自《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在《备急千金要方·肾脏脉论第一》中又称肾着汤,主要用于治疗寒湿下侵之肾着病,具有温阳散寒祛湿的功效。何庆勇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血管科副主任医师,多年来研究仲景伤寒学说,笃尊经方,谨守六经。何老师运用甘姜苓术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及风湿性纤维肌痛等疾病,疗效显著。现就其运用甘姜苓术汤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甘姜苓术汤新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甘姜苓术汤系《金匮要略》方,是由甘草、干姜、茯苓、白术四味药组成。功能温脾化湿,主治寒湿伤脾之肾着病。笔者遵循古训,凡属脾阳不足而有寒湿者,用之每获良效。现举验案二则。1 肠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9.
正少阴病是《伤寒论》六经病之一,少阴篇在三阴病中占重要地位,因其外可有太阴病下利等症状,内可合厥阴病手足厥冷等症状,其一经之病可代表三阴经[1-2]。足少阴肾脏为水火之脏,水为阴,火为阳,所以肾为阴阳之根本,是先天之气所系之地。少阴病有阳虚证,也有阴虚证,不论阳虚还是阴虚,多为重症[3]。因少阴既包含足  相似文献   

20.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出自《伤寒论·太阴病篇》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河北中医》1980年4期13页谌桂娥同志“对《太阴病证治》的初步认识”一文,论及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的“表里双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