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自拟定眩通络汤联合小针刀治疗椎动脉狭窄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因子和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102例椎动脉狭窄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51例,2组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自拟定眩通络汤口服,同时给予小针刀治疗。统计2组治疗4周后临床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ESOV)评分、体格检查阳性率、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及血管内皮因子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 2组治疗后ESOV评分中各项眩晕、头痛、颈肩痛、心理及社会适应、日常生活及工作评分及总分均显著升高(P均0. 05),观察组上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 05); 2组治疗后颈部扭曲实验及臂丛牵拉试验阳性率均显著降低(P均0. 05),且观察组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均0. 05); 2组治疗后双侧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和直径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 05),且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 05); 2组治疗后NO水平均显著提高(P均0. 05),ET-1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 05),且观察组NO升高及ET-1降低程度更大(P均0. 05)。结论自拟定眩通络汤联合小针刀能够显著改善椎动脉狭窄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提高治疗疗效,机制可能与上调NO、下调ET-1表达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针灸、电针联合小针刀综合治疗颈性眩晕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中医医院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均分为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电针联合小针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给予针灸治疗,比较2组总有效率、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比治疗前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眩晕、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颈肩痛、头痛评分及总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比对照组高(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电针联合小针刀综合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可提高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缓解眩晕症状,安全性高,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小针刀联合复位对颈源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纳入2018年4月—2020年4月收治的颈源性眩晕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0例及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手法复位,观察组增加小针刀,比较2组总有效率、治疗后立即起效构成比、颈源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以及左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立即起效的构成比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的眩晕症状及功能评估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右侧椎动脉、左侧椎动脉以及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小针刀联合手法复位治疗颈源性眩晕见效快,疗效好,可降低基底动脉、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针灸、电针联合小针刀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99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49),观察组采用针灸、电针联合小针刀治疗,对照组仅采用针灸、电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眩晕症状及评分、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评价、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2.00%vs 83.67%,P 0.05);观察组眩晕症状评分及左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灸、电针联合小针刀治疗颈性眩晕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眩晕症状及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针刀松解寰枕筋膜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佛山市健翔医院收治的颈源性眩晕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3次/周针灸、局部按摩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1次/周的针刀松解寰枕筋膜治疗,均治疗3周。依照《颈性眩晕评估量表(ESCV)》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性眩晕评分变化、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2组患者血清中内皮源性超极化因子(EDHF)的含量和一氧化氮(NO)水平,统计2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眩晕症状缓解时间及生命质量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7.92%高于对照组的81.25%(P<0.05),眩晕有效缓解时间明显缩短,眩晕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椎动脉的平均血流、收缩期血流、舒张期血流速度、血清中NO及EDHF水平明显上升,血管搏动指数显著下降(P<0.05);生命质量评分显著升高(P<0.05)。结论:针刀松解寰枕筋膜能够通过改善颈源性眩晕患者的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有效治疗患者的颈源性眩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穴位推拿联合益气定眩汤治疗颈性眩晕(CV)的疗效及对血浆内皮素(ET)和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126例CV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健康教育、饮食、运动等基础干预,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穴位推拿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益气定眩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眩晕程度、临床疗效,检测ET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测定基底动脉(BA)、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血流速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眩晕程度、颈肩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眩晕程度、颈肩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0.48%)显著高于对照组(7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ET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E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GRP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CGR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BA、LVA、RVA速度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BA、LVA、RVA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推拿联合益气定眩汤可有效改善CV患者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化痰活血汤治疗后循环梗死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后循环梗死性眩晕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0例,在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对照组使用氟桂利嗪治疗,观察组联合化痰活血汤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椎动脉内径、平均血流、阻力指数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椎动脉内径、平均血流均高于治疗前(P0.05),阻力指数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椎动脉内径、平均血流均高于对照组(P0.05),阻力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颈项部疼痛、头晕头痛及恶心呕吐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有效率为94.0%,高于对照组的80.0%(P0.05)。结论:化痰活血汤能改善后循环梗死性眩晕患者椎动脉内径,提高脑血流,降低脑血管阻力,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8.
《光明中医》2021,36(9)
目的探究加味益气聪明汤联合针刺在颈性眩晕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8月—2020年3月进行治疗的颈性眩晕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3例。对照组仅采用针刺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加味益气聪明汤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及实验室指标水平。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研究组右椎动脉、左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快于对照组,FIB、TC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加味益气聪明汤联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可有效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FIB、TC水平,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斜圆刃针结合颈椎2号治疗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骨伤科门诊2012年2月~2015年9月所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8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先后顺序进行编号分为观察组(单数号,n=42)与对照组(双数号,n=41)。对照组采取斜圆刃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颈椎2号方,比较两组眩晕症状评分、治疗总有效率、颈椎血流动力学。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9%,高于对照组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及右侧椎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及右侧椎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均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及右侧椎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斜圆刃针结合颈椎2号治疗颈性眩晕患者可化痰除湿、升清降浊,改善患者基底动脉及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利于眩晕症状的缓解与生活质量的提高,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加味八珍止眩汤治疗老年人颈性眩晕的效果分析及对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9月我院门诊及住院老年颈性眩晕患者共11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为观察组(n=55)和对照组(n=55)。对照组采用加味八珍止眩汤治疗,观察组采用针灸联合加味八珍止眩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椎-基底动脉血流、血清Fib、TC水平及眩晕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85.45%)(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右椎动脉、左椎动脉、基底动脉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血清Fib、TC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眩晕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联合加味八珍止眩汤治疗老年人颈性眩晕的效果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血流,减轻眩晕症状,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早期针刺联合中药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及对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TIA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针刺联合中药通窍活血汤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参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椎动脉平均流速、峰值流速方面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血管搏动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针刺联合中药在TIA临床治疗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有助于改善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摘 要目的:观察自拟涤痰通窍定眩汤联合针灸治疗痰瘀阻窍证眩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郑州中医骨伤 病医院 2020 年 9 月至 2021 年 10 月收治的 76 例痰瘀阻窍证眩晕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38 例。对照 组患者给予盐酸倍他司汀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涤痰通窍定眩汤联合针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眩晕障 碍评定量表(DHI)评分、眩晕发作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和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 92.11 %,高于对照组的 73.6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 DHI 评分、眩晕发作持续时间、眩晕发作频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 DHI 评分、眩晕发作持 续时间、眩晕发作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 和右侧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升高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自拟涤痰通窍定眩汤联合针灸治疗痰瘀阻窍证眩晕症 疗效较好,有效缓解眩晕症状,缩短眩晕发作持续时间、降低眩晕发作频率,改善脑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小针刀和针灸结合电针治疗颈性眩晕的近远期疗效及实验室指标。方法:选取92例颈性眩晕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采取小针刀和针灸结合电针治疗,对照组应用小针刀联合针灸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眩晕评分、血清溶血磷脂酸(LPA)、基底动脉和椎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Vs)、总有效率与随访1年的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眩晕评分与血清LPA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2组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均高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48%,高于对照组78.26%(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复发率4.34%,低于对照组17.39%(P0.05)。结论:小针刀和针灸结合电针治疗颈性眩晕可有效改善患者眩晕评分、降低血清LPA水平,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且可减少复发,近远期疗效均更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小针刀配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复发随访结果及可能的机制。方法纳入2014年5月~2017年5月本院90例颈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治疗组行小针刀配合手法干预,对照组行单纯手法牵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和治疗前后患者基底动脉和两侧椎动脉血流速度,随访记录治疗结束后1年内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术后1年复发1例,对照组复发8例,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两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显著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针刀配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较单纯手法效果更为显著,有助于降低复发率,这可能与其改善椎动脉血流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加味益气聪明汤联合针灸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0例患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加味益气聪明汤治疗+针灸治疗)和对照组(针灸治疗),两组观察时间均为1个月。主要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眩晕评分变化、椎动脉血流速度、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纤维蛋白原(Fib)及临床疗效,进行比对,判断疗效。结果血清总胆固醇及血清纤维蛋白原的值,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均升高,观察组的最大流速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纤维蛋白原(Fib)值均降低导致眩晕评分升高,观察组的眩晕评分变化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痊愈率为89%,对照组为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加味益气聪明汤联合针灸治疗疗效比较好,能够有效改善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纤维蛋白原(Fib),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针灸、推拿联合自拟中药方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6月五华县中医医院收治的8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进行针灸和推拿治疗,观察组患者进行针灸、推拿联合自拟中药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的时间平均血流速度(TMFV)和峰值血流速度(PSV)的具体数值均高于对照组,其阻力指数(RI)和血管搏动指数(PI)的具体数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针灸、推拿联合自拟中药方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改善其血流动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小柴胡汤加减联合耳穴埋豆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对脑血流速度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8月在阆中市人民医院治疗的颈性晕眩患者88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盐酸倍他司汀片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小柴胡汤加减以及耳穴埋豆法治疗,2组均治疗10 d。比较2组治疗后效果,观察2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和脑血流速度(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细胞比容)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9%(40/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3%(3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生活质量评分及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均明显升高(P均0.05),观察组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2组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明显加快(P均0.05),且观察组均明显快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2组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各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小柴胡汤加减联合耳穴埋豆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可明显减轻患者症状体征,改善脑血流速度,降低血液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加味八珍止眩汤治疗颈性眩晕对改善患者颈椎微循环、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济源市中医院2015年12月—2018年10月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94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西药基础上给予加味八珍止眩汤治疗,分析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2组治疗前症候积分等级情况、氧化应激指标、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左侧和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TAMn)、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P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症候积分等级改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CGRP水平及左侧和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的PS上升(P0.05),MDA水平下降(P0.05);观察组左侧和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的TAMn水平上升(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症候积分等级情况较优(P0.05);恶心消失时间、呕吐消失时间、头痛消失时间及眩晕消失时间较短(P0.05);SOD、CGRP水平、左侧和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的TAMn、PS水平较高(P0.05),丙二醛(MDA)水平较低(P0.05)。结论:加味八珍止眩汤治疗可加快颈性眩晕患者临床症状的消失,改善颈椎微循环,减轻氧化应激损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柴芩止晕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加用自拟方柴芩止晕汤。治疗14天后观察两组的总有效率和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3%明显高于对照组79.1%(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的基底动脉与双侧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增快(P0.05)。结论:自拟方柴芩止晕汤能提高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椎-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20.
吴欣  宋兆杰  潘长青 《中国中医急症》2009,18(12):1948-1949
目的观察温针对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温针治疗组与针刺对照组,应用彩超检测治疗前后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温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椎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加快,血流阻力指数下降;针刺对照组患者椎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血流阻力指数在治疗前后均无改善。结论温针对颈性眩晕患者疗效确切,彩超对颈性眩晕诊断及治疗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