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免疫缺陷病毒-1(HIV-1)/AIDS患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情况及发病特点。方法分析国家"十一五重大专项"课题中河南某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示范区中187例经血液途径感染HIV-1者的血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与抗体(HBsAg与抗HBs)、乙型肝炎e抗原与抗体(HBeAg与抗Hbe)、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及丙型肝炎抗体(抗HCV);采用流式细胞仪计数CD4+T淋巴细胞;采用制备膜选择性吸附DNA的方法抽提HBV DNA,并采用巢式PCR法检测HBV DNA。结果 187例HIV-1感染者中,HBsAg阳性9例(4.81%),HBsAg阴性178例(95.19%);抗-HCV阳性143例(76.47%),抗-HCV阴性44例(23.53%);HIV-1/HBV/HCV三重感染者6例(3.21%)。178例HBsAg阴性的HIV感染者中,合并隐匿性HBV感染53例(29.78%)。抗-HCV阳性者合并隐匿性HBV感染42例(29.37%),抗-HCV阴性者合并隐匿性HBV感染11例(25.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HCV阳性/抗-HCV阴性患者的HbsAg阳性例数、抗-HBs阳性例数、CD4+T淋巴细胞数、单独抗-HBc阳性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血传播感染HIV患者中HBsAg阳性率低于普通人群,HCV感染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经输血传播感染HIV患者中存在隐匿性HBV感染,对HBsAg阴性的HIV感染者进行HBV DNA检测是有必要;HIV合并HCV感染不能增加隐匿性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四项传染病患者检测结果的分析,探讨输血前HBsAg、抗-HCV、抗-TP和抗-HIV检测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法对1905输血者进行了HBsAg、抗-HCV、抗-TP和抗-HIV检测。结果 HBsAg为阳性144例,阳性率为7.56%;抗-HCV阳性54例,阳性率2.52%;抗-HIV阳性1列,阳性率0.52%;抗-TP阳性48例,阳性率为2.52%。男女两性的感染率是没有明显差异的(P>0.05)。HBsAg阳性率各年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成年组和老年组HBsAg阳性率高,青少年组HBsAg阳性率明显降低。抗-HCV、抗-TP阳性率随年龄增高而增高。抗HIV阳性率略低,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受血者输血前乙肝、丙肝、梅毒的感染率较高,对患者输血前四项传染病检测,可以减少医院感染,有效的加强了输血安全,为血液传播疾病引起的医患纠纷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本院妇产科患者输血前进行HBsAg、抗-HCV、抗-HIV、抗-TP检测,了解专科医院输血前患者传染病感染状况。方法对630例妇产科患者输血前采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及梅毒螺旋体抗体(TP)实验。结果检出HBSAg阳性6例(0.95%)、抗HCV阳性1例(0.16%)、梅毒阳性2例(0.32%)、抗HIV初筛阳性后按规定送确认实验室用免疫印迹法确认无1例阳性。结论本院输血前患者血清4项传染病指标阳性率较低,明显低于综合医院,通过对患者进行输血前传染病标志物的检测,及时发现潜在传染源,为新生儿提早做好预防保健,有利于患者治疗及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对传染病感染的辅助诊断、区分责任、减少医疗责任纠纷的发生,提醒医务人员有针对性的加强自我防护,防止或减少职业感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本辖区育龄妇女艾滋病感染状况和艾滋病知识认知情况,观察干预效果。方法纳入育龄妇女2400例,调查其个人基本信息、孕产史、艾滋病知识、行为等。对调查人群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和行为健康教育,观察干预前后知晓情况变化。结果本次共检测2400例,抗-HIV阳性者10例,HIV感染率为0.42%;HBsAg阳性者108例,感染率为4.5%;抗-HCV阳性者31例,HCV感染率为1.3%;抗-TP阳性者24例,TP感染率为1.0%。抗-HIV阳性合并HBsAg阳性者4例,抗-HIV阳性合并抗-HCV阳性者1例,抗-HIV阳性合并抗-TP阳性者5例。干预前后调查对象AIDS一般知识、传播途径、预防措施比较,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辖区艾滋病感染率较以往增高,艾滋病健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育龄妇女提高对艾滋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关瑞 《中国实用医药》2013,8(21):274-275
目的探讨输血前检查血液传染病的必要性。方法查阅本市医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1034例输血病历,统计其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抗HIV抗体[抗-HIV(1+2)]阳性率。结果 HBsAg阳性率为10.25%,抗-HCV阳性率为0.68%,抗-HIV(1+2)阳性率为0,抗-TP阳性率为0.29%。结论患者在输血前对相关传染病指标进行检测,能够预防传染病通过血液传播,防止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感染,避免出现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拟输血患者HBsAg、抗-HCV、梅毒TP、抗-HIV感染情况,预防和避免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的发生,提醒医务人员注意生物防护与自我保护。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47628例拟输血患者进行以上四项检测,按项目、姓别、年龄段进行分组分析。结果 47628例患者中,总阳性6316例,总阳性率13.26%。其中HBsAg阳性4308例,阳性率为9.04%;抗-HCV阳性772例,阳性率为1.62%;梅毒-TP阳性1212例,阳性率为2.54%;抗-HIV阳性24例,抗-HIV阳性率为0.05%;梅毒TP男性略高于女性;抗-HCV、梅毒阳性率TP有随年龄增高而增高的趋势。结论通过对受血者输血前四项检测,明确患者的健康状况,保护医患双方的利益,也可发现隐性感染者,为临床治疗、经血液传播疾病引起的医患纠纷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输血前检查受血者各项血源性疾病感染指标的阳性率情况,为鉴别受血者是否因输血传播疾病提供有效临床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对输血前1905例患者输血检查HBsAg、抗-HCV、抗-TP、抗-HIV。结果 1905例患者中,HBsAg阳性73例(3.832%)、抗-HCV阳性24例(1.260%)、抗-TP阳性2例(0.105%)、抗-HIV阳性1例(0.052%)。结论输血前患者血清各项血源性疾病感染水平还较高,输血前检查为区分患者是否为输血后经血传播疾病而引起的医疗纠纷提供了举证倒置的临床依据,同时也是医患双方自身保护的一种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刘萍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4):3716-3717
目的:分析输血前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和艾滋病的检测结果.方法:对我院640例受血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ASA)进行输血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rirus surface antigen,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抗体(抗-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进行检测分析.结果:HBsAg阳性75例(11.7%(,抗-HCV阳性10例(占1.56%);抗-HIV1+2型阳性1例(0.15%);抗-TP阳性3例(占0.47%);输血前四项总阳性89例(13.9%).结论:对输血前进行感染疾病的检测,可以了解受血者输血前状况,发现潜伏期无症状感染,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和帮助.  相似文献   

9.
《临床医药实践》2014,(11):838-840
目的:回顾性分析晋中市十年来无偿献血者血液感染因子检测结果,了解晋中市无偿献血人群血液传染指标流行情况和变化,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减少血液报废。方法: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晋中市无偿献血者血液HBsAg、抗-HCV、抗-TP、抗-HIV进行检测,统计每年各项感染因子阳性数,并计算出阳性率。结果:晋中市2004年—2013年无偿献血者血液感染因子HBsAg、抗-HCV检测阳性率呈下降趋势,感染因子抗-TP检测阳性率和抗-HIV(WB法确认)阳性数呈上升趋势。结论:加大力度做好无偿献血经血传播疾病宣传工作,并对呈上升趋势的血液感染因子进行献血前筛查,降低血液报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本地术前、输血前患者乙型肝类(HBV)、丙型肝炎(HCV)、艾滋病病毒(HIV)、梅毒等疾病的感染状况.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HBsAg、抗-HCV、抗-HIV、梅毒标志物.结果 10 035例患者中HBsAg 24.6%、抗-HCV 2.96%、抗-HIV 0.58%、梅毒0.01%.结论 将HBsAg、抗-Hcv、抗-HIV、梅毒作为术前、输血前必检项目,有利于避免医源性传染及医疗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我院拟受血者输血前四项传染指标检测结果的统计分析,了解本地区患者中输血前四项传染指标阳性所占比例,确保输血的安全性,降低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发生,使患者对自己输血前的检测有明确的认识,这样能帮助医务人员在诊疗和护理过程中,及时采取保护措施,避免感染血液性疾病。方法:对我院2012年4月以来共19366例拟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试验(TRUST)检测。结果:HBsAg阳性1014例,阳性率为5.23%;抗-HCV阳性192例,阳性率0.99%、抗-HIV阳性258例,阳性率1.33%;TRUST阳性85例,阳性率0.44%;HBsAg、抗-HCV、抗-HIV采用酶联免疫法;TP采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初筛试验(TRUST)法。结论:进行输血前四项检测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及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减少因输血而引起的医疗纠纷及医疗事故。通过比较分析,本地区艾滋病毒感染者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统计数字[1]。  相似文献   

12.
景本年  丁静娟 《贵州医药》1993,17(6):326-327
本研究对130名血液病患者进行抗-HCV检测,并同时测HBVM比较。其抗-HCV阳性率20.8%。输过血的血液病患者(110例)为24.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87%)。其HBsAg、抗-HBc阳性率也明显高于对照。抗-HCV阳性者其HBVM、抗-HBc、HBsAg阳性率均高于抗-HCV阴性者。结果显示血液病患者HCV与HBV感染率较高,并有重叠感染及相似感染途径。抗-HCV阳性主要与输血有关。但与输血次数与量不呈正比,而与是否输入污染血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研究输血人员输血前感染标志物的感染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来我院的2400例输血人员,输血前检测他们的4项感染标志物参数,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阳性率为7.4%,抗-HCV(丙型肝炎病毒抗体)的阳性率为0.3%,抗-HIV(艾滋病病毒抗体)的阳性率为1.8%,抗-TP(梅毒螺旋抗体)的阳性率为0.04%。有12种模式检测乙型肝炎二对半。结论输血前检测输血人员的感染标志物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并促进医务人员防护意识的有效增强。  相似文献   

14.
李芳 《临床医药实践》2013,(12):921-922,928
目的:了解晋中市无偿献血者献血情况,为临床提供安全的血液,降低输血风险,减少血液报废。方法:对2008年—2012年晋中市无偿献血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的血液检测结果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113062例献血者中,不合格3 849例(3.40%),其中ALT 2.03%,HBsAg 0.41%,抗-HCV 0.39%,抗-HIV 0.13%,抗-TP 0.51%。结论:晋中市5项指标检测总阳性率处于较低水平,ALT是检测结果不合格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刘霞 《中国实用医药》2011,6(34):236-237
目的了解怀化市血液安全状况、献血者的健康情况,血液不合格原因及其发展趋势,预防和控制疾病经输血传播。方法对2006~2010年本市献血者标本ALT、HBsAg、抗-HCV、抗-HIV及抗-TP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5项指标检测总阳性率为9.58%,其中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检测阳性率分别为:7.09%、0.81%、0.73%、0.16%、0.79%。结论怀化市5项指标检测总阳性率处于较高水平,ALT异常是构成检测结果不合格的最主要因素,HBsAg、抗-TP、抗-HCV阳性而造成血液报废的重要原因,抗-HIV阳性人数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6.
顾红 《中国实用医药》2010,5(26):102-103
目的探讨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患者合并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螺旋体(TC)的重叠感染的致病机制及特点。方法对20份HIV-1抗体阳性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微粒子酶免疫技术(MELA)、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凝集试验(TRUST)等方法对其感染状况进行分析。结果 20例HIV感染者中合并HBV、HCV、TP总感染率为75%,合并感染HBV者11例(55%),合并感染HCV者11例(55%),合并感染HCV、TP者2例(10%)。结论对HIV感染者常规进行HBV、HCV的相关检查并积极采取相关的预防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患者输血前经血传播疾病检测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975例输血前患者静脉血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体(抗-HCV)、艾滋病抗体(抗-HIV),用梅毒特异性抗体试验检测梅毒抗体。结果检出HBsAg阳性率为12.21%,抗-HCV阳性率为2.36%,抗-HIV初筛阳性率为0%,梅毒抗体阳性率为0.41%。结论输血前经血传播疾病检测,对明确患者的健康状况和避免医务人员的职业感染、控制医院感染、防止医疗纠纷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我院输血患者输血前感染性疾病感染状况,避免医源性感染的发生。方法:采用EUSA法检测HBsAg、抗-HIV、-HCV、抗-TP检测。结果:我院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总阳性率为12.76%,其中HBsAg性率为11.20%,抗-HIV阳性率为0%.抗-HCV阳性率为0.58%,抗-TP阳性率为1.21%。结论: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可以了解受血者输血前经血液传播疾病感染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从而减少医患纠纷,避免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五项感染性指标检测对手术前和输血前患者的重要性。方法对我院2011年下半年5600例患者进行甲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AV)、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进行检测并对比分析。结果总阳性率为12.17%,其中各单项阳性率分别为:HBsAg 10.48%、抗-HCV0.34%、抗-TP 1.07%、抗-HIV0.017%、抗-HAV 0.26%。结论对输血和手术前进行感染性指标检测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控制感染和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输血人员输血前检验感染性指标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本院收治的1245例需要输血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输血前进行传染性指标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35例感染乙肝病毒,阳性率为10.27%;41例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阳性率为3.12%;2例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率为0.15%;8例感染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率为0.61%;24例感染梅毒,阳性率为1.83%。与女性相比,男性的HBsAg阳性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男性与女性抗-HCV、抗-HIV、HBeAg、梅毒抗体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前进行传染性指标检验有利于了解患者在输血前感染性疾病的情况,保障临床用血安全,有利于患者健康,同时提高医护人员防护意识,减少或避免因传染性疾病引起的医患纠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