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慢性肾脏病病程较长,病因复杂。发病之初,临床症状多表现为腰酸、乏力、膝软等肾脏虚弱症状,风、寒、湿等外邪侵袭夹杂而至,进而产生毒、湿、瘀等病理产物等属邪实者亦有,以至于病程迁延,持续加重。有医家将肾实之证可分为以下八证:风热犯肾证、风水犯肾证、肾火炽盛证、湿热蕴结证、寒湿犯肾证、砂石阻肾证、瘀血阻肾证、精瘀阻肾证。笔者认为外感风热犯少阴经所致慢性肾脏病治疗上宜肾、咽同治,应用银翘散合桔梗汤组成银翘桔梗汤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有关肾着汤的文献进行查阅、整理、归纳,认为《金匮要略》肾着汤证乃外来寒湿致病,其病机应为寒湿外袭,气血凝滞,足太阴脾阳受损;发病病位在足太阴脾经之表肌肉,方中白术实为苍术。此观点为临床应用肾着汤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介绍冯世纶教授运用肾着汤的临床经验。从方证角度认识肾着汤,提出通过辨识方证来运用该方。不囿仲景原方,注重依据方证、药证进行合方与加味。常用该方治疗寒湿下侵所致腰肌劳损、尿失禁等疾病。  相似文献   

4.
介绍郭为汀主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经验。郭为汀主任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因有三, 一为肝肾亏虚,二为瘀血阻滞,三为外感风寒湿、湿热之邪,证属本虚标实。临证多从血瘀证、寒湿证、湿热 证、肝肾亏虚证辨证论治,强调从“瘀”与“滞”的特点出发,各个证型均需在辨证的基础上同时行气活血化 瘀。分别用活血通络舒腰汤、温经散寒舒腰汤、清热通络松腰汤、补肾健腰汤等腰椎专用方治疗,配合中医外 治法结合,同时还注重调畅情志和药膳食疗,辅助善后。  相似文献   

5.
魏祝娣  梁柳文 《新中医》1997,29(8):46-47
中医治疗寒湿带下病,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以仲景之法,遣仲景之方诊治者尚见不多。笔者结合临床,运用仲景之方治疗寒温带下病,每获佳效。1甘姜苓术汤治脾虚寒温带下病甘姜苓术汤(即肾着汤)仲景用治肾着。肾着,即寒湿痹着腰部,其病本在碑而标在肾(腰)。辨证要点为:身重,腰冷而痛。而脾虚寒湿带下病,其本虽在脾,但寒湿痹着任、带。其辨治要点为:白带清稀,体倦神疲,腰冷痛,舌谈胖、边有齿印,脉濡缓无力。治当暖上胜水止带。如治吴某,40岁。带下量多2年余。初觉带下绵绵淫溢,体倦纳呆,曾间断治疗不效。近2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麻黄附子细辛汤联合循经针刺治疗血管性头痛寒湿瘀滞证的疗效。方法: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均用循经针刺治疗,观察组加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头痛缓解情况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血流动力学指标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生存质量评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麻黄附子细辛汤联合循经针刺治疗血管性头痛寒湿瘀滞证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7.
甘姜苓术汤又名肾着汤,出自《金匮要略》,由甘草、干姜、茯苓、白术组成,具有温经散寒,祛湿止痛之功效。笔者于2001年8月~2004年12月采用加味甘姜苓术汤治疗寒湿腰痛4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中医认为,黄疸是感受湿热疫毒等外邪,导致脾胃肝胆功能失调,胆液不循常道,随血泛溢引起的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现代医学的肝胆系统恶性肿瘤导致黄疸的发生尤为常见。《内经》已有黄疸之名,并对黄疸的病因、病机、症状等有了初步的认识,如"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1]指出目黄为其重要特点。《伤寒杂病论》已认识到,黄疸可由外感、饮食和正虚引起,病机有湿热、瘀热、寒湿等,相关脏腑有脾胃肾等,创制了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等多首方剂,体现了泻下、解表、清化、温化、逐瘀、利尿等多种退黄之法,《金匮要略》将黄疸立专篇论述,并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和黑疸。以"脾色必黄,瘀热以行"初步确立黄疸的基本病机和治疗大法,把茵陈蒿汤作为治疗黄疸的基本方。本文在《金匮要略》黄疸篇的基础上论述了茵陈蒿汤的作用特点,并列举了现代医家临证的不同发挥。  相似文献   

9.
周宝宽  周探 《中医研究》2012,25(3):42-43
本文总结散寒祛湿、益气补血、化瘀通络方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经验.以医案形式,融理、法、方、药为一体进行阐述,采用补肾化瘀通络汤治疗肾精不足、血瘀夹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散寒除湿通络汤治疗寒湿夹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益气补血通络汤治疗气虚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均外用消肿止痛散,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温阳复律汤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应用自拟温阳复律汤,每日1剂,每日2次,水煎服。[结果]治愈15例,显效28例,有效8例,无效8例。[结论]温阳复律汤能通心阳,祛寒湿,化痰瘀,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心率失常,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益。肾通瘀降浊汤治疗胸痹肾虚兼痰瘀交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予以益肾通瘀降浊汤,对照组15例给服通心络胶囊,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症状体征、心电图及血脂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症状体征、心电图及血脂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益肾通瘀降浊汤治疗胸痹。肾虚兼痰瘀交阻证有较好疗效,且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甘姜苓术汤新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甘姜苓术汤系《金匮要略》方,是由甘草、干姜、茯苓、白术四味药组成。功能温脾化湿,主治寒湿伤脾之肾着病。笔者遵循古训,凡属脾阳不足而有寒湿者,用之每获良效。现举验案二则。1 肠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3.
强直性脊柱炎属“顽痹”之列,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文章认为本病不同于风寒湿痹,其病理特点是以肾督亏虚为本,寒湿痰瘀阻于经脉为标,临床分为肾督阳虚、寒湿瘀阻及肾督阴亏、湿热瘀滞两型,治疗当在益肾壮督、荣筋强骨的基础上,蠲痹通督,泄浊祛痰。  相似文献   

14.
周宝宽  周探 《河南中医》2012,32(9):1230-1231
痒起于风,与燥、瘀、热、湿、毒、郁、虚密切相关,多责之于心肝脾肾。笔者自拟疏风解毒止痒汤、疏肝止痒汤、疏风养血化瘀汤、和血止痒膏、复方蛇床子酊外治神经性皮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谢幼红 《北京中医药》2007,26(8):483-484
周乃玉教授治疗痹病经验丰富且独特,强调脏腑辨证与六经辨证结合,辨证与辨病互参.关于痹病的病因,内因突出脾肾阳虚和气血不足,外因包括寒湿凝滞、湿热壅塞、湿毒侵淫.临床总以寒热错杂、虚实相兼者多见,确立健脾补肾、温化寒湿、通经活络、逐瘀解毒为治疗痹病之基本大法.治疗中常以温补脾肾为先,重用附子、肉桂、黄芪;同时重视从肝论治,调气和血,广泛应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桂枝汤、小柴胡汤;特别擅用虫类药物,搜剔通络,逐瘀止痛.临床疗效卓著.  相似文献   

16.
谢幼红 《北京中医》2007,26(8):483-484
周乃玉教授治疗痹病经验丰富且独特,强调脏腑辨证与六经辨证结合,辨证与辨病互参。关于痹病的病因,内因突出脾肾阳虚和气血不足,外因包括寒湿凝滞、湿热壅塞、湿毒侵淫。临床总以寒热错杂、虚实相兼者多见,确立健脾补肾、温化寒湿、通经活络、逐瘀解毒为治疗痹病之基本大法。治疗中常以温补脾肾为先,重用附子、肉桂、黄芪;同时重视从肝论治,调气和血,广泛应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桂枝汤、小柴胡汤;特别擅用虫类药物,搜剔通络,逐瘀止痛。临床疗效卓著。  相似文献   

17.
不孕症因其病因多样,病情复杂,病程日久,大大降低了患者家庭的幸福指数,日益受到临床工作者的关注。笔者祖父在县城行医近40年,治疗不孕症常从寒、湿、瘀三方面立法组方,故笔者将其总结为寒湿瘀阻型不孕症的治疗经验,西医常提示为慢性盆腔病变,包括子宫附件炎、慢性盆腔炎等,且多合并慢性阑尾疾患。其病机主要为下焦寒湿,在治疗上采用温下、利湿、活血化瘀法,应用大黄附子汤、薏苡附子败酱散、桂枝茯苓丸三方,和合化裁,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8.
郭建波  钟小雪  何庆勇 《新中医》2017,49(6):181-182
正甘姜苓术汤出自《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在《备急千金要方·肾脏脉论第一》中又称肾着汤,主要用于治疗寒湿下侵之肾着病,具有温阳散寒祛湿的功效。何庆勇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血管科副主任医师,多年来研究仲景伤寒学说,笃尊经方,谨守六经。何老师运用甘姜苓术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及风湿性纤维肌痛等疾病,疗效显著。现就其运用甘姜苓术汤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根据《濒湖脉学》有关“寒湿入营”的论述,指出寒湿入营证的基本病机为心脾肾三脏阳虚,寒湿内生,伏于营分;或虚寒之体,外受湿邪,传于营分。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疼痛、麻木、厥冷、肿块、结节或四 关节肿胀变形,心悸、眩晕、耳鸣及夜热、盗汗、早醒,男子阳痿、女子闭经等,舌胖大海暗如泥浆水样,水滑无苔不渴,舌下静脉曲张晦暗结节,脉沉细涩。本证尤其多见于自身疫病、血液系统疾病或某些肿瘤,法当温阳益气、散寒除湿、透邪外出,方用自拟验方星附汤。  相似文献   

20.
丹毒是一种主要累及淋巴管的真皮感染.临床中一些老年下肢丹毒患者,在经过标准抗感染后红肿疼痛缓解,但仍有淡红斑、凹陷性水肿伴烧灼感及行走后胀感等,延长疗程或更换抗感染药物不可缓解.从湿瘀入手,辨证为湿瘀蕴毒、水湿瘀滞或寒湿瘀阻,采用加减活命饮、萆薢化毒汤、独活寄生汤等临证化裁,可缓解上述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