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高血压与ED     
佚名 《健康文摘》2010,(8):17-17
ED:男人特有的高血压的早期预警信号 在门诊上,医生们经常碰到类似病例。其实,勃起功能障碍(ED)对男人而言.是一个特有且非常准确的高血压预警信号。当男人发现自己不能获得或维持充分的勃起以进行满意的性生活时,就可能是患上了ED。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矿区高血压合并勃起功能障碍(ED)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高血压合并ED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整体抽样的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8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的300例靖远矿区成年男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使用国际勃起功能问卷(ⅡEF-5)评估勃起功能,根据是否合并ED分为高血压合并ED组168例和高血压不合并ED组132例,记录两组患者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冠心病史、心理因素、血压水平、危险分层和β受体阻滞剂使用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相关因素的关系。同时测定并比较两组患者Hcy水平。结果 3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合并ED 168例,患病率为5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患者是否合并ED与年龄、血压水平、有无糖尿病史和有无精神压力等因素显著相关(P0.05),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和血压水平的升高,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但与吸烟、饮酒、冠心病、高脂血症病史、危险分层和β受体阻滞剂无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血压水平、精神压力和糖尿病史是高血压合并ED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高血压合并ED组Hcy水平明显高于高血压不合并E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年龄增加、高血压水平、精神压力和糖尿病均是高血压合并ED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增加、血压水平升高和精神压力增加,高血压合并ED发生率逐渐增加,糖尿病患者高血压合并ED的发生率增加,高血压合并ED与Hcy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现代医院》2007,7(11):154-154
美国哈拂医学院Scranton医师等人的研究发现,因勃起功能障碍(ED)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会出现收缩期高血压的显著下降。而且一旦接受了ED治疗,这些患者也倾向于能够更好地控制血压。(Am J Cardlol 2007,100:459)。[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兰政文 《健康生活》2014,(10):56-57
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达到1亿6千万之多,且10%的高血压病人不到30岁,关注这部分人群的性健康刻不容缓。来自医院的信息显示,高血压患者的性健康潜伏着两大危机,了解危机的前因后果,以及正确的应对方略,是关系夫妻生活的和谐乃至性安全大局,你不可不知。"而立之年"遭ED徐强无论在商场或是情场上都是得意者。  相似文献   

5.
蓝暖 《家庭医生》2008,(15):58-58
如果告诉你,10个高血压男人中,有5个患ED,你信吗?邓春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教授、中华男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告诉我们,这一数字并未夸大。  相似文献   

6.
勃起功能障碍(ED)一直是男人忌讳的话题。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不均衡的饮食结构,让越来越多的现代人过早与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扯上了关系。而E叹和高血压、糖尿病等密切相关。有临床调查显示,约52%的高血压患者和68%的糖尿病患者都有ED,  相似文献   

7.
<正>勃起功能障碍(ED)是指阴茎持续不能达到或者维持勃起以满足性生活。ED比过去用的阳萎一词更确切。ED病因直到上世纪70年代前仍被视为与雄激素量的减少,自然年龄老化和心理因素有关,70年代后由于勃起生理  相似文献   

8.
李海松 《大众健康》2013,(11):26-27
ED(勃起功能障碍)是一个男人健康的晴雨表,它常常是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动脉硬化、高血脂、抑郁症等疾病的早期信号。如果不治疗ED,这些疾病就不容易被发现。  相似文献   

9.
<正>在北京举办的一场专家座谈会上,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张凯教授表示,针对中国ED(勃起功能障碍)患者的最新研究表明,ED患者中超四成患有慢性疾病,其中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和高血脂症患者的比例分别为15.4%、3.3%、11.3%和12.9%。"流行病学研究证实,随着年龄的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以及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都是诱发ED的危险因素。"张凯表示,近年来对全国46个临床医学中心的4507名确诊ED  相似文献   

10.
雪冰 《自我保健》2010,(1):43-43
假如有人告诉你,在10个高血压男人中,有5个是ED患者,你会相信吗?  相似文献   

11.
高血压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疾病。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过亿,且呈逐年递增趋势。长期以来,高血压的临床诊断,多以诊室偶测血压作为判断血压水平的依据。由于血压的波动性、偶测血压的偶然性和门诊时间的局限性,出现一些诊室血压正常而在工作和家庭中血压升高,并伴有相关靶器官损害的高血压患者,学术界把这类高血压称之为“隐蔽性高血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血压前期人群高血压的预防。方法97例BP120~139/80~89mmHg高血压前期的居民被管理一年,列为试验组。92例BP131~139/85~89mmHg高血压前期的居民未被管理,列为对照组。853例原发性高血压也被列为对照。结果97例管理后BP120~139/80~89mmHg高血压前期人群的收缩压、舒缩压和体重指数分别较管理前和92例未被管理的高血压前期的居民低(均P〈0.05)。血压120—139/80~89mmHg的人群的收缩压、舒张压、性别分别与原发性高血压之间具有非常显著意义的差别(均P〈0.005)。结论对高血压前期人群进行管理对预防原发性高血压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什么叫高血压高血压是指动脉血压升高,并可伴有心脏、血管、脑、肾脏等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一种全身性疾病。临床上用血压计测量的方法是间接法,也可以在动脉内直接测量。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不同时间两次诊室血压均≥140/90mmHg可考虑诊断,但必须除外“白大衣高血压”,即有的  相似文献   

14.
马强 《药物与人》2000,13(1):32-32
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高血压病人,高血压成了世纪流行病。据统计我国目前大约有1.2亿高血压病人。从医学角度,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两种。近几年来,医学家们发现有些药物,由于药理或毒理作用及使用方法不当也可以引起高血压,属于继发性高血压的一种。以下就是几类能够引起高血压的药物。  相似文献   

15.
王勇 《家庭医学》2014,(9):12-13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及饮食模式的改变,儿少高血压患病率也逐渐升高。成人高血压以原发性高血压为主,而小儿高血压多为继发性高血压,主要是继发于肾脏、肾上腺、内分泌疾病及血管狭窄等疾病。继发性高血压起病急,程度重,加上原发病的因素,部分患儿可发生高血压危象.如不及时正确处理,可危及患儿生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高血压家系中高血压患者与非高血压者各项危险因素的差别。方法2003~2004年,在江苏省常州地区收集104个高血压家系直系血亲513人进行问卷调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高血压家系中高血压患者较非高血压者血糖、血脂、体质指数(BMI)、腰围均高。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吸烟、饮酒与发生高血压存在相关关系。2组代谢综合征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高血压家系人口代谢综合征的发生率高.主要预防措施为控制体重、吸烟、饮酒、降低血脂。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疾病。1991年我国对15岁以上人群抽样普查了90余万人,高血压的患病率为11.8%。也就是说每10人中约有1人患有高血压。较10年前普查的患病率至少增加约25%。我国高血压的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概述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渴盼越来越强烈,但高血压这种严重影响人民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疾病的发病率却也快速增长着。据估算,我国目前有高血压患者9000万人,他们将成为冠心痛、脑卒中、心肌梗死、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发生的高危人群,将为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高血压的危害是严重的,但它又是可以预防的。研究证实,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可使高血压痛的发病率减少55%,早期治疗高血压痛又可使高血压的严重并发症减少50%。但是,现阶段我国城乡人群中普遍存在对高血压知晓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低的现象,仅有53%的人测过血压,知道自己血压水平的人仅为4%,城乡高血压患者服药治疗的分别只有17%和5%,血压得到控制的分别只有4%和1%。所以,加强大众百姓对高血压的认识,宣传防治高血压的知识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卫生部决定将每年的10月8日定为全国高血压日,旨在通过开展全国高血压日宣传活动,动员社会各界都来参与高血压的预防和控制,并将之深入到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在1998年的高血压日来临之际,我们选编几篇有关高血压的文章献给读者,希望能为读者朋友在认识、了解高血压上有一点帮助。首先,让我们来看看——  相似文献   

19.
高血压     
《大众医学》2009,(9):71-71
问:我母亲最近被诊断为高血压。高血压患者生活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相似文献   

20.
<正>继发性高血压虽然只占高血压患者中的十之一二,但由于其起病隐匿、血压波动大、不易控制、病程进展快、对心脑肾等靶器官损伤严重,因此往往比原发性高血压危害更大,如不能及时诊治,致死率和致残率极高。对继发性高血压应当寻声探源,一旦找到了引起高血压的原因,就可以有的放矢,对症治疗。排查继发性高血压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