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研究2002—2007年百色市胃癌住院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变化趋势。方法收集广西百色市人民医院和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住院确诊为胃癌的患者811例,分析其构成比、发病年龄、病变部位、性别差异及病理类型。结果本市胃癌住院患者占总住院人次0.37%,住院构成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胃癌患病率最高年龄段50~69岁,好发部位以胃窦为主,病理分型中以腺癌居多,随着年龄增长,胃癌发病部位有向上移动趋势。结论实施有效预防措施,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是降低胃癌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胃癌病人Dukes分期的临床病理特征,阐明影响生存期的相关因素。方法 分析胃癌根治术病人(D2或D4)86例,根据淋巴结受侵数目进行改良的胃癌Dukes分期。Dukes A期,癌肿限于黏膜,黏膜下层或肌固有层;Dukes B期,癌肿侵及浆膜下层或浆膜层;Dukes Ca期,癌肿伴有1~6个淋巴结转移;Dukes Cb期,癌肿伴(7个淋巴结转移。结果 改良的胃癌Dukes分期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程度有关。胃癌Dukes分期累计3年生存率明显不同,Dukes A期为100%,Dukes B期为89%,Dukes Ca期71%,Dukes Cb期为40%。结论 改良的胃癌Dukes分期法与癌肿的进展和病人生存期密切相关,是一种简明、有效的分期方法,值得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外周血凝血指标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化疗的相关性。方法 120例胃癌患者作为观察组,10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比2组患者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D-二聚体(D-D)等外周血凝血指标,并对比不同临床病理特征胃癌患者的外周血凝血指标。结果2组APTT、PT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T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FIB、D-D、PL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胃癌患者中,男性TT及PLT均显著低于女性(P0.05),年轻患者FIB、D-D显著低于年老患者(P0.05),肿瘤侵犯较浅者FIB及PLT显著低于侵犯较深者(P0.01),分期较低者PT、FIB、D-D、PLT显著低于分期较高者(P0.01),分化较低者TT显著低于分化较高者(P0.05),PLT显著高于分化较高者(P0.05),无转移者D-D与PLT均显著低于有转移者(P0.05);化疗后胃癌患者FIB及PLT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胃癌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且女性、老年、肿瘤侵犯较深、分期较高、分化较低、存在转移的患者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4.
孔祥锋 《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3,(74):138-138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发展,高龄胃癌病人日渐增多,我院从1990年至2002年胃镜下活检病理证实胃癌180例,其中高龄胃癌(≥70岁)44例,占同期胃癌总数的24.4%。本文就高龄胃癌临床特征、胃镜及病理诊断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5.
6.
王贤龙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6(3):107-109
目的 探讨体质量指数(BMI)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133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中国成人BMI界值将其分为低BMI组(BMI<18.5 kg/m2,37例)、正常BMI组(18.5~23.9 kg/m2,62例)、超重或肥胖组(BMI≥24.0 kg/... 相似文献
7.
李佳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3):175-177
目的 探讨黏液型胃癌(MGC)与低分化胃癌(PDG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18例MGC患者和98例PDGC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MGC与PDGC患者发病年龄(t=5.07)、远处转移率(χ2=6.262)、腹膜种植率(χ2=7.881)和根治性切除率(χ2=3.9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除性别对治疗效果无影响外,年龄、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是否远处转移、是否肝转移和腹膜种植均是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的因素.结论 MGC与PDGC总体预后相当,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对组织学类型较差的MGC和PDGC很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人胃癌组织中尿激酶 -纤溶酶原激活物 (urokinase -typeplasminogenactivator,uPA)表达与其血管生成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检测 5 0例胃癌组织中uPA表达和微血管密度 (microvesseldensity ,MVD) ,分析uPA表达、MVD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胃癌组织中uPA阳性表达率为 4 8.0 % ,MVD平均计数为 31.3± 10 .4 ;uPA表达、MVD均与肿瘤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血管浸润密切相关 ,此外 ,MVD还与腹膜转移相关 ;uPA表达与MVD密切相关。结论 :uPA能促进胃癌微血管形成 ,uPA与MVD可能是胃癌恶化进展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胃癌组织中活性氧调节因子1(Romo1)蛋白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对2016年7月~2017年10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30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检测胃癌组织中Romo1蛋白表达,比较胃癌组织中Romo1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临床病理特征与其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有淋巴转移、TNM分期为Ⅲ期、肿瘤浸润程度为T3-T4患者胃癌组织中Romo1蛋白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无淋巴转移、TNM分期为Ⅰ、Ⅱ期、肿瘤浸润程度为T1-T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或未分化患者胃癌组织中Romo1蛋白阳性表达率与中或高分化患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胃癌组织中Romo1蛋白表达与淋巴转移、TNM分期及肿瘤浸润程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 Romo1在胃癌患者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淋巴转移、TNM分期及肿瘤浸润程度呈正相关,有助于诊断胃癌及监测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2007~2010年本院儿童支原体肺炎(MPP)的临床特征变化趋势。【方法】选择2007~2010年收治的儿童MPP患儿256例,比较2007~2008年(A组)和2009~2010年(B组)MPP患儿在临床特征方面的差异性。[结果]94.5%的患儿出现发热。B组患儿热程较A组热程延长;A组、B组患儿的胸痛发生率分别为0.9%、6.3%,A组、B组患儿的寒战发生率分别为7.9%、21.1%;A组、B组患儿的X线胸片大片影发生率分别为7.0%、39.4%;A组、B组患儿的治愈率分别为98.2%、88.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d0.05)。[结论]2009~2010年本院MPP患儿2007~2008年MPP患儿呈现发热时间延长、临床症状和X线胸片表现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胃癌COX-2 的表达与微血管密度及相关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胃癌COX - 2的表达与微血管密度及相关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 4 6例胃癌的COX - 2表达 ,采用CD34单克隆抗体进行微血管内皮细胞染色 ,计算微血管密度 (MVD)分析与相关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COX - 2在胃癌组织表达的阳性率为 71 6 %。COX - 2的高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有关 ,与肿瘤大小、腹膜转移、血行转移无显著相关性。COX - 2表达阳性、淋巴转移阳性、浸润程度深者MVD值明显增高。结论 :COX - 2的表达对胃癌细胞的演进和血管形成可能起重要作用 ,是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发生转移的规律,为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思路。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12年12月间安康市中心医院收治并确诊的早期胃癌患者118例,对8个可能与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发生有关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有无溃疡、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管浸润4个因素淋巴结转移率分别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有溃疡、肿瘤大小≥3cm、浸润深度至黏膜下层、有淋巴管浸润(OR值分别为2.872、2.351、3.461、1.784,均P〈0.05)。结论早期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与多因素有关,建议术前严格筛查,排除各危险因素并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对女性组、男性组各75例早期胃癌患者行电子胃镜检查及病理学检查。观察所有患者内镜下肉眼分型、病变范围、肿瘤最大直径,以及组织类型、浸润深度、分化程度。结果2组发病年龄、临床表现、病程等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高分化腺癌、低分化腺癌的患病人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高分化腺癌、低分化腺癌的患病人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下对病灶组织有效活检,以提高内镜活检病理诊断的阳性检出率。方法975例胃癌患者内镜肉眼诊断与镜下病理活检标本及手术切除标本送检作病理检查,比较二者的符合率并作对比分析。结果内镜诊断胃癌936例。良性病变或可疑癌变39例,与病理活检符合的占83.69%.见少量核大异型细胞高度癌疑的占3.69%,上皮内瘤变的占5.74%,炎症性改变的占6.87%。结论内镜检查结合活检是诊断胃癌的最主要检查方法,但实际工作中二者有一定的差异,除与活检取材所限,反映病变性质不够全面,还与胃镜医师及病理科医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及经验有关。 相似文献
16.
胃息肉及胃癌中微卫星不稳定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胃息肉中微卫星不稳定(MSI)的变化。方法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内镜中心和肿瘤标本,其中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型息肉、胃腺癌每组各30例,通过饱和氯化钠法提取组织DNA,通过PCR-SSCP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MSI。结果 MSI在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型息肉,胃腺癌中的检出率分别为13.3%、16.7%、30%、40%,腺瘤型息肉与胃腺癌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MSI是胃癌发生中的早期分子标志,MSI可以作为息肉恶变的早期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7.
18.
19.
目的探究胃癌组织中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和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的表达及病理意义。方法随机将52例胃癌患者(均实施胃癌根治术)作为观察对象,对其术区病灶组织、癌旁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对比病灶组织、癌旁组织中PD-L1和PD-1的表达及病理意义。结果观察组PD-L1阳性表达率和PD-1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胃癌细胞中PD-L1阳性表达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浸润及脉管癌栓存在较强的相关性(P0.05),胃癌组织中PD-1阳性表达与各病理特征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PD-L1和PD-1可在胃癌组织中高度表达,且PD-L1与肿瘤进展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可将其作为诊断病情及评估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弥漫型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对1995-01-2002-05经手术切除治疗,病理检查诊断的149例胃癌按Lauren分型,其中弥漫型胃癌48例并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本组胃癌中男19例,女29例,男女之比为1:2.52,女性多于男性,大体形态多为BorrmannⅡ,Ⅲ,Ⅳ,占97.7%。组织学形态表现为低分化的单核样癌细胞及印戒细胞浸润伴组织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癌细胞浸润粘膜下及肌间隙使其增宽,癌细胞粘液染色阳性。结论 弥漫型胃癌占Lauren分型的32.2%,恶性度高,确诊时多为晚期,多发于青年女性。其次55岁以上老年男性也多见。病理组织学诊断应与胃嗜酸性肉芽肿鉴别。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