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回盲肠代胃术对于胃肠道重建的疗效。方法对36例全胃切除术后回盲肠代胃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代胃的容量、排空时间、营养状况及生活质量。结果 36例病例均痊愈出院,无死亡。术后代胃容量300~400 mL,排空时间为162~187 min,平均(171.8±14.3)min。无营养不良发生,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血红细胞、白细胞计数均正常。患者术后能从事简单的轻体力工作。6例发生轻度反流性食管炎。4例进食后有不同程度的腹胀,给予胃肠动力性药物后缓解。4例有轻度肠粘连表现。3例进食后有不同程度的梗噎感。1例切口感染,对症治疗后愈合。结论对于行全胃切除患者,回盲肠间置代胃术,可以保证患者正常消化功能,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是理想的、接近生理状态的胃肠道重建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探讨。  相似文献   

2.
回盲肠间置代胃术在胃肠道重建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对回盲肠间置代胃术应用于胃肠道重建术中的临床前景做初步研究。方法 采用内镜检查、食管压力测定、24h食管pH监测、胃液总胆汁酸含量测定、上消化道餐透视和生存质量测定等多项指标检测方法,对8例回盲肠代胃术患作胃功能监测,并与同期15例空肠代胃术患或15位正常人作对照。结果 回盲肠间置人胃术的回盲瓣有良好的抗胃食管反流作用。结肠有充分的容量,是一个良好的贮存袋。保留的幽门具有良好的抗碱性反流和防止胃排空过快作用。患术后生存质量满意。结论 回盲肠间置代胃术是理想的、接近生理状态的胃肠道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将回盲肠间置幽门替代术应用于胃肠道重建中的可行性。方法将21例成年健康小型猪分为3组:假手术对照组、BⅠ式组和远端胃大部切除带蒂回盲肠间置幽门替代手术组(回盲肠间置组),在术后60和120d时口服葡萄糖后在0、30、60、90和120min用快速血糖试纸法测血糖浓度,比较胃对流质的排空情况,观察术后动物恢复情况。结果术后2个月,峰值血糖浓度BⅠ式组为(7.8±1.0)mmol/L,回盲肠间置组为(7.1±0.8)mmol/L,假手术对照组为(4.1±0.4)mmol/L;前两组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4个月后,回盲肠间置组峰值血糖浓度为(5.2±0.8)mmol/L,对照组(4.2±0.5)mmol/L,BⅠ式组(6.9±1.0)mmol/L。回盲肠间置组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这两组与BⅠ式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回盲肠间置幽门替代术重建消化道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回盲肠间置幽门替代术用于胃肠道重建的初步研究。方法 将 2 1头成年健康小型猪分为 3组 :假手术对照组、B Ⅰ式组和远端胃大部切除带蒂回盲肠间置幽门替代手术组 (回盲肠间置组 ) ,术后观察动物的生存情况。结果  4月后 ,回盲肠间置组几乎未见呕吐、厌食及食量下降等临床现象 ;营养、精神状态及体力与正常组相近 ;体重与术前可无明显变化。而上述现象在B Ⅰ式组较常见 ,且体重与术前降低明显。结论 回盲肠间置替代幽门重建消化道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盲肠间置幽门替代术用于胃肠道重建的初步研究。方法将21头成年健康小型猪分为3组:假手术对照组、B-Ⅰ式组和远端胃大部切除带蒂回盲肠间置幽门替代手术组(回盲肠间置组),术后观察动物的生存情况。结果4月后,回盲肠间置组几乎未见呕吐、厌食及食量下降等临床现象;营养、精神状态及体力与正常组相近;体重与术前可无明显变化。而上述现象在B-Ⅰ式组较常见,且体重与术前降低明显。结论回盲肠间置替代幽门重建消化道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带蒂回盲肠间置在近端胃次全切除术后的抗反流效果.方法:对25例贲门癌病人手术采用带蒂回盲肠移植的方法,术后行上消化道造影取头低足高位45度同时腹部加压检查及食管镜活组织检查.结果:田盲肠间置代胃具有贮存食物及抗反流功能,病人术后生存质量满意.结论:该术式为防止反流性食管炎提供了一个比较完善的手术模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全胃切除术后,功能性间置空肠代胃术(FJI)和SCHLATTER吻合法消化道重建对病人生存质量的影响,以选择最佳的重建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7年8月75例行全胃切除术后,分别行FJI和SCHLATTER吻合消化道重建病人术后1年的进食量、体重、血浆营养参数变化,代胃肠管的储存及排空功能等术后生存质量指标.结果:FJI组间王空肠扩张,术后营养状态及生存质量优于SCHLATTER吻合组,且消化道不良症状及胆汁返流发生率明显低于后者.结论:全胃切除术后,采用功能性间置空肠代胃术进行消化道重建效果良好,可明显提高病人的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全胃切除消化道重建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患者全胃切除术后生活质量 ,我科于 1992年1月至 1998年 6月对 5 0例胃底、胃体癌行全胃切除空肠P袢(单通道消化道重建 )和空肠间置袢式代胃进行对比分析。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本组 5 0例 ,按术式分为 2组 ,行全胃切除空肠Ρ袢组 2 5例 ,行空肠间置袢式代胃组 2 5例。空肠间置袢式代胃组平均年龄为 5 6岁 ,平均手术时间 3 2h ,术中出血40 0ml,术后无吻合口瘘 ,术后进食时间为 7d。2 手术方法 :空肠间置袢式代胃术式 :全胃切除后 ,将空肠距屈氏韧带 2 0~ 40cm处切断 ,将吻合器经空肠远端置入 ,于 70~ 80cm处与近端肠管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全胃切除术后,间置空肠代胃术(jejunalpouchreconstruction,JIP)和RouxenY吻合法消化道重建对病人生存质量的影响,以选择最佳的重建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2年10月168例病人行全胃切除术后,分别行JIP和RouxenY吻合消化道重建病人术后1年的进食量、体重、血浆营养参数变化、代胃肠管的储存及排空功能、食管下段胆酸及pH值等术后生存质量指标。结果JIP组间置空肠扩张,术后营养状态及生存质量优于RouxenY吻合组,且消化道不良症状及胆汁反流发生率明显低于后者。结论全胃切除后,采用间置空肠消化道重建简单易行,并可明显提高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胃癌全胃切除后间置空肠代胃术与Roux-en-Y吻合两种消化道重建方式术后远期并发症及患者的生活质量,为全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选择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 由两名研究者以“Gastrectomy”、“Roux-en-Y”和“Interposition”以及“全胃切除”、“间置空肠”为主题词和关键词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Library和Google Scholer等英文数据库和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对纳入的研究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并核对,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共纳入10篇文献计1628例胃癌全胃切除病例,其中消化道重建采用间置空肠代胃术728例,采用Roux-en-Y吻合术954例.与Roux-en-Y吻合术相比,间置空肠代胃术有助于降低患者的倾倒综合征发生率(OR=0.19,95%CI:0.11~0.34,P<0.01)、提高预后营养指数(WMD=6.02,95%CI:1.82~10.22,P<0.01)并改善术后体质量减轻程度(WMD=-2.45,95%CI:-3.81~-1.71,P<0.01),而两者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方面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与Roux-en-Y吻合术相比,全胃切除后采用间置空肠代胃术进行消化道重建的胃癌患者,术后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低,生活质量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