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醛糖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醛糖还原酶 (AR)是多元醇通路的限速酶。近年来研究发现AR基因 5’端转录区上游 2 .1kb处的微卫星多态性与糖尿病肾病 (DN)相关。本研究探讨该多态性与中国北京汉族 2型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 :糖尿病诊断按WHO(1985 )标准 ,口服 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测定胰岛素及C肽释放曲线确定糖尿病分型 ,排除 2型糖尿病中胰岛细胞抗体 (ICA)或谷氨酸脱羧酶(GAD)抗体阳性者。所选病例均排除高血压病史。 (1)糖尿病肾病组 (DN DR)组 :DN诊断标准为 2 4小时尿白蛋白≥30mg持续 6月以上。排除尿路感染等其他…  相似文献   

2.
目的 本研究探讨了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组蛋白乙酰化修饰状态.方法 收集12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12名健康对照者的PBMC,H3/H4乙酰化检测试剂盒提取组蛋白,检测H3/H4乙酰化水平.实时定量PCR检测2型糖尿病PBMC组蛋白修饰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2型糖尿病组PBMC组蛋白H3/H4乙酰化水平升高(H3:0.134±0.035对0.181±0.023,P<0.05;H4:0.266±0.070对0.324 ±0.062,P<0.01).2型糖尿病组PBMC的p300、CREBBP、HDAC2、HDAC7、SIRT1基因表达分别是健康对照组的3.11±0.38、2.78±0.45、3.55±0.30、0.77±0.37、0.40±0.25倍.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PBMC组蛋白乙酰化修饰呈现异常.  相似文献   

3.
209例2型糖尿病人和84名健康对照者的醛糖还原酶基因第8内含子第95位点AC多态性研究发现基因型AA的频度,糖尿病肾病患者是7%,明显高于非肾病组(1%)和健康对照组(1%)。这提示,该酶第8内含子基因型AA可能是糖尿病肾病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肾病 ( DN)是糖尿病 ( DM)的全身微血管合并症之一 ,肾脏典型的病理改变为渐进性肾小球硬化 ,主要为肾小球基底膜 ( GBM)增厚和系膜基质增生。TGF- β1具有多种生物学作用 ,在外周血中对多种细胞的增殖、趋化、粘附起作用 ,通过加重全身微血管动脉粥样硬化而加剧肾小球硬化的进程[1] 。我们检测了 62例 DN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中转化生长因子 ( TGF-β1) m RNA的表达及其与尿白蛋白排泄率 ( UAE)的关系 ,旨在探讨 TGF-β1在肾小球硬化早期进程中的作用。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对照组为 1 7例健康自愿献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衰竭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 mRNA的变化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20例正常人和60例肝衰竭患者28天内PBMCs hTERT mRNA水平.结果39例生存患者PBMCs hTERT mRNA水平在入院后依次上调,在入院时、入院后7天、14天、21天和28天分别较正常人升高了2.87、4.27、9.23、23.35和30.50倍,而死亡患者在各时间点依次下降,分别是正常人的3.01、2.08、1.21、0.28和0.06倍;PBMC hTERT mRNA水平对判断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在入院时及治疗后7天、14天、21天和28天分别为0.611±0.075、0.676±0.074、0.786±0.065、0.993±0.008和0.998±0.003.结论 PBMCs hTERT mRNA水平可作为肝衰竭患者的预后判断指标,特别是在治疗14天以后.  相似文献   

6.
2型糖尿病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单个核细胞黏附并迁移到动脉内膜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第一步。本研究旨在观察降糖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对培养的血管内皮黏附性的影响,同时检测与此黏附性增强有关的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E-选择素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老年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C肽与尿白蛋白排泄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老年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C肽水平与尿白蛋白排泄率的关系。方法选取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44例,分别测定血清C肽水平、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及尿白蛋白排泄率,并据尿白蛋白排泄率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临床白蛋白尿组。结果临床白蛋白尿组血清C肽水平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血清C肽水平与尿白蛋白排泄率呈负相关(r=-0629,P<001)。结论血清C肽水平的下降可能参与老年2型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转化生长因子 (TGF- β1 )在糖尿病肾病 (DN)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技术半定量方法 ,对糖尿病 (DM)及 DN肾功能衰竭 (DRF)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 TGF-β1 m RNA的表达水平进行测定 ,并与健康人 (对照组 )比较。结果显示 ,DRF组 TGF-β1 的表达最强 ,其次为 DN、DM组 ,对照组表达最弱 ,三者间两两比较 P均 <0 .0 1。认为 TGF- β1 参与了 DN病理变化的全过程 ,测定 PBMC中 TGF- β1 m RNA的表达 ,是判断 DN患者 DRF进展程度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在糖尿病肾病(DN)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采用逆转录聚从事 酶链反应(RT-PCR)技术半定量方法,对糖尿病(DM)及DN肾功能衰竭(DRF)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TGF-β1mRNA的表达水平进行测定,并与健康人(对照组)比较,结果显示:DRF组TGF-β1的表达最强,其次为DN,DM组,对照组表达最弱,三者间两两比较P均<0.01,认为TGF-β1参与了DN病理变化的全过程,测定PBMC中TGF-β1mRNA的表达,是判断DN患者DRF进展程度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0.
外周组织对胰岛素呈抵抗状态是 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原因 ,胰岛素受体异常是常见的原因。本文对 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胰岛素受体进行研究 ,旨在探讨胰岛素受体在 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的变化。1 临床材料1 1 对象 糖尿病组 42例 ,符合WHO (1999)糖尿病诊断标准 ,临床分型符合 2型糖尿病者 ,病程 1~ 3 6年 ,均为口服降糖药治疗。其中老年组 2 3例 ,年龄 60~ 87岁 (平均 71 3± 14 6岁 ) ;体重指数 (BMI) 18 4~ 2 8 6(平均 2 3 4± 2 2 8) ;非老年组 19例 ,年龄 3 0~ 5 9岁 (平均 45 3± 11 6岁 ) ,BMI2 0 0~ 3 0 2 …  相似文献   

11.
对2型糖尿病伴有糖尿病肾病患者(DN)70例、不伴DN患者64例和85例正常对照研究显示,醛糖还原酶启动子区C(-106)T的CC基因型是中国北方汉人发生DN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2.
2型糖尿病患者急性时相蛋白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   总被引:96,自引:0,他引:96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病不同时期血清急性时相蛋白浓度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正常对照组30例和2型糖尿病组100例进入本研究,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将糖尿病患者分为正常蛋白尿组(39例)、微量白蛋白尿组(30例)和临床蛋白尿组(31例)。采用数率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α1-酸性糖蛋白(α1-AAG)、铜蓝蛋白(cER)浓度,用快速比色法测定唾液酸(SA)。结果 (1)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急性时相蛋白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2)急性时相蛋白浓度随UAER的增加而增加。(3)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部分急性时相蛋白(α1-AAG,CER,SA)与甘油三酯及胆固醇相关。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中存在急性时相反应,而且急性时相反应的强度与糖尿病肾病的程序存存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2型糖尿病患者von Willebrand因子与微血管并发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09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56名正常人中,测定血浆vonWillebrand因子(vWF)水平。糖尿病患者血浆因子vWF水平较正常人明显升高(P<0.01),糖尿病无微血管并发症患者的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尚在正常范围时已见vWF升高,提示糖尿病患者存在血管内皮功能损伤,vWF升高可能先于UAER出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醛糖还原酶 (AR)基因 5’端 (AC) n 的多态性对 2型糖尿病 (DM )红细胞AR活性的影响。方法  16 3例 2型DM分为无微血管病变 (NDC)组 (6 6例 )和微血管病变 (DMAP)组(97例 ) ,正常对照 (CON)组 42例 ;另按AR基因 5’端 (AC) n 的等位基因类型分为DM携带Z 2等位基因 (DZ 2 )组 (5 4例 )、DM携带Z - 2等位基因 (DZ - 2 )组 (35例 )、DM同时携带Z 2和Z - 2等位基因 (Z 2 /Z - 2 )组 (18例 )、DM不携带Z 2和Z - 2等位基因 (X/X)组 (5 6例 )、对照者携带Z 2等位基因 (NZ 2 )组 (2 1例 )和对照者携带Z - 2等位基因 (NZ - 2 )组 (7例 )。用改良Sriratava法测定AR活性并比较其在各组间的差异。结果 DMAP组、NDC组和CON组间的AR活性 (ARA)差异有显著性 ,DMAP组最高 ,NDC组次之 ,CON组最低 (P <0 .0 0 1)。DM组携带Z - 2和Z 2等位基因各亚组中 ,DZ - 2组ARA最高 ,Z - 2 /Z 2和X/X组居中 ,DZ 2组最低 ,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 <0 .0 0 1)。DZ - 2和NZ - 2组的ARA分别高于DZ 2和NZ 2组 ,DZ - 2和DZ 2组的ARA分别高于NZ - 2和NZ 2组 (P均 <0 .0 0 1)。结论 AR的激活对DMAP的发生和发展起重要作用。Z - 2等位基因可能是AR的激活因子 ,Z 2等位基因则为其抑制因子。  相似文献   

15.
荧光法动态观察糖尿病大鼠红细胞醛糖还原酶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测定醛糖还原酶(AR)活性的两种荧光法(碱终止法和酸终止法)的差异,应用其中较好的一种动态观察糖尿病(DM)大鼠红细胞AR活性。方法SD大鼠随机等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和DM20、40、60d组,用辅酶(NADPH或NADP)、DL甘油醛、磷酸缓冲液等组成各自的反应体系,比较碱终止法和酸终止法测定AR活性的灵敏度和重复性,择其优者测定各组大鼠红细胞AR活性。结果NADP和NADPH浓度相同时酸终止法所测荧光值较高;辅酶浓度在0~400μmol/L时标准曲线呈线性;酸终止法标准曲线的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0.83%和2.28%,碱终止法为17.88%和16.69%,两法所测标本的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4.25%、7.12%和1.13%、13.07%;高氯酸可消除血红蛋白对荧光的影响;DM组AR活性较正常对照增高(P<0.05),且随病程延长活性增加,但DM组间AR活性无统计学差异;血糖与AR活性正相关(r=0.873)。结论酸终止法较碱终止法简便、灵敏、准确、稳定。DM大鼠红细胞AR活性增高,并随病程延长有增加的趋势;提示AR活性的动态观察有可能作为糖尿病并发症发展进程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6.
t-PAA、PAIA活性测定在糖尿病肾病临床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N)临床中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与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A)的相关性。地71例糖尿病患者和30例正常人的UAER和t-PAA、PAIA进行测定,并对其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糖尿病组t-PAA随着UAER的增高而降低,而PAIA则随着UAER的增高而增高,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组、临床蛋白尿组t-PAA与UAER呈显著负相关(P〈0  相似文献   

17.
醛糖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 探讨醛糖还原酶(AR)基因多态标记(AC)n 与中国人2 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32P引物末端标记法,经聚合酶链反应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362 例中国人(217 人为2 型糖尿病,其中156 人合并肾病或视网膜病变,145 人为非糖尿病对照)AR 基因的二核苷酸(AC)n 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标记,比较各组间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结果 (1)在非糖尿病对照者和2 型糖尿病患者中,见到七种AR 基因的等位基因,其中以(AC)24(138bp) 等位基因(Z)最常见。(2)同时合并肾病和视网膜病变的2 型糖尿病组与无并发症的2 型糖尿病组相比,Z+ 6等位基因频率显著减少(Fisher 确切, P=0 .038), 含Z+ 6 等位基因的基因型频率也显著减少(P=0.004)。(3) 无并发症的2 型糖尿病组与对照组比较其Z+ 6 等位基因频率显著增加( P= 0.044) 。(4)2 型糖尿病合并肾病伴肾功能不全者与不伴有肾病的2 型糖尿病者相比,Z- 2 等位基因频率显著增加( P= 0 .039),同时含Z- 2 等位基因的基因型频率也呈增加趋势。结论 AR 的Z- 2 等位基因是促进中国人2 型糖尿病并发严  相似文献   

18.
对氧磷酯酶1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血清对氧磷酯酶 1(PON1)活性与 2型糖尿病 (DM)并发肾病 (DN)的关系。方法 血清PON1活性用酚乙酸酯为底物测定 ,血浆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ox LDL)用ELISA法测定 ,尿 2 4小时微量白蛋白用放免法测定。结果  91例 2型DM患者的PON1活性比 5 4例正常对照显著降低〔(138.2± 31.4 )kU/Lvs (184 .1± 2 9.5 )kU/L ,P <0 .0 0 1〕 ,且 2型DM的Ⅰ组 (UAER <30mg/ 2 4h)、Ⅱ组 (UAER 30~ 30 0mg/ 2 4h)和Ⅲ组 (UAER >30 0mg/ 2 4h)相比 ,PON1活性依次显著下降〔(15 1.8± 2 4 .5 )kU/L ,(12 4 .5± 32 .8)kU/L ,(10 1.1± 36 .6 )kU/L ,P <0 .0 1〕 ,而ox LDL的浓度却依次显著升高〔(6 16 .2± 135 .7) μg/L ,(75 3.9± 132 .5 ) μg/L ,(875 .1± 15 3.2 ) μg/L ,P <0 .0 1〕。PON1活性与ox LDL的浓度呈高度负相关 (r =- 0 .83,P <0 .0 0 1) ,也与UAER呈负相关 (r =- 0 .2 8,P<0 .0 5 ) ,多元回归分析表明PON1活性是 2型DM并发DN的高度危险因素 (P <0 .0 1)。结论 PON1活性在 2型DM显著下降 ,且在并发DN的 2型DM患者下降更显著。PON1活性与ox LDL呈负相关。PON1活性降低是 2型DM并发DN的高度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北方汉族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并发症(DMAP)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方法检测291名中国北方汉族[2型糖尿病患者229例,其中无微血管并发症(NCD)组102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组60例,糖尿病肾病(DN)组和67例;健康人对照(CON)组62例]MTHFR基因的多态性,比较各组间MTHFR等位基因和基因型的频率。结果 基因型BB在DN及DR组(34.3%和31.7%)高于NCD组和CON组(13.7%和12.9%);DN及DR组的等位基因B频率(54.4%和59.9%),也高于NCD组和CON组(41.2%和35.5%),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基因型BB和等位基因B在NCD和CON组之间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MTHFR基因C677T变异与中国北方汉族2型DM患者DMAP的发生有关。等位基因B可能是DMAP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