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近年来,青少年近视眼发病率不断上升,成为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并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关于近视眼形成机制,新的形觉剥夺学说的提出对于传统的调节学说以及现有的近视眼防治工作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本文将根据近年有关文献,对常用的近视矫正与防治措施对于青少年近视进展的影响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近视是危害青少年视力的首要原因,直接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学习。近几年发病呈上升趋势,引起国内外眼科界的关注。近年来,不论是在流行病学研究、临床治疗研究,还是在发病机制的基础研究方面,近视眼已日益成为研究的焦点。本文就青少年近视眼的流行病学概况做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5.
本文检查了256眼10~19岁屈光状态为正视及近视的学生上午第一节课前。4或5节课后的调节近点。调节力,反应时间,反应速度,收缩/松弛时间值,表明:1.上午4至5节课堂学习对近视眼调节功能无明显影响。2.与正视相比,近视眼调节近点近移,调节力下降,与近视度数负相关,反应时间延长,CT/RT下降,调节反应速度变慢,因此青少年近视眼调节功能状态为调节力下降,活动滞呆,存在“相对紧张”状态。3.尽管未得出上课,调节及近视三者间因果关系,但从近视者调节功能状态及双重神经的调节理论可探讨近视的防治从提高调节量及活动性,平衡双向调节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青少年高度近视眼与正常眼的脉络膜厚度的差异,分析脉络膜厚度变化与青少年高度近视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4年2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眼视光中心就诊和体检的青少年62例111眼,年龄为13~17 (14.34±2.74)岁.分为高度近视组32例57眼,正常对照组30例54眼,高度近视组屈光度(-6.85±1.14)D,眼轴(26.31±1.13)mm.正常对照组屈光度(-0.37±0.85)D,眼轴(23.91 ±0.64) mm.两组间的屈光度、眼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采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的加强深度扫描技术对黄斑部进行0°扫描,测量黄斑中心凹下及由中心凹向鼻侧和颞侧3000 μm的脉络膜厚度值,共测量13个子午线,每个子午线间隔500 μm,比较两组间脉络膜厚度、屈光度和眼轴,分析脉络膜厚度变化与青少年高度近视的关系.结果 青少年高度近视组受检眼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值和黄斑部脉络膜平均厚度值分别为(220.4±49.6) μm和(209.9±62.8) μm,正常对照组分别为(347.4±63.6)μm和(295.1±71.2) μm,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220,P=0.000;t-16.180,P=0.000).青少年高度近视组颞侧脉络膜最厚,中心凹下厚度次之,鼻侧最薄;而正常对照组以黄斑中心凹区域脉络膜最厚,其次为颞侧,鼻侧最薄.高度近视组受检眼各检测点脉络膜均薄于正常对照组.两组脉络膜厚度的差异黄斑中心凹区域较黄斑周边区域明显(P <0.001).结论 青少年高度近视患者脉络膜厚度较青少年正常眼明显变薄,以黄斑中心凹区域的差异显著.提示脉络膜的厚度改变可能在青少年高度近视眼的发生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
角膜接触镜与青少年近视眼矫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 前言角膜接触镜 (contactlens,CL)自 2 0世纪 5 0年代起随着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 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塑料硬镜的发展逐步得到推广。亲水性软性角膜接触镜 (softCL ,SCL)于 70年代初期上市后迅速取代PMMA硬镜 ,成为一种常用的屈光不正矫正器具。然而 ,CL并发症亦随之迅速增多。一些研究表明缺氧是导致CL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于是 ,人们致力于提高材料透氧性 (oxygenpermeability ,Dk)的研究。然而 ,人们很快就认识到SCL透氧力 (oxygentr…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近视眼配镜不适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们对年龄在7~17岁青少年学生近视眼患者300例(600眼)配戴不适眼镜的原因进行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报告北京郊区140名11~17岁近视学生小孔镜治疗前后视功能状态。从视力、视野、立体视觉、屈光、眼底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视力、屈光、眼底诸方面均无显著差异。戴小孔镜时周边视野呈明显向心性收缩,立体视觉多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中医药治疗青少年近视眼机理,现将自制明目袋的成分功效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1.
12.
青少年近视眼的屈光结构测定和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3.
研究青少年近视眼的生体眼屈光结构的变化,是防治青少年近视的一个重要手段。国内对近视眼屈光结构测定尚少。现将我们对青少年近视眼的屈光结构测定结果报告于后.资料检查对象:全部是我科屈光门诊的病人,男79人158只眼,女97人176只眼,共176人345只眼。年龄5~25岁,均经充分散瞳验光确诊。<±1.00D 者作为正常眼,散光度<—0.50D 者才作统计。正常眼(≤±1.00D)65只眼;轻度近视(—1.25D~—3.00D)159只眼,中度近视(—3.25D~—6.00D)108只眼,高度近视(—6.00D 以上,最高为—10.00D)13只眼.仪器和方法:角膜曲率半径测定采用美国光学公司产角膜曲率计,以角膜光学区为测量中心。前房深度、晶体厚度、眼轴长度采  相似文献   

14.
人们十分关心近视眼的预防,但是国外有关资料的介绍不多,特别是近年来,有些不如我国。为了学习与借鉴,特在介绍一些基本资料的基础上,重点补充近年来国外有关近视眼预防的新设计,以及讨论意见,以供参考。一、近视眼预防的历史性回顾人类在与近视眼长期斗争中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预防近视眼的发生与发展。日本早在30年代就提出把预防近视眼列为国策。美国1941年便出版了预防近视眼的专著。苏联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低度雾视配镜法的准确性、实用性.方法 眼视光门诊就诊91例(182只眼)青少年近视患者,男46例,女45例,年龄8~18岁,平均(12.82+0.51)岁,屈光度-0.50D~4.00D,均值(-2.18±0.14)D,裸眼视力(0.41±0.03).电脑验光后先戴比实际度数低1.00~2.00D的镜片,试戴30min后,检查视力.达不到1.0者再适当增加凹透镜度数、调整散光度数及散光轴使视力达到1.0,记录矫正度数.当日对低度雾视验光矫正试镜后患者用美多丽-P散瞳,每5min滴药一次,共6次,最后一次滴药40min后再次电脑验光,并插片矫正使视力达1.0.结果 美多丽-P散瞳前平均屈光度(-2.18±0.14)D,散瞳后平均屈光度(-1.94±0.14)D,二者配对t检验差异有显著意义(t-6.982;P<0.001).美多丽-P散瞳配镜平均度数(-1.69±0.131)D,低度雾视配镜平均度数(-1.694±0.14)D.二者配对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53;P>0.05).结论 低度雾视配镜法与美多丽-P散瞳后配镜法等效球镜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及年龄组患者分别用这两种方法配镜等效球镜差异无显著性.青少年近视眼雾视配镜法是科学、准确、实用、方便的验光配镜方法.对于8岁以上疑似近视眼的青少年可以用雾视配镜法代替美多丽-P快速散瞳配镜法.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近视眼屈光结构各要素的测定分析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殷晓棠  陈由源  刘丽萍 《眼科》1999,8(2):74-79
眼部屈光结构的正常与否及其相互间的协调平衡是保证正常视功能的重要条件,因而眼部屈光结构的测定分析是研究眼发生发展规律及屈光成分间相互关系的重要方法。方法:以13-25岁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应用眼科A型超声生物测量仪及角膜曲率计,由SAS软件支持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近视眼大国,患病人数居全球首位,对个人、家庭以及国家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近视眼是多因素致病的结果,其发病机制复杂,有效防控需有全局观念,不能盲人摸象。笔者从近视眼防控总的目标入手,基于当前对近视眼的认识,就近视眼的临床分类、最新研究进展对临床工作的指导意义等作一评述,供眼科同道们参考。  相似文献   

18.
0引言我国是一个近视发病率高的国家,青少年早期近视中假性近视比较多见,临床统计发生率为87%,混合性近视眼发生率为7%。全国小学生近视率达到25.3%,初中生近视率达到50.25%,高中生近视率达到71.29%。为治疗青少年近视眼,我院于2009-05/2010-02诊断为近视眼的青少年患者应用睫状体松弛剂联合环遮型角膜接触镜治疗后,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1临床资料选择2009-05/2010-02在我院眼视光中心首诊为近视后,应用5g/L阿托品眼膏行睫状肌麻痹(散瞳)验光,再应用2.5g/L托吡卡胺滴眼液联合环遮型隐形眼镜治疗青少年近视。资料完整的青少年60例120眼,年龄12~1岁,男38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近视青少年正、负相对调节力与正视青少年正、负相对调节力的差异,分析正、负相对调节力变化与近视发病的关系。方法 横断面研究。少年组:正视组43例(+0.50~-0.25 D),年龄7~16岁,平均(10.7±3.0)岁;近视组110例(-0.50~-3.00 D,屈光参差<-1.00 D),年龄7~16岁,平均(11.5±2.6)岁。青年组(由大学生组成):大学入校新生266例,平均年龄(18.8±0.8)岁,其中正视29例,近视237例。被检者在电脑验光基础上,使用综合验光仪进行主觉验光,并在综合验光仪上测双眼正、负相对调节力。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少年组:正视组正相对调节力的均值为(-5.52±1.21)D,近视组为(-2.27±1.1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7.26,P<0.01)。正视组与近视组负相对调节力分别为(+2.41±0.65)D、(+2.21±0.73)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视组正、负相对调节力的比值为2.35±0.45,而近视组比值为1.10±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6.40,P<0.01)。青年组:正视组正相对调节力均值为(-4.87±1.47)D,近视眼组为(-2.63±1.4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6.62,P<0.01)。正视组负相对调节力为(+2.09±0.46)D,近视组为(+1.98±0.48)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视组正、负相对调节力比值为2.35±0.51,而近视眼组为1.34±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28,P<0.01)。结论 近视青少年比同龄正视者正相对调节力明显下降,正、负相对调节力比值下降。正相对调节力下降是青少年近视眼发病的临床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近视眼屈光度与角膜屈光力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青少年近视眼屈光度与角膜屈光力的相关性。方法 使用角膜地形图仪和角膜曲率仪对年龄在8~22岁的近视患者,336例共672只眼的屈光度和角膜屈光力进行测定分析。结果 青少年中、低度近视眼垂直径角膜屈光力明显大于水平径角膜屈光力(P<0.001),垂直径角膜屈光力与屈光度呈正相关,并且随近视屈光度增加有明显增高的趋势(P<0.05);而在高度近视眼与中度近视眼组之间,垂直角膜屈光力的增加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垂直径角膜屈光力的增高是青少年中、低度近视眼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