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临床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提供一种简单易行、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的干细胞冻存方法。方法 10份外周造血干细胞以二甲基亚砜、自体血浆作保护剂在-80℃条件下直接冻存,冻存前后检测外周血干细胞的活性、单个核细胞(MNC)数和CD34+细胞数及回收率。结果冻存前后外周血干细胞活性单个核细胞(MNC)数和CD34+细胞数及回收率满足移植要求,输注后造血均重建。结论二甲基亚砜、自体血浆作保护剂在-80℃条件下直接冻存干细胞是一种简便、可靠、安全、成本低的外周造血干细胞冻存方法。  相似文献   

2.
覃春捷  陈宏 《吉林医学》2011,32(16):3187-3188
目的:探索一种简便易行、安全有效、成本低的干细胞的冻存方法。方法:6份外周造血干细胞以1640培养液和二甲基亚砜、10%白蛋白作保护剂在-80℃条件下直接冻存,检测冻存前后外周血干细胞的活性、单个核细胞(MNC)数和CD34+细胞数及回收率。结果:冻存前后外周血干细胞活性、MNC和CD34+细胞的数量及回收率满足移植要求,输注后造血均重建。结论:1640培养液和二甲基亚砜、10%白蛋白作保护剂在-80℃条件下直接冻存干细胞是一种简便、可靠、安全、成本低的外周血干细胞冻存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对T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确诊的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资料,20例患者均采用自体干细胞移植,MAG方案动员干细胞,BEAM方案预处理。结果(1)所有患者移植后造血功能均顺利重建,中性粒细胞恢复至0.5×109/L,需时(10.50±1.93)d,血小板恢复至20×109/L,需时(12.05±3.03)d;(2)3年疾病预期无进展生存率为88%,无移植治疗相关死亡病例,复发率15%。(3)具有高LDH、IPI≥2分、结外侵犯等危险因素的患者在自体干细胞移植后3年的无疾病进展生存率都比不具有以上高危因素的低。结论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高危T细胞淋巴瘤安全有效,造血重建顺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mesenchymal stem cell,BM-MSC)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共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NHL)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1例确诊为NHLⅡ期A组的患者,采用CHOP方案(环磷酰胺750 mg/m2、阿霉素40 mg/m2、长春新碱1.4 mg/m2,第1天静滴;强的松60mg/m2,第1~5天口服)化疗4次.自体PBSC动员前取自体骨髓培养BM-MSC,扩增后计数1×107,冻存.动员方案为美罗华、环磷酰胺加粒系集落刺激因子(G-CSF).采集结果单个核细胞(MNC)2.61 ×10s/kg,CD细胞4.27×106/kg,予-80℃低温冻存.CHOP方案预处理后24h先回输自体PBSC,次日回输自体BM-MSC.结果移植后白细胞计数(WBC)和血小板计数(BPC)低谷时间为移植后第6(+6)天和+9天,恢复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0.5×109/L和BPC>20×109/L的时间分别为5天和1天.除口腔溃疡和皮肤感染外,无其他严重的移植相关并发症.结论自体BM-MSC和自体PBSC共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安全可行,移植后造血重建快,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积累.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Hyper-CVAD/MA中的MA(甲氨蝶呤+阿糖胞苷)+G-CSF方案动员恶性淋巴瘤患者造血干细胞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1月至2010年5月采用MA+G-CSF方案动员11例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造血干细胞的效果、安全性。结果 11例患者都1次采集成功。所采集的单个核细胞(MNC)总数(4.23±1.63)×108/kg,CD34+细胞总数(5.45±4.63)×106/kg,达到移植所需的干细胞数量。动员过程毒副反应不大,易于控制,患者能够耐受。移植后除2例复发死亡外,7例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结论 MA+G-CSF方案动员恶性淋巴瘤患者造血干细胞安全、有效、易于操作、又可起到移植前体内净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PBSCT)对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恶性血液病39例患者中,31例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PBSCT)治疗,8例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PBSCT)治疗.allo-PBSCT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Auto-PBSCT采用化疗联合G-CSF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Auto-PBSCT患者接受CD34+细胞中位数为4.4×106·kg-1[(3.2~9.9)×106·kg-1)],allo-PBSCT患者接受CD34+细胞中位数为5.4×106·kg-1[(3.0~11.5)×106·kg-1)],预处理方案采用改良的白消安/环磷酰胺或全身照射/环磷酰胺方案,allo-PBSCT患者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的预防采用环孢素A联合短疗程甲氨喋呤,部分患者加用麦考酚酉青,4例HLA不全相合患者再加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结果 全部患者均成功植入并快速重建造血,中性粒细胞恢复至≥0.5×109/L、血小板恢复至≥20×109/L的天数在auto-PBSCT分别为13 d(9~20 d)和19 d(14~24 d);在allo- PBSCT中分别为17 d(14~21 d)和23 d(16~29 d).allo-PBSCT中急性GVHD的发生率为35.5%,慢性GVHD的发生率为61.3%.中位随访17个月,总病死率(10/31)32.3%.结论 auto-PBSCT和allo-PBSCT均能很快重建造血,是治疗恶性血液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预防和治疗GVHD仍然是临床移植中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例MM患者接受APBSCT治疗,采用环磷酰胺(CTX)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方案动员干细胞,CS-3000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干细胞并保存于-80℃冰箱;用马法兰200 mg/m2方案预处理后,解冻回输冻存的干细胞。观察患者移植前后的临床疗效。结果动员后获得单个核细胞数(MNC)3.705×108/kg;CD34 细胞数2.56×106/kg。患者获得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数(ANC)>0.5×109/L、血小板计数(PLT)>20×109/L的时间分别是12 d、15 d。移植后随访1年患者处于完全缓解(CR)状态。结论APBSCT治疗MM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冷冻保存自体血小板输注式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效果。方法在8例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进行了22例次冷冻保存自体血小板回输。采用COBE单采机采集血小板,加5%二甲亚砜(DMSO)血小板冻存保护剂,置-80℃冰箱冷冻保存1~3个月。40℃水浴复苏冻存血小板。血小板<20×109/L时回输冻存血小板。测定冻存血小板CD41、CD42b、CD61、CD62P、CD63、回收率及血小板校正增加值(CCI)。结果移植后一般需输注冻存自体血小板2~4次。血小板冻存后回收率在47%~87%之间,平均回收率为(72.73±10.49)%。在22例次血小板冷冻保存回输中,流式细胞仪测定发现有12例次冻融后的血小板CD62P百分比值升高,7例次冻融后的血小板CD63百分比值升高,表明血小板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活化。有4例次冻融后的血小板CD41或CD42b百分比值减低,表明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输注后CCI在(5.6~17.6)×109/L之间,22次回输中有18次的CCI在7.5之上。移植过程中无出血发生,回输后也未出现并发症。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时采用冻存自体血小板输注可以防止移植过程中出血的发生,代替异体血小板输注而杜绝诸如艾滋病毒、巨细胞病毒等造成的输血传播性疾病的发生,回输是安全和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深低温冻存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CD34^+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ClinMACS磁性分选系统分选CD34^+细胞。采用5%二甲基亚砜,6%羟乙基淀粉和4%人血白蛋白作冷冻保护剂,-80℃直接冻存。观察不同时相复温后的细胞台盼兰拒染率、CFU—GM计数以及移植后造血恢复时间。结果SLE患者与正常人脐血CD34^+细胞冻存后1~90d,细胞活性无明显差异。SLE患者与非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同样方法冻存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恢复特征相似。结论-80℃深低温保存对SLE患者造血干细胞活性无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利妥昔单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92例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两组均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方式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外周血干细胞采集数量、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血小板造血重建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9.13%(41/4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87%(2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外周血干细胞采集数量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造血重建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可安全有效地提升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G-CSF、GM-CSF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粒系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粒-单系集落刺激因子(GM-CSF)具有调控髓系造血细胞的增殖,分化、存尖和成熟细胞的某些功能,现已广泛用于血液病和肿瘤患者的自体骨髓移植(ABMT)。以促进骨髓造血功能重、缩短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的中性粒细胞减少作,此外,还用外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增加其产量。现就G-CSF和GM-CSF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作用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恶性淋巴瘤的初期疗效.方法 自2007年6月至2009年4月,以APBSCT治疗恶性淋巴瘤患者共19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5例,霍奇金淋巴瘤(HD)4例.全部病例以MOED+G-CSF动员,以CEAC方案预处理.结果 所有患者移植后造血功能均快速重建.中性粒细胞大于0.5×109/L和PLT>20×109/L,分别为8.6d、9.8d.随访至2009年5月,4例复发,其余患者无病存活1~23个月.结论 以CEAC方案预处理的APBSCT对于恶性淋巴瘤治疗安全高,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求一种操作简便实用、造血干细胞回收率和存活率高、成本低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冻存方法。方法:CP-1和5%白蛋白作保护剂在?80℃条件下直接冻存,并检测冻存前后外周血干细胞的活性,单个核细胞(MNC)和CFU-GM、CD34 细胞的回收率。结果:冻存前后外周血干细胞活性,单个核细胞(MNC)和CFU-GM、CD34 细胞的回收率无明显差异(P>0.05),输注后造血均重建。结论:CP-1和5%白蛋白作保护剂在?80℃条件下直接冻存干细胞是一种简便、可靠、安全、成本低的外周血干细胞冻存方法,具有广泛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及淋巴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及淋巴瘤的疗效。方法 :采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包括脐血移植 )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 CGL) 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 L) 2例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 AML) 1例 ;用自体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1 8例 ,包括非霍奇金淋巴瘤 ( NHL) 7例 ,AML5例 ,ALL 3例 ,霍奇金病 ( HD) 2例和 CGL 1例。预处理方案 :异基因者采用 BU/CY2 (马利兰 +环磷酰胺 )或其改良方案 ,自体移植者采用 MAC(马法兰 +阿糖胞苷 +环磷酰胺 )、CBV(环磷酰胺 +卡氮芥 +足叶乙甙 )或 BEAC( CBV+阿糖胞苷 )方案。对 8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序贯定期化疗 ,部分淋巴瘤患者移植后行补救性治疗。结果 :2 3例患者均获造血重建 ,移植相关病死率 4.3% ( 1 /2 3例 )。中位随访时间 32 ( 6~ 70 )个月 ,复发 4例 ,1 8例仍长期无病生存。结论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白血病及淋巴瘤 ,改善其预后的主要手段之一。急性白血病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仍坚持定期化疗 ,难治性淋巴瘤移植后补救性治疗 ,可使其移植后复发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非霍奇金淋巴瘤在常规化疗后用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作为巩固治疗方法 的初期疗效.方法 28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移植组,每组14例.对照组采用CHOP、CHOEP或COAP方案常规化疗6个疗程;移植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移植组在常规化疗6个疗程后,以大剂量环磷酰胺联合G-CSF动员,以长春瑞滨+米托蒽醌+环磷酰胺+阿糖胞苷方案预处理.结果 随访2~5年,对照组有6例完全缓解,3例复发,死亡6例.移植组有12例完全缓解,3例复发,其中1例死于淋巴瘤复发疾病进展.移植组所有患者移植后造血功能均快速重建.中性粒细胞大于0.5×109个/L和PLT>20×109个/L,所需时间分别为12和18 d.两组的毒副作用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以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安全性高且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6.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学 《西部医学》2010,22(7):1335-1337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血液系统疾病的有效手段。其中,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是外周血造干细胞移植的关键环节。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为主的动员剂已经被广泛应用,现将近来用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动员方案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影响外周血干细胞的动员及采集因素.方法 35例血液病患者予以化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15例正常供者予以G-CSF动员.用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干细胞.结果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有效动员与被动员者的年龄、性别、体表面积、采集的循环血量及骨髓是否曾经累及无关,而与动员所应用的化疗的种类相关;以环磷酰胺(CTX)为主的化疗+G-CSF动员优于柔红霉素+阿糖胞苷(DA)+G-CSF(P<0.01);CTX为主的化疗+G-CSF动员产品单个核细胞与中剂量阿糖胞苷+G-CSF动员无统计学差异,CD34+含量则CTX组显著优于DA组(P<0.05);中剂量阿糖胞苷+G-CSF动员与DA+G-CSF动员方案相比较,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有效动员与动员所应用的化疗种类相关,CTX为主的化疗+G-CSF动员效果最佳,蒽环类药物动员效果相对较差并动员前尽量减少使用.  相似文献   

18.
-80℃冻存外周血干细胞21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探索一种操作简单、干细胞回收率和存活率高、成本低廉的外周血浆存方法。方法:采用终浓度为5%二甲基亚砜(DMSO),3%羟乙基淀粉(HES)和4%人血白蛋白(HSA)的干细胞保护剂直接-80℃冰箱冰存外周血干细胞,并检测不同时相点(1、3、6、9、12个月)外周血干细胞的细胞活性,单个核细胞(MNC)和CFU-GM、CD34^ 细胞的回收率。结果: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观察到12个月时,冻存干细胞的细胞活性、MNC回收率和CD34^ 细胞回收率分别为86.46%、88.58%、87.65%,与冻存1个月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足以保障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的成功。结论:5%DMSO,3%HES和4%HAS作为干细胞冷冻保护剂直接-80℃冰箱冻存外周血干细胞是一种简便、实用、安全、可靠、成本低的外周血干细胞冻存方法,具有广泛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G-CSF对不同人群CD34+细胞及T细胞亚群影响的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应用G-CSF动员外周血干细胞时,异体/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供/受者的骨髓及外周血CD34 细胞和T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特点及最佳外周血干细胞采集时间.方法对12例健康供者和16例化疗7 d后的恶性血液病患者,以G-CSF 150 μg/12 h,皮下注射,连用5 d.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骨髓及外周血CD34 细胞和T细胞亚群.结果①应用G-CSF前,两者骨髓CD34 细胞有显著差异(P<0.01).应用48 h后,两者的骨髓CD34 细胞均较前有明显增加(P<0.01),两者之间仍存在明显差异(P<0.01).两者的骨髓CD34 细胞高峰值出现在96 h后,较应用前差异显著(P<0.01),两者之间无差异(P>0.05).②应用G-CSF前,两者的外周血CD34 细胞无明显差异(P>0.05).应用72 h后,两者外周血中CD34 细胞均较前有明显增加(P<0.01),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96 h后,两者的CD34 细胞达高峰,较应用前差异显著(P<0.01).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③应用G-CSF对两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无明显影响.结论应用G-CSF动员外周血干细胞96 h后,异体/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供/受者的骨髓及外周血CD34 细胞均达到高峰,可适时采集外周血干细胞.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9例HIV相关淋巴瘤患者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2022年12月收治的9例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的HIV相关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总结相关护理经验,规范实施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加强过程管理;加强职业防护,预防交叉感染;回输后严密观察并发症的发生,给予针对性干预措施;关注患者心理动态变化,做好健康宣教。结果 9例HIV患者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5例,浆母细胞淋巴瘤2例,霍奇金淋巴瘤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9例患者均获造血功能重建,顺利完成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有5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其中3例出现反复发热,2例出现腹泻。结论 加强对HIV相关淋巴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期间的护理,对于患者能顺利完成治疗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