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并发症,也是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产后24h内出血500ml为产后大出血,而80%在产后2h内发生,尤其是胎儿娩出到胎盘娩出这段时间,即产时出血量。我院2002年全年产妇分娩数为4659例,本文随机抽取692份病历,通过回顾性分析,认为低估产时出血量的现象较为普遍,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3.
黄玉芝 《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8,(20)
产后出血是造成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直接危害到产妇的生命及健康。正确测量产后出血量是防治产后出血的首要条件。我们开展了产后科学计量出血量的监测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预测评估表在预防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12月我科收治的阴道分娩产妇1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产后由责任护士加强巡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产后出血预测评估表对产妇产后出血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对症干预。比较两组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产后出血量、宫缩强度及产妇分娩满意率。结果观察组产后出血率低于对照组,分娩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2 h、12 h、24 h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而术后10 min、20 min、30 min宫缩强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产后出血预测评估表能有效预防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发生,提高产妇分娩安全性及满意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产科医护人员对产后出血评估现状,为研发科学、有效、实用的产后出血预警评估工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于2019年4月6—13日抽取全国92家医院的产科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其一般资料和产后出血评估现状等。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4490份,问卷回收后进行审核,检查填写内容的完整性,有效问卷为4490份,回收问卷的有效率为100%。结果4490名调查对象中,有4406名产科医护人员所在的医院进行产后出血高危因素评估,占98.1%。不同类别的医院产后出血高危因素评估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进行产后出血高危因素评估的医院中,77.6%的产科医护人员所在的医院由医生和护士或助产士共同评估产后出血高危因素,62.1%的产科医护人员所在的医院运用产后出血高危因素评估表进行评估;对孕产妇进行产后出血高危因素评估的时机排名前2位为产后评估与产时评估,产科医护人员对出血量的测量方法采用最多的是称重法,产科医护人员认为在开展产后出血高危因素评估工作遇到的困惑,"没有合适的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评估工具"排名最高。结论产科医护人员对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评估较为重视,但缺乏连续动态评估产后出血高危因素,出血量的测量方法也有待统一,各医院管理者及产科医护人员急需适合临床应用的产后出血评估工具。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患者无创血红蛋白(SPHb)、快速血红蛋白(Hb201)与静脉血血红蛋白(VHb)之间的关系及其在产后出血救治中意义,为产后出血救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Masimo Radical7 Pulse Co—Oximeter、HEMOCUEHb201+及Syemex XS-500i同时检测37例产后出血患者入科时、输血结束时、产后24h的血红蛋白值,将获得的113对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其准确性、相关性及一致性。结果37例产后出血患者SPHb与VHb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Hb201与VHb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31)。Peason相关分析显示:SPHb与vHb相关系数为0.909(P〈0.001):Hb2叭与vHb相关系数为0963(P〈0.001)。直线回归分析显示:SPHb和VHb的直线回归拟合公式为y=0.9412x+3.2074,R2=0.8261;Hb201和VHb的直线回归拟合公式为y=09710x+1.5368,R。=0.927。用Bland—Altman分析显示:SPHb与VHb的差值,平均偏倚为5.95g/L,95%的一致性界限中的最大差值15.3g/L为该两方式测定结果均值83.00g/L的18.43%;Hb201与VHb的差值,平均偏倚为3.88g/L,95%的一致性界限中的最大差值9.4g/L为该两方式测定结果均值82.56g/L的11.39%。结论在产后出血患者SPHb与vHb一致性存在差异,但相关性较好,v2VHb为参照标准,通过设备自带的系统较准功能,减少误差;Hb201与VHb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相关性。临床可根据不同的使用环境,准确选择三种检测方法,通过优势互补,更好地为产后出血救治提供及时、可靠的血红蛋白测定值。 相似文献
7.
2005年3月~9月,我们采用卫生巾浸泡法测算产妇产后出血量,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9.
10.
据文献记载,我国六十年代产后出血发生率为2~5%,1978年全国地区性妇产科会议综合报道为3.11%,我院1975年9月至1977年12月为2.93%。1978年初我们总结了发生产后出血的经验教训,从产前检查到产后护理观察的各环节都制订了预防措施,使1978~1983年的平均产后出血发生率下降到1.58%,其中因子宫收缩乏力引起者由2.93%下降到1.12%,因产道裂伤引起者由0.23%下降到0.05%, 相似文献
11.
产后出血病人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产科产后出血是最常见、最复杂乃至危及产妇生命的严重并发症,是引起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就我院近年来306例产后出血病人,出血的原因及防治进行探讨。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2000年1月—2005年12月分娩总数为11450例,发生产后出血306例,发生率为2.67%。其中自然分娩7408例,产后出血132例;阴道助产607例,产后出血28例;剖宫产3435例,产后出血146例。产后2h发生231例。产妇年龄18岁~40岁;平均26.5岁,孕周28周~42周,平均1.2方法本组病例产后出血量估计采取称重法。诊断标准:产后2h内出血≥400mL或24h内≥500mL[1]。针对情况的处…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米索前列醇在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孕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单独使用缩宫素预防产后出血,给予观察组患者米索前列醇联合缩宫素治疗。比较两组产后2h、24h出血量、产后出血发生率、分娩过程中生命体征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产后2h、24h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后出血率分别为6.7%和2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分娩过程中生命体征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与对照组(3.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独使用缩宫素相比,米索前列醇联合缩宫素可显著减少孕产妇产后出血量,且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14.
产后出血1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产后出血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探讨产后出血的预防与治疗方法,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方法对我院2001年10月至2009年8月126例产后出血患者的病因及处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产后出血原因主要是子宫收缩乏力(99例),其次是胎盘因素(12例),产道损伤(8例)及凝血功能障碍(1例)。126例中,122例行药物综合治疗(包括清宫术),死亡4例;4例行子宫次全切除术后痊愈。结论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子宫收缩乏力,其次是胎盘因素、产道损伤及凝血功能障碍;有时为多个因素同时存在。大多数产后出血病例可经药物综合治疗和清宫术治愈。在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及时果断地选择子宫切除术是抢救患者生命的必要措施。做好产前检查,选择恰当的分娩方式,产程中积极处理宫缩乏力和胎盘滞留,重视合并症的控制,对预防产后大出血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MRI评估非植入型凶险性前置胎盘发生严重产后出血的价值。方法 收集114例非植入型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分析MRI征象与严重产后出血的关系。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剖宫产次数≥2次、子宫局限性隆突、子宫下段及宫颈富血供、胎盘T2WI条状低信号、胎盘信号不均、子宫肌层变薄均易发生严重产后出血,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多变量分析示剖宫产次数≥2次(X1)、子宫局限性隆突(X2)、胎盘T2WI条状低信号(X3)、胎盘信号不均(X4)、子宫下段及宫颈富血供(X5)发生严重产后出血的风险较大,OR值分别为8.10、10.86、3.09、2.41、7.89(P均<0.05)。5个危险因素建立的Logistic模型为Logistic(P)=-4.75+2.09X1+2.39X2+1.13X3+0.88X4+2.07X5,该模型预测是否发生严重产后出血的准确率为89.21%。结论 MRI可预测非植入型凶险性前置胎盘发生严重产后出血的可能性。剖宫产次数≥2次、子宫局限性隆突、胎盘T2WI条状低信号、胎盘信号不均匀、子宫下段及宫颈富血供对预测是否发生严重产后出血的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16.
急性脑出血患者下丘脑垂体激素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发生脑内脏综合征的高危因素。方法:以电化学发光法测定37例急性期脑出血患者、24例脑梗死患者血清卵泡刺激素(FSH)、促甲状腺激素(TS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的变化,并与30名健康体检者作对照。分析血清FSH、TSH、ACTH水平与脑出血患者病情程度、出血量、出血是否破入脑室或是否有脑中线结构移位的相关性。结果: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的血清FSH、TSH水平均较对照组为低,且脑出血组低于脑梗死组(P均<0.01);脑出血和脑梗死组的血ACTH水平均较对照组高,且脑出血组高于脑梗死组(P均<0.01)。脑出血的病情越重、出血量越大、出血破入脑室或有脑中线结构移位时,患者血清FSH、TSH水平越低,ACTH水平越高。结论:在脑出血的危急状态下,机体可能发生类似于休克时血流重新分布的神经内分泌功能重新组合。 相似文献
17.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预防高危妊娠产后出血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欣母沛)预防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效果.[方法]选择131例有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产妇,按照用药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胎儿娩出后给予缩宫素20 U静脉输注加卡前列素氨丁三醇250μg子宫肌肉注射;对照组胎儿娩出后给予缩宫素20 U静脉输注加卡孕栓塞肛.比较两组产时、产后24 h出血量、产后出血发生率.[结果]两组产后24 h出血量、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可预防高危妊娠产后出血,其效果优于卡孕栓.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欣母沛)预防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效果。[方法]选择131例有官缩乏力性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产妇,按照用药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胎儿娩出后给予缩宫素20U静脉输注加卡前列素氨丁三醇250μg子宫肌肉注射;对照组胎儿娩出后给予缩宫素20U静脉输注加卡孕栓塞肛。比较两组产时、产后24h出血量、产后出血发生率。[结果]两组产后24h出血量、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可预防高危妊娠产后出血,其效果优于卡孕栓。 相似文献
19.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血清FSH LH PRL GH的浓度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病人血清卵泡刺激素 (FSH)、黄体生成素 (LH)、泌乳素 (PRL)、生长激素 (GH)的浓度变化规律。方法 对 35例动脉瘤性SAH病人发病后 1~ 3、7~ 9、13~ 15d血清FSH、LH、PRL、GH的浓度进行动态观察 ,用TCD检测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 (VMCA)。结果 动脉瘤性SAH病人血清FSH、LH、PRL、GH浓度在发病后 1~3、7~ 9d各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尤以发病后 7~ 9d变化最明显 ;术前、术后有脑血管痉挛 (CVS)组和非CVS组也有明显差异。结论 动脉瘤性SAH病人血清FSH、LH、GH、PRL含量与SAH的病情演变、CVS程度有关 ,并可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20.
PURPOSE OF REVIEW: The review outlines recent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regarding the effects of red blood-cell transfusion on clinical outcome in neurocritical patients, including patients with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cute ischemic stroke and traumatic brain injury. Optimal hemoglobin transfusion trigger and the role of other transfusion indicators for neurocritical patients are discussed. RECENT FINDINGS: Acute anemia (hemoglobin levels near 7 g/dl) is well tolerated by healthy subjects, but extreme anemia might negatively affect clinical outcome of neurocritical patients. Conversely, high hemoglobin levels, attained by means other than red blood-cell transfusion, improve clinical outcome, whereas red blood-cell transfusion is associated with poorer clinical outcome (mortality, length of stay and disability) in patients presenting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cute ischemic stroke and traumatic brain injury. Studies defining the optimal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in neurocritical patients are lacking, but a restrictive transfusion policy seems to be safe and is often recommended. In the near future, signals coming from the brain, such as brain tissue oxygen tension and regional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 might potentially be developed into transfusion triggers. SUMMARY: Both severe anemia and red blood-cell transfusion may negatively influence clinical outcome in neurocritical patients. Acceptance of low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s may be justified by avoiding negative transfusion effects. No evidence-based transfusion trigger in neurocritical patients can be recommende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