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氨基酸-甲醇-水三元体系中溶质分子间相互作用机制,为揭示蛋白质的稳定机制、蛋白质变性的原因和生物大分子与小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提供溶液热力学依据。方法利用2277热活性检测仪的流动测量系统测定298.15K时甘氨酸、丝氨酸、脯氨酸分别与甲醇在水溶液中的混合过程的热功率和稀释热功率,依据McMillan-Mayer理论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得到氨基酸和甲醇相互作用的混合焓以及各自的稀释焓和异系焓相互作用系数。利用k值讨论了不同氨基酸与甲醇分子的作用机制。结论不同氨基酸与甲醇分子间的焓作用系数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氨基酸分子结构的差异,氨基酸的非极性侧基对焓作用系数有正贡献;脯氨酸特殊的五元吡咯环结构也表现出疏水性,对hxy值有较大的正贡献。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羟基异吲哚酮类衍生物与HIV-1整合酶识别的机制以及构象变化,采用AutoDock对58个羟基异吲哚酮类衍生物与整合酶进行了分子对接,并对抑制HIV-1整合酶活性较好的两个化合物所形成的复合物模型分别进行了16 ns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基于对接复合物模型分析给出了化合物与整合酶结合的主要作用力,通过分析氢键以及构象的变化,发现氨基酸残基N155与D64之间的氢键是维持整合酶催化活性所必需的DDE基序结构稳定的关键。另外,氨基酸残基Y143所在的loop区与羟基异吲哚酮类衍生物之间的疏水作用力在受体-配体识别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羟喜树碱结合肽进行结合作用分析,为进一步研究阐明羟喜树碱的抗癌机制、耐药机制以及毒理机制提供帮助.方法:使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羟喜树碱结合肽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寻找羟喜树碱结合肤同源保守性模式,对羟喜树碱结合肽进行结合作用分析.结果:羟喜树碱结合肽原始序列的保守性模式为xxxxxLxPxxxx.其中L、P皆为疏水脂肪族氨基酸.依据氨基酸可以分为疏水脂肪族氨基酸、疏水芳香族氨基酸、极性带电氨基酸和极性不带电氨基酸的原则,分别以G、F、R、N四个符号来代表四大类氨基酸,对羟喜树碱结合肽原始序列进行了简并转换,羟喜树碱结合肽简并序列的保守性模式为xGxxGGGNxGGx.结论:预测羟喜树碱结合肽可能通过形成疏水口袋区与羟喜树碱发生相互作用,而疏水口袋中的易形成氢键的极性不带电氨基酸则可能与羟喜树碱形成氢键,进一步稳定加强其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4.
环糊精具有一个内疏水、外亲水的空腔结构,通过主客体包合作用,能够与尺寸匹配的疏水基团形成包合物,并以环糊精空腔结构作为催化活性区域。环糊精空腔外侧的多羟基结构可与底物分子间产生相互作用,起到催化作用。本文主要综述了基于环糊精包合作用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分别介绍了环糊精和改性环糊精在有机合成和聚合反应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口服抗凝剂乃是维生素K的拮抗剂。这种拮抗剂可抑制血浆中正常的y一羧基谷氨酸的形成,而产生这种氨基酸者正是凝血因子Ⅱ、Ⅳ、Ⅸ、Ⅹ及C~(12)蛋白质中的异端点结构。这些特异氨基酸正是凝血蛋白与钙离子相互作用的基础;也正是与活性血小板的表面脂类相互作用的基础,同时也是与某些受损伤的细胞、白细胞、红细胞及内皮细胞所释出的类脂质相互作用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将挤压过程用于蛋白质改性,使大豆浓缩蛋白经挤压组织化处理后,成为一种具有一定组织特性的功能蛋白质。由缓冲液浸出试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并结合傅立叶变换红外差谱测试结果可知:大豆浓缩蛋白在挤压组织化过程中,发生了二硫键交换反应,但并未形成异肽键,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也无变化。维持组织蛋白结构的主要空间构象力是二硫键和疏水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7.
袁辉纯 《美中医学》2008,5(7):13-17
本文所述及实验设计的主要原理是:通过对蛋白质的一级结构进行同位素标记,获得一级结构被精确标记的示踪蛋白质,从而可以封示踪蛋白质在细胞内的修饰和加工的变化进行精确的检测和识别。选择特定的氨基酸进行同位素标记,获得该种氨基酸全部被标记的蛋白质,可实现蛋白质一级结构的精确标记;通过对待测蛋白质及其特定氨基酸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可区分封感染动物补给的标记性的示踪蛋白质和感染动物自身合成的蛋白质。分析实验获得的相关数据,可以确定蛋白质的来源,从而为检测PrP^sc复制模式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该实验在理论上能够较准确地检验朊病毒病发生过程中PrP^c-PrP^sc复制模式存在与否,从而为朊病毒病的致病因子和致病机制的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蛋白质修饰可分为:氨基酸修饰和基团结合;其中氨基酸修饰即为蛋白翻译后修饰(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PTMs),包括磷酸化、乙酰化、甲酰化、酰胺化、羟基化、硫酸化和法尼基化等修饰。糖尿病疾病状态下,常见的蛋白质PTMs为:组蛋白和非组蛋白翻译后修饰;PTMs形式包括:氧化、氮化、S-nitrosylation、糖基化(Glycosylation)、糖化(Glycation)、乙酰化、磷酸化、甲基化、泛素化、类泛素化等;磷酸化影响信号传导蛋白、细胞骨架蛋白以及转录因子等,在DCM心肌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重点阐述活性氧/活性氮引起的修饰、蛋白质糖基化和糖化以及组蛋白修饰在DCM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泽泻调脂效应物质泽泻醇类化合物23-乙酰泽泻醇B、24-乙酰泽泻醇A对高脂小鼠调血脂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建立高脂小鼠模型,检测泽泻醇给药后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检测了脂代谢关键酶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的活性,通过同源建模得到LCAT分子结构,采用分子模拟进行了泽泻醇与LCAT相互作用的研究。结果?泽泻醇降低TG、TC水平,升高HDL-C水平,起到调血脂作用。泽泻醇降低LCAT活性,与LCAT的结合区域在Leu201~Phe305范围内。结论?泽泻醇升高HDL-C的机制可能非通过提高LCAT活性实现,Leu201~Phe305区域可能为其抑活位置。Ile227、Arg217、Gly229 3个氨基酸可能是2者与该蛋白相互作用的关键氨基酸残基。   相似文献   

10.
将挤压过程用于蛋白质改性,使大豆浓缩蛋白经济挤压组织化处理后,成为一具有一定组织特性的功能蛋白质,由缓冲液浸出试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并结合傅立叶变换红外差谱测试结果可知:大豆浓缩蛋白在挤压组织化过程中,发生了二硫键交换反应,但并未形成肽键,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也无变化。维持组织蛋白结构的主要空间构象力是二硫键和疏水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1.
将变阱宽方阱链流体状态方程(SWCF VR)应用到氨基酸水溶液系统热力学性质计算中,结合氨基酸水溶液的密度得到了17种氨基酸分子的模型参数。纯粹根据氨基酸和水分子的模型参数,SWCF VR方程能预测17种氨基酸水溶液在不同温度和组成下的密度,总的平均相对偏差为0.43%,结果令人满意。如引入与温度相关的可调参数,该方程能高精度关联氨基酸水溶液的密度,总的平均相对偏差仅为0.012%。通过所获得的可调参数,SWCF VR方程能预测所选氨基酸在水中的溶解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母婴分离诱导产后子鼠的抑郁样行为及对小肠氨基酸和氨基酸转运体的影响。方法:采用母婴分离建立子鼠抑郁模型,将 SD 母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8)和母婴分离组(n=8)。对照组母鼠在产后不进行任何干预。母婴分离组的母鼠在正常分娩后与子鼠连续分离14?d,每天分离3?h。采用糖水偏好实验、新奇抑制摄食实验及强迫游泳实验评估子鼠的抑郁样行为。采用氨基酸分析仪检测子鼠小肠中氨基酸的变化,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子鼠肠道中性氨基酸转运蛋白 ASCT2、B0AT1和LAT1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母婴分离组子鼠的体重在出生后第21天和28天减轻(t=4.925和 5.766,均P<0.01),糖水偏好百分比减小(t=2.709,P<0.05),摄食潜伏期延长(t=–13.431,P<0.01),强迫游泳实验中的不动时间延长(t=–3.616,P<0.01)。与对照组比较,母婴分离组子鼠小肠中的天冬氨酸浓度增加(t=–6.672,P<0.01),谷氨酰胺和甘氨酸浓度减小(t=3.107 和 9.781,均P<0.01),同时 ASCT2 和 B0AT1 蛋白表达减少(t=6.734和9.015,均P<0.01),而 LAT1 蛋白表达增加(t=–8.942,P<0.01)。结论:母婴分离诱导子鼠产生抑郁样行为,同时其小肠氨基酸浓度发生变化,肠道氨基酸转运体表达改变,提示肠道氨基酸功能失调与母婴分离诱导的抑郁样行为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13.
林建华  洪重  周斌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19,49(10):753-755,759
目的:观察不同亮氨酸浓度的氨基酸配方对大鼠肝部分切除术后残肝再生能力的影响。方法:18只SD大鼠行70%肝切除术后,经胃造瘘管给予不同亮氨酸浓度的氨基酸配方(1 g/kg),分别为平衡氨基酸、支链氨基酸、亮氨酸,7 d后检测残肝/体质量比、肝细胞Ki-67和PCNA阳性计数。结果:以平衡氨基酸组为对照,亮氨酸组的残肝/体质量比、Ki-67和PCNA阳性计数均有显著增加,且要高于支链氨基酸组(P<0.05);支链氨基酸组的Ki-67和PCNA阳性计数较平衡氨基酸组有显著增加(P<0.05),但残肝/体质量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亮氨酸有利于肝部分切除大鼠残肝的再生,其作用优于支链氨基酸。  相似文献   

14.
作者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柱前OPA衍化法[1],对12例正常人血浆及12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血浆与房水的游离氨基酸进行定量分析,血浆和房水均能检出24种游离氨基酸。并把老年性白内障血浆和房水的各种游离氨基酸进行比较,发现老年性白内障的血浆和房水中,有19种游离氨基酸的浓度有显著性差异(P<0.01)。房水中有12种游离氨基酸浓度较血浆浓度显著下降,且大多数为亲水性氨基酸,有7种游离氨基酸浓度较血浆浓度显著增高。且大多数为疏水性氨基酸。讨论了这些游离氨基酸浓度的变化与营养、血-房水屏障以及蛋白质结构的关系。探讨老年性白内障形成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水杨酸醇溶液折光分析法探讨不同温度、不同浓度范围内的F值。方法运用折光分析法测定水杨酸醇溶液中水杨酸含量。结果水杨酸醇溶液在10~30℃下,浓度5%~20%溶液回收率好、数据可靠,与酸碱滴定法结果相符,其醇溶液的F值在一定范围内比较稳定。结论使用折光分析法测定稳定的有机溶媒中溶质的含量是一种可靠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乙肝宁复方水提物中总游离氨基酸含量测定的方法。方法:以乙肝宁复方水提物中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和蛋白质含量为指标,对总游离氨基酸含量测定最佳除蛋白的乙醇浓度和药液比进行筛选;采用茚三酮比色分光光度法,于568 nm,测定乙肝宁复方中总游离氨基酸的含量。结果:醇浓度为70%,生药浓度为1 g/mL(生药比1∶6)可较好除去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减少测定干扰;采用茚三酮比色法,标准曲线方程为:A=0.055 9C-0.225 3(r=0.999 1),平均回收率为98.8%,RSD为2.07%(n=9),线性关系良好。该法测得乙肝宁复方药材中总游离氨基酸的含量为1.47%,乙肝宁浸膏中含量为5.65%。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用于测定乙肝宁复方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立体选择性地合成(S)-2,4,6-三甲基苯丙氨酸?方法:2,4,6-三甲基苯甲酸还原生成2,4,6-三甲基苯甲醇(1),再溴化生成2,4,6-三甲基溴苄(2),所得溴苄和(S)-BPB-Ni-Gly络合物(3)缩合,经分离立体选择性地得到(S)-Tmp-BPB-Ni 络合物(4),(4)经酸解得到(S)-2,4,6-三甲基苯丙氨酸(5)?结果:以52.8%的总收率立体选择性地合成得到(S)-2,4,6-三甲基苯丙氨酸?结论:本合成方法原料廉价易得?操作简单?反应收率高?  相似文献   

18.
结合水溶液粘度的溶质聚集模型和拟二元方法,作者提出了一个适用于水-有机溶剂-盐三元溶液粘度关联的拟二元溶质聚集模型(PSAV),能够成功地应用于以盐饱和与不饱和水溶液粘度的关联,平均相对偏差约1.0%,比作者早先提出的拟二元局部组成模型(平均相对偏差为2~5%)有较大的改善。对于盐不饱和溶液,模型参数随浓度和温度呈有规律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强酸性电解水复用透析器对透析膜透析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惠芳  刘子栋 《海南医学》2007,18(1):103-104
目的 观察强酸性电解水消毒复用三醋酸纤维透析器对小分子溶质尿素清除指数(KT/V)利尿素清除率(urea removal ratio,URR)的影响,以及扫描电镜下不同复用次数透析膜内纤维蛋白假膜的形成和变化,探讨强酸性电解水复用透析器对尿素清除效率的影响.方法 14例规律血液透析病人随机分为2组,每组7例,A组为强酸性电解水复用实验组,B组为过氧乙酸复用对照组.两组分别于复用的0、1、3、5次观察各指标.结果 两组间不同复用次数的KT/V、URR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扫描电镜下过氧乙酸复用第4次可见少量纤维蛋白沉积,两种消毒剂复用第5次透析膜内均见纤维蛋白假膜形成,强酸性电解水复用者纤维蛋白假膜沉积累及的纤维束数量明显少于过氧乙酸复用者,且假膜的厚度薄得多.结论 强酸性电解水消毒复用5次透析器对尿素的透析效率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