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清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9)
《黄帝内经·本病论》是《黄帝内经素问》遗篇之一,笔者综合运用他校法和理校法等方法对原文中癸巳相会与乙巳相会两处巳字进行了校勘,即将原文与后世医家所引用的经文进行对照,运用运气学说的相关知识从义理上进行判断,并结合《黄帝内经·刺法论》的相关内容进行推理,最终得出结论二者均为形误。据此改为己,则使原文经义通畅而易于理解。 相似文献
2.
北宋官方校勘整理《黄帝内经》情况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官方对《黄帝内经》进行了5次整理校勘,分别为天圣校正本《素问》、景祐丁度校正本《素问》、嘉祐至治平年间林亿等校定本《素问》、哲宗年间整理《黄帝针经》、徽宗年间校定《黄帝内经》。其中,林亿等校正本用力最劳,今广为传习的《黄帝内经素问》版本即是林亿等校定本。北宋官方整理《黄帝内经》大多是以医学为目的进行整理,但徽宗年间校定《黄帝内经》是为培养道士而作的整理。 相似文献
3.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言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对任其服一句,王庆其主编的《内经选读》注为:着衣随便。任,随便,服,衣服。因此句与前美其食紧连,故古今注家皆以饮食、衣服释之。笔者试提出另一种解 相似文献
4.
5.
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相关的传世及出土文献材料,对《黄帝内经》异文进行全面整理与考证,具体涉及到:《黄帝内经太素》《针灸甲乙经》中的《黄帝内经》异文,现存《黄帝内经》抄本及刻本中的异文,王冰注、新校正中所保存的异文,以及医籍及相关文献中关于《黄帝内经》的引文中的异文.从语言学、文献学、中医学史等角度进行全方位的研... 相似文献
6.
从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早期诊治,论述《黄帝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并对"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作了分析。指出:在治疗上切不可妄用活血化瘀,耗血动血之通利之品,而以滋阴增液、养血填精复其源,则血满而能溢也。 相似文献
7.
8.
10.
11.
《黄帝内经》成为祖国医学经典并非开始使然,是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内经》一开始也并非十全十美只是在长期不断充实之后才成为经典、本文试图追寻《内经》从普通医书成熟为医家经典的路程。 相似文献
12.
13.
黄陂萧延平校正刊行的《黄帝内经太素》(即兰陵堂本),以其校勘详审,历来被学术界推为善本,然亦不无瘕疵。笔者曾据日本东洋医学研究会影印的仁和寺本《黄帝内经太素》(以下简称仁和寺本)对兰陵堂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影印本)校读一过,得异文6000余例,其中误、脱、衍、倒及改字不当者600余例。兹略加整理,归纳其误录例十四,兹举证条陈于下。一、不明俗字误录例例1:卷十五《色脉诊》“得之疾使四支汗出当风”下注:“脾主四支,急促用力,四支汗出,受风所致。”按:“促”,仁和寺本作“没”,即“役”。《说文… 相似文献
14.
15.
1 心气不足 原文:“心气不足,吐血、血,泻心汤主之。泻心沥方: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金匮要略·惊悸吐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六》)。 校文:“心气不定,吐血、血。泻心汤主之。泻心汤方: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按:本条文是论述吐血、血的治疗。吐血、血可因气虚、气不固摄所致,也可由于火热内迫所致,泻心汤具有清热泻火作用,而无补虎之力,因此本条文之吐不是虚证。对于此条中“心气不足”,历代医家解释为心阴不足、阴…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丁家欣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4):262-262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著,在中医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对饮食养生和饮食治疗也做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