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是反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过程中血管新生、侧枝循环和粥样斑块稳定性的重要指标,监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变化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治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他汀类药物具有一定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防治作用,而其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粥样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可能是这种作用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2.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是目前最强有力的血管生成因子.VEGF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一些重要特征如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和斑块内血管新生等密切相关,它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变化对于判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展、预后以及疗效可能具有重要意义,在包括冠心病在内的多种疾病涉及的生理病理性血管新生过程中起中心作用[1].  相似文献   

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一种高度特异性的促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通过结合相关受体发挥重要的生理功能,具有诱导内皮细胞迁移和增殖、增加血管通透性、调节血栓形成等重要作用。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可引起多种心血管疾病并发症。该文介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及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通心络对动脉粥样斑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构建实验性家兔主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观察通心络对血管形态学的影响,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通心络对动脉粥样斑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结果:通心络可一定程度减少动脉粥样斑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结论:通心络可延缓粥样斑块形成的进程,具有一定斑块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及冠状动脉侧枝循环形成的关系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 10 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和 43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的冠状动脉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浓度 ,作冠状动脉病变Leaman记分和侧枝循环Rentrop分级 ,并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其的关系。结果发现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平均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 2 2 5± 147ng L比 74± 5 2ng L ,P <0 .0 1) ,而且冠心病患者中侧枝循环形成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平均浓度明显高于无侧枝循环形成者 ( 2 99± 15 2ng L比 2 0 2± 12 2ng L ,P <0 .0 5 ) ;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浓度与Leaman记分呈显著正相关 (r=0 .693 ,P <0 .0 0 1)。结果提示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及冠状动脉侧枝循环形成具有一定的关系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能既有促进冠状动脉侧枝循环形成的作用 ,又在动脉粥样硬化发展中起到一定的双重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冠状动脉疾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增强血管的通透性,诱导血管生成,促进侧支循环形成。近10年来被认为可用于球囊损伤后血管内皮的修复及营养缺血心脏。但近2年研究却认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可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关。本文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冠状动脉疾病的研究进展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麝香保心丸抑制炎症反应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的研究证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主要原因,而其中炎症反应使斑块趋于不稳定状态,易于发生斑块的破裂,促进血栓形成和血管闭塞,因此发现和治疗不稳定斑块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人们公认的识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检测手段血管内超声和血管内镜,由于其价格昂贵和操作技术复杂而不能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8.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生、发展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及血栓形成密切相关,而炎性反应是引起斑块不稳定的重要因素,血管内皮功能的失调参与了ACS的发病过程〔1〕。因此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有  相似文献   

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发展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易损斑块的破裂被认为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主要发病机制。目前研究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慢性炎症疾病,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白细胞介素-18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个促炎细胞因子,其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粥样斑块易损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早期诊断和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及对心血管终末事件的发生的预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血小板一氧化氮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状动脉造影和病理研究表明,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是大多数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原因。内皮损伤促进血小板粘附和聚集,一氧化氮(NO)可抑制血小板的该种反应。有证据表明,内皮衍生NO的异常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本文旨在探讨...  相似文献   

11.
他汀类药物的抗炎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有人提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应称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炎症更为确切。他汀类药物除具有明显的降脂作用 ,一些研究提示他汀类药物还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包括抑制炎性细胞向病变处的迁移以及大量炎症因子的释放 ,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 ,进而促进斑块稳定 ,改善血管内皮的功能 ,抑制细胞凋亡 ,降低病人急性相反应蛋白CRP的水平等作用。进而达到稳定粥样斑块 ,预防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应用高频体表超声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结构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 ,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结构和功能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系。对 35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检测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中膜厚度、肱动脉内皮功能的变化 ,并与 2 7例稳定型心绞痛及 31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发现 ,内膜中膜厚度和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 (分别为 0 .10± 0 .0 2和 3.98± 1.6 5 )和稳定型心绞痛组(分别为 0 .11± 0 .0 4和 4 .76± 2 .37)与对照组 (分别为 0 .0 7± 0 .0 1和 9.33± 3.4 7)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斑块积分和斑块指数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 (分别为 4 .0 6± 2 .2 1和 3.14± 1.97)与稳定型心绞痛组 (分别为 4 .17± 1.76和3.2 1± 1.88)间无差异 (P >0 .0 5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不稳定型为主。研究结果提示 ,外周血管超声检查可观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颈动脉结构及血管内皮功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相似文献   

13.
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临床上常见的严重冠心病类型,是指在各种危险因子作用下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下降、破裂和血栓形成,引起冠状动脉血管腔急性部分或完全阻塞,导致病变血管供应区域心肌细胞发生急性缺血缺氧性损伤、坏死。血小板和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对ACS的发生均有促进作用。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作为反映血小板活化状态的生物学指标,与ACS的相关性一直是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消退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低密度脂蛋白及炎症反应、内皮功能减退等有关。近年来多项临床试验证实早期强化应用他汀类药物可以通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抗炎、改善内皮功能等途径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预后。其中他汀类药物发挥的抗炎症反应、改善内皮功能等多效性作用日益受到重视。而应用血管内超声的研究发现强化他汀类治疗能够显著遏制甚至消退冠状动脉粥样斑块。  相似文献   

15.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系由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破裂进而血栓形成所致,因此,在斑块破裂之前进行冠脉管壁及斑块成像,并预测斑块稳定性,对于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与其它影像学检查技术相比,MR成像优势明显,具有很大潜力。本文就冠脉粥样硬化斑块MR成像原理,以及目前冠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像序列、MR对比剂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探讨其对斑块成分的判定以及斑块稳定性评价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常常导致严重的心血管事件,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是绝大多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的原因,因此检测高破裂风险的易损斑块,对筛选和干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研究的不断进展,易损斑块内的一些微观结构如斑块内新生血管、微小钙化、胆固醇结晶,在易损斑块的进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以易损斑块内最常见的3种微观结构为重点,综述斑块内微观结构在易损斑块进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内皮功能障碍不仅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始动因子,而且是其基本病理过程易损斑块炎症破损的真正驱动因素.他汀类药物可通过提高内皮源性一氧化氮浓度、增加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阻力、抑制内皮细胞凋亡、动员骨髓内皮原祖细胞入血及扮演类似血管源性生长因子等非调脂的多向性效应,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发挥保护内皮功能、抗炎、抗栓、阻遏甚至逆转粥样斑块的作用.进而快速彻底地改善其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观察短期应用他汀类药物辛伐他汀(舒降之)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等指标的影响,探讨他汀类药物防治ACS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等指标的水平,探讨两者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根据临床诊断将研究对象分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ACS组,30例)和稳定劳累性心绞痛组(SAP组,25例),另设健康对照组(30名),测定上述观测者入院血清VEGF、VCAM-1、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的水平.结果 ACS组病人血清VEGF、VCAM-1、CK﹑CK-MB水平均显著高于SAP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VEGF的水平与血清VCAM-1水平和CK-MB水平之间有相关性(r=0.233,P<0.05;r=0.547,P<0.01),与CK水平之间无相关性(r=-0.139,P>0.05).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VEGF和VCAM-1血管水平明显升高,对判定斑块稳定性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及肱动脉内皮功能与组织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关系。方法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75例,男96例,女79例,年龄(73±17)岁。应用B超扫查肱动脉,测量在静息和反应性充血时肱动脉内径,用冠状动脉造影了解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组织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分析冠状动脉造影及超声结果与组织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的关系。结果①高血压分级与组织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分级呈正相关,与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负相关;②随着病变冠状动脉支数增加,组织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亦增多;③组织因子与收缩压呈直线相关(r=0.483,P<0.00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收缩压呈直线相关(r=0.426,P<0.001);Flow-MD与组织因子呈负相关(r=-0.613,P<0.001),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呈负相关(r=-0.679,P<0.001)与收缩压呈负相关(r=-0.661,P<0.001);组织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Flow-MD与舒张压、平均压、年龄、性别及吸烟之间无明显相关。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液中组织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增高与高血压分级、肱动脉内皮细胞功能受损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