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血清CK-MB峰值出现时间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60例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为CK-MB峰值<14 h,B组为CK-MB峰值>14 h。所有患者于发病后2~4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以评价心脏收缩功能,心肌梗死后6~8 d记录临床心功能Killip分级情况。结果A组患者的LVESD、LVEDD、LVEF分别为(47±6)mm、(59±6)mm、58%±6%,B组患者分别为(52±7)mm、(64±7)rnm、50%±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梗死后临床心功能Killip分级Ⅲ、Ⅵ级发生率A组3例,B组8例,A组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其血清CK-MB峰值早期出现是反映预后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2.
3.
4.
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后,由于心肌缺血缺氧、坏死,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原因,致使心肌细胞活动紊乱,出现急性期、晚期后除极,心肌复极不均一性显著增加,为折返激动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发生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从而增加了心性猝死的危险性。作者通过对溶栓治疗和常规保守治疗96例AMI患者体表12导联QTcd的变化比较,以了解两种治疗方法对AMI患者心肌电生理学的影响。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根据1996年7月《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修订的《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法参考方案》[1]提出的溶栓选择条件,…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静脉溶栓治疗对AMI患者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选择确诊为AMI并经静脉溶栓治疗患者82例,按临床非侵入性冠脉再通四项指标判定,82例中再通48例(再通组)未通34例(未通组)。于梗塞后4~6周,平均5.4周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理,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舒和早期峰值轿流速度/舒张晚期峰值血流速度(E/A),血流经过二尖瓣口的降速率(D 相似文献
6.
黄映辉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6,23(2):137-138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后不同时间溶栓治疗对血管再通的影响。方法:85例70岁以上AMI静脉溶栓治疗患者,根据发病后不同时间溶栓分为≤2h、2~4h、4~6h、6~12h和12~24h 5组。结果:5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4.6%、76.9%、68.8%、45.6%和50%,前3组与后2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病死率分别为0、2.6%、12.5%、18.2%和16.7%;开始溶栓至血管再通所需时间与发病至溶栓时间呈正相关(P〈0.05),发病2h内为35~80mim,6~12h则为90~155min。结论:70岁以上AMI患者发病6h内溶栓治疗血管再通效果最好,但对于发病时间6~12h和12~24h的患者溶栓治疗仍有较好的效果,可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院外对AMI患者溶栓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急性心肌梗死(AMI)院前院后联合溶栓的安全性、有效性,降低病死率、病残率.方法 对院外确诊为AMI的病人6 h内进行院前院后联合溶栓治疗.结果 AMI院前早期溶栓和院后序惯性治疗效果明显.结论 AMI发病早期溶栓治疗能显著降低病死率,改善生活质量.溶栓治疗越早,疗效越明显. 相似文献
8.
9.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尿肌酶早期与晚期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溶栓组及对照组.溶栓组根据溶栓开始时间距发病时间<6小时为A组,6~24小时为B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溶栓组加用尿激酶治疗.观察各组胸痛缓解时间、心电图、心肌酶学改变,以及出血等并发症和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溶栓组再通率为61.4%,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溶栓组病死率为8.77%,对照组为15.8%;溶栓各组除发生轻微的一般出血外余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是安全、有效的,溶栓治疗效果与溶栓时间密切相关,延迟溶栓仍可使部分患者阻塞血管再通. 相似文献
10.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发病后不同时间溶栓治疗对冠状动脉再通效果的影响。根据发病后不同溶栓时间将102例AMI患者分成≤2h,-4h,-6h和-12h四组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发现,作为冠脉再通指标的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峰值于发病后16h内的出现率,以及胸痛缓解率和ST段回降率,均以4h内溶栓的两组显著优于〉4h的溶栓的两组;以上述指标综合评价的冠脉再通率,也以前两组显著高于后两组。提示:AMI发病后4h内溶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观察发病后不同时间静脉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疗效的影响。方法 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发病时间分成〈6 h(42例)和6-12 h(延迟溶栓44例)两组,观察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病死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小于6 h溶栓组血管再通率为78.57%,病死率为4.76%;延迟溶栓组血管再通率为47.73%,病死率为11.3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9.04%比20.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 h内溶栓者再通率高,病死率低。延迟溶栓仍有较高的血管再通率,对有溶栓适应证者也应积极进行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急,并发症多,临床过程凶险,死亡率高。近年来其发生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溶栓疗法是目前比较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而距发病不同时间治疗,效果有显著差异。1临床资料本组45例均为1997年1月~2000年12月入我院并行静脉溶栓治疗的AMI患者,男38例,女7例,年龄40~75岁。梗死发生部位:前壁范围25例,下壁范围8例,复合壁12例,按溶栓距发病时间分4组,1组≤2小时10例,2组2~4小时12例,3组(4~6小时)13例,4组6~12小时10例。治疗方法:除常规治疗外,立即给予尿激酶天普生化制药产100~150万U加入生理盐水100~150ml,30分钟滴完,… 相似文献
14.
目前普遍认为 ,溶栓时间越早 ,取得的效益就越大。自 1 986年以来 ,我们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 4 4例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 资料 44例患者其心电图变化及心肌酶谱改变均符合AMI诊断 ,并符合下列条件 :①年龄 <70岁 ;②胸痛持续 30分钟以上 ,且含服硝酸甘油无效 ;③相邻两个导联或多导联S—T段明显上抬大于或等于 0 2mV ;④无溶栓禁忌症。冠脉再通指标 :①胸痛迅速缓解或消失 ;②抬高的S—T段迅速下降 ,30分钟内下降 >5 0 %或降至基线 ;③发病后CK—MB峰值时间小于或等于1 4小时 ;④出现再灌注性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不同时期溶栓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3月~2009年3月收治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6例。凡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接受尿激酶溶栓治疗,并记录在下列时间点:溶栓前,溶栓后2、6、24、48、72 h的静脉血进行凝血标志检测。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中超早期溶栓疗效显著,而早期溶栓和晚期溶栓同样有效。结论:急性脑梗死(进展型脑卒中)晚期溶栓治疗与早期是同样有效可行的,而超早期溶栓疗效更显著,提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6 h以内)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后不同时间溶栓治疗对血管再通的影响,方法:174例AMI静脉溶栓治疗患,根据发病后不同时间溶栓分别进行统计。结果:发病6小时前后血管再通率(75.5%对7.1%),病死率(3.6%对14.7%),差异有显性意义(P<0.05)。年龄血管再通率无影响(P>0.05);而65岁后较65岁前病率增加(P<0.05)。结论:AMI发病6h内,65岁以下溶栓治疗,血管再通效果最好,病死率低。 相似文献
17.
2001年3月~2005年12月收治心肌梗死(AMI)患者130例。溶栓组:62例中,男46例,女16例;年龄70~82岁,平均74.3岁。对照组:68例巾,男58例,女10冽;年龄70~75岁,平均71.8岁。两组年龄、性别、冠心病易患因素、发病至人院时问、梗死部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塞(AMI)的诊断治疗目前有了重大进展,AMI的溶栓治疗是九十年代的最新进展,在溶栓治疗中冠脉再通标准,其中一项重要指标就是肌酸激酶同功酶(CPK-MB)和肌酸激酶(CPK)的酶峰变化.我院自1995年至1997年开展AMI的静脉溶栓治疗以来,我科生化室为临床提供了大量可靠的心肌酶检验数据,现将我科对15例AMI患者的心肌酶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1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观察与护理。方法运用护理程序,对18例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充分做好溶栓前准备、溶栓时的专人守护滴药、溶栓后心电监护生命体征及心电图变化,护送冠脉造影,观察溶栓后有否并发出血,指导患者休息与活动,协助基础护理与生活护理。结果全组患者溶栓后90min冠脉再通率达50.6%.68.7%,溶栓后24h胸痛减轻或消失,休克纠正,生命体征平稳,患者痊愈出院。结论尿激酶溶栓治疗AMI并发心源性休克除了把握时机外,必须有护士的严密监测与精心护理,力争及时发现与控制溶栓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正>本文旨在比较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与尿激酶(urokinase,UK)的静脉溶栓效果,并评价四种判定血管再通指标的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