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中是否存在缺血预适应现象并评价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对我院1996年以来共26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历进行回顾性研究,依发病前24~48h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缺血预适应组(IP组)和无缺血预适应组(NIP组)。观察两组间ST段抬高程度、心肌酶峰值及休克、心力衰竭、死亡发生率的差异。结果IP组ST段抬高的程度、心肌酶峰值、休克、心力衰竭及死亡的发生机会均低于NIP组(P〈0.05)。结论IP可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卢瑞福 《天津医药》1998,26(1):17-19
观察11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AMI的影响。将病人分为3组。AMI前48小时内发生心前区疼痛,既往无心绞痛发作史的59例为Ⅰ组。AMI前48小时内有心前区疼痛,既往有心绞痛发作史的38例为Ⅱ组。AMI前无心前区疼痛的18例为Ⅲ组。观察心肌缺血预适应对CPK峰值、AMI部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死亡率的影响。结果:CPK峰值差异有显著意义(Ⅰ组与Ⅱ组比较q=10.89,P<0.01。Ⅱ组与Ⅲ组比较q=18.51,P<0.01。Ⅰ组与Ⅲ组比较q=11.26,P<0.01)。AMI部位差异无显著意义(单壁与≥2壁X~2=4.07,P>0.05)。心律失常差异有显著意义(3组间比较P<0.01)。心力衰竭差异无显著意义(3组间P>0.05)。心源性休克差异有显著意义(3组间比较P<0.01)。病死率差异有显著意义(3组间比较P<0.05)。结论:支持心肌缺血预适应的概念,提示对无缺血预适应的AMI病人应更加严密的监护和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AMI)前心绞痛持续时间对急性AMI患者临床状况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197例确诊为急性AMI的患者,按死前48h内心绞痛持续时间长短分成三组。Ⅰ组持续时间<15min,Ⅱ组>15min,Ⅲ组48h内无心绞痛发作。通过对三组患者的梗死范围、肌酸激酶(CK)峰值、左室射血分散(LVEF)及各组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衰等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和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Ⅰ组患者状况及近期预后明显优于其他两组。Ⅰ组与Ⅱ、Ⅲ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Ⅱ组与Ⅲ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梗死前短暂的心绞痛对心肌具有缺血预适应保护作用,但是反复短暂的心肌缺血对心肌具有缺血叠加效应,只有梗死前有短时间(<15min)的缺血刺激对梗死心肌具有缺血预适应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首次因急性STEMI行溶栓治疗的患者92例,根据心肌梗死发病前 48 h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缺血预适应A组(47例)和无缺血预适应B组(45例),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比较两组患者的心肌酶学改变、心功能、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 入院时,缺血预适应A组的LVEF、FS均显著高于无缺血预适应B组(P均<0.05);缺血预适应A组的LVEDD、LVESd均显著短于无缺血预适应B组(P均<0.05);溶栓治疗后,缺血预适应A组的cTnI和CK-MB的峰值浓度均显著低于无缺血预适应B组(P均<0.05),缺血预适应A组的cTnI和CK-MB的峰值时间、恢复正常时间均显著短于无缺血预适应B组(P均<0.05);住院后4周内,缺血预适应A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显著低于无缺血预适应B组(t=4.4256,4.3708,4.7298,5.4136,P均<0.05);但缺血预适应A组梗死后心绞痛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无缺血预适应B组(t=4.1903,P<0.05);两组患者再发心梗的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t=0.2279,P>0.05).结论 初次AMI前48 h内心绞痛的发作(心肌缺血预适应)对心肌具有保护作用,可维护心功能,减轻心肌损伤,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1986年Murry等人提出了心肌缺血预适应(或缺血预处理),是指短暂心肌缺血后心肌对其后长时间缺血的适应状态。动物实验已经证实缺血适应可以延迟心肌细胞坏死、缩小心肌梗死范围、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1,2],一些研究表明心肌梗死发病前24-48小时内有心绞痛(AP)发作者预后优于无心绞痛发作者,认为多次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也可使缺血心肌处于预适应状态[3]。我们对38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病前48小时内有无心绞痛发病史进行分析,以探讨心肌缺血对AMI近期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1986年Murry等人提出了心肌缺血预适应(或缺血预处理),是指短暂心肌缺血后心肌对其后长时间缺血的适应状态.动物实验已经证实缺血适应可以延迟心肌细胞坏死、缩小心肌梗死范围、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1,2],一些研究表明心肌梗死发病前24~48小时内有心绞痛(AP)发作者预后优于无心绞痛发作者,认为多次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也可使缺血心肌处于预适应状态[3].我们对38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病前48小时内有无心绞痛发病史进行分析,以探讨心肌缺血对AMI近期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浓度的变化与心肌缺血预适应的关系。方法将82例AMI患者分成心绞痛组(AP)48例和无心绞痛组(Non-AP)34例,测定患者血清CPK及其同功酶CK-MB、肌钙蛋白I(CTnI),并用硝酸还原酶法经比色法测定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心肌梗死前有心绞痛者的CPK、CK-MB、CTnI较低,而NO水平较高,与心肌梗死前无心绞痛的患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绞痛对AMI的心肌损害有明显保护作用。而NO在缺血预适应心肌保护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血栓形成且造成完全或不完全阻塞的一种心血管急症,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心肌缺血预适应是指长时间心肌缺血前,经一次短暂的缺血再灌注而产生的一种自身抗心肌缺血保护效应[1],即梗死前有心绞痛.为了探讨缺血预适应与梗死后并发症的关系,现对165例AMI患者发病前48 h内有无心绞痛发作与其并发症关系进行分组对照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讨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损伤和冠脉再通的影响。方法选择10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缺血预适应组(IP组)54例,无缺血预适应组(NIP组)50例。均于入院后测定心肌酶谱、择期行冠脉造影,并对比两组患者血清肌酸激酶(CK)、血清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的峰值,两组冠脉造影血管再通的情况,观察比较两组的并发症。结果缺血预适应组(IP组)的患者的CK,CK—MB峰值浓度显著低于无缺血预适应组(NIP组)(P〈0.01)。心功能不全、心衰、梗死后心绞痛明显低于无缺血预适应组(NIP组),冠脉再通情况明显高于无缺血预适应组(NIP组)(P〈0.05)。结论缺血预适应可减少其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损伤的程度,促进冠脉的再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临床观察心绞痛(AP)对随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影响及其预后.方法 根据临床117例AMI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将AMI前有无AP分为A组和B组两组,并将两者的临床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A组(有心绞痛组)大面积心梗,CPK、CPK-MB峰值,KillipⅡ级以上心衰,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住院期间病死率均明显低于B组(无心绞痛组),P<0.05.但两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MI前有心绞痛对AMI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体现了心肌缺血预适应(IPC),具体表现在限制心梗面积的扩大,降低AMI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和住院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心肌缺血预适应(IPC)对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选择首次因急性STEMI行溶栓治疗的患者92例,根据心肌梗死发病前48h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缺血预适应组(A组)47例和无缺血预适应组(B组)40例。比较2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心肌损伤指标、并发症和病死率。结果入院时,A组的 LVEF、FS均显著高于B 组,LVEDD、LVESd 均显著低于B 组(P 均<0.05)。 A 组的 cTnI 和CK-MB的峰值浓度均显著低于B组,峰值时间、恢复正常时间均显著短于B组(P均<0.05)。住院后4周内,A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及4周内病死率均显著低于B组,梗死后心绞痛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无缺血预适应B组(P均<0.05)。2组患者再发心梗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PC对心肌具有保护作用,可维护心功能,减轻心肌损伤,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近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心肌梗死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96例患者按梗死前有无心肌缺血心绞痛史分为A、B两组,A组有心肌缺血,心绞痛,B组没有心肌缺血,心绞痛。结果:4例内心肌酶学峰值,心律失常,左心衰竭,休克,死亡率A组均低于B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可提高心肌持续性缺血的耐受力,保护心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刘柏年  孙根义 《天津医药》2003,31(8):500-502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糖尿病(DM)的缺血预适应(IP)效应.方法选择AMI合并2型DM患者(DM组)117例,同期无糖尿病AMI患者(非DM组)412例.按AMI前24 h有无梗死前心绞痛发作分为AP(+)组及AP(-)组,分别分析其冠心病危险因素、AMI并发症及心源性住院病死率等指标.结果非DM组中AP(+)组的CK-MB峰值、室速及心力衰竭发生率以及心源性住院病死率均明显低于AP(-)组,出院时LVEF明显高于AP(-)组(P<0.05);DM组中AP(+)组及AP(-)组上述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对于无糖尿病的AMI病人具有心脏保护作用,而这一缺血预适应效应在糖尿病患者中丧失.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108例心肌梗死前有心绞痛患者(IP组)。与72例心肌梗死前无心绞痛患者(NP组)进行有关项目的比较。结果:IP组在心肌梗死面积、CPK及CPK-MB峰值、killip2级以上泵功能衰竭、某些心律失常、住院病死率方面明显低于NP组。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杨波  樊冰 《云南医药》2001,22(2):80-82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面积及抗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对照分析112例心肌梗死前有心肌缺血预适应史与116例无心肌缺血预适应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缺血预适应相比非缺血预适应组的心肌梗死范围小(P<0.01)、心肌酶峰值低(P<0.05)、复杂室性早博发生率低(P<0.005)、病死率低(P<0.01)。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有缩小心肌梗塞面积及抗心律扮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韦焕能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5):2296-2296
反复、短暂的缺血刺激使心肌对随后较长时间缺血产生的耐受现象被定义为缺血预适应(IP),近年来多个临床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AMI)前多次短暂心绞痛发作起到IP的效果。本文探讨AMI前1周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对AMI患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特性、[面积(AUC)、阳性似然比、灵敏度、特异性],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生化标志物的准确性。方法AMI患者150例,非AMI患者200例。24h内检测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天冬氨酸转氨酶(AST)、α-羟丁酯脱氢酶(α—HBDH)、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单位(U/L)]和肌钙蛋Ⅰ(cTnI)的含量(μg/L),描绘各自的ROC曲线并进行分析。结果以CK〉190U/L,CK—MB〉25U/L,AST〉40U/L,LDH〉245U/L,α—HBDH〉250U/L,cTnI〉0.3μg/L为AMI诊断标准,AMI组和非AMI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cTnI的阳性似然比、灵敏度均高于其他酶学指标(P〈0.01),特异性无差别;crrnI的AUC较心肌酶谱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cTnI对早期AMI的诊断具有更好的临床准确性;应用ROC曲线评价心肌生化标志物更客观准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397例初次心肌梗塞患者根据其发病前48小时内有心绞痛(PAP)或无心绞痛(对照)分组,两组基本临床情况相似,比较其并发症和近期转归。结果显示,PAP组入院48小时内及住院期间发生之心衰与严重心律失常明显低于对照组;入院48小时内CPK、LDH峰值及住院期病死率PAP组亦均低于对照组,是否与缺血预适应有关,尚待进一步临床与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血浆脑钠肽水平的变换情况,为临床治疗积累经验。方法选择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各20例测定血浆BNP浓度,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40例于症状发作后2h、4h、6h、24h测定血浆BNP浓度。AMI患者于症状发作后6h同时测定血清肌钙蛋白含量。结果uA组BNP水平(145.07±78.15)pg/mL明显高于SA组(32.05±7.75)pg/mL,P〈0.01;AMI发病后4h、6h、24h血浆BNP水平(220.15±126.30)pg/mL、(335.83±170.41)pg/mL、(489.90±244.73)pg/mL,均明显高于uA组(145.07±78.15)pg/mL,P〈0.01,且随着症状发作时间的延长而明显增高,P〈0.01。AMI组患者症状发作6h血浆BNP水平与CTnI呈明显正相关,r=0.874,P〈0.01。结论血浆BNP可以作为AMI早期诊断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老年心肌梗塞(AMI)患者梗塞面积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照分析心肌梗塞前38例有心肌缺血预适应与26例无心肌缺血预适应老年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有心肌缺血预适应老年心肌梗塞患者CPK(肌酸磷酸激酶)与其同功酶(CK-MB)峰值、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近期死亡率等均显著低于无心肌缺血预适应老年心肌梗塞患者(P<0.01与P<0.05)。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有缩小老年心肌梗塞面积的作用,对近期预后产生有益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