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可变流量NCPAP加氨茶碱治疗早产儿呼吸衰竭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可变流量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VF-NCPAP)加氨茶碱治疗早产儿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将NICU收治的57例呼吸衰竭,早产儿分为:治疗组(VF—NCPAP加氨茶碱静注)23例、对照组A(传统NCPAP加氨茶碱静注)18例和对照组B(单用VF—NCPAP)16例。各自进行相应治疗,比较治疗后72h内不同时间段呼吸参数改变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8h后,治疗组PaO2较对照组B上升明显。有显著的差异性(P〈0.01);治疗组PaCO2较对照组A和对照组B下降明显,治疗组OI(PaO2/FiO2)较对照组B上升明显,均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治疗24h后,治疗组PaO2较对照组A上升明显,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治疗48h后,治疗组FiO2较对照组A和对照组B下降明显,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治疗组OI较对照组A上升明显,有显著的差异性(P〈0.01)。结论VF—NCPAP加氨茶碱治疗早产儿呼吸衰竭有较好的疗效,优于传统的NCPAP加氨茶碱或单用VF—NCPAP。  相似文献   

2.
吸入一氧化氮治疗早产儿低氧性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吸入-氧化氮(iNO)治疗早产儿低氧性呼吸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2007年3月至2010年3月本院收治的因呼吸窘迫综合征引起低氧性呼吸衰竭,且胎龄<34周的早产儿随机分为干预组(iNO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基础治疗及机械通气等常规治疗.iNO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NO吸入治疗,NO吸入浓度从5 ppm开始,最高20 ppm,持续吸入时间24~72 h,同时动态监测主要血气指标,包括pH、PaO2、PaCO2、PaO2/FiO2、SaO2、动脉-肺泡血氧分压差[(A-a)PO2]以及氧合指数(OI)的变化.结果 iNO组(n=16)与对照组(n=19)比较,治疗后12、24、48 h及72 h血气指标明显改善(P均<0.05),其中24 h最明显[pH(7.4±0.1)比(7.2±0.1),PaO2(68.7±10.1)mm Hg比(51.6±11.3)mm Hg,PaCO2(38.6±8.2)mm Hg比(48.4±12.1)mm Hg,PaO2/FiO2(206.8±32.5)mm Hg比(165.2±22.7)mm Hg,SaO2(0.93±0.07)比(0.81±0.09),(A-a)PO2(227.4±126.8)mm Hg比(346.7±160.2)mm Hg,OI(5.8±3.5)比(9.2±6.2)].iNO组气道NO2浓度<1 ppm,出血时间正常,死亡数及并发症的发生未增加.结论 iNO治疗早产儿低氧性呼吸衰竭能够显著改善氧合功能,纠正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并未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高频通气治疗新生儿重症呼吸衰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高频通气 (HFV)治疗新生儿重症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  37例新生儿重症呼吸衰竭患儿 ,因在常频通气 (CMV)治疗过程中出现FiO2 ≥ 0 8,平均气道压≥ 10cmH2 O ,持续 2h以上氧饱和度≤ 90 %或胸片示肺气漏或持续高碳酸血症而启用HFV。记录HFV开始时及治疗后 6、12、2 4h的FiO2 、a A、OI、MAP、PIP、振幅参数。结果 HFV治疗成功组 2 2例 ,HFV治疗失败组 15例。成功组HFV治疗 12h后 ,FiO2 下降 (P <0 0 5 ) ;a A有上升 (P <0 0 5 ) ;OI有显著下降 (P <0 0 1)。失败组HFV治疗 12h后FiO2 无明显变化 ;a A在治疗后 12h无好转 ,2 4h有上升 (P <0 0 5 ) ;OI在HFV治疗后 6h无好转 ,12h后逐渐下降 ,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CMV疗效不佳的新生儿重症呼吸衰竭改用HFV是呼吸序贯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 BiPAP) 和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NCPAP) 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 PS) 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RDS) 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科 2009年2月至 2012年2月收治的 80 例 RDS 早产儿,常规使用 PS 进行替代治疗后,随机分入 BiPAP 通气模式组( BiPAP 组) 和 NCPAP 通气模式组( NCPAP 组) ,每组各 40 例。观察两组工作参数、氧动力学指标、正压通气时间、氧疗时间、治疗成功率及气胸、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视网膜病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 1) 两组通气模式工作参数: 吸入氧浓度( FiO2) 、呼气末正压/呼气相正压( PEEP/EPAP) 均随通气时间延长逐渐降低,0 h( 上机时)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上机后6 h、12 h、24 h、48 h BiPAP 组 FiO2、PEEP/EPAP 均低于 NCPAP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或0. 01) 。( 2) 两组均能保持较好的氧分压( PaO2) 、动脉血氧分压/吸入氧浓度比值( P/F) 、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 PaO2/ PAO2) ,且均有上升趋势,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呈降低趋势,两组在0 h 时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BiPAP 组上机后 6 h、12 h、24 h、48 h PaO2、P/F、PaO2/ PAO2均明显高于 NCPAP 组( P <0. 05 或 0. 01) ,PaCO2低于 NCPAP 组( P <0. 05) 。( 3) BiPAP 组通气时间、氧疗时间明显短于 NCPAP 组,治疗成功率高于 NCPAP 组( P <0. 05) 。( 4) 两组气胸、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视网膜病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结论 BiPAP 联合 PS 治疗 RDS早产儿的疗效优于 NCPAP,其具有高效、安全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鼻持续呼吸道正压(NCPAP)早期应用对肺源性呼吸困难新生儿肺功能的影响,评价NCPAP早期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0年1月-2002年11月采用头罩吸氧治疗的肺源性新生儿呼吸困难90例为对照组;2002年12月-2006年12月采用NCPAP治疗的110例新生儿为治疗组.治疗组110例采用KD-300 CPAP吸氧仪NCPAP供氧, NCPAP参数初始流量6~8 L/min,吸氧体积分数(FiO2)30%~50%,NCPAP压力0.195~0.488 kPa,根据患儿病情及监测经皮氧饱和度(TcSO2)情况逐渐调整参数.对照组90例鼻导管吸氧不能维持TcSO2波动于85%~93%而采用头罩氧, 小号头罩,氧流量6 L/min,露孔数为3孔,平均FiO2达到59%.观察二组患儿治疗后4、24及72 h时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 )]、氧合指数(OI)、呼吸频率(RR)及其治愈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NCPAP支持后24及72 h后的pa(O2)明显升高(Pa<0.01), 治疗4、24及72 h后pa(CO2 ) 明显降低(Pa<0.01),治疗后24 及72 h二组RR及OI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a<0.01).对照组治愈率60.0%,上机率15.6%,病死率20.0%;治疗组治愈率82.7%,上机率5.5%,病死率4.54%,二组治愈率、上机率及病死率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a<0.01).结论NCPAP早期应用可使肺源性呼吸困难新生儿肺功能很快得到有效改善,有效减少、减轻或防止呼吸衰竭的发生,是治疗新生儿呼吸困难和潜在性呼吸衰竭并预防呼吸衰竭的有效方法,减低上机率同时也尽量避免了在高体积分数、高压力氧疗下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并降低呼吸困难导致的多脏器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婴幼儿重症肺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对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心衰)及呼吸衰竭(呼衰)患儿心肺功能的支持作用.方法 重症肺炎合并心衰、呼衰患儿38例,在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NCPAP,观察NCPAP应用前后患儿呼吸频率、心率、血压、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PaO2/ Fi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的变化.结果 NCPAP应用4 h后,患儿平均呼吸频率、心率、血压、PaO2、PaO2/FiO2有明显改善(P<0.01);PaCO2略下降,但与应用NCPAP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NCPAP可提高合并心衰及呼衰患儿氧合功能及左心泵功能,且不加重高碳酸血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吸入一氧化氮(iNO)治疗早产儿低氧性呼吸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07年3月至2010年3月本院收治的因呼吸窘迫综合征引起低氧性呼吸衰竭,且胎龄〈34周的早产儿随机分为干预组(iNO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基础治疗及机械通气等常规治疗。iNO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NO吸入治疗,NO吸入浓度从5ppm开始,最高20ppm,持续吸入时间24~72h,同时动态监测主要血气指标,包括pH、PaO2、PaCO2、PaO2/FiO2、SaO2、动脉-肺泡血氧分压差[(A-a)PO2]以及氧合指数(OI)的变化。结果 iNO组(n=16)与对照组(n=19)比较,治疗后12、24、48h及72h血气指标明显改善(P均〈0.05),其中24h最明显[pH(7.4±0.1)比(7.2±0.1),PaO2(68.7±10.1)mmHg比(51.6±11.3)mmHg,PaCO2(38.6±8.2)mmHg比(48.4±12.1)mmHg,PaO2/FiO2(206.8±32.5)mmHg比(165.2±22.7)mmHg,SaO2(0.93±0.07)比(0.81±0.09),(A-a)PO2(227.4±126.8)mmHg比(346.7±160.2)mmHg,OI(5.8±3.5)比(9.2±6.2)]。iNO组气道NO2浓度〈1ppm,出血时间正常,死亡数及并发症的发生未增加。结论 iNO治疗早产儿低氧性呼吸衰竭能够显著改善氧合功能,纠正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并未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胎粪吸人性肺炎应用常频与高频通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估常频通气和高频通气治疗胎粪吸入性肺炎(MAS)所致呼吸衰竭的临床与实验对比疗效。方法 实验方面:健康白兔,气管注入胎粪混悬液(3~5ml/kg),呼吸衰竭模型出现后随机分组:①继续常频通气(CMV)3h后转为高频通气(HFV)3h(CMV—HFV组);②转为HFV 3h后再转为CMV 3h(IDV—CMV组)。20例MAS患儿入院后即用CMV治疗,当所用吸入氧浓度(FiO2)>0.82h左右,经皮氧饱和度(TcPO2)仍<90%,改为HFV治疗;当FiO2>0.82h左右,TcPO2能维持在90%以上,继续用CMV治疗。10例继续应用CMV治疗,10例改用HFV治疗。结果 动物出现呼吸衰竭模型时(0h)的氧合指数(OI)二组无差异,CMV—IDV组在治疗后3h OI无明显变化,至6h OI有上升3HFV—CMV组治疗后3h OI较0h时有下降,两组动物治疗后3h的OI的组间比较有差异。20例患儿中,CMV组治愈7例,死亡2例,放弃1例;HFV组治愈7例,放弃2例,死亡1例。HFV组患儿治疗后1h OI较0h有下降,至治疗后6h,OI与0h比较差异显著;CMV组治疗后1h OI有明显下降,但至治疗后6h下降幅度不明显。二组患儿的呼吸机应用时间和用氧时间均无差异。结论 MAS用HFV治疗后的氧合作用较CMV改善明显和吸入氧浓度下降迅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高频震荡通气(HFOV)联合吸入一氧化氮(iNO)治疗新生儿重症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共97例急性低氧血症呼吸衰竭新生儿,入选标准为氧合指数(OI)>20,在机械通气(常频或高频)下,患儿随机被给予iNO或无iNO,比较常频机械通气(CMV)、CMV+iNO、HFOV、HFOV+iNO组间疗效.结果 治疗12h,HFOV+iNO组中PaO2/FiO2变化最大,氧合指数下降最快.治疗24h,HFOV、HFOV+iNO组PaO2/FiO2均有明显变化,两组分别与CMV、CMV+iNO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MV+iNO、HFOV、HFOV+iNO组OI均明显下降,其中以HFOV+iNO组下降最显著,与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FOV联合iNO治疗新生儿重症呼吸衰竭疗效最佳,二者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后,应用新型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或常规机械通气(CMV)治疗,比较分析两组的疗效.方法 将28例给予PS治疗的NRDS患儿随机分为两组:NCPAP组14例,给药后拔除气管插管,连接NCPAP通气治疗;CMV组14例,给药后继续应用CMV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儿的血气、X线胸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用药后0.5 h,两组患儿PaO2和PaO1/FiO2升高,PCO2下降;至6、12、24和72 h,PaO2和PaO2/FiO2仍明显高于用药前水平,PCO2明显低于用药前水平,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均<0.01).两组PaO2、PaO2/FiO2和PCO2差异无显著性(P>0.05);NCPAP组用氧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CMV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28 d是否需要氧气、肺炎、气胸、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和死亡等方面,两组患儿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PS后给予NCPAP治疗NRDS,能快速有效地改善肺功能,减少机械通气使用率、用氧时间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患有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早产儿早期使用双水平正压通气(DuoPAP)和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模式在降低有创呼吸支持率和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方法:该试验为单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将胎龄30~35 周患有RDS生后6 h内的早产儿随机分为早期使用DuoPAP组(n=34)和早期使用 NCPAP组(n=33),若这两种方式不能维持则使用气管内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肺表面活性物质作为急救药物。观察患儿生后24 h、48 h及72 h内的总插管有创呼吸支持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及使用无创呼吸支持后1、12、24、48、72 h 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分压(PaO2)及氧合指数(OI)。结果:DuoPAP组48 h内、72 h内总插管有创呼吸支持率明显低于NCPAP组(P0.05)。DuoPAP组OI无创呼吸支持后1、12、24、48、72 h均高于NCPAP组(均P<0.05)。DuoPAP组PaCO2在无创呼吸支持后1、12、24 h明显小于NCPAP组(P<0.05);DuoPAP组PaO2在无创呼吸支持后1、12 h 明显大于NCPAP组(P<0.05)。结论:早期使用DuoPAP与NCPAP相比,可明显降低RDS患儿插管有创呼吸支持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衰竭时氧交换指标动态监测在临床的意义。方法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接受呼吸机治疗的120例呼吸衰竭新生儿,予行血气、动脉氧分压与吸入氧浓度之比、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肺泡-动脉氧分压差、呼吸指数等指标的动态监测,并根据其病情分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轻度呼吸衰竭组与重度呼吸衰竭组两组间各项氧交换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生存组治疗前与治疗24h后的氧交换指标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死亡组治疗前与治疗24h后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氧交换指标对呼吸衰竭的新生儿进行临床评估,对判断病情、指导治疗和估计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度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撤机后使用双水平正压通气(DuoPAP)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模式相比,是否可以降低撤机失败率。方法选择2012年1—12月入住本院早产儿重症监护病房、胎龄29—34周、需要有创呼吸、并且在生后4周内撤机的重度RDS早产儿,撤机后随机分为DuoPAP组和NCPAP组,若应用这两种方式不能维持则再次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主要观察指标为撤机失败率、失败原因以及使用无创呼吸支持后1、12、24、48、72h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分压(PaO2)和氧合指数(OI)。结果共入选69例RDS早产儿,DuoPAP组35例,NCPAP组34例。DuoPAP组与NCPA组比较,撤机失败率降低(11.4%比35.3%);12、24hOI升高[12h:(228.1±44.4)比(204.2±44.6),24h:(254.6±39.5)比(230.4±44.4)],PaCO2(mmHg)降低[12h:(35.1±8.3)比(40.5士8.9),24h:(36.8±8.4)比(42.1±8.8)];12hPaO2(mmHg)升高[(89.0±12.5)比(74.5±13.8)],P均〈0.05。两组总用氧时间、有创呼吸支持时间、气胸、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重度脑室内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使用NCPAP相比,撤机后使用DuoPAP可明显降低重度RDS患儿撤机失败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AOP)对患儿早期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40例AOP患儿随机分为氨茶碱治疗组(20例)和咖啡因治疗组(20例)。2组患儿均在生后出现呼吸暂停时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辅助通气的基础上给予氨茶碱或枸橼酸咖啡因治疗,停药后行肺功能检测,比较两组之间肺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咖啡因治疗组潮气量、每分通气量、达峰时间比、达峰容积比、潮气呼吸呼气峰流速及75%、50%、25%潮气量时呼吸流速均高于氨茶碱治疗组(P0.05);咖啡因治疗组用氧时间、NCPAP使用时间均低于氨茶碱治疗组(P0.01)。与氨茶碱治疗组比较,咖啡因治疗组用药7d后呼吸暂停发生频率明显减少(P0.01)。结论枸橼酸咖啡因治疗AOP可以改善患儿早期肺功能,减少呼吸暂停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N-去硫酸基团非抗凝肝素治疗幼猪急性肠穿孔脓毒血症、ALI模型,为临床探索新的治疗途径。方法:健康幼猪17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切开盲肠,24h后关闭穿孔;治疗组:肠穿孔模型同前,ALI出现后,除机械通气基础治疗外,静脉注射12mg/kg N-去硫酸基团非抗凝肝素。每2h检测动脉血气、肺功能、血流动力学,并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白细胞含量、病理及细菌学检查。结果:模型组ALI后Rrs进行性升高,PaO2/FiO2、Cdyn持续下降;血白细胞先升后降,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白细胞含量明显升高;肺泡和间质水肿、充血、出血、炎细胞浸润,肺泡扩张不均;血培养及腹腔液培养为大肠杆菌。治疗组应用N-去硫酸基团非抗凝肝素后PaO2/FiO2、Cdyn下降不明显,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白细胞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肺病理改变减轻。结论:N-去硫酸基团非抗凝肝素对脓毒症诱发的ALI具有一定治疗作用,其治疗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肺内白细胞聚集、活化,使其向外周血释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中的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12年5月符合入选标准的67例NRDS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NIPPV组和NCPAP组,分别实施NIPPV和NCPAP干预。比较两组患儿氧合指数(OI)、pH值、PaCO2、呼吸支持时间、并发症、成功率、住院病死率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实际纳入研究对象62例,其中NIPPV组32例,NCPAP组30例。在无创通气治疗后1 h,NIPPV组OI高于NCPAP组(P<0.05),而pH值和PaCO2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NIPPV组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MVET)比例低于NCPAP组(P<0.05)。NIPPV组患儿治疗成功率高于NCPAP组(P<0.05),但两组呼吸支持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在气胸发生率、住院病死率及BPD发生率方面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与NCPAP相比,NIPPV可显著降低NRDS早产儿行MVET比例。但尚不能证实NIPPV可显著降低NRDS早产儿住院病死率和BPD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We conducted this study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of the silicon gel application on the nares in prevention of nasal injury in preterm infants ventilated with 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NCPAP). Patients (n=179) were randomized into two groups: Group 1 (n=87) had no silicon gel applied to nares, and in Group 2 (n=92), the silicon gel sheeting was used on the surface of nares during ventilation with NCPAP. Nasal injury developed in 13 (14.9%) neonates in Group 1 and 4 (4.3%) newborns in Group 2 (OR:3.43; 95% CI: 1.1–10.1; P<0.05). The incidence of columella necrosis was also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Group 1 (OR: 6.34; 95% CI: 0.78–51.6; P<0.05). We conclude that the silicon gel application may reduce the incidence and the severity of nasal injury in preterm infants on nasal CPAP.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经鼻同步间歇正压通气(NSIPPV)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疗效。方法:将2010年8月至2011年1月住院的80例呼吸暂停早产儿随机分为NSIPPV组与NCPAP组,每组40例,比较治疗前、治疗后2 h血气分析结果、上机时间、疗效和并发症。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气分析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h NSIPPV组的pH值、PaO2、PaCO2均明显优于NCPAP组(P<0.05);NSIPPV组上机时间(50±9 h)明显短于NCPAP组(91±11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的总有效率(95% vs 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NSIPPV组3 d 内撤机的比例(23/40)明显高于NCPAP组(14/40)(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比率(22% vs 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SIPPV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比NCPAP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9.
急性肺损伤患儿氧交换指标动态监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急性肺损伤 (ALI)患儿的氧交换指标动态监测在临床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诊断ALI需呼吸支持的 33例患儿 ,根据其转归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 ,分别在通气后 0 5h、2 4h、72h取动脉血做血气分析 ,并记录相同时点的吸入氧体积分数 (FiO2 ) ,以此计算不同时段的氧合指数 (PaO2 /FiO2 )、肺泡气 动脉血氧分压差 [P( A a)DO2 ]和动脉血氧分压 /肺泡氧分压(PaO2 /PAO2 )的数值。结果 生存组P(A a)DO2 在治疗 2 4h、72h后逐渐下降 ,与死亡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 0 5 ) ;PaO2 /FiO2 、PaO2 /PAO2 的数值变化在治疗 72h后才与死亡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2 4h ,P >0 0 5 ;72h ,P <0 0 5 )。PaO2 随治疗时间的推移 ,在生存组与死亡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提示PaO2 /FiO2 、PaO2 /PAO2 和P(A a)DO2 是对ALI早期治疗反应的敏感指标 ;PaO2 对预后的预警作用较为滞后。结论 在ALI呼吸支持患儿中 ,氧交换指标P(A a)DO2 、PaO2 /FiO2 和PaO2 /PAO2 更能反映肺损伤的程度 ,对预后的估计价值更大 ;动态监测氧交换指标可为临床预后的评估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LPSV)在足月儿低氧性呼吸衰竭(HRF)机械通气治疗中的效果。方法:53例HRF足月新生儿随机分成肺保护通气策略组(LPSV,n=27)和传统机械通气组(CMV,n=26)。对两组患儿疾病极期呼吸机参数设置、血气分析结果、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脑室内出血、动脉导管开放发生率及病死率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呼吸机参数比较:LPSV组的吸气峰压(PIP)和平均气道压(MAP)分别为2.50±0.28和1.04±0.25kPa,明显低于CMV组(2.97±0.35和1.28±0.30kPa)(P<0.01);呼气末正压(PEEP)为0.61±0.08kPa,明显高于CMV组(0.53±0.09kPa)(P<0.01);两组吸入氧浓度、吸气时间和呼吸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气分析结果:LPSV组的pH为7.29±0.10,低于CMV组(7.38±0.12);PaCO2为7.13±1.02kPa,高于CMV组(5.40±1.06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的动脉氧分压和氧饱和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通气过程中,LPSV组的气漏发生率明显低于CMV(4%vs35%,P<0.01),两组的脑室内出血、肺出血和动脉导管开放发生率无显著差异。LPSV组的病死率为11%(3/27),显著低于CMV组[35%(9/26)]。结论:肺保护通气策略是一种HRF患儿适当的机械通气模式,可显著降低气漏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