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愤怒和郁怒与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逆证肝气郁证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乔明琦  张惠云  王海军 《陕西中医》2006,27(11):1359-1361
目的:通过筛查与愤怒和郁怒紧密相关的经前期综合征症状,研究其相关性。方法:对经前期综合征患者进行调查,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完成相关症状筛选。结果:筛选出“易愤怒”相关症状16个,“易郁怒”相关症状13个。提示:两组症状基本符合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逆证、肝气郁证辨证要求,说明愤怒和郁怒分别是导致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逆证、肝气郁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辽宁中医杂志》2013,(8):1550-1552
经前期综合征(PMS)是育龄期女性常见多发病。从肝疏泄太过致肝气上逆和疏泄不及致肝气郁结的基本病机出发,临床应用调肝法治疗PMS疗效显著,但机制不明。近年来,基于对大量调肝方药对应激性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性作用研究资料分析和MAPK途径是神经损伤修复的重要信号转导途径认识,结合我们前期发现,PMS发生发展的重要调节中枢在海马等脑区,治疗PMS肝气逆证的经前平颗粒可调节MAPK信号通路中JIK等若干信号分子的表达,提示我们MAPK信号通路活性状态可能与PMS发病机制密切相关,但目前国内外缺乏相关研究资料。因此,对MAPK信号通路与PMS发病机制相关性进行概述,可为进一步探讨PMS神经生化方面的微观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90%的妇女在月经前有不同程度的情绪和身体的改变。经前期综合征(PMS),目前现代医学对其病因、治疗仍无明确统一的认识,而中药治疗有较好疗效,现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1本病概述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PMTS)是指部分妇女在月经来潮前5~10天伴有生理,精神及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如乳房胀痛、乏力、头痛、压抑、易怒、失眠、腹痛、吐泄、水肿等一系列症状。月经来潮后症状自然消失。目前其发病原因尚不甚清楚,临床亦无统一诊断标准,但多认为是一种心理神经内分泌疾患。通过大量调查显示,妇女在经前或经期出现一种或数种体征情绪症状者占50-80%。20-30岁妇女可高达90%而成为影响工作生活的因素之一。目前在治疗方面基本上是对症治疗,远期疗效不甚乐观。中医有关该病的论述散见于各医籍中,名目繁多可达20余种,在中医妇科学中常将以上症状统称为“月经前后诸证”。  相似文献   

5.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申伟平 《光明中医》1998,13(2):10-11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的临床体会申伟平河南省濮阳市中医院(457000)关键词:经前期紧张综合征/中医治疗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是妇科常见病之一,它严重危害着广大妇女的身心健康,临床以20~30岁妇女为常见,约占89%,但亦可见于30~40岁以上的妇女。属中医“...  相似文献   

6.
《辽宁中医杂志》2015,(1):213-215
经前期综合征是妇科常见病,目前并没有统一明确的亚型分类标准。国内的亚型研究主要是基于中医辨证,辨证结果各医家都有所不同,肝气逆证、肝气郁证是常见的亚型。国外研究主要从症状表现上划分,有的标准侧重于精神方面的症状,有的则更加关注躯体症状表现,对此ISPMD提出了更加全面的指导标准。本文总结了5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为制定有针对性的诊疗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的中医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是指于经前周期性出现乳房胀痛、急躁易怒、头痛、发热、浮肿等症状的一种综合症候群,亦称经前期综合征.中医学将其归属"月经前诸症",按其临床表现分别称为"经行浮肿"、"经行乳房胀痛"、"经行泄泻"、"经行情志异常"等,其病机与肝、脾、肾三脏气血失调有关.现将其辨治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张烨 《浙江中医杂志》2011,46(5):382-384
经前期综合征(premenstrual syndrome,PMS)是一组反复发生在经前,影响妇女日常生活和工作,以躯体、精神症状(情感和行为)为表现的临床综合征。严重情绪不稳定的PMS称为经前焦虑性障碍(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PMDD),  相似文献   

9.
经前期综合征(PMS)是指少数妇女在月经周期的排卵后期出现的一组躯体、情感、认识、行为的一系列异常征象。1985年提出的PMS有150多种症状,可归纳为躯体的和心理的2组症状。躯体症状常见为腹胀、乳房胀痛、盆腔痛、头痛、体质量增加和大便习惯改变等;心理症状为烦躁、攻击或侵犯性行为、沮丧、情绪不稳定、烦躁易怒、精神紧张、缺乏集中意向、嗜睡、失眠、情绪波动和啼哭等。目前,现代医学认为这是一种心理神经内分泌疾患,可能与激素分泌量改变、神经调节失常、水钠潴留等因素有关,但治疗仍无明确统一的认识。中医学虽无此名,但在历代医书中也不乏对此病的论述,多散见于“经行发热”、“经行身痛”、“经行浮肿”等篇目之中,且中医辨证施治获得较好的疗效。现就近10a的研究进展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张艳辉  赵宇  陈莹 《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0):1057-1058
经前期综合征(PM S)是指妇女反复在黄体期周期性出现躯体、精神以及行为方面的改变,严重者影响生活质量,月经来潮后症状自然消失。经前期综合征是西医病名,在中医学中没有独立的专病记载。但中医学中所述的经行乳房胀痛、经行泄泻、经行浮肿、经行发热、经行情志异常等病证包含  相似文献   

11.
经前期综合征是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文章从中医学角度出发,总结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经前期综合征(PMS)发病机制的研究成果,为制定合理有效的中医学诊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揭示经前期妇女、肝气郁型PMS(经前期综合征)郁怒症者脑发病机制,为两者脑功能变化的提供可视性实验依据,为情绪的脑定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无创性PET-CT,采用成组t检验的统计方法与测定双侧脑区视觉分析放射性分布不对称指数(AI),研究经前期妇女、肝气郁型PMS的郁怒者,观察到脑组织中哪些区域与经前期、PMS患者郁怒症有关。结果:(1)与正常妇女经前期比较,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郁结郁怒者组相关脑区多呈现葡萄糖代谢减低,葡萄糖代谢减低脑区P<0.01有:右侧额中回,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有:中脑、左侧额下回、右侧额下回等有显著性差异。(2)正常妇女经前期与PMS肝气郁结郁怒者组相关脑区不对称指数(AI)双侧脑区视觉分析异常区勾画感兴趣区(ROI),测定放射性分布不对称指数(AI)。正常妇女经前期未见明显有规律性差异。PMS肝气郁结郁怒组有差别的:葡萄糖代谢明显有规律性差异的是右侧额中回代谢明显低于左侧额中回,提示右前额皮层与消极感情有关,左前额皮层与积极感情有关。结论:(1)经前期妇女脑葡萄糖代谢未见明显有规律性差异。(2)肝气郁型PMS郁怒者的实质是与脑功能异常有关的情绪失常,即情志致病。(3)肝与脑密切相关,是进行肝气郁型PMS郁怒者脑功能成像的基础。(4)右前额皮层与肝气郁型PMS郁怒症患者的消极感情有关,右前额皮层支配身体的左侧,这与中医的肝胆之气行于身体的左侧是一致的。(5)探讨郁怒的脑定位,为有效的药物和心理疗法进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据此制订系列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经前期综合征(Premenstrual Syndrome,PMS)是育龄期妇女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笔者通过对中医经典著作的整理、研究认为对该病的治疗应当从肝脾二脏入手,采用疏肝健脾之法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到目前为止,经前期综合征(PMS)中枢发病机制尚未能确切地阐明,已有研究成果为揭示PMS及其重症经前烦躁不安中枢发病机制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前期综合征不同中医证型患者血清神经递质水平的变化,为经前期综合征的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经前期综合征患者41例作为研究组,根据中医辨证分为肝气逆组21例和肝气郁组20例,选择同时期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3组月经期及黄体期血清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A)、γ-氨基丁酸(GABA)、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色氨酸羟化酶(TPH)水平,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进行处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气逆组黄体期血清5-HT、DA、NA水平较高,血清BDNF、TPH水平较低,肝气郁组患者黄体期血清5-HT、DA水平较高,BDNF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肝气逆组比较,肝气郁组黄体期血清NA、BDNF水平较低,血清TPH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月经期比较,肝气逆组黄体期血清5-HT、DA、NA、BDNF水平较高,血清TPH水平较低,肝气郁组黄体期血清5-HT、DA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逆证的发生可能与黄体期血清5-HT、DA、NA水平升高,BDNF、TPH水平降低有关,肝气郁证的发生可能与黄体期血清5-HT、DA水平升高,BDNF水平降低有关,而血清NA、BDNF、TPH水平可能是辨别经前期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型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针刺与药物治疗经前期综合征疗效对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比观察针刺方法与药物治疗经前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寻找治疗该病的最佳方法.方法:将61例病人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针刺组30例,药物对照组31例.针刺组主穴取百会、关元、膻中、内关、太冲、三阴交,配穴取背俞穴;药物组口服安宫黄体酮.治疗3个月后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针刺组与药物组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疗法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优于药物.  相似文献   

17.
从实验研究、临床观察等方面综述近5年来经前期综合征(PMS)的研究概况。指出经前期综合征的分型以肝气郁型和肝气逆型多见,肝失疏泄为基本病机,大量实验研究对本病的发病机制和药物的作用机制做了深入的探讨,临床上因人而异,对症施治,疗效确切。今后应进一步结合实验研究探讨PMS的微观机制,以及中药治疗本病的微观机理,同时扩大临床验证范围,微观与宏观相结合,以促进经前期综合征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1病因从中医角度看,此综合征复杂,涉及脏腑广泛,妇人以血为本,月经以血为用,由于经、带、孕、产、哺乳等生理特点,故使妇女平时即处于阴血不足、阳气偏盛的状态,加之行经前或行经期由于阴血下注冲任、血海充盈,  相似文献   

19.
陈小玲 《陕西中医》2000,21(5):217-218
<正> 经前期综合征是一种妇女常见病,现代医学以性激素治疗为主,效果不甚理想。本病在中医典籍中缺乏系统论述,本人采用中医方法辨证论治,疗效颇佳,兹举例介绍如下。 1 气滞血瘀,经前乳结 梁某,女,36岁。因丧偶致情志违和,近半年渐觉胸胁胀闷不舒,烦躁易怒,每于经前10d左右双乳出现结块如指头大,硬痛拒按,月经周期及经量正常,经色暗红有少量瘀块,舌质暗红,脉弦。证属肝郁气滞血瘀。治以疏肝理气解郁,活血祛瘀。方用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化裁:丹参、益母草各20g,柴胡、赤芍、当归、枳壳、香附、郁金、穿山甲、五灵脂、延朗索各12g,甘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提出运用被动音乐疗法治疗经前期综合征,试图探讨医学与艺术结合的新途径。对60例肝郁型中、重度经前期综合征患者进行音乐疗法的试验研究,并与30例健康人相对照,结果表明音乐疗法对于治疗经前期综合征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能明显缓解患者的精神症状,一定程度的减轻患者的躯体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