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的"怀中药"没有写具体是什么方子,所以这"上池水"也就不会具体到哪一种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解释"上池之水"时强调"然别有法",古人和历代名医在炮制药材、修合丸散膏丹汤液时,用水均根据药物宜忌分别选用,这都证明"上池之水"并非仅仅是天水和口水,应该是"助发挥最佳药效之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池斋药店内的上池井是重要物证。  相似文献   

2.
“上池之水”语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该文中这样写道:“(长桑君)乃呼扁鹊私坐,间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扁鹊曰:‘敬诺。’乃出其怀中药予扁鹊:‘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乃悉取其禁方书尽与扁鹊。”关于文中所说的“上池之水”,究竟应当怎样理解,到底指的是什么水呢?高等医药院校《医古文》第5版教材注释为:“未沾及地面的水,如草木上的露水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再版的《辞海》也说:“上池水,谓水未至地,盖承取露及竹木上水,取以和药服之,三十日,当见鬼物也。”以上这样理解似有一定道理。不过据笔者探究,认为“上池之水”主要应该理解为“华池之水”——即口津。从战国到秦汉,社会上已有方士炼丹,而且导引术也比较盛行。长桑君嘱扁鹊以“上池之水”所饮用  相似文献   

3.
古人有"灸必发疮"方能奏效之说,本文通过考辩灸疮出处、医理及其坏证以明辩真伪。灸疮最早出自汉代《武威汉代医简》《金匮要略》,本义为灸后灼伤疮疡,至晋代《针灸甲乙经》始有用草鞋热烫促使灸疮感染化脓的记载,"发灸疮"法成为化脓灸的标志。考化脓灸须在辨证选穴正确前提下,兼气血充盛、取穴准、灸量足三因素方可得效;若艾灸过度、选穴不准、触犯外邪、护养不当则易产生坏证。历代医家对灸疮安全性和疗效提出质疑,提出禁用八木之火、设禁灸穴以防其害。临床证实灸感"气至"为灸法得效标志,"灸必发疮"之说多系古人为加强灸量刺激达到"气至"得效标准,而过度艾灸所致,非特指灸法得效标志。  相似文献   

4.
宋佳  张林  赵思佳  杨琳 《中医杂志》2015,(4):278-282
对明代医家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一书中的临床用药策略进行总结,归纳其用药策略有两个方面,一是以"随证施量"为原则,二是重视"服药时机"。前者包括重剂起沉疴、逐渐增量、逐渐减量、试探性给药、继守前方以及中病即止的方法;后者包括饥时服、空心服、临卧服、下午服、露一宿以及不拘时服的服药时机,均体现了缪希雍丰富而精湛的医学造诣。  相似文献   

5.
3刺血方法特点包括准备措施、刺血操作、辅助疗法、放出血的量和色、善后措施五个方面。3.1准备措施在刺血的正式操作之前,古人采取若干准备措施,包括服药、涂油、加热、扎缚、手捋、拍打,以及心理安慰等。3.1.1服药古人又通过服药使痧筋显露,以便于刺血操作,如《痧惊合璧》载:  相似文献   

6.
湿     
任宏丽 《气功》2014,(3):222-223
汉代《述行赋》中写到:“穷变巧于台榭兮,民露处而寝湿。”  相似文献   

7.
古人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药物分类也是由来已久,在<神农本草经>"三品分类"以前,<周礼>的"五药"即可视作药物分类的萌芽,汉代郑玄注曰:"五药,草、木、虫、石、谷也."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虽然建立了三品分类法,但未按药物的种属、亲缘关系分类,说明当时对药物的认识仍处于早期的萌芽阶段.  相似文献   

8.
正房事养生是古代中医药的瑰宝之一,古人很早就知晓通过性事可以养生的道理,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医简《天下至道谈》中有不少关于夫妇性事养生的经验。古人认为,夫妇性生活时,要注意做足前戏功夫,如果能够与气功导引相结合,就更好了,房事就可能具有抗衰老、延年益寿的作用。这些道理和经验经过历朝历代相传并不断发展,已形成独特的房事养生的方法和理论。《黄帝内经》中提到"七损八益"之说,由于未有明确  相似文献   

9.
<正>1开展藏象研究时要充分考虑时间因素《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四时法则作为中国古人研究  相似文献   

10.
我们从汉代出土的马王堆古尸中发现,有人手中握着丁香,由此可知古人重视丁香的历史相当久远了。相传晋帝腹壅冷痛、上吐下泄,太医用了几个方子,也医治无效,贴出告示天下征医。不久,有个乞丐揭榜,口中说道:“脾胃者仓廪之官,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属祖国医学中"消渴"范畴。论述《金匮要略》有关治疗消渴方剂。  相似文献   

12.
从“阴中求阳”论治慢性心衰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阴阳互根"理论以及心衰的现代认识,探讨"阴中求阳"之法加强益气活血温阳利水的作用,阻断内分泌致病机制,改善心脏代谢,提高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衰病人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3.
乔云英 《光明中医》2011,26(2):301-302
本文提出针灸医籍当中"气至"的含义不仅仅是指针感,"气至"与"针感"不同,"气至"更是一种针刺有效的标志。临床判断气至的方法可以从不同的针刺感应、针感的传导方向及针刺后机体整体感觉来判断。《内经》中所讲的"气至而有效"有其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4.
李磊 《四川中医》2011,(1):33-34
"源清流洁"出自先秦.荀况《荀子.君道》:"官人守数,君子养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汉.班固《高祖泗水亭碑铭》中有"源清流洁,本盛末荣"的记载。语义是说源头的水清澈,下游的水自然洁净。原喻上级贤明,下级自会廉洁。本文借"源清流洁"寓意肺与肾(膀胱)、大肠的生理、病理关系。  相似文献   

15.
李庭凯教授在多年的临床诊疗过程中,总结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辩证体系.笔者从师待诊观察到导师临床应用清暑益气汤加减治疗疑难杂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导师所用清暑益气汤是李东垣清暑益气汤出自〈脾胃论〉,方由黄芪、人参、甘草、当归、麦冬、五味子、青皮、陈皮、神曲、黄柏、葛根、苍术、白术、升麻、泽泻等药味组成.本方证是治疗夏季伤暑,四肢困倦,胸脘满闷,汗出口渴,小便赤,大便溏等气阴两虚证.导师在临床运用中谨守病机,灵活变通,现举几例略述之.  相似文献   

16.
《景岳全书》"论治"特色浅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张景岳所著<景岳全书>"论治篇"原文记载,浅述其精一施治,明真假逆从,探寒热虚实,扶正顾胃气之要义,以期与医者共享其临床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根据《内经》提出的"天人相应"理论,认为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天地阴阳之运转,影响人体阳气之盛衰,对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必然导致人体相应的产生气血盛衰和阴阳起伏的的节律性变化。初步探讨了《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对临床疾病治疗的指导意义,一定程度上可以指导临床用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李献宗 《光明中医》2010,25(7):1229-1231
中医治疗的最高境界,也是最基本要求就是治"神",属中医的一项重要内容的针刺疗法自当不在例外。本文所要讨论的是针刺"治神"的内容、临床意义及其现状与展望。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辨病脉证并治"是仲景对疾病"逐级分类"的治病模式;指出"病"的等级高于"证","辨病脉证并治"的高明之处在于重视疾病分类中的等级概念,是仲景智慧的体现;论述了"辨证施治""辨证论治"提法的由来和本意;强调现代的"辨证论治"已远离仲景"辨病脉证并治"的诊疗模式;分析了中医脉学的现代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与过度强调"辨证论治"有关,并介绍了作者在脉学研究方面的工作;最后论述重提"辨病脉证并治"是中医学健康发展的拐点。  相似文献   

20.
对“治未病”理论的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正锦 《光明中医》2010,25(9):1550-1552
"治未病"理论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首次提出的,其含义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三个方面。随着健康医学模式的提出,"治未病"理论受到生广泛重视。本文从社会学角度,探讨了治未病与社会政治经济、社会氛围、社会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应急管理的关系。指出"治未病"健康工程是一项社会工程,只有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治未病方能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