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建省1975~1987年共血检监测901191人,平均微丝蚴率为0.26%(2391/901191),其中斑氏和马来丝虫分别为0.39%和0.12%;平均微丝蚴密度分别为2.4/60ul条和1.8/60ul条,马来丝虫微丝蚴率及其密度均较斑氏丝虫为低。重点监测1399个(斑氏325个和马来丝虫病1074个)流行村,其中384个村(27.45%)发现残存微丝蚴血症者(斑氏丝虫病316个村和马来丝虫病68个村,各占该病区的97.22%和6.31%)。分差检测经反复查治的47个村和全民药盐防治的29个原斑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1989~1992年在基本消灭班氏丝虫病的浙东南沿海地区姆坑村纵向监测结果,始监测时人群微丝蚴率为0.17%,平均微丝蚴密度为9.25条/60μl,致倦库蚊幼丝虫感染率为1.24%。1991年复查人群微丝蚴率为0.1992年蚊媒监测未发现蚊体内感染幼丝虫,结果表明监测区丝虫病的传播流行已被终止。  相似文献   

3.
对马来丝虫病流行区仙桃市古柏门村进行四年现场观察,证实丝虫病传播阈值取决于病原学、蚊媒、社会和自然诸因素。当人群微丝蚴率在1.55%、微丝蚴血症者平均密度在4.5条/60μl、中华按蚊叮人率在44.77只/人·夜及人血指数在0.078时。丝虫病的传播已被阻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眉山市丝虫病防治后期的流行病学特征,评价消除丝虫病后的流行趋势和慢性丝虫病患者的变化.方法 采取查治残存传染源、集体服药和重点人群与防治薄弱村组为主要监测对象的巩固措施,采用重点乡镇人群普服0.3%乙胺嗪药盐的净化措施;开展后期慢性丝虫病调查和复查及横向人群监测.结果 1983年眉山市基本消除丝虫病后,1983-1985年在重点人群监测的原微丝蚴血症者114人和疫点人群3 605人中,分别检出微丝蚴血症者4例,微丝蚴密度1 ~252条/120μl,平均38.75条/120 μl;1984年和1988年横向人群监测3 104、5 551人,分别新检出微丝蚴血症者5、1人,平均微丝蚴密度6.20条、11条/120μl.随着巩固和净化措施实施,1989-2012年连续监测24年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原慢性丝虫病患者由基本消除丝虫病前的393例,减少至2011年的29例,1989年以来无新发慢性丝虫病发生.现遗留的慢性丝虫病患者表现为高龄化、病程长的特点.结论 眉山市消除丝虫病后监测,未发现内源性传染源,显示实施巩固与净化措施后远期效果显著,原流行区现39岁以下人群得到了有效保护.后期工作重点应放在对输人性传染源的监测和原慢性丝虫病患者给予关怀与照料.  相似文献   

5.
增城市有14个镇的169个行政村有丝虫病流行,1982年流行区人口373338人,人群平均微丝蚴率215%,属低度班氏丝虫病流行区[1]。经过多年反复查治,1985年通过省考核验收,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部颁标准,人群平均微丝蚴率降为055%(流行区...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睢宁县是历史上斑氏丝虫病的中度流行区,其传播媒介为淡色库蚊。1983~1985年全县普查时居民微线蚴率为7.72%。以行政村为单位,最高者达19.93%。1985~1986年用海群生进行普治:微丝蚴血病者采用4.2克/7日疗法。普查时漏检者(以下简称漏检)3克/3日疗法。2年共治3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3~6个月,与安徽毗邻的8个乡镇进行3克/3日全民服药,同时对全体居民采用3‰的海群生药盐防治,1985年普服6个月,1986年续服3个月,经1986年底省卫生厅组织有关专家对防治效果进行考核,微丝蚴血症率已下降到0.07%,确认达到了部颁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1997年底确认达到部颁消灭丝虫病标准。为巩固防治成果,掌握流行规律,我们从1987年连续10年进行丝虫病流行病学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阳西县丝虫病流行状况及防治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阳西县丝虫病流行状况,制定并实施防治方案,最终消除淋巴丝虫病。方法通过对人群进行血检调查确定流行范围;在流行区进行反复查治和监测,消除传染源。结果阳西县全县9个乡镇104个管理区为班氏丝虫病流行区,防治前(1970年)人群平均微丝蚴率为3.59%,传播媒介为致倦库蚊。1959~1985年,全县共血检调查634 209人次,治疗患者12 575例,全民服药防治6 852人。1985年防治效果考核,在3个镇3个管理区共血检5 292人,检出微丝蚴血症者3例,微丝蚴率为0.06%,达到基本消除丝虫病标准。1986~1997年进行防治后期监测,共血检35 453人,检出微丝蚴血症者1例。解剖雌性致倦库蚊4 210只,未发现幼丝虫感染。1990年后已无微丝蚴血症者。结论1998年经省卫生厅审评,阳西县已达到卫生部消除淋巴丝虫病标准。在阳西县流行区进行反复查治和系统监测,可达到消除淋巴丝虫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肇庆地区丝虫病流行概况、防治措施和效果,并选点进行丝虫病流行动态的纵向和横向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在本地区的自然条件下,微丝蚴率降至0.34%以下,微丝蚴密度在2.5~3.5条/60mm~3以下;未发现新感染患者,似有阻断传播可能,从而进一步证明本省制定微丝蚴率0.5%以下为基本消灭丝虫病指标是能控制丝虫病流行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肥西县丝虫病的流行特征和防治工作采取措施的效果 ,为开展类似的工作提供借鉴作用。方法 对本县 1970~ 2 0 0 0年丝虫病的防治研究及相关调查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并进行评价。结果  1970年调查人群微丝蚴率高达 18.2 5 % ,1973年平均微丝蚴率为 6 .31% ,80年代为 1.15 % ,全县各乡镇均有丝虫病的流行。 1991年调查人群平均微丝蚴率为 0 .6 1% ,主要流行区分布于县西北区域的 15个乡镇 ,以马来丝虫为主的马来、班氏两种丝虫病混合流行区。主要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和嗜吸人血按蚊。经过 30年的积极防治 ,特别是 1991年 ,在现况调查的基础上 ,以行政村为单位 ,按不同的流行程度采用不同剂量的海群生药盐的防治 ,加快了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步伐 ,1993年经省厅考核 ,人群微丝蚴率为 0 .0 7% ,达到了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 2 0 0 0年全县开展消灭丝虫病的监测 ,人群微丝蚴率和按蚊幼丝虫的自然感染率均为0 %。达到部颁消灭丝虫病的标准。结论 肥西县是以马来丝虫为主的马来和班氏两种丝虫病混合流行的地区 ,经过 30年的查治 ,传播已被阻断 ,达到部颁消灭丝虫病的标准  相似文献   

10.
增城市从50年代中期开展人体丝虫病防治工作。经过四十多年对丝虫病的流行特征、传播媒介、防治丝虫病的策略、技术措施、防治效果评价等一系列研究,于1998年10月达到了消灭丝虫病的目标,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内容和方法1-1 丝虫病流行病学调查1-1-1 丝虫病流行分布调查 对1周岁以上的居民进行夜间血检调查,采末梢血约60μl制成厚血片,常规染色检查微丝蚴。了解丝虫病分布,分析年龄、性别与微丝蚴率的关系。1-1-2 微丝蚴密度调查 以微丝蚴血症者为对象,定量采血60μl检查,计算微丝蚴平均密度。1…  相似文献   

11.
济南市为班氏丝虫病低、中度流行区,流行区分布在6个县(市、区)的53个乡镇1399个行政村,人口108万。淡色库蚊是主要传播媒介,防治前人群平均微丝蚴率为3.10%,防治后1980年基本消除丝虫病。1981~2002年我们开展了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流行病学监测。  相似文献   

12.
睢宁县基本消灭丝虫病后6年监测结果睢宁县卫生防疫站唐月娥,朱剑波睢宁县是历史上斑氏丝虫病的中度流行区,其传播媒介为淡色库蚊。1983~1985年全县普查时居民微丝蚴率为7.72%。以行政村为单位,最高者达19.93%。1985~1986年用海群生进行...  相似文献   

13.
1流行情况通过重点调查和全民普查,查明全市9个县(市)、区均为班氏丝虫病流行区,以东部感染率最高、中部次之,属中度流行区。酉部较低,为丝虫病低度流行区。以县为单位,微丝蛐率为0.03%一14.26%,平均745%。全市有189个乡,3357个行政村有丝虫病流行,分别占总乡数的95.90%和总行政村数的82.21%。流行区人口432万,占调查时全市总人口的77%。对925名微丝迹血症者随机抽查,60mm3血中平均微丝蛐密度49.79条。调查流行区居民5407人,查出晚期体征病人151人,晚期体征率为2.79%。对主要优势蚊种的调查结果显示,淡色库蚊为…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消长规律,阻断传播,达到消除丝虫病的目标.[方法]1988年起在全县开展病原学、蚊媒、血清学监测和慢性丝虫病人的调查.[结果]基本消除丝虫病后人群微丝蚴率逐年下降,1991年起未查出微丝蚴血症者.10年内监测覆盖率分别占乡镇和流行区人口的33.3%和4.03%,11年后又监测2个乡镇4 000人,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1990年后在8个血检村捕验致倦库蚊12 000只,未发现阳性蚊.调查慢性丝虫病人未发现基本消除丝虫病后新体征者.[结论]平潭县丝虫病防治成果巩固,传播链已被阻断,已达到了消除丝虫病要求.  相似文献   

15.
基本消灭丝虫病后,我们于1984~1991年进行了基本消灭丝虫病的阻断传播的监测。结果:在76个村中共血检91816人,人群微丝蚴平均阳性率为0.045%,阳性者血中微丝蚴平均密度5.68条/120ul。阳性者均在1987年以前检出,1988~1991年未发现阳性者。在基本消灭丝虫病后出生的人群中也发现阳性者。  相似文献   

16.
1958年前,邹县居民微丝蚴阳性率高达22.2~30.6%。经全面普查普治,阳性率显著下降。1974年对381,313人查血考核,微丝蚴阳性率下降至0.08%,基本上消灭了丝虫病。自1975年以来,对丝虫病传染源进行了监测,每年选原微丝蚴阳性率较高的3~5个公社的3~5个大队3,000人左右,进行普查,作厚血片查微丝蚴,结果表明,丝虫病基本消灭后残存传染源为以往历次曾检出的原微丝蚴血症病人、新迁入带虫者和历次查血漏查者。经过防制,人房蚊虫密度较低,平均为1.0~3.1只/人工刻,丝虫病传播已得到控制。对蚊媒传播丝虫血内低密度微丝蚴“阈值”进行了探讨,血微丝蚴密度低于1条/120立方毫米(6滴),对传播丝虫病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7.
周宁县地处闽东北,海拔最高1506m,最低仅65m,平均海拔820m,总面积1046km2,辖6镇3乡,142个行政村,总人口19.7万人。周宁县是丝虫病的低度流行区,1958年首次丝虫病普查,人群微丝蚴率为2.63%(2146/81633),调查体征出现率为1.04%(854/81633),流行虫种主要为马来丝虫,流行乡镇覆盖率为100%,而从全县丝虫病的地理分布情况来看,以东南部的七步镇、玛坑乡、咸村镇、礼门乡和李墩镇为主要流行区,西北部的浦源镇、泗桥乡、纯池镇、狮城镇流行较低,可能与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有关。周宁县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多次反复查治,人群微丝蚴率从1958年的2…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监测,发现、清除残存传染源,为消除丝虫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各流行县(市、区)按照《安徽省丝虫病监测技术方案》的要求开展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横向、纵向的人群与蚊媒的病原监测。结果至2006年,安徽省丝虫病微丝蚴率已由基本消除丝虫病考核验收时的平均0.13%下降至零;82个县(市、区)开展消除丝虫病监测的持续时间都达到了基本消除丝虫病后10年以上;无微丝蚴血症后病原学监测范围,以县为单位都达到了覆盖流行乡镇30%以上和流行区人口3%以上。结论安徽省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达到消除丝虫病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9.
华容县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监测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容县位于湘北边陲 ,北倚长江 ,南临洞庭湖。全县辖 2 3个乡镇 ,412个行政村 ,16个居委会 ,总人口 70 492 9人。属马来丝虫病低底流行区 ,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防治前人群微丝蚴率为 4 0 7%,丝虫病分布于 5个乡镇 17个村 ,疫区人口为 7882 2人。经反复查治和疫区人群普服海群生药盐等综合性防治措施 ,于 1982年经省卫生厅考核 ;抽查 6个乡镇 6个村 ,血检 64 15人 ,查出微丝螺阳性 5例 ,微丝蚴率 0 0 8%,达到了部颁基本消灭丝虫病。之后按照《卫生部基本消灭丝虫病地区监测技术方案》 ,开展了病原学、血清学及蚊媒监测 ,现将监测结果报告…  相似文献   

20.
东莞市是中低度夜现周期性班氏丝虫病流行区 ,1970年微丝蚴率为 1 7%。经过 15年分 4个阶段的大规模防治 ,微丝蚴率显著下降 ,1986年经省考核验收微丝蚴率为 0 13% ,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为了解消灭后丝虫的感染情况 ,现对 1987~ 1999年的检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1 对象与方法1 1 监测点的选择 根据东莞市历史上丝虫病流行和防治情况 ,选择原微丝蚴感染率较高的行政村作为监测点。1 2 人群微丝蚴率  1周岁以上居民 ,采血 12 0 μl,涂成 2张厚血膜 ,经溶血及常规染色后镜检。1 3 晚期病人检测 选择 2个行政村 ,每村调查10 0 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