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袁美锦 《护理研究》2009,(8):2044-2045
化疗是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化疗药物外渗是化疗过程中比较常见的局部并发症。据报道,国内化疗外周渗漏率为0.1%~6.0%,国外报道为0.1%~6.5%。化疗药物外渗可导致局部皮肤及软组织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由于某些药物的强刺激性,外渗处理后效果欠佳,有的出现组织坏死。甚至导致功能障碍。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局部注射造成组织坏死,成人大于体表面积的2%可定为四级医疗事故。因此,预防化疗药物外渗比外渗后处理更为重要。我科为了减少病人化疗药物外渗的危险性,从2007年10月开始应用化疗药物巡视卡,效果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化疗巡视卡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疗是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化疗药物外渗是化疗过程中比较常见的局部并发症。据报道,国内化疗外周渗漏率为0.1%~6.0%,国外报道为0.1%~6.5%。化疗药物外渗可导致局部皮肤及软组织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由于某些药物的强刺激性,外渗处理后效果欠佳,有的出现组织坏死。甚至导致功能障碍。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局部注射造成组织坏死,成人大于体表面积的2%可定为四级医疗事故。因此,预防化疗药物外渗比外渗后处理更为重要。我科为了减少病人化疗药物外渗的危险性,从2007年10月开始应用化疗药物巡视卡,效果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药物静脉外渗是静脉输注治疗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肿瘤患儿使用的药物多为腐蚀性或刺激性强的化疗药物,儿童又较成人多动,更易发生外渗,可导致局部疼痛、肿胀、组织坏死,严重者可造成功能丧失。据国外文献报道,化疗药物外渗引起损伤的发生率为0.1%~6%,儿童可达11%。所以加强儿童药物静脉外渗的管理,对降低外渗发生率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对2005年血液肿瘤科患儿发生静脉药物外渗的情况进行分析,现将有关结果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化疗药物外渗的危险因素及预防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自美国发现氮芥,开创药物治疗肿瘤已50多年。化疗药物的使用挽救和延长了无数肿瘤患者的生命,但也带来了令人担忧的问题——化疗药物外渗。化疗药物外渗是指化疗药物输注过程中渗出或渗浸到皮下组织中。外周静脉化疗药物外渗的发生率国内报道是0.1%~6.0%,国外报道是5%。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引起渗漏部位红肿、疼痛、周围组织坏死,严重者须外科清创、植皮,引起医疗纠纷。特别是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局部注射造成组织坏死,成人大于体表面积2%定为四级医疗事故,更是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压力和责任。由此可见,掌握化疗药外渗的危险因素及防治知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通过静脉给药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其主要的并发症有化疗药静脉渗漏,据国外文献报道,化疗药物外渗引起组织损伤的发生率为0.1%-6.0%,儿童可达11.0%。因此,预防和治疗化疗药物外渗致组织损伤是十分必要的。新化疗药在临床上的应用,提高了肿瘤疗效的同时,人们更加重视对化疗不良反应的防治,以维护病人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国内外医务人员就此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就静脉渗漏发生原因、发生机制、临床分期、预防及护理做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6.
静注化疗药物局部外渗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9,自引:12,他引:9  
目的:探讨预防化疗药物外渗及外渗后局部组织损伤的护理措施。方法:分析23例药物外渗发生的原因,采取预防措施,对蒽环类化疗药外渗,局部封闭,50%硫酸镁溶液持续冷湿敷3—5d,然后再外敷金黄散、蜂蜜、食醋调成的糊状物;长春碱类外渗,局部注射透明质硬酶,并配合热敷。结果:23例患未发生皮肤溃疡,组织坏死,平均治疗日14d。结论:应根据外渗药物种类采取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2006-03/2007—11我科320例化疗患者中,发生化疗药物外渗10例,发生率为3.1%。由于护理干预及时,无1例发生组织溃疡、坏死,未出现因化疗药物外渗引起的护理纠纷。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化疗药物的使用挽救和延长了无数肿瘤患者的生命,但也带来了令人担忧的问题一化疗药物外渗。化疗药物外渗是指化疗药物输注过程中渗出或渗浸到皮下组织中^[1]。外周静脉化疗药物外渗的发生率国内报道为0.1%~6.0%口。,国外报道5%^[3]。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引起渗漏部位红肿、疼痛、周围组织坏死,严重者须外科清创、植皮,易引起医疗纠纷^[4]。现将儿童化疗药物外渗的相关因素及防护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盐酸利多卡因和地塞米松磷酸钠在预防化疗药物外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142例血管细、弹性差、多次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输入化疗药物前先用2%盐酸利多卡因1ml、地塞米松磷酸钠5mg(2ml)加7ml生理盐水稀释缓慢静脉推注后,再输入化疗药物;对照组在化疗前静脉注入10ml生理盐水。结果治疗组Ⅰ期、Ⅱ期药物外渗发生率分别为8.5%和0,而对照组分别为26.8%与4.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疼痛发生率分别为15.5%和1.4%,对照组分别为36.6%与9.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血管细、弹性差以及多次应用化疗药物的患者,化疗前应用盐酸利多卡因和地塞米松磷酸钠缓慢静脉推注,能显著减少化疗药物外渗和静脉炎的发生;同时,应加强观察及护理。  相似文献   

10.
静脉化疗是治疗癌症的四大手段之一,因化疗在治疗疾病的同时,由于药物在杀灭肿瘤细胞时,也杀灭了大量正常的血细胞和其他组织细胞,其毒性不仅对患者会产生很多不良反应,还由于化疗疗程长,药物对血管的刺激性强,容易损伤血管而引起药物外渗,轻者出现局部红、肿、痛,重者出现皮肤溃烂、组织坏死及深部结构的损害,严重者需外科清创、植皮,据资料估计,化疗渗漏率为0.1%~6.0%,实际的发生率可能更高。  相似文献   

11.
细胞毒素药物外渗的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化疗是恶性肿瘤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大多数细胞毒素药物是通过静脉滴注或注射给药的。化疗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挽救和延长患者生命的同时,也带来了令医护工作者担忧、患者痛苦的问题——细胞毒索药物外渗。据文献估计,渗漏的发生率为0.1%~6%,实际发生率可能更高。药物外渗后轻者局部渗出区域的皮肤出现红斑、肿胀、皮下硬结及轻中度疼痛,严重者出现组织坏死、经久难愈的溃疡,甚至手术截肢。因此,为预防医疗护理纠纷、减轻患者痛苦做好细胞毒素药物外渗的处理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肿瘤化疗药物外渗致组织损伤的治疗方法。方法67例上肢浅静脉化疗发生渗漏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对照组33例,对照组用2%利多卡因5ml+地塞米松5mg在距离肿胀lcm处局部环形封闭,然后用50%硫酸镁湿敷。观察组封闭方法同对照组,然后用南天仙子湿敷药物渗漏部位,对比2组疗效。结果1d、3d、5d观察组治疗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南天仙子湿敷化疗药物渗漏疗效优于硫酸镁湿敷。  相似文献   

13.
恶性肿瘤静脉化疗药物外渗的分期护理及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保证静脉化疗的顺利进行,减少静脉化疗药物外渗、减轻化疗药对局部组织的损害。方法 对38例静脉化疗药物外渗的患进行分期护理并分析药物外渗的原因,总结预防措施。结果 38例化疗药物(发泡剂类)外渗患中,26例经早、中期护理1周后肤色恢复正常,12例经早、中、晚期护理2周后肤色恢复正常。结论 发生化疗药物外渗,应及时行早期护理,连续做好中、晚期护理,可减轻化疗药物对局部组织的损害。  相似文献   

14.
1号消炎膏加冰敷治疗化疗药物外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药物外渗是静脉应用化疗药物常见的并发症,发生药物外渗后若处理不当,轻者引起局部红肿、硬痛、静脉炎,重者周围组织坏死。因此,一方面要预防及减少其发生率;另一方面,当药物外渗发生后,如何及时有效的治疗是护理人员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近几年来,我们在血液科化疗发生药物外渗患者除常规应用冰敷的基础上,加用我院自制的1号消炎膏湿敷,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化学治疗作为抗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大部分化疗药物治疗通过静脉输注来完成,抗癌药物的外渗是临床静脉输注中的严重并发症,不仅对患者产生严重的损害,而且易产生医疗纠纷。据报道,化疗药物渗漏率为0.1%-6%,实际的发生率可能更高,尤其是在用药护士未受过严格、系统的专业技术训练情况下最易发生。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了因化疗药物外渗所导致的功能障碍为四级医疗事故,预防化疗药物外渗引起广大护理管理者的重视,如何运用更有效的管理手段防止化疗渗漏的发生,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化疗药物外渗所致静脉炎的循证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化疗药物是一种强刺激药物,常需要静脉给药,在给药过程中如发生化疗药物外渗,可导致局部皮肤及软组织非特异性炎症,如果不及时处理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化疗药物外渗是指化疗药物输注过程中渗出或渗漏到皮下组织中,化疗药物外渗所致静脉炎不但增加患者的痛苦,而且会降低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立其丁加普鲁卡因封闭对治疗局部组织缺血坏死的疗效及总结护理要点。方法对7例因药物外渗及无创辅助通气面罩压迫致局部组织缺血的部位,采用立其丁加0.5%普鲁卡因局部封闭治疗。结果本组1例局部封闭3次后,组织恢复供血,皮肤温暖;6例局部封闭6~8次后,其中5例局部组织恢复供血,皮肤温暖,另1例因坏死组织的范围较大,缺血坏死较严重的皮肤中央部位的组织发生脱落,但元出现感染。治疗有效率为85.7%,无效为14.3%。结论采用局部封闭治疗,可改善因药物外渗及无创辅助通气面罩压迫而造成的局部缺血、坏死组织处的血运情况,同时可减轻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18.
化疗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化疗药物外渗是化疗过程中比较常见的局部并发症。化疗药物外渗可导致局部皮肤及软组织非特异性炎症,表现为局部组织红肿、疼痛及周围组织坏死,严重者甚至经久不愈,溃疡可深及肌腱及关节。本次研究对化疗的肿瘤病人进行相关调查,  相似文献   

19.
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而抗肿瘤药物均有较强的毒性。一旦化疗药物外渗损伤的发生,即给患者造成痛苦,又影响了化疗方案的顺利实施。根据资料估计,化疗药渗漏率为0.1%~6%。实际的发生率可能更高。表阿霉素是一种抗癌药,对多种恶性肿瘤的疗效显著,广泛应用于临床。药理学表明表阿霉素系能直接嵌入DNA的碱基对之内,干扰转录过程,阻止MR—NA的形成而发挥抗癌作用。表阿霉素属细胞毒性发泡剂,一旦外渗于皮下组织,轻则引起局部红肿热痛,  相似文献   

20.
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肿瘤静脉化疗药物外渗进行临床观察和原因分析,提出化疗药物外渗防治措施,降低化疗药物外渗对肿瘤患者的损伤。方法分析了38例患者化疗药物外渗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处理措施等,认为药物毒性因素、操作损伤血管因素、患者活动不当等是化疗药物外渗的主要原因,并对患者进行了及时的治疗护理干预。结果38例药物外渗患者有8例红肿疼痛经早期紧急处理后症状缓解;20例经冷热敷局部红肿、水疱消失,疼痛缓解,皮肤损伤逐渐愈合;8例溃疡经对症处理后创面愈合;只有2例出现局部坏死。结论提高护理人员技术水平.加强管理和宣教,可以减少化疗药物外渗的发生,采取紧急综合处理可减轻化疗药物外渗的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