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5 毫秒
1.
积极推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防治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儿童盲的重要致盲原因之一,随着ROP防治指南的颁布以及ROP筛查治疗工作的开展,我国ROP发病率和致盲率有所下降。正确认识和理解ROP分类、筛查标准和治疗指南;建立完善的ROP筛查体系,提高筛查水平;加强ROP临床和基础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降低我国ROP发病率和致盲率。  相似文献   

2.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未成熟的视网膜血管异常发育和增生导致的病变,是引起早产儿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低孕周和低出生体重的早产儿开展筛查,能早期发现和治疗ROP,减少致盲,传统的筛查方法是使用双目间接检眼镜,需要一定的检查经验,结果不易准确记录,RetCam数字视网膜照相机(简称RetCam)可观察并记录婴幼儿视网膜图像,  相似文献   

3.
赵勇  任兵  高晓唯 《国际眼科杂志》2006,6(6):1382-1385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发生于早产儿和低体重儿中的视网膜血管增生性病变,是儿童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ROP发生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及药物干预治疗,对降低ROP的发生率和致盲率有着极其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新生血管研究的深入,新生血管抑制剂用于预防及治疗ROP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本文拟对近年来有关ROP上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发生的一种视网膜血管增生性病变.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条件和水平的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不断提高,同时ROP的发生率也相应的增加.ROP发展到晚期治疗非常棘手,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可能挽救部分患儿的视力.为了降低ROP的发生率和致盲率,故研究ROP发生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及干预治疗,具有极其重要意义.此文拟就有关内容,搜集了国内外有关资料,对其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一种属于可避免、可控的儿童主要致盲性及低视力眼病。筛查是早检出、早干预和早治疗的前提和关键措施,对降低儿童致盲率及视力损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我国ROP筛查和发病现状作一综述,以期为ROP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手术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占儿童致盲原因的 6%~ 1 8% ,是世界范围内儿童致盲的主要原因。1 987年ROP国际分类标准的建立推动了ROP治疗的进展 ,在传统冷凝和光凝的基础上 ,近年来随着二极管激光在眼科的应用和玻璃体手术的进步 ,使ROP的早期病变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 ,晚期严重病变的手术治疗也有了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发生的一种视网膜血管增生性病变,早期筛查和及时治疗是预防ROP致盲的有效措施.卫生部2004年颁发了<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1]以来,全国一些城市陆续开展了ROP筛查工作,但仅有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筛查和治疗工作相对较成熟[2 4],中小城市医院因对ROP病变了解不深、对筛查重要性认识不足,开展筛查的时间相对滞后,造成中小城市ROP流行病学资料匮乏.  相似文献   

8.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导致早产儿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出生体重越低、胎龄越小,ROP发生率越高;ROP早期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或冷冻可以阻止病变发展,使患儿有一个相对良好的视力预后[1-3],但ROP晚期合并视网膜脱离后的治疗效果差且费用高[4,5].所以早期预防和治疗ROP至关重要,但是,目前我国尚缺乏大规模的ROP流行病学研究.我们对2006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0日在广东省6家三级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出生体重<2000 g的早产儿进行了调查,分析ROP的发生率以及不同出生体重、胎龄ROP发生率及严重情况,以期为ROP的防治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导致早产儿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出生体重越低、胎龄越小,ROP发生率越高;ROP早期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或冷冻可以阻止病变发展,使患儿有一个相对良好的视力预后[1-3],但ROP晚期合并视网膜脱离后的治疗效果差且费用高[4,5].所以早期预防和治疗ROP至关重要,但是,目前我国尚缺乏大规模的ROP流行病学研究.我们对2006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0日在广东省6家三级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出生体重<2000 g的早产儿进行了调查,分析ROP的发生率以及不同出生体重、胎龄ROP发生率及严重情况,以期为ROP的防治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导致早产儿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出生体重越低、胎龄越小,ROP发生率越高;ROP早期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或冷冻可以阻止病变发展,使患儿有一个相对良好的视力预后[1-3],但ROP晚期合并视网膜脱离后的治疗效果差且费用高[4,5].所以早期预防和治疗ROP至关重要,但是,目前我国尚缺乏大规模的ROP流行病学研究.我们对2006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0日在广东省6家三级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出生体重<2000 g的早产儿进行了调查,分析ROP的发生率以及不同出生体重、胎龄ROP发生率及严重情况,以期为ROP的防治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发生在早产儿的眼部疾病,是小儿致盲的主要原因。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们对158例胎龄≤34周和(或)体重≤2000g的早产儿从出生后第4~6周开始进行了散瞳眼底检查,并对发现的ROP患儿进行了为期12~30周的随访,对其转归过程进行了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RetCam数字视网膜照相机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未成熟的视网膜血管异常发育和增生导致的病变,是引起早产儿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低孕周和低出生体重的早产儿开展筛查,能早期发现和治疗ROP,减少致盲.传统的筛查方法是使用双目间接检眼镜,需要一定的检查经验,结果不易准确记录.RetCam数字视网膜照相机(简称RetCam)可观察并记录婴幼儿视网膜图像,近年来在ROP筛查中得到了一定应用.为了解RetCam在ROP筛查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我们将它与双目间接检眼镜检查结果和安全性进行了比较,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也无有效的根治办法,因此建立筛查制度进行合理筛查、早期干预,对降低ROP的发生率及致盲率有重要意义[1].目前ROP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多是针对出生体重<1500 g,甚至是出生体重<1250 g的早产儿.有发展中国家的ROP筛查指南评估结果显示,一些比较"成熟"的婴儿错过筛查,而且出生体重>1500 g的新生儿可能患有一些疾病,经历与极低出生体重儿不同的医疗措施[2].所以,我们对一组1500~1999 g早产儿的ROP筛查及治疗情况进行了回顾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开展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筛查工作,强调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早期干预。方法对住院85名出生体重低于或等于2500g,胎龄少于或等于32w的早产儿或患有全身疾病的早产儿进行常规的眼部检查。对于发生ROP的患儿,每2w复查眼底,直至视网膜正常血管化或ROP发生退行性改变;如发现ROP阀值病变的患儿,则立即行激光光凝治疗。结果85名早产儿发现有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者14例,占16.44%,其中ROPⅠ期8例,Ⅱ期3例,Ⅱ期+3例。本组资料中,出现ROP的早产儿均为出生体重≤2000g,高浓度氧疗(〉40%)持续5d以上。发现早产儿出现ROP,经过调整氧疗的浓度及氧疗的时间,从而控制了ROP病情的发展恶化。结论严格把握ROP的筛查标准,控制氧疗的浓度和治疗时间,是防治ROP的关键所在。ROP的筛查工作依靠儿科医师与眼科医师的密切配合,针对ROP的危险因素进行早期干预,才能有效地控制ROP的发生、发展,防止ROP的致盲。  相似文献   

15.
我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特点和筛查指南   总被引:50,自引:18,他引:32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ROP)是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发生的一种视网膜血管增生性病变 ,是世界发达国家儿童失明的首位原因。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围产医学也有了极大的发展 ,各种生命支持系统的改进 ,早产儿存活率不断提高。伴随早产儿存活率的提高 ,ROP的发生率也随之上升 ,由此造成的儿童盲目越来越多。对早产儿进行眼底检查 ,发现阈值病变并及时治疗 ,可以有效地降低 ROP的致盲率。1 ROP的流行病学特点我国大陆目前尚缺乏以人群为基础的 ROP发病率的流行病学资料。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 ,80年代 ,在欧美国家的早产儿当中 ,ROP的…  相似文献   

16.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新生儿致盲性眼病, 早期筛查和定期随访可以预防该病导致严重视功能损害, 被世界卫生组织归类为新生儿可避免盲的防治目标。自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发《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以来,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积极推动ROP的筛查和治疗, 于2014年更新了《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南》。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 我国5期ROP病变基本消失。为了合理掌握ROP分类标准及药物治疗的适应证,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底病专委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通过认真、全面、充分讨论达成共识性意见, 参考国际标准术语更新了我国ROP的分类和新名词术语的中文译名, 并补充制定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适应证的标准, 以供临床医师在临床实践中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17.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ROP)是20世纪中期西方发达国家儿童致盲的首位原因。近几年,ROP在中等收入国家有上升趋势。如在泰国和菲律宾的乡村,ROP并未见报告,但在有早产儿救治机构的城市,ROP则是引起15%儿童盲的重要原因。随着我国新生儿重症监护水平的提高,低出生体重的早产儿存活率不断上升,随之ROP的发生率亦有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8.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发生于早产儿的未成熟视网膜血管的异常增生性疾病,是目前婴幼儿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无论是否接受治疗,ROP患儿发生屈光不正(尤其是近视和散光)的概率均较高,发生屈光不正性弱视、斜视等视觉异常的危险性高,这为临床上ROP的治疗及屈光不正的矫正提出了挑战。然而,目前ROP患儿屈光不正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文旨在对目前提出的相关机制进行综述,从而为临床上优化ROP屈光不正的矫治方式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白贤明  朱丹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7):1176-1178
目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儿童致盲的重要原因,约占儿童致盲原因的6%~18%。防治ROP以改善早产儿的生存质量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因此,建立合适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已成为探讨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发生机制并评估其药物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本文对用各种模型模拟ROP的发生过程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已成为世界范围内首位儿童性致盲眼病,筛查出有致盲危险的严重ROP患儿并及时处置是ROP防治的重点。然而,大约有70%以上的患儿病变会自然退行,无需治疗。全面深入了解ROP自然退行的特征,有助于加深对其自然病程的了解,并为制定ROP筛查和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本文旨在对ROP自然退行的流行病学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