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腮腺基底细胞腺瘤(BCA)的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腮腺BCA病例的CT资料,对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数目、CT平扫和双期增强特征进行分析,并与同期搜集的31例腮腺多形性腺瘤和19例腮腺腺淋巴瘤进行比较。结果:9例BCA均为单发病灶,6例位于腮腺浅叶,3例病灶跨浅叶及深叶。病灶均边缘清楚,4例肿瘤内见囊变,其中3例囊变区≥50%,1例瘤体边缘见弧形钙化。所有病例增强双期均显著强化,动脉期BCA增强幅度高于多形性腺瘤,静脉期BCA增强幅度高于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腮腺BCA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特点有助于作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T对良恶性嗜铬细胞瘤(PHEO)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64例PHEO的CT特征,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4例中,良性48例,非良性(恶性、潜在恶性)16例。当肿瘤直径6.5 cm、形态不规则或分叶、边界模糊、强化不明显时,恶性可能性大,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性别、年龄、肿瘤位置、囊实性、钙化情况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HEO直径、形态、边界及强化程度在其良恶性鉴别诊断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嗜铬细胞瘤的MS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罗小平  赵余祥  陈奕奕   《放射学实践》2010,25(5):537-539
目的:探讨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经病理证实的嗜铬细胞瘤CT表现,并与肾上腺腺瘤、肾上腺腺癌病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嗜铬细胞瘤多单侧发病,瘤体常较大,边界清楚,瘤体密度不均匀,其内可见坏死和囊变;增强扫描后瘤体实质部分或囊壁持续明显强化。恶性嗜铬细胞瘤CT表现为瘤体较大,边缘呈分叶状,常包埋临近大血管,浸润临近器官,局部有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结论: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虽与某些肿瘤有一定重叠,但结合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多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9例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临床和CT检查资料。结果:9例均为单发肿瘤,位于腮腺浅叶,紧邻包膜下。CT平扫肿瘤呈类圆形7例,长椭圆形伴浅分叶2例,边缘清晰,直径多<3cm,4例肿瘤内见囊变;CT增强扫描实质部分动脉期呈显著强化,静脉期强化程度接近或稍低于动脉期,密度相对较均匀。结论: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其临床特点有助于其术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对腮腺肿块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提高术前定性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2例原发性腮腺肿块性病变,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其中39例行CT增强扫描,将CT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35例良性肿瘤CT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肿块22例,浅分叶13例,多形性腺瘤病灶内密度较均匀,腺淋巴瘤(6/9)易出现囊性变;14例恶性肿瘤CT表现为分叶状或不规则肿块影,边界毛糙模糊,其内密度欠均匀,发生坏死囊变(7/14),与邻近咬肌及胸锁乳突肌分界欠清楚(8/14);3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CT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腮腺浅叶弥漫性增大,并颌下和颈部淋巴结大。CT均能对52例腮腺肿瘤准确定位,多数病变CT能准确定性,但对低度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囊变淋巴瘤与淋巴上皮癌,深叶嗜酸性腺瘤与恶性肿瘤难以鉴别。结论:肿块的形态、边缘、内部低密度灶分布以及与邻近咬肌及胸锁乳突肌分界情况是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重要鉴别点,CT对大多数腮腺良、恶性肿瘤能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特点,提高对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 T影像特点,包括数目、部位、大小、边缘、形态、密度、强化特征。12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10例,年龄26~78岁,中位年龄53岁。结果12例患者均为单发肿瘤,10例位于腮腺浅叶,2例累及腮腺深叶及浅叶,肿瘤最长径平均为2.3cm。5例为类圆形,7例为长椭圆形,其中3例有浅分叶。所有病例边缘均光滑清楚。12例中有3例病灶呈实性并有明显强化,9例病灶可见囊变,其中囊变均匀者3例,囊变不均匀者6例,增强扫描后肿瘤实性部分均呈明显强化,CT值平均增加58.2HU。结论腮腺基底细胞腺瘤是一种相对少见的腮腺良性肿瘤,好发于中老年女性,CT表现为腮腺浅叶内边界清晰、边缘光整的实性或囊实性病灶,并且实性成分明显强化,最终确诊需依靠病理学。  相似文献   

7.
中枢神经细胞瘤的CT、MRI影像特点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中枢神经细胞瘤(CNC)的CT与MRI影像特点,以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细胞瘤17例,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21~41岁,平均29.6岁.17例行MRI检查,7例同时行CT检查.结果 本组病例中肿瘤均位于侧脑室透明隔,靠近Monro孔处,在CT上呈等或稍高密度;MRI 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矢状位和冠状位T1WI及增强扫描图像上,9例可见由胼胝体和侧脑室顶呈网状或丝条状垂向下的瘤组织,轴位7例见呈牵拉样的条索状瘤体侵犯一侧或两侧脑室侧壁.所有肿瘤均伴大小不等的囊变,部分可见钙化、出血及血管流空影像.增强扫描肿瘤多呈较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 中枢神经细胞瘤在CT、MRI影像上有一定特征性,合理应用其影像学的特征性表现,有助于中枢神经细胞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良恶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良恶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66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结果本组66例共73枚病灶中,位于右侧肾上腺23例,左侧肾上腺36例,双侧肾上腺7例共14枚。良性嗜铬细胞瘤57例共64枚,平均直径4.3cm,其中圆形或卵圆形52枚,形态不规则12枚,瘤体内坏死54枚,无坏死10枚,瘤体内钙化3枚。恶性嗜铬细胞瘤9例共9枚,平均直径7.6cm,形态呈圆形或卵圆形4枚,不规则形5枚,9枚瘤体均发生坏死及包膜浸润,瘤体内钙化1枚,5例周围淋巴结转移,1例肺部转移,1例肾脏浸润。増强后66例瘤体实质成分明显强化,部分延迟扫描进一步强化。结论肾上腺区瘤体的大小、形态、坏死、周围浸润及转移、强化方式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良恶性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卵巢恶性肿瘤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卵巢恶性肿瘤的CT表现,并分析CT诊断的准确性。结果:25例共33个肿块,>5 cm 28个(84.8%)。肿瘤多为囊实性肿块,囊壁及间隔厚薄不均,19个囊腔内外可见壁结节;增强扫描明显强化17例(68.0%),中度强化6例(24.0%),轻度强化2例(8.0%),壁结节和实性灶增强扫描显示更清晰。肿瘤内出血1例,钙化2例,病灶侵犯周围脏器10例,腹膜种植11例,腹盆腔积液13例;25例中23例定性诊断正确,准确率为92.0%。结论:CT检查可明确卵巢肿瘤的位置、判断肿瘤性质及是否侵犯周围组织,对鉴别肿瘤的良恶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表现,探讨其CT征象.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后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部位、数目、大小、形态、边界、密度及强化特征.结果 10例共12个病灶,9例单发,1例单侧3个病灶.病灶位于浅叶者10个,2个病灶跨深浅两叶.病灶最大径均<3 cm,其中<1 cm者4个,1~2 cm者5个,>2 cm者3个.所有的病灶边界均清楚;病灶边缘光整者11个,不光整者1个.病灶内密度均匀者3个,其中2个见于<1 cm的病灶;病灶中央囊变者共9个,其中5个病灶囊变区>50%.增强后所有病灶均明显强化,强化幅度≥40 HU.结论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具有某些较为特征性的CT表现.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腮腺腺淋巴瘤与多形性腺瘤的CT影像学表现,探讨腮腺腺淋巴瘤与多形性腺瘤的双期增强CT表现及其鉴别价值。方法回顾本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6例腮腺腺淋巴瘤(A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CT影像学表现,并与同期23例腮腺多形性腺瘤(B组)患者比较。结果 A组腮腺腺淋巴瘤:多发于50岁以上男性,多位于腮腺后下象限,边界清楚光整,呈均匀稍高密度或伴囊变坏死低密度,增强扫描多呈"快进快出"表现;B组多形性腺瘤:多发于中年,多位于腮腺非后下象限,边界清楚光整,呈均匀稍高密度或伴囊变坏死及钙化,增强扫描呈缓慢渐进性强化。A、B两组患者在病灶部位、分叶状病灶所占比例、增强扫描后CT值上升平均值比较,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病灶大小、密度对比,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腮腺腺淋巴瘤与多形性腺瘤的双期增强CT表现具有特征性,对两者的鉴别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临床特点及CT、MRI影像特征.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7例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MRI影像特点,37例术前均行CT和MR平扫+增强扫描,对患者性别、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发病部位,以及肿块大小、数目、CT密度、MRI信号强度及强化方式等进行分析.结果 中老年女性多见,多表现为腮腺无痛性肿块.37例病变均位于腮腺浅叶.CT和MRI平扫示肿瘤呈类圆形,无分叶,边缘光滑肿瘤.病变较小,直径为7~30mm;密度、信号欠均匀,21例(56.8%)发生囊变.CT和MRI增强扫描示37例有较显著强化.结论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具有体积小、易囊变、强化显著等影像学特征,结合临床特点对于肿瘤的定性诊断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对腮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活检病理证实的80例腮腺病变的影像学表现。结果:腮腺区良性病变70例,恶性病变10例。CT扫描良性病变常表现为形态规则,边界清晰,以混合瘤(20/70)居多,其次为腺淋巴瘤(16/70);恶性肿瘤中以黏液表皮样癌多见(4/10),表现为边界不清晰肿块影,3例腺泡细胞癌均表现为边界清晰肿块。结论:CT扫描对腮腺常见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CT增强检查对于肿瘤的定性有更大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Warthin瘤)的CT及MRI表现,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腮腺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12例行CT平扫,其中10例行增强扫描;2例行MRI平扫,其中1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14例共22个病灶,单侧多发3例,单侧单发9例,双侧单发2例且其中1例为术后14年对侧再发。16个(72.7%)病灶或病灶主体位于腮腺浅叶后下极,长径0.8~5.0cm,平均长径(2.3±1.3)cm,病灶呈圆形或卵圆形;19个(86.4%)病灶边缘光整,3例单发病灶边缘模糊,手术证实合并感染。12例(共18个病灶)CT平扫14个(77.8%)病灶密度均匀,4个(22.2%)病灶密度不均匀;10例(共15个病灶)增强扫描7个(46.7%)病灶呈明显强化,5个(33.3%)病灶呈中度强化,3个(20%)病灶呈轻度强化。3个病灶可见边缘线样强化。MRI上肿瘤呈均匀或不均匀信号,T1WI呈低信号,T2WI呈中等或高信号;平扫包膜呈环状低信号,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结论中老年男性,病灶位于腮腺后下极,边缘清晰,明显强化,特别是双侧或多发病灶,并有吸烟史者,应首先考虑腮腺腺淋巴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初步探讨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MR特征,提高对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MR影像特点,包括数目、部位、大小、形态、边缘、信号特点、强化特征以及颈部间隙淋巴结情况.结果 男性3例(75%),女性1例(25%),平均年龄47岁(37~55岁).4例均为单发肿瘤,其中左侧1例,右侧3例.除1例累及腮腺深叶及浅叶外,其余肿瘤均位于腮腺浅叶.肿瘤平均大小约为1.98 cm×1.48cm.1例肿瘤呈哑铃形,3例肿瘤呈类圆形.肿瘤轮廓清晰,并有包膜形成.以腮腺为标准:2例肿瘤信号均匀,T1WI呈低信号,化学位移选择饱和法(CHESS)脂肪抑制T2WI呈高信号,FSE T2WI呈低信号.1例肿瘤T1WI及T2WI均呈高低混杂信号,内有血肿信号.1例肿瘤T1WI呈低信号,脂肪抑制T2WI呈略高信号,FSE T2WI呈略低信号,周围可见小裂隙样囊变.增强扫描,所有肿瘤实质成分明显强化.1例肿瘤同侧颈血管间隙多个淋巴结肿大,但信号均匀.结论 中老年患者腮腺浅叶内单侧单发轮廓清晰,边缘光整病变,实性或囊实性伴有出血,显示低信号包膜,并且实性成分明显强化,提示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CT及MRI对腮腺腺淋巴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5例腮腺腺淋巴瘤的CT和MRI 的表现.其中男32 例,女3例.年龄19~82岁,平均55岁,50岁以上28例(66.7%).有吸烟史30例(85.8%).平均病程17个月.结果 CT及MRI表现:共发现55个肿瘤(其中单侧单发25 例,单侧多发5例,双侧多发5例),大部分(45/55,81.8%)肿瘤位于腮腺后下方.在CT/MRI上,肿瘤呈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软组织肿块,边缘光整,密度/信号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后表现为早期轻中度强化.结论 腮腺腺淋巴瘤有一定的临床和影像特点,术前CT 和/或MRI检查,有利于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 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腮腺Warthin瘤CT、MRI影像学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腮腺Warthin瘤,其中CT检查8例,MRI检查9例,所有病例均做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影像学表现中病灶数目、大小、形态、密度或信号改变,并与病理学对照。结果:17例病人中,男性16例,女性1例,年龄47~76岁,平均66岁,单侧病灶15例,双侧病灶2例,病理学上见25个病灶,影像学上诊断24个病灶,CT误诊1个直径0.5cm的病灶为小淋巴结。病灶大小:最大径0.5~5.6cm,平均直径2.7cm,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融合块,边界清楚,密度或信号均匀或不均;25个病灶中,21个病灶增强CT可见囊性低密度(11个)和增强MRI呈液性信号区(10个),病理学上可见黏液变性或坏死灶。增强CT显示12个病灶实质区强化CT值平均上升35Hu,增强MRI显示10个病灶呈中度不均匀强化。结论:CT、MRI所见腮腺肿块主要表现为多灶性囊、实混合性病变,呈不均匀中度强化,结合病人年龄、性别和病变影像特点,有助于Warthin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及双期扫描强化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组织学证实的19例共33个病灶腮腺腺淋巴瘤的CT平扫及增强影像学特征,影像学分析包括病灶数目、部位、形态、大小、密度及强化特点.19例均为男性,50岁以上者17例(89.5%).结果 19例患者23侧发病,共33个病灶,其中病灶位于浅叶27个(81.82%),深浅叶同时受累6个; 27个(81.82%)病灶边界清楚,密度均匀19个,14个病灶内有多发小低密度影;增强后明显强化29个,CT值上升平均为60.3 HU;12例行双期扫描者中,10例表现为动脉期快速明显强化.结论 MS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有助于腮腺腺淋巴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技术对腮腺肿块定性诊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经术后病理证实的47例患者共50个腮腺肿块,其中良性肿瘤25例(27个肿块),恶性肿瘤8例(8个肿块),炎症肿块14例(15个肿块)。术前均行CT灌注检查,观察并比较不同性质腮腺肿块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增强峰值(PH)、达峰时间(TTP)及时间-密度曲线(TDC)。结果腮腺良性肿瘤(不包括腺淋巴瘤)的CT灌注参数BF、BV、PH较恶性肿瘤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TP较恶性肿瘤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TT及PS较恶性肿瘤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炎性肿块BV较恶性肿瘤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TP较恶性肿瘤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腺淋巴瘤与其他良性肿瘤、恶性肿瘤的TDC形态有显著差异。结论 CT灌注检查对腮腺肿块的定性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