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7,(3)
患者女,70岁。颈部、胸部红斑伴疼痛4年。皮肤科情况:颈部及胸前V区见数个约钱币大小红斑、瘀斑,压之不退色,周围可见毛细血管扩张。皮损组织病理示:镜下未见表皮;真皮浅层可见胶原嗜碱性变,血管周围未见明显炎细胞浸润,有较多红细胞外溢。自身红细胞激发试验阳性。临床结合病理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为自身红细胞致敏综合征。 相似文献
2.
白癜风的确切发病机制目前仍未明确.既往对其发病机制的解释主要有以下三个学说:(1)神经化学学说,认为神经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或其它神经介质可破坏黑素细胞或抑制黑素的产生.这可解释皮损呈节段分布且皮损处出汗异常;(2)自身细胞毒学说,黑素合成过程中形成的中间产物或代谢物,如酪氨酸、多巴、酚类等对黑素细胞本身有损伤作用;(3)自身免疫学说,近年来,随着免疫学的发展及实验手段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该病的发生与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有关,现就此简要综述如下.目前认为白癜风的发病与免疫有关的主 相似文献
3.
4.
5.
李桂明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1979,(2)
自身红细胞致敏是一种少见的疾病。作者报告一例如下: 患者系22岁已离婚的白人妇女。分娩前有癔病性性格。分娩后两天,下肢出现出血性损害,接着在上肢和背部也出现少许类似的损害。损害发生前局部有疼痛及红斑。检查血液和有关方面试验,其结果都在正常范围之内。用0.1毫升患者的静脉血注入到患者前臂无皮疹处,10分钟内发生红斑,数小时内注射部位出现了典型的瘀斑性损害。注射生理盐水没有反应。在背部的皮内注射静脉血也没有反应。瘀斑损害活组织检查仅有水肿和间质性出血。此外,还有多系统主诉,如反复性的尿潴留、阴道出 相似文献
6.
7.
DNA甲基化是一种重要的不改变DNA序列,但可影响基因表达水平并遗传的表观遗传学事件.随着DNA甲基化检测方法的日趋完善,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DNA异常甲基化与炎症性皮肤病相关.有研究证实或提示,DNA异常甲基化可能与多种炎症性皮肤疾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如银屑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特应性皮炎、系统性硬皮病,其他尚包括雄激素性脱发、慢性湿疹和天疱疮等,但研究并不能清楚地解释异常的甲基化模式如何在疾病中发挥具体的生物学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可对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对肿瘤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除了基因突变之外,表观遗传改变也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肿瘤表观遗传的改变以DNA的异常甲基化为主,其主要的机制是由肿瘤抑制基因启动子超甲基化引起基因沉默。DNA的异常甲基化几乎存在于任何类型的人类肿瘤中,包括皮肤恶性肿瘤。现对DNA甲基化、DNA甲基化与肿瘤、DNA甲基化在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黑色素瘤和皮肤淋巴瘤等皮肤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10.
郑捷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1989,15(3):136-140
近几年来自然杀伤细胞(NK)已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它在免疫功能有改变的皮肤疾病中的表现和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一、NK 的生物学特征和功能NK 为一具有自发性细胞毒的淋巴细胞亚群。它不受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的限制,其活化无需抗原预先致敏,无吞噬及粘附能力。它在形态、膜表面标志和功能诸方面均有异于单核-臣噬细胞及T 淋巴细胞(见附表)。NK 能直接杀伤(溶解)不同种类的靶细胞,能产生多种白细胞介素及干扰素,由此来发挥生物学效应。NK 参与体内的免 相似文献
11.
12.
皮肤病免疫学进展(三)皮肤病相关自身抗体张学军,翁孟武皮肤自身免疫病的特征之一是循环中存在与某一特定组织或细胞成分起反应的自身抗体,这些自身抗体与皮肤病发生机理、临床特点和诊断有密切联系。1抗核抗体(ANA)ANA是抗各种细胞核成分抗体的总称,结缔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抗着丝点抗体(ACA)阳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皮肤科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CA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分为ACA阳性组和ACA阴性组,比较两组性别、年龄、临床诊断、抗核抗体谱、免疫学指标、临床表现等。结果:共分析ACA阳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53例,ACA阴性患者31例。ACA阳性组平均年龄(59.85±11.79)岁高于ACA阴性组(49.06±16.60)岁(P<0.05);ACA阳性组高滴度(≥1∶1000)、抗CENP-B抗体、抗AMA-M2抗体阳性占比分别为98.11%、94.34%和22.64%,高于ACA阴性组的77.42%、6.45%和6.45%(Ps<0.05);ACA阳性组血清IgG水平(11.22±5.36)g/L低于ACA阴性组(P<0.05);ACA阳性患者雷诺现象(43.40%)、心血管受累(33.96%)发生率高于ACA阴性组(P<0.05)。结论:ACA阳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具有发病年龄晚、ACA检出滴度高,易出现雷诺现象、心血管受累,抗AMA-M2、CENP-B抗体检出率高、血清IgG降低的特征,ACA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致病机制值得更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7,(12)
目的探讨受到微弱损伤的皮肤致敏后,发生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几率及对皮肤的影响。方法采用十二烷基磺酸钠敷贴,胶带粘贴及紫外线照射三种方式对皮肤进行微弱损伤并用芳香混合物Ⅰ致敏,通过临床评估,非创仪器Tewameter~TM210,Corneometer~CM820,Chromameter~CR400和实验室检查评价皮肤表面状况,检测皮肤经表皮失水率、含水量、颜色和炎症及致敏情况。结果进行微弱损伤后,临床评估为0分,但十二烷基磺酸钠和胶带粘贴部位经表皮失水率显著高于微损伤前,十二烷基磺酸钠部位含水量显著低于微损伤前(P0.05)。致敏后,十二烷基磺酸钠和胶带粘贴部位的临床评分、经表皮失水率和a~*值均比未受过微损伤的致敏部位显著升高(P0.05);IL-1α和IL-12的含量较致敏前显著升高(P0.05)。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及早发现皮肤屏障受到的微弱损伤,能及时阻断无临床症状的皮肤向临床疾病方向发展,预防接触性皮炎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16.
袁昌衡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1982,(3)
Clark(1977)曾指出,减少羊毛脂的天然游离醇含量并除去其中残存的任何去污剂之后,则对原来的羊毛脂致敏的患者,斑试阳性反应减少97%,对含30%羊毛醇的凡士林起反应的患者,几乎可减少99%。对这一发现,作者作了进一步的试验,以便找出游离醇和去污剂含量的实用限度,确保羊毛脂对患者没有或几乎没有变应原性。作者用标准的医用羊毛脂(无水羊毛脂)按 Cla-rk 等的方法3和方法4,除去其中的游离醇和去污剂残留物。在精制羊毛脂中,分别加入5%、10%、20%和30%(重量)羊毛醇。又在含10%的羊毛醇的羊毛脂中,分别加入0.05%、0.15%和0.30%(重量)的非离子型去污剂(noniodet SH100)。共制得9份标本。用双盲法在三所医院分别作斑试,并设对照组,用 相似文献
17.
季拜华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1978,(4)
羊毛脂原发性特异性变态反应的发生率较低,但在异常易感的患者中,如患湿疹性疾病,尤其是下肢溃疡者,其发生率可能高得多。作者假设羊毛脂的变应原可能不是大部已酯化的总醇(总醇=游离脂肪醇十酯化的醇)的含量,而是含量相当少的游离脂肪醇。为了验证此假设,作者在两个医院对75名有羊毛脂过敏史的患者进行了斑试。试验标本包括原始的羊毛脂、去除了游离脂肪醇的羊毛脂、去除了清洁剂的羊毛脂、以及同时去除了游离脂肪醇及清洁剂的羊毛脂等。 相似文献
18.
19.
赵西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1993,(3)
作者复习了1971~1991年的167篇英、法、西文的文献,广泛地综述评论了麻风的免疫学问题,并归纳出如下的结论:麻风菌的致病性很低,麻风的症状和体征差不多完全是起于病人的免疫反应和炎症;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