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乙肝感染产妇与新生儿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了解本市乙肝血清标志物(HBV-M)阳性产妇与其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状况,为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本院336例HBV-M阳性(除单项抗-HBs阳性)产妇及其新生儿,根据传染性强弱将产妇模式分为3组,比较各模式组对新生儿HBV-M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①产妇与新生儿HBV-M模式类型有差别,新生儿出现了临床上少见抗-HBs、HBeAg、抗-HBc圴阳性和HBeAg、抗-HBc圴阳性模式。②HBsAg阳性产妇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为10.2%,其HBV-M阳性率(除单项抗-HBs阳性外)为97.3%,其中HBsAg、HBeAg、抗-HBc均阳性(大三阳)产妇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达35.0%(14/40),HBV-M阳性率92.5%(37/40),且以HBeAg阳性为主。③HBsAg和HBeAg均阴性产妇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为0.5%,HBV-M阳性率为88.4%,并以产妇相同模式出现最多。[结论]本市HBsAg阳性特别是伴有HBeAg阳性产妇发生HBV宫内感染率较高,为高危因素,而HBsAg阴性产妇的新生儿HBV-M阳性率也较高,对HBV宫内传播的风险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2.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对新生儿发育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新生儿体格发育状况,研究发生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对新生儿发育的影响。方法按标准方法测量新生儿的体重、身高、头围和胸围。214名新生儿中,将新生儿是否发生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分为宫内感染组和未感染组,采用Z值法评价新生儿的发育状况。结果214名新生儿中有3例(1.40%)新生儿的胎龄别身长Z得分〈-2,为发育迟缓。宫内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新生儿的体重Z得分(t=0.21,P:0.832)、身长Z得分(t=1.60,P=0.122)、头围Z得分(t=1.03,P=0.311)和胸围Z得分(t=-0.89.P=0.372)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婴的头围Z得分(t=2.15,P=0.034)、胸围Z得分(t=2.37,P=0.019)明显高于女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214名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分娩的新生儿发育状况较好。未发现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对新生儿发育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4.
目的了解妊娠妇女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为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妊娠妇女血清HBV标志物。结果 2 022例妊娠妇女中检出HBsAg阳性104例,阳性率为5.14%;其中HBeAg阳性34例,占32.69%。76例母亲HBsAg阳性的新生儿,经母婴阻断全程免疫后,HBsAg阳性3例。结论通过检测妊娠妇女HBV指标并进行干预,能有效降低新生儿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构建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性复制子表达载体,建立HBV体外复制细胞模型,分析其复制特性及对抗病毒药物的敏感性。方法 以质粒pHBV-dimer为模板,采用PCR结合限制性酶切的方法分步将1.3拷贝HBV基因组克隆到pCR2.1载体。将构建的pHBV1.3质粒转染Huh7细胞,ELISA检测不同时间HBsAg、HBeAg的表达,Southern Blot和Northern Blot分析HBV复制中间体、转录物。并利用该细胞模型进行阿德福韦抗病毒研究。结果 成功构建了HBV感染性复制子表达质粒,该质粒上HBV基因能在Huh7细胞中进行有效复制、转录和表达,并能在体外短期传代12 d。阿德福韦能体外抑制该HBV复制子的复制,抑制程度依赖于药物浓度。结论 新构建的HBV感染性复制子表达载体可介导高水平病毒复制,可用于HBV复制机制和抗病毒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HBV感染孕妇其肝功能情况对新生儿HBV感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孕妇,其分娩前肝功能情况与新生几感染HBV的关系.[方法]67例慢性乙型肝炎的孕妇与1373例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孕妇,其新生儿出生后2 h内静脉取血,进行血中乙肝病毒标志物含量的比较.[结果]HBV感染合并妊娠,其分娩时肝功能异常与肝功能正常孕妇所生新生儿在宫内从母体获得的HBV标志物无差异.[结论]新生儿从母体获得的HBV标志物与母亲肝功能无关. 相似文献
7.
8.
乙型肝炎病毒核酸探针压电晶体传感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核酸探针压电晶体传感器,即由特异的单链DNA片断与压电晶体镀膜电板交联固定制成探针,并与标本中待测的变性DNA杂交成双链,杂交前后DNA量的变化,可通过压电晶体振荡频率的改变判定。从含pBR322-HBVDNA的大肠杆菌HB101中提取纯化重组质粒DNA,制成乙型肝炎病毒核酸探针压电晶体传感器,检测12例乙型肝炎感染者血清标本,结果显示5例阳性,与PCR检测结果一致,提示其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与敏感性,并且更快速、简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发生病毒变异(YMDD)的相关因素及对策。[方法]对发现的59例HBV变异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访3~6个月,定期观察肝功能和病毒指标。[结果]59例HBV发生YMDD变异的肝炎患者中,55例使用过拉米夫定,1例使用阿德福维酯,3例未使用过任何抗病毒药物;出现病毒变异的患者中病情稳定6例,变异后病情变化者53例,经个体化积极治疗后,预后良好。[结论]HBV发生变异主要与使用拉米夫定有关,但存在自然变异,因此使用拉米夫定一定要掌握适应症,在抗病毒治疗前应检测变异株,指导选择抗病毒药物,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2004年隆安县农村居民的乙型肝炎病毒(HSV)感染现况.[方法]以分层抽样方法对广西隆安县12个乡镇108个自然村30~55岁农村居民进行调查,抽取静脉血,及时分离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USA法)检测HBsAg,用赖氏法检测受试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结果]调查人群HBsAg阳性率为14.5l%.ALT异常率为7.05%,HBsAg阳性且ALT异常率为2.87%.男性HBsAg阳性率和/或ALT异常率(16.66%、9.18%、3.61%)均明显高于女性(12.60%、5.16%、2.21%) (均P<0.05),各年龄组HBsAg阳性率、ALT异常率、HBsAg阳性且ALT异常率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1).HBsAg阳性率随年龄增长下降(P<0.01).HBsAg阳性人群ALT异常率(19.77%)高于HBsAg阴性人群(4.89%) (P<0.01). [结论]广西隆安县仍是乙型肝炎高发区,应切实做好肝病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1.
阻断乙肝母婴传播对防止HBV慢性携带具有实际意义。现行的新生儿免疫治疗与妊娠期免疫治疗有肯定的阻断作用。由于HBV宫内感染或病毒变异可致免疫治疗失败 ,需进一步研究宫内感染的机制及病毒变异株。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通过宫内跨胎盘传播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HBV母婴传播提供依据。[方法]选择上海市宝山区154名HBsAg阳性产妇和297名HBsAg阴性产妇分别开展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并采集母亲外周血和新生儿脐带血来检测乙肝血清学指标及HBV DNA滴度。新生儿脐带血HBsAg阳性与HBV DNA阳性者定义为HBV跨胎盘传播。[结果]HBsAg阳性产妇所生新生儿脐带血HBV阳性率为8.4%。HBsAg和HBeAg双阳性产妇的新生儿HBV阳性率高于HBsAg单阳性产妇的新生儿HBV阳性率(20.0%比3.7%,P<0.05),相对危险度(RR)为5.41。随着母亲外周血HBV DNA水平的提高,跨胎盘传播的发生率也逐步提高。[结论]HBeAg可经过胎盘屏障直接传递至脐带血,而HBsAg则受到一定程度的\ 相似文献
13.
分娩方式对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影响的Meta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综合评价不同分娩方式对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作用的影响。方法:对满足条件的7篇有关不同分娩方式对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剖宫产可以降低乙肝病毒的母婴垂直传播(Z=3.36,P=0.0008<0.05),合并OR=0.53,95%CI为0.37~0.77。结论:剖宫产可以降低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比较乙肝疫苗(Hep-B)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为制订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上海市宝山区6家综合性医院妇产科产前检查中检出的HBsAg阳性和HBsAg/HBeAg双阳性的本区户籍产妇85人,分为3组.其中观察Ⅰ组(22人)新生儿出生24 h内和15 d各接种1针HBIG;观察Ⅱ组孕产妇(37人)于28,32,36孕周各接种1针HBIG,婴儿出生24 h内和15 d各接种1针HBIG;对照组(26人)不接种HBIG.HBIG均为200 U/针.3个组的新生儿均按正常免疫程序于0,1,6个月时各接种1针10μg重组(酵母)Hep-B疫苗.1年后采集幼儿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HBsAg和抗-HBs.结果 观察Ⅰ组、Ⅱ组和对照组婴儿出生后12个月时,HBsAg阳性率分别为17.24%,2.70%和23.04%,抗-HBs阳性率分别为86.36%,97.30%和76.92%;观察Ⅱ组母婴传播阻断率和免疫保护率均高于观察Ⅰ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IG与重组(酵母)Hep-B疫苗联合应用免疫效果好,安全可行,且观察Ⅱ组的效果优于观察Ⅰ组. 相似文献
15.
HBV母婴传播是HBV传播的重要途径,而宫内传播又是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其危害大、治疗难,因此做好母婴传播的阻断,尤其宫内传播阻断,对控制HBV传播意义重大。此文就HBV母婴传播的阻断方法及疗效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评价外源性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对HBV母婴垂直传播的阻断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06年7月-2007年7月在我院产前检查和分娩的HBsAg阳性孕妇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知情同意原则,分为3组.A组:同意孕期及产后注射HBIG者75例;B组:同意产后注射HBIG者85例;C组:不同意或因经济原因无法注射HBIG者40例.凡新生儿HBV DNA阳性,即表示胎儿宫内感染HBV;婴儿出生后6个月HBV DNA阳性,亦表示垂直传播HBV.结果 孕28周时孕妇HBV标志物各指标检测结果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经过产前3次HBIG注射之后,HBsAg、HBeAg、抗-HBs阳性率与B组和C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3组孕妇在孕28周和产前血清中的HBV DNA阳性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产后乳汁中HBV DNA阳性率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新生儿和6个月婴儿HBV感染率A组相似文献
17.
宫内传播中乙型肝炎病毒前S/S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研究宫内传播中乙型肝炎病毒 (HBV)的前S/S基因结构 ,探讨HBV基因变异与宫内传播的关系。方法 根据新生儿发生HBV宫内感染与否 ,将其HBsAg阳性母亲分为宫内感染组和非宫内感染组 ,经PCR扩增HBV前S/S基因 2 848- 835位核苷酸序列 ,克隆、测序 ,比较 2组基因结构的差异。结果 全部HBV株序列都属于C基因亚型、adr亚型 ,宫内感染组中母婴序列的相似性达 99.2 %~ 1 0 0 .0 %。 2组患者在前S1区、前S2区和S区均有各自的突变位点 ,S区“a”决定簇表位几乎没有突变发生。非宫内感染组中nt2 90 9、nt399、nt2 93和nt483突变出现较多 ,而在宫内感染组尤其是新生儿的序列中出现较少。而且非宫内感染组前S2区 (P <0 .0 5)、S区 (P <0 .0 1 )和前S/S区 (P <0 .0 5)突变率也高于宫内感染组。结论 引起新生儿宫内感染的HBV前S/S基因异质性较低 ,提示前S/S区突变率低的HBV株可能容易引起新生儿的宫内感染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近年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措施的实施状况,为控制乙肝流行提供依据。方法:对武汉市江岸区2004年1月1日~2006年12月31日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进行筛选,采取入户调查或电话访谈的方式,对HBsAg阳性孕妇采取的产前和产后免疫阻断措施,分娩方式及喂养方式等情况进行调查。结果:158例HBsAg阳性孕妇采取的乙肝母婴传播阻断免疫方案有4种,其中孕妇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及婴儿出生后联合应用乙肝疫苗及乙肝免疫球蛋白有123例,占77.85%。158例婴儿中,有26例出生后只单纯接种乙肝疫苗而未联合注射HBIG。HBsAg阳性母亲有130例采取剖宫产分娩,其中因携带HBV行剖宫产占28.46%。82例婴儿为人工喂养,其中因母亲携带HBV行人工喂养占89.02%。结论:大多数HBsAg阳性孕妇采取了产前和产后联合免疫阻断措施,少部分婴儿出生后未注射HBIG,应进一步加强母亲为HB-sAg阳性的婴儿出生后联合免疫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掌握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探讨HBV相关抗体在胎儿体内产生的作用。方法用ELISA法筛选出HBsAg阳性孕妇及引产胎儿153例 ,HBsAg阴性孕妇及胎儿65例 ,共218例。然后用多聚酶链技术对孕妇 -引产胎儿HBV宫内感染进行检测。结果HBsAg阳性孕妇HBVDNA宫内感染率为53.59 %(82/153) ,HBsAg阴性孕妇静脉血中6.15%(4/65)检出HBVDNA阳性 ,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1) ;母亲血中HBsAg、HBeAg、抗 -HBc同时阳性其相应胎儿HBVDNA感染率为92.5%(74/80) ,46例抗 -HBs阳性的胎儿血有5例检出HBVDNA阳性。结论HBV宫内感染率较高 ,HBsAg阴性孕妇也可能发生HBV宫内感染 ,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