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评估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治疗后及病毒变异后血清中Th1型[γ干扰素(IFN-γ)]和Th2型[白细胞介素(IL)-10]细胞因子水平,探讨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病毒变异后的细胞因子动态变化。方法选取拉米夫定治疗而发生病毒变异及未变异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各20例,另选取2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检测患者血清IFN-γ、IL-10的水平。结果在治疗后6个月时,未变异组血清IFN-γ、IL-10水平与变异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病毒变异后,变异组IFN-γ水平均低于未变异组,IL-10水平则高于未变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出现变异后,机体细胞因子表达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疫苗治疗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后血清IL-2、IFN-γ、IL-4、IL-10的变化。方法乙肝疫苗冲击的树突状细胞(106),1次/月,共12次,用于36例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2、IL-4、IL-10及IFN-γ水平测定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比较治疗后应答组、未应答组患者血清中这些因子量的改变。结果应答组在树突状细胞疫苗治疗后IL-2、IFN-γ明显升高,而IL-4、IL-10降低不明显。结论树突状细胞疫苗治疗能够改善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Th1/Th2平衡和细胞免疫功能。树突状细胞疫苗有可能对人类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3.
余振东  吴波  彭雁忠  桂耀庭 《医药导报》2005,24(12):1118-1120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抗病毒疗效与Th细胞因子的变化关系。方法以慢性乙肝患者39例作为治疗组,采用拉米夫定联合IFN-α治疗,拉米夫定100 mg·d-1,po;IFN-α 5MU,隔日肌内注射。联合治疗1 a后检测患者外周血HBV-DNA及Th细胞因子IL-2、IFN-γ、IL-4、IL-10;以20例健康献血员作为正常对照组。并根据HBV DNA复制指标及HBeAg/HBeAb转换情况将治疗组分为有效组与无效组。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清IL-2、IFN-γ均值明显升高(P<0.05)、HBV-DNA含量均值明显下降(P<0.05);治疗有效组与无效组比较,血清IL-2、IFN-γ均值明显升高(P<0.05),IL-4、HBV-DNA含量均值明显下降(P<0.05)。结论拉米夫定联合IFN-α治疗慢性乙肝可显著抑制HBV-DNA复制;联合治疗后有效组免疫状态可由以Th2型为主向以Th1型为主转换。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拉米夫定耐药常见的模式及耐药后体内免疫环境的改变。方法应用PCR及基因测序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发生拉米夫定耐药患者血清HBVDNA多聚酶区基因变异模式,比较72例患者拉米夫定抗病毒6个月时及耐药后血清INF-γ、IL-2、IL-4因子水平与对照组细胞因子的水平差异。结果拉米夫定耐药4种主要的突变模式分别为:单位点rtM204I突变,占34.7%(25/72);rtL180M+rtM204V,占30.56%(22/72);rtL180M+rtM204I,占16.67%(12/72);rtV173L+rtV180M+rtM204V,占12.5%(9/72);抗病毒6个月时,未变异组与对照组IL-2(P=0.20)、IFN-γ(P=0.14)、IL-4(P=0.119)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耐药组HBVDNA发生病毒变异后,IL-2、IFN-γ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IL-4水平则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乙型肝炎应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耐药模式主要是rtM204I突变及rtL180M、rtV173L、rtM204V、rtM204I联合变异,发生耐药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免疫环境将从Th1优势应答转换为Th2优势应答。  相似文献   

5.
钟水清  楼克忻 《中国药业》2010,19(23):16-17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因子、HBV-DNA含量及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0例作为治疗组,给予拉米夫定100mg、每日1次,疗程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检测患者外周血Th1和Th2细胞因子、HBV-DNA含量及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并选择正常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外周血培养上清液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干扰素-γ(IFN-γ)水平明显下降,而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明显上升(P〈0.01);经拉米夫定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患者外周血培养上清PBMC中IFN-γ水平明显上升,而IL-4水平和HBV-DNA含量明显下降(P〈0.05或P〈0.01);患者经拉米夫定治疗6个月后,肝纤维化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存在Th1/Th2平衡失调,拉米夫定通过调节Th1/Th2细胞的平衡,可有效抑制HBV-DNA病毒的复制,降低患者血清中肝纤维化指标水平,进而达到清除细胞内病毒、防治肝纤维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苦参素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 方法 选择40例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予以苦参素胶囊300 mg,tid,po(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检测患者外周血HBV-DNA和白细胞介素(IL)-4﹑γ-干扰素(IFN-γ)含量的变化. 另取20例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组. 并根据HBV-DNA复制指标及HBeAg/HBeAb转换情况将治疗组分为治疗有效组与治疗无效组.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患者外周血培养上清单个核细胞(PBMC)中IL-4水平明显上升,而IFN-γ水平明显下降. 经过苦参素治疗6个月后,患者外周血培养上清PBMC中IL-4水平和HBV-DNA含量明显下降,而IFN-γ水平明显上升. 治疗有效组外周血培养上清PBMC中IFN-γ水平明显高于治疗无效组,而IL-4水平、HBV-DNA含量则明显低于治疗无效组. 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存在Th1/Th2平衡失调,而苦参素既能抑制HBV-DNA复制,又能调节Th1/Th2细胞因子比例平衡,使免疫反应由Th2型向Th1型逆转.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阿德福韦酯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HBV-DNA和Th1/Th2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方法 选择40例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治疗组,予阿德福韦酯10 mg口服,每日1次,连续服用12周,检测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患者外周血HBV-DNA和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含量的变化,并根据HBV-DNA复制指标及HBeAg/HBeAb转换情况将治疗组分为治疗有效组与治疗无效组.另选择3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外周血培养上清单个核细胞(PBMC)中IL-4水平明显上升,而IFN-γ水平明显下降(P均小于0.01).治疗12周后患者外周血培养上清PBMC中IL-4水平和HBV-DNA含量明显下降,而IFN-γ水平明显上升(P<0.05或P<0.01).治疗有效组外周血培养上清PBMC中IFN-γ水平明显高于治疗无效组,IL-4水平和HBV-DNA含量则明显低于治疗无效组(P均小于0.01).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存在Th1/Th2平衡失调.阿德福韦既能抑制HBV-DNA复制又能调节Th1/Th2细胞因子比例平衡,使免疫反应由Th2型向Th1型逆转.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4周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水平对远期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80例YMDD阴性的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男56例,女24例,接受拉米夫定100mg/d治疗。分别在治疗4、24和104周时,检测血清HBVDNA,HBV标志物和YMDD。根据血清HBVDNA水平,以4周和24周时HBVDNA<500拷贝/ml为界,将不同HBVDNA水平患者分Ⅰ组和Ⅱ组,104周后检测和分析2组HBVDNA转阴率、HBeAg血清转换率和YMDD变异率的差别。结果血清HBVDNA转阴率:Ⅰ组为89%,Ⅱ组为25%(χ2=11.79,P<0.01);HBeAg血清转换率:Ⅰ组为44%,Ⅱ组为12%(χ2=1.63,P>0.05);YMDD变异率:Ⅰ组为3%,Ⅱ组为38%(χ2=5.81,P<0.05)。结论拉米夫定治疗4周时HBVDNA下降到检测下限(500拷贝/ml)可预测104周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辨证施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丙氨酸转氨酶 (ALT)反跳后再联合拉米夫定的序贯治疗作用。方法 病例为慢性乙型肝炎伴有乙型肝炎病毒 (HBV) DNA阳性、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 (HBeAg)阳性及ALT≤ 1~ 2正常上限值 (ULN)。序贯治疗第 1步 :治疗组主方随证加减 ,对照组主方不变 ;序贯治疗第 2步 :对治疗中陆续复出ALT >2~ 5ULN反跳且为大三阳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BsAg)、HBeAg、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 (抗 HBc) ]及YMDD未变异者 ,随即在两组中联合拉米夫定继续观察。治疗组 2 3例 ,主方不变对照组 2 0例 ,拉米夫定对照组 2 3例 ,疗程 12个月。检测ALT、HBV DNA、HBe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 (抗 HBe)及YMDD变异情况。结果 治疗组血清转换率为 6 5 2 % ,明显高于主方不变对照组 35 % (P <0 0 5 )和拉米夫定对照组2 6 1% (P <0 0 1)。治疗组与主方不变对照组合计YMDD变异率 2 3% ,低于拉米夫定对照组 13 0 % (P <0 0 5 )。结论 辨证施治中ALT反跳后再联合拉米夫定的序贯治疗可提高免疫耐受突破发生后的HBeAg血清转换率。联合拉米夫定治疗可降低YMDD变异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治疗抗-HBe/HBV-DNA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 26例抗-HBe/HBV-DNA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治疗组,并以30例HBeAg/HBV-DNA阳性患者为对照,两组病例均接受拉米夫定治疗。结果 经12mo治疗后,治疗组患者HBV前C区1896位点变异株13例,变异株与野生株混合感染5例,6例单独野生株感染,HBV-DNA全部阴转,1例15mo后,发生YMDD变异后,又阴转,23例ALT复常(95.8%);对照组3例为混合感染,无变异株,27例阴转(90%),29例ALT复常(96.7%)。结论 拉米夫定治疗抗-HBe/HBV-DNA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儿Th1/Th2细胞免疫平衡变化及其机制。方法选择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患儿30名作为发作组,选择30名缓解期支气管哮喘患儿作为缓解组,选择30名健康小儿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静脉血Th1、Th2表达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三组患儿血清IL-4、IL-10、IFN-γ水平,比较各组患者Th1/Th2及血清IL-4、IL-10、IFN-γ表达变化水平。结果发作组静脉血Th1/Th2低于对照组及缓解组,血清IL-4、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及缓解组,IFN-γ水平低于对照组及缓解组。缓解组静脉血Th1/Th2低于对照组,血清IL-4、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IFN-γ水平低于对照组。结论支气管哮喘患儿存在Th1/Th2免疫失衡,其可能是小儿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胸腺五肽对尖锐湿疣患者Th1/Th2平衡和疗效的影响。方法 84例尖锐湿疣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2例。另选取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尖锐湿疣患者均采用二氧化碳激光局部电灼术,对照组加用膦甲酸钠40 mg·kg-1,每日2次,疗程15 d;治疗组加用胸腺五肽2 mg,每日1次,疗程3周。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2(IL-2)、IL-4、IL-10的浓度,治疗后6个月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尖锐湿疣患者的血清IFN-γ、IL-2水平降低,IL-4、IL-10水平升高(P<0.01)。治疗前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血清IFN-γ、IL-2、IL-4、IL-10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完成41例,治疗后血清IFN-γ、IL-2、IL-4、IL-10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完成39例,治疗后血清IFN-γ、IL-2水平升高,IL-4、IL-10水平降低(P<0.05或P<0.01)。治疗组治疗后血清IFN-γ、IL-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IL-4、IL-10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的复发率亦低于对照组(15%vs.37%,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胸腺五肽可能通过调节Th1/Th2平衡及增强细胞免疫功能,从而对尖锐湿疣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检测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 IL-10和 IFN-γ水平 ,探讨乙型肝炎慢性化的机理 ,用双抗夹心 ELISA法定量检测 2 5例急性乙肝、35例慢性乙肝和 30例正常人血清 IL -10和 IFN-γ水平。结果显示 ,慢性乙肝患者血清 IL-10浓度明显高于急性乙肝患者 (P<0 .0 1) ,且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 1)。而慢性乙肝组患者血清 IFN-γ浓度明显低于急性乙肝组 (P<0 .0 1) ,两组的血清 IFN-γ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 1)。急性乙肝组中 HBe Ag阳性患者血清 IL-10浓度明显高于 HBe Ag阴性患者 (P<0 .0 5 )而 IFN-γ浓度 HBe Ag阳性患者明显低于阴性患者 (P<0 .0 5 ) ,慢性乙肝患者血清 IFN-γ浓度与 AL T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和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1:1随机、对照设计。共纳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0例,其中HBeAg阳性和阴性各60例,各组分为替比夫定组和拉米夫定组各30例。分别口服替比夫定600mg,1次/d,拉米夫定100mg,1次/d,共52周。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并动态监测患者血清HBsAg、HBeAg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52周时,HBeAg阳性和阴性患者中,替比夫定组血清HBVDNA自基线下降水平、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病毒反跳率和耐药率,均优于拉米夫定组(均P〈0.05)。HBeAg阳性患者中替比夫定组HBeAg阴转率和治疗应答反应率高于拉米夫定组(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优于拉米夫定,患者对替比夫定的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卡介苗多糖核酸(BCG-PSN)对哮喘患儿Th1/Th2功能及肺通气功能的影响。方法:33例哮喘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BCG-PSN,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检测PPD、血清IL-4和IFN-γ血浆总IgE、肺功能。结果:治疗后治疗组PPD阴性转阳性8例,IL-4、IgE明显下降,IFN-γ及IFN-0635/IL-4比值明显升高;两组肺功能均明显改善,治疗组有效率94.44%,对照组有效率73.33%。结论:BCG-PSN具有调节Th1/Th2平衡,降低IL-4、IgE水平,增加IFN-γ水平。提高免疫力,减轻气道炎症,改善肺通气功能,对哮喘患者是良好的免疫调节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和干扰素联合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64例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 ,同时使用α干扰素及拉米夫定9个月 ,随后单用拉米夫定15个月,对照组32例 ,单用拉米夫定24个月 ,定期检测丙氨酸转氨酶 (ALT)、HBeAg、抗 -HBe、HBVDNA ,并作YMDD变异检测 ,两组在治疗结束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治疗组ALT复常率为90.6 % (29/32) ,对照组ALT复常率为87.5 % (28/32) ,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0.05),治疗组HBeAg阴转率为68.8 % (22/32) ,对照组HBeAg阴转率为37.5 % (12/32)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治疗组HBeAg/抗 -HBe血清转换率为53.1 % (17/32) ,对照组HBeAg/抗 -HBe血清转换率为25 % (8/32)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治疗组HBVDNA阴转率为78.1 % (25/32) ,对照组HBVDNA阴转率为59.4 % (19/32) ,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治疗组YMDD变异率为21.9 % (7/32) ,对照组YMDD变异率为40.6 % (13/32) ,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同时治疗组ALT复常率、HBeAg转换率、HBVDNA阴转率与治疗前ALT及HBVDNA基线水平有关。结论 :α干扰素联合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对于ALT中度升高、HBVDNA高水平复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α-干扰素(IFN-α)联合和单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后血清HBVM和肝功能的变化.方法对临床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eAg、HBV DNA同时阳性,ALT异常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联合治疗组拉米夫定100~150mg/d,疗程48周,IFN-α 300万U,肌肉注射,每周3次,疗程24周;单用拉米夫定组(对照组),拉米夫定用量、疗程同联合治疗组.动态观察血清HBV复制指标和肝功能的变化.结果用药第24周内两组病例血清HBV DNA均阴转;HBeAg阴转率联合治疗组60%(12/20),对照组15%(3/20);HBeAb阳转率分别为50%(10/20)、10%(2/20);联合治疗组1例HBsAg同时阴转,两组HBeAb阳转率比较有显著差异(χ2=5.83,P<0.05).治疗第8周血清ALT复常率两组分别为75%(16/20)和45%(9/20).结论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拉米夫定+IFN-α联合抗病毒治疗可能是今后临床治疗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黄敏  张红梅  张静  段微 《河北医药》2015,(4):517-518
目的测定Graves病患者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2(IL-2)、IL-4和IL-10的水平,探讨Th1/Th2细胞平衡在Graves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照组、Graves病组各80例,共160例。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甲状腺功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FN-γ、IL-2、IL-4和IL-10水平。结果 Graves病组血清IL-4和IL-10水平分别为(22.64±10.25)ng/ml和(26.51±11.08)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Graves病组血清IFN-γ水平为(83.44±11.17)ng/m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Graves病组IL-2水平为(79.38±10.54)ng/m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raves病组患者IFN-γ/IL-4、IFN-γ/IL-10、IL-2/IL-4和IL-2/IL-10分别为(3.74±0.13)、(3.19±0.10)、(3.44±0.15)、(2.82±0.09),比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Graves病患者Th1/Th2免疫平衡以Th2细胞的体液免疫占优势为主,IL-4/IL-10可作为Graves病患者治疗中新型的药物靶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α-干扰素(IFN-α)联合和单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后血清HBVM和肝功能的变化.方法对临床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eAg、HBVDNA同时阳性,ALT异常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联合治疗组拉米夫定100~150mg/d,疗程48周,IFN-α300万U,肌肉注射,每周3次,疗程24周;单用拉米夫定组(对照组),拉米夫定用量、疗程同联合治疗组.动态观察血清HBV复制指标和肝功能的变化.结果用药第24周内两组病例血清HBVDNA均阴转;HBeAg阴转率联合治疗组60%(12/20),对照组15%(3/20);HBeAb阳转率分别为50%(10/20)、10%(2/20);联合治疗组1例HBsAg同时阴转,两组HBeAb阳转率比较有显著差异(χ2=5.83,P<0.05).治疗第8周血清ALT复常率两组分别为75%(16/20)和45%(9/20).结论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拉米夫定+IFN-α联合抗病毒治疗可能是今后临床治疗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前后YMDD变异与HBV-DNA定量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 78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服用拉米夫定片,100mg/d,并随访2年。于治疗后每隔3个月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用ELISA法检测乙肝五项指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BV-DNA水平,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分析法(PCR-RFLP)检测YMDD变异。结果 YMDD变异组治疗前血清HBV-DNA定量水平显著高于未产生YMDD变异组,产生变异的时间与血清HBV-DNA定量水平相关。结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治疗前血清病毒载量水平超高,应用拉米夫定治疗容易产生YMDD变异,且产生时间早。随着拉米夫定用药时间的延长,出现变异株的病例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