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胃肠道间质瘤4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姚峰  赫杰  陈倩 《临床外科杂志》2005,13(12):773-77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免疫组化特点、良恶性的判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47例GIST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本组GIST位于胃30例,小肠13例,结肠3例,肛管1例;28例行胃镜检查,确诊4例,发现病灶21例,8例行超声胃镜并穿刺活检,6例确诊;CD117阳性率为82.97%(39/47),CD34阳性率为93.61%(44/47);病理诊断良性间质瘤13例,交界性7例,恶性27例。本组均行肿瘤局部切除或局部消化道部分切除,获得随访的11例良性间质瘤患者全部存活,24例恶性及6例交界性间质瘤患者1例复发,3例发生转移,8例死亡。结论超声内镜结合胃肠道影像学检查是临床诊断的主要方法,确诊需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染色,手术局部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近期收治的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胃部肿瘤4例,小肠肿瘤2例,结肠肿瘤2例,直肠肿瘤1例(其中1例患者同时伴有小肠结肠肿瘤,病理检查均证实为间质瘤)。局部切除1例,根治性切除5例,姑息性切除2例。免疫组化提示CD117、CD34、Vimentin多为弥漫阳性,SMA、S-100多为阴性。结论 加强免疫组化检查,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认识。外科手术是GIST治疗的首选,对复发的病例应争取再次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52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治及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和诊治方法及病理、免疫组化特征.方法 对1995年1月至2007年12月武警湖北总队医院收治的5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临床治疗及病理学特征.结果 本组5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45例为完全切除.52例患者中CD117阳性表达52例(100%),CD34阳性表达46例(88.5%). 结论 GIST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完全切除很重要.GIST术前确诊率低,其确诊依赖免疫病理结果,CD117和CD34联合使用可协助诊断GIST.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临床病理特征、良恶性的判断和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GIST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本组GIST位于胃27例,小肠14例,结肠5例,肛管2例。27例行胃镜检查,确诊4例,发现病灶21例,其中8例行超声胃镜并穿刺活检,6例确诊。CD117阳性率为89.6%(43/47),CD34阳性率为69.5%(33/47)。病理诊断良性间质瘤13例,交界性8例,恶性27例。本组均行肿瘤局部切除或局部消化道部分切除。48例随访6~60个月,13例良性间质瘤患者全部存活,27例恶性及8例交界性间质瘤患者中1例于术后8月复发,3例术后16月发生转移,8例术后36月死亡。结论超声内镜结合胃肠道影像学检查是临床诊断GIST的主要方法,确诊需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染色,外科手术完整切除是原发GIST最主要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5.
99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与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的99例GIST病例资米斗。结果:1)GIST好发年龄在40岁以上,以60岁以上最多见,男性发病率多于女性。2)胃间质瘤好发于胃底和胃体。3)术前胃镜、上腹CT、超声内镜等有助于提示诊断,但最终确诊需靠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其中DOG-1、CDl17是目前诊断特异性较高的指标,其他CD34、SMA、S-100等可协助鉴别诊断,CEA对胃间质瘤的诊治无价值。4)手术仍是目前胃间质瘤的主要治疗方法,对于较小的肿瘤可局部切除,手术切缘距肿瘤3cm已足够;对较大的肿瘤可行胃大部切除,必要时行全胃切除;若侵及其他脏器,应争取-并切除;因淋巴结转移极少见,故不常规行淋巴结清扫。结论:GIST术前诊断较困难,确诊依赖于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诊治分析(附4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我院1999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48例GIST患者的病理特点及外科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GIST发生部位:胃29例(60.4%),小肠11例(22.9%),结肠3例(6.3%),直肠4例(8.3%),肛管1例(2.1%)。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52.1%)和腹部肿块(35.4%),免疫组化表型CD117阳性率为83.3%(40/48),CD34阳性率为77.1%(37/48),SMA阳性率为27.1%(13/48),S-100阳性率为22.9%(11/48)。48例均行手术切除。全组术后均未行放、化疗,随访12-60个月,平均35个月,随访率为100%。良性及交界性患者均无复发;13例恶性者中6例复发,其中5例死亡。结论GIST在中老年人中好发,部位以胃及小肠最多见,以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表现为主。肿瘤的大小是GIST良、恶性的重要临床指标。GIST的诊断有赖于病理形态学检查与免疫组化的结合。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间质瘤伴肝脏转移的外科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伴肝脏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外科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3月至2006年8月间手术治疗的6例晚期GIST伴肝脏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本组6例均采用手术切除治疗,术后免疫组化检查CD117均为阳性。其中5例手术完整切除原发肿瘤及可见转移灶,1例手术姑息切除并辅以术中及术后局部介入治疗。术后随访6~66个月(平均生存27.5个月),1、2、5年分别生存5、3、1例。术后发生复发转移3例,1例行转移灶切除,其他2例分别带瘤存活14及18个月。结论原发灶及转移灶的完整切除辅以术中和术后局部介入治疗是治疗GIST伴肝脏转移的首选和有效疗法;GIST远期仍存在较高的复发转移率,但患者仍有希望长期带瘤生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2006年收治的2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CD117的阳性率为96.1%,CD34的阳性率为80.7%。全组均行手术治疗,手术切除率100%。未发生手术并发症,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CD117和CD34标记阳性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最有价值的血清学指标;肿瘤大小和核分裂象是判断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重要指标;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特征,并评价预后。方法对1996年4月至2005年10月收治的107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7例GIST病例中,73例(68.2%)为胃间质瘤,其他为小肠、结肠和系膜、网膜及后腹膜间质瘤;肿瘤直径0.7~20cm。CD117和vimentin阳性率100%,CD34阳性率83.2%。107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联合脏器切除14例次。总随访率83.2%,平均随访24.5个月。14例(13.1%)发现复发或转移,其中4例为GIST中度恶性风险者。10例为高度恶性风险者;死亡4例。结论GIST的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CD117是诊断GIST的重要标记物,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效果满意,恶性GIST宜行较大范围的切除术。必要时须行联合脏器切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诊断及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2009年6月43例超声内镜拟诊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资料.结果 腹腔镜手术成功36例,成功率为83.7%.超声内镜诊断率为69.O%.术后诊断胃肠道间质瘤免疫组化CD117、CD34标记阳性率为100%.术后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5 d,术后疼痛轻微.结论 超声内镜及CD117、CD34标记可以作为胃肠道间质瘤临床影像学诊断及免疫学诊断的重要手段,腹腔镜手术切除胃肠间质瘤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1998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98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本组胃肠道间质瘤中胃60例,小肠15例,结直肠12例,食管2例,网膜和肠系膜9例,肿瘤最大直径为2.8—15.0cm。免疫组织化学检查:CD117阳性率为100%,CD34阳性率为88%,S-100阳性率为29%,α-SMA阳性率为45%。2年生存率为87%。结论CD117、CD34等免疫标志物是胃肠道间质瘤诊断最有价值的指标。外科手术和术后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化学治疗是有效的胃肠道间质瘤综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52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s,GIST)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1987年1月至1999年12月收治的52例GIST患的临床和组织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应用4种抗体(C-kjt、CD34、SMA、S-100)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本组GIST主要发生于胃(42.3%,22/52)和小肠(36.5%,19/52),结直肠较少(21.2%,11/52);良性18例,潜在恶性4例,恶性30例。淋巴结转移率3.6%(1/26),C-kit阳性表达率92.3%(48/52),CD34阳性表达率86.5%(45/52)。肿瘤切除率1OO%。结论 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临床表现和组织学检查无特异性,C-kjt(CD117)和CD34标记阳性是确诊GIST最有价值的诊断依据,GIST的淋巴结转移率低,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胀,上腹部不适,以CT、MRI为主要影像学检查。全部行手术治疗,免疫组化示CD117及CD34阳性率达95.7%和62.4%,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2%、85.2%和78.2%。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对于无法手术切除者,伊马替尼治疗具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特征、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9月诊治的22例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本组患者均行手术切除治疗,包括肿瘤局部切除12例,其中1例合并远端胃大部切除及右肾切除;十二指肠节段切除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例,其中1例合并右半结肠切除。结果危险度分级为极低危组4例,低危组5例,中危组8例,高危组5例。CD117阳性率95.5%(21/22),CD34阳性率86.4%(19/22),SMA阳性率54.5%(12/22),S-100阳性率9.1%(2/22)。术后随访10—66个月,平均随访30.9个月,其中20例获得完整随访,2例死于肿瘤复发或转移,余均无瘤生存。结论内镜超声和CT是术前诊断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的有效方法,确诊需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外科手术仍是当前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最主要的治疗方法,需依据肿瘤的大小及部位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高危患者术后联合靶向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θ����������15���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4月至2002年7月收治的15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7/15)、消化道出血(6/15)。病变部位为胃13例,十二指肠l例,小肠1例。14例行手术治疗。15例镜下均见梭形细胞,其中良性9例,交界性4例,恶性l例,胃癌伴良性间质瘤l例。免疫组化CDll7( )73%,CD34( )73%,SMA(-)73%,S—100(-)67%。随访率100%,病人均存活。结论 内镜和影像学检查是发现胃肠道间质瘤病变的主要手段,术前确诊仍较困难,手术切除是病理确诊和治疗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 stinalstromal tumors,GIST)的临床特点、诊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GIST的临床资料。结果 GIST主要发生在胃和小肠,主要临床症状为腹痛、胃肠道出血和腹部包块。CD117阳性表达率为100%,CD34阳性表达率为87.2%。43例行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8例,5a生存率为57.4%。结论 GIST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免疫组化CD117,CD34等标记阳性是确诊的依据,手术切除仍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靶向治疗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磷酸化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P—PDGFR—α)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和胃肠道外GIST(EGIST)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为进一步提高GIST和EGIST的病理诊断、病理分型及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8例CD117阳性和13例CD117阴性的GIST和EGIST间质瘤组织中P—PDGFR-α的表达,并且用PCR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41例GISTC—kiI基因外显子9、11、13、17和P—PDGFR-α外显子12、18突变。结果P—PDGFR-α在CD117阴性的GIST表达(69.2%)显著高于在CD117阳性的GIST表达(7.1%)(P〈0.05);P—PDGFR-α在上皮型GIST的表达(27.3%)和混合型GIST的表达(63.3%)均显著高于在梭型细胞型GIST的表达(9%)(P〈0.05);CD117在梭型细胞型GIST的表达(53.6%)明显高于在上皮型GIST(7.1%)和混合型GIST(39.3%)的表达(P〈0.05)。在28例CD117阳性GIST中,19例有c—kit基因的突变,其中15例在外显子11有突变,4例在外显子13有突变,13例CD117阴性GIST中无C—kit基因突变:11例PDGFR-α阳性的GIST中4例有PDGFR-α基因的突变.均发生在外显子18。结论P—PDGFR-α为CD117阴性GIST的病理诊断、病理分型和临床治疗进一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PDGFR-α基因突变后引起产物蛋白的磷酸化可能是CD117阴性的GIST发生的重要分子基础和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诊疗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21例胃肠道间质肿瘤的临床资料。 结果:13例(61.9%)患者首发症状为消化道出血,5例(23.8%)为腹部胀痛不适;12例(57.1%)胃肠道间质瘤发生在胃。瘤细胞为梭形或上皮样,或两者混合存在。21例中20例CD117(+),9例CD34(+)。全组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围手术期无患者死亡。术后1年存活率为90.1%,3年存活率为76.2%,5年存活率为61.9%。 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无特异的临床表现,术前明确诊断较困难。因瘤细胞有较独特的免疫组化表型,确诊依靠病理学及免疫组化,其中CD117阳性率大于95%。治疗主要依靠手术联合分子靶向药物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间质肿瘤2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的临床特点和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至2005年间收治的29例GIS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55.2%(16/29)的患者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痛、胀或不适,腹部肿块占31.0%(9/29),黑便或呕血占17.2%(5/29)。病变部位为胃16例(55.5%),小肠9例(31.0%),结直肠2例(6.9%),十二指肠、食管各1例(3.4%)。免疫组化检测结果:CD117(+)93.1%,CD34(+)51.7%。29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全胃切除术1例,胃大部分切除术8例,胃部分切除4例,肿瘤切除或扩大切除术5例,小肠肠段切除术9例,右半结肠切除术2例。手术切除率100%,未出现手术并发症,无手术死亡者。23例术后随访1—2年,2例死于肿瘤复发转移,其余均存活。结论CD117及CD34等免疫标记物检测可提高GIST的诊断率,手术是治疗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与病理方面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2004年10月收治的9例胃肠道问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7/9)、消化道出血(2,9)。病变部位为胃7例,小肠1例,直肠1例。9例均行手术治疗。9例镜下均见梭形细胞,其中良性2例,交界性1例,恶性6例。免疫组化CO117^+ 78%,CD34^+ 78%,SMA(-)78%,S-100(-)67%。随访率100%,病人均存活。结论术前明确诊断较困难,常规组织学与平滑肌(肉)瘤、神经鞘瘤有时易混淆,免疫组化有助于明确诊断,手术切除肿瘤为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