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评价5-氟尿嘧啶(5-Fu)聚乳酸微球防治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效果.方法分别将5-Fu聚乳酸微球和5-Fu原料粉末注入兔眼玻璃体腔后,测定前房水中5-Fu浓度,观察5-Fu聚乳酸微球体内释放特性.将健康家兔48只随机分为3组:1组为5-Fu聚乳酸微球组;2组为无药物的聚乳酸微球对照组;3组为5-Fu原料粉末对照组.以巨噬细胞注入家兔玻璃体腔建立PVR动物模型后,1、2、3组分别向实验家兔左右两眼玻璃体中后部注入:1组注入5-Fu聚乳酸微球的BSS混悬液0.2 ml(相当于25 mg微球,含5-Fu 2.6 mg);2组注入含有25 mg无药物聚乳酸微球的BSS混悬液0.2 ml;3组注入5-Fu注射液0.2 ml(含5-Fu 2.6 mg).评价其防治PVR的效果.结果 5-Fu聚乳酸微球较5-Fu原料粉末消除半衰期明显延长,半衰期为379.05 h,清除率明显降低.1组中有2只眼因晶状体损伤排除试验;3组中有4只眼因发生急性药物毒性反应而排除试验.药效实验表明:21及28 d,2组视网膜脱离发生率为62.5%、71.9%;3组为64.3%、78.6%;1组为13.3%和13.3%,其中1组的视网膜脱离发生率降低,与2、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3组视网膜脱离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5-Fu聚乳酸微球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玻璃体腔植入可有效防治巨噬细胞诱发的实验性PVR.  相似文献   

2.
苦参碱聚乳酸微球的缓释性和玻璃体腔注射的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苦参碱聚乳酸微球(MAT-PLA-MS)的缓释性和玻璃体腔注射的安全性。方法透射电镜观察MAT—PLA—MS的形态,紫外分光光度法观测其体外释放情况。玻璃体腔彩色照相记录其分解过程,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视网膜电图(ERG)、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不同剂量组的苦参碱游离药物和MAT—PLA—MS在注药后不同时间点对眼组织的影响。结果MAT—PLA—MS的平均粒径为2.28μm,载药量为6.17%。体外释放672h,累积释放百分率为87.93%,缓释作用明显。MAT—PLA—MS在玻璃体腔内随时间延长表现为逐渐降解的过程。游离药物各剂量组和载药微球各剂量组在玻璃体腔注射后各时间点裂隙灯显微镜和间接检眼镜检查均未见异常。游离药物4mg组注药后1dERGb波振幅下降。组织病理学检查表明,游离药物4mg组在注药后1d开始出现视网膜毒性反应,载药微球6mg组在注药7d后出现轻微的视网膜毒性反应。结论MAT—PLA—MS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安全剂量较游离药物大,有望成为一种理想的防治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给药系统。  相似文献   

3.
刘丹岩  马景学  安建斌  王萌 《眼科研究》2009,27(10):833-837
目的研究苦参碱聚乳酸微球玻璃体腔注射后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方法将3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10组,每组3只兔(6只眼)。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每只眼玻璃体腔均注入苦参碱聚乳酸微球(含苦参碱4 mg)。分别在注药后10 min,2 h,1、3、7、14、21、28、35 d各处死1组动物取双侧眼球并制备玻璃体样本。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玻璃体腔药物质量浓度,用DAS软件计算主要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玻璃体腔注入苦参碱聚乳酸微球(含苦参碱4 mg)后,药物在玻璃体内的平均滞留时间MRT=(221.64±9.70)h,半衰期t1/2=(173.77±32.33)h。缓释微球在玻璃体腔释药可达35 d以上,35 d时药物质量浓度为(121.8±34.6)μg/mL。随时间延长,药物的总体清除率稳定增加。结论玻璃体腔注入苦参碱聚乳酸微球(含苦参碱4 mg),药物在眼内清除较慢,清除时间明显延长,在玻璃体腔内能够长时间维持较高的质量浓度,表现出良好的体内缓释性。  相似文献   

4.
背景先前的系列研究表明,姜黄素可以诱导体外培养的兔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凋亡,抑制其RPE细胞的增生,且在玻璃体内应用后不良反应较小,具有防治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潜在价值。目的探讨姜黄素玻璃体内注射对RPE细胞诱导的兔眼PVR模型的防治效果。方法新西兰白兔20只40只眼,所有兔眼玻璃体注射前先抽取0.2ml玻璃体液,然后在兔眼玻璃体内注射0.1ml(2×10^6)同种RPE细胞,每只兔随机选取1只眼立即注入1mg/L的姜黄素0.1ml作为姜黄素组(20只眼),对侧眼注入等量的含质量分数0.5‰DMSO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20只眼)。注药后1、3、7、14、21、28d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角膜、房水、晶状体的透明度及眼前节炎症反应情况;使用间接检眼镜、眼底彩色照相和B型超声检查玻璃体视网膜情况。以视网膜脱离发生眼数作为检测指标,评价姜黄素对PVR的防治效果。结果玻璃体注药后1d、3d所有兔眼发生眼前节炎症反应,玻璃体轻中度混浊,但未见增生条带及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注药后7d,所有兔眼前节炎症反应基本消退,对照组14只眼(75%)玻璃体出现增生条带,姜黄素组2只眼(10%)玻璃体内出现增生条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2组均未见视网膜脱离。注药后14d,对照组11只眼(55%)出现视网膜脱离,姜黄素组2只眼(10%)出现视网膜脱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注药后21d,对照组16只眼(80%)出现视网膜脱离,姜黄素组3只眼(15%)出现视网膜脱离;注药后28d,对照组19只眼(95%)出现视网膜脱离,姜黄素组3只眼(15%)出现视网膜脱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姜黄素玻璃体腔内注射可以有效预防RPE细胞诱导的兔眼实验性PVR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葛丽娜  吴雅臻 《眼科研究》2007,25(12):937-940
目的评价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抗体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抗体对实验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预防作用。方法将兔制成PVR模型,将一定浓度的PDGF抗体、VEGF抗体及BSS液分别在当时及第7d注入兔眼的玻璃体腔,每日观察兔眼情况,处死兔子做眼病理切片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间接检眼镜观察可见对照组与实验组均出现视网膜脱离。玻璃体腔内注药后第21d、28dPVR分级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制作动物模型时直接注入和第7d时注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检查所见与间接检眼镜所见相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算阳性细胞百分率,亦得出相同结果。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入PDGF抗体、VEGF抗体均可预防PVR的进展,注药时间对于PVR的发展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朱丹  赵明威  黎晓新 《眼科研究》2006,24(3):285-288
目的评价金属蛋白酶抑制剂GM6001对dispase诱导的兔眼实验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预防作用。方法健康成年的青紫蓝兔20只,采用dispase诱导的PVR动物模型,右眼玻璃体腔注射100μmol/LGM60010.05ml,左眼注射PBS作为对照,共观察6周。采用PVR分级评分进行临床观察,流式细胞学方法检测玻璃体细胞增生,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标记抗增生核抗原(PCNA),判断视网膜细胞增生状况。结果GM6001组与对照组的PVR分级评分分别是1.19和2.54,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GM6001组的玻璃体增生细胞数低于对照组(P〈0.05);GM6001组PCNA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GM6001玻璃体腔注射能抑制和延缓实验性PVR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药物性玻璃体后脱离(PVD)对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影响。方法 24只有色成年家兔,左眼为实验眼。兔自体富含血小板血浆玻璃体腔注射建立兔眼PVR模型,同时随机将实验兔分为A、B组及对照组,每组各8只眼。建模后3 h A组玻璃体腔内注入1 U纤溶酶(0.05 ml)+20 U透明质酸酶(0.05 ml)共0.1 ml、B组玻璃体腔内注入纤溶酶0.1 ml、对照组玻璃体腔内注入等量的平衡盐溶液。给药后1、7、28 d记录实验眼PVR级别,进行各组PVR等级评分,并行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眼部B型超声检查及视网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PVR模型成功建立,并在注药后7 d,A组发生完全性PVD 5只眼,不完全性PVD3只眼;B组不完全性PVD 5只眼,未见完全性PVD,另3只及对照组无PVD发生。A、B组在注药后28 d PVR等级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75.6, 98.9;P=0.003,P=0.011);注药后7、28 d,A、B 两组F-ERG b 波波幅均高于对照组;产生PVD的眼中PVR级别均较无PVD的眼级别低,其中完全性PVD眼中PVR级别仅为0~1级。结论 在兔眼PVR建模后3 h,纤溶酶与透明质酸酶联合玻璃体腔注射诱导的完全性PVD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阻止兔眼PVR的发生和发展,纤溶酶单独或联合透明质酸酶玻璃体腔注射诱导的不完全 性PVD对PVR的发展有减缓作用。  相似文献   

8.
陈晓  秦帅  符旭东  丁琴 《眼科研究》2011,29(6):501-504
-背景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是多种细胞参与的损伤修复过程,目前临床尚未常规作为防治PVR的药物,原位微球操作简单,载药最大,药物作用时间长,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目的评价5-氟尿嘧啶(5-Fu)原位微球眼内缓释药剂防治PVR的效果。方法将45只青紫蓝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只,双眼兼用。采集1只青紫蓝兔的淋巴细胞并用完全培养液配成8x10^7/ml的细胞悬液备用。采用玻璃体腔内注射兔淋巴细胞悬液的方法建立PVR动物模型,分别向3组兔玻璃体腔内注射0.1ml生理盐水,质量浓度为10g/L或20g/L的5-Fu原位微球0.1ml,术后1、2、4、8周裂隙灯下采用分级方法评价PVR防治效果;术后8周处死动物并制备视网膜切片进行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视网膜结构改变,评价药物的安全性。结果术后1、2、4、8周3个组问不同级别的PVR眼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20g/L的5-Fu组各级PVR的眼数均明显少于生理盐水组和10g/L5-Fu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术后第8周时,生理盐水组与10g/L5-Fu组、10g/L5.Fu组与20g/L5.Fu组,20g/L5-Fu组与生理盐水组免眼PVR分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42.891,P〈0.05)。光学显微镜下检查可见,术后8周3个组视网膜表现一致。透射电子显做镜下显示各组视网膜细胞结构均正常。结论5.Fu原位微球眼内缓释药剂具有抑制PVR形成的作用,并且质量浓度为20g/L的5-Fu原位微球比10g/L的5-Fu原位微球防治PVR效果好。5-Fu原位微球植入玻璃体对视网膜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兰小川  陈辉  顾海鹰  徐学东 《眼科研究》2007,25(12):946-949
目的评价环孢素A(CsA)壳聚糖纳米微粒抑制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只健康中华大耳白兔制作的PVR动物模型随机分为4组:A组玻璃体腔内注入0.1mL平衡液,B组玻璃体腔内注入0.1mL壳聚糖溶液(含壳聚糖2mg),C组玻璃体腔内注入0.1mL CsA溶液(含CsA0.1mg),D组玻璃体腔内注入0.1mLCsA壳聚糖纳米粒(含CsA0.1mg)。以检眼镜、电生理、光镜和电镜观察视网膜变化情况。结果玻璃体腔注药2周及4周后D组PVR等级均明显较A、B、C三组轻,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与B组、B组与C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注药前与注药后4周暗适应闪光ERGb波振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注药后视网膜组织病理及超微结构未发现明显异常。结论一次性兔眼玻璃体腔注入CsA壳聚糖纳米微粒(含CsA0.1mg)能明显抑制或延缓PVR的发生,并具有生物相容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常见并发症,也是手术难以复位或复位失败的主要原因。近年来许多学者致力于药物抑制PVR的研究,改变药物剂型和给药途径以达到并维持眼内有效药物浓度是其研究热点。我们观察了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作为药物载体的植入用氟尿嘧啶缓释剂对实验性PVR的抑制作用,安全性和玻璃体腔内药物浓度变化,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巨噬细胞诱发的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模型玻璃体内Ⅲ型胶原的合成活性。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量14只兔PVR眼及14只对照眼玻璃体中Ⅲ型前胶原(procollagenⅢ,PCⅢ)含量。结果:巨噬细胞注入7天时玻璃体中PCⅢ平均含量是257.58μg/L(236.04~266.88μg/L;n=4),14天以后明显增加,28天时平均为912.23μg/L(881.36~943.10μg/L;n=2).14只对照眼未能检出。结论:实验性PVR玻璃体中可测得较高水平的PCⅢ,且含量随病程明显增加,与PVR的瘢痕化过程和牵拉性视网膜脱离(traction retinal de tachment,TRD)发生在时相上明显一致。(中华眼底病杂志,1998,14:43-44)  相似文献   

12.
The results are presented of a migration assay of scleral fibroblasts to 25% diluted vitreous samples from 27 patients with complex retinal detachments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group 1, no 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 (PVR); group 2, early PVR; and group 3, advanced PVR. There w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ly greater migration with vitreous samples from group 3 than with group 1 (p less than 0.0001) but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for migration with the age of patients, duration of retinal detachment, or number of retinal procedures undertaken. Analysis of vitreous by gel electrophoresis showed that cellular migration was proportional to the number of peptide bands. Vitreous fibronectin levels were measured and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fibronectin in the vitreous samples and the migration of fibroblasts to the vitreous (r = 0.68, p less than 0.004).  相似文献   

13.
实验性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膜形成及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丽娜  梁树今 《眼科研究》1993,11(1):6-8,T002
将培养的异体兔皮成纤维细胞注入兔眼玻璃体中成功地形成了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术后28天牵引性视网膜脱离发生率为73%。结果显示增殖膜主要由成纤维细胞、神经胶质细胞、肌成纤维细胞及巨噬细胞构成。玻璃体内可见大量的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浆细胞。文中详细观察了增殖膜形成过程,以及增殖膜的超微结构,并对实验性PVR的发生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背景前期研究发现,激肽原1是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患者玻璃体中的特异蛋白质,是在质谱鉴定中得到的肽段匹配和MASCOT得分最高的蛋白质,且与PVR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目的探讨激肽原一激肽系统(KKS)是否参与PVR的发生过程。方法大鼠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系RPE-J细胞复苏培养后用PBS配制成2.5X10^8/ml的细胞悬液,大鼠下腔静脉采血4ml经枸橼酸二钠处理和离心后用PBS制备成血小板密度为2.5×10^8/ml的血浆。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生理盐水组,每组各30只。实验组大鼠左眼玻璃体腔内注射RPE细胞悬液4ill+富含血小板血浆6仙l建立PVR模型,生理盐水组左眼玻璃体腔以同样的方法注射生理盐水10μl,各组大鼠的右眼作为自身对照组。术后1、3、7、14、21、28d行裂隙灯及间接检眼镜检查,按Francine的标准进行PVR分级。玻璃体腔注射后28d收集实验动物的玻璃体、血清和视网膜标本,应用Westernblot法检测缓激肽的表达,视网膜标本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术后28d,实验组有25只眼出现不同程度的PVR表现,建模成功率为89.3%(25/28)。术后7、14、28d裂隙灯下证实实验组大鼠形成1、2、3级PVR。视网膜组织病理学检查表明视网膜组织中炎性细胞浸润及RPE细胞移行并转化为成纤维细胞,出现视网膜脱离。Westernblot分析显示在所有PVR大鼠血清、玻璃体和视网膜中均可检测到缓激肽的表达,但实验组大鼠的表达强度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大鼠。结论玻璃体腔注射RPE细胞联合富含血小板血浆的方法可以成功建立PVR大鼠模型,KKS可能参与Pv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分析近10年PVR B级的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术后复发与玻璃体病变的关系.方法对429例(435只眼)PVR B级的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施行巩膜扣带术治疗,其中41只眼术后复发(9.43%),分析术后复发与玻璃体病变的关系.结果术前玻璃体正常组与浓缩组的复发率(3.19%与12.33%)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正常组与条索牵引组间的复发率(3.19%与14.29%)之间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正常组与总体组的复发率(3.19%与9.43%)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前无玻璃体后脱离组与玻璃体后脱离组间的复发率(5.56%与12.90%)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视网膜脱离术前各种玻璃体的情况在视网膜脱离复发时均有不同程度地加重.结论PVR B级的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术前玻璃体病变和玻璃体后脱离对术后复发影响明显.重视玻璃体-视网膜界面动态变化,可进一步提高手术治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