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病例女,12岁。1岁时被猪咬伤,致下唇及颏部软组织全部缺失,伤后2年下颌牙槽骨逐渐前突,并日益加重。1991年来我院就诊,要求治疗。检查:下唇全部缺失,颏部骨面仅为一层极薄的皮肤覆盖。下颌前部牙槽骨水平前突,(?)呈扇形排列。前牙开胎1.5 cm,反覆盖1.7 cm,上下切牙切缘距2.5 cm。(?)未替换,后牙关系中性(牙合),下颌补偿曲线从(?)至(?)反折向下。双侧髁状突动度正常,无张口困难,颏部明显后缩。头影测量分析:∠SNA=78.4°,∠SNB=72°,⊥-NA角=26°。(?)-NB角=107°。诊  相似文献   

2.
病例男,8岁。因双耳畸形入院。患儿自幼迄今无汗液排泄,多次因夏季高热住院治疗。检查:头发稀疏,发际内移,眉毛缺如,视力正常,鼻梁低平,鼻尖皮肤呈褐色,厚唇,牙齿除(?)外余均未发育,右耳招风耳,左耳杯状耳(图1)。全身皮肤光滑、干燥。入院后体温波动于36~38℃,易鼻(鼻丑)。皮肤活检:皮肤外分泌腺  相似文献   

3.
无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综合征一例王杨,戚可名病例男,21岁。生后即发现头形异常,随生长发育而愈趋明显。父母非近亲婚配,无家族史。检查:智力正常,营养发育中等。前额宽阔突出。面中部凹陷。鼻短小低平,额鼻角不显。鼻咽腔无明显狭窄。口内仅存两颗上尖牙。下颌额...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应用手术优先方案矫治成人双颌前突的临床可行性及具体方法。方法:2012年7月-2014年7月,对11例成人双突患者应用手术优先方案,进行上下颌前份根尖下截骨术和颏成形术,正颌手术后进行正畸治疗。分析治疗前、后头影测量侧位片,测量颏唇沟、上下唇到E-line的距离,面突角,Z角,鼻唇角,上下切牙角度,上唇高,上唇厚度,唇间隙等,比较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对效果满意,无并发症发生,平均整个疗程15个月。上下唇到E-line的距离,Z角,鼻唇角,上下切牙角度,上唇高,上唇厚度明显改变(P0.05)。结论:手术优先方案微创矫治成人双颌前突可行,疗程短,效果好,值得推广,是传统正颌的补充,适合相应患者。  相似文献   

5.
颏体部斜行截骨术矫治宽颏畸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矫正颏部宽大的新手术方法及适应证。方法:对发育性颏部宽大或下颌角截骨整形、颏部水平截骨整形后自觉颏部宽大的25例患者,采用下颌骨颏体部下缘斜行截骨术。手术截除自颏结节至角前切迹连线以下的下颌骨下缘,同时进行此连线间外侧骨皮质的打磨修整,术后通过正侧面面部形态观察,以及影像资料进行效果评价。结果:正面观:颏部和下颌体部中份较术前明显缩窄;侧面观:下颌缘光滑,下颌角、下颌体以及颏前点之间弧线自然美观,X线可见下颌下缘平整,颏结节不明显,无第二下颌角形成或原有第二下颌角消失;未发生颏神经断裂、下颌骨骨折等并发症。术后随访2个月~2年,效果满意。结论:颏体部下缘斜行截骨术可有效地缩窄颏部,同时矫正颏体部交界区域的突起、凹陷畸形,使颏部与下颌骨角体部协调美观、侧面观自下颌角至颏前点之间的曲线连续自然,可单独实施或作为下颌角截骨整形术、颏部水平截骨整形的补充手术,以达到重塑完美面型目的。  相似文献   

6.
陆海涛  张昕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6):1018-1020
目的:探讨安氏Ⅱ1伴轻、中、重度前牙深覆盖患者在软组织侧貌方面的特征。方法:测量分析90例恒牙列晚期安氏Ⅱ1Ⅰ°、Ⅱ°、Ⅲ°牙深覆盖患者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的31个测量项目。结果:在以下测量项目方面上存在异常或组间有变化趋势:面角、颌突角、上下齿槽座角、下颌平面角、下中切牙-颌平面角、上中切牙凸距、下颌长度、上面高、全面高、上面高/全面高、软组织面角、鼻凸度、骨骼侧面凸度、上唇厚度、H角、软组织颏部厚度等。结论:①安氏Ⅱ1前牙深覆盖患者的软组织侧貌特征表现为:明显的上颌前突、下颌后缩、上中切牙明显唇倾,上面高增大,面部生长方向呈明显的向后、下旋转,具有高角型面容。②随着前牙深覆盖的增大,上颌前突及下颌后缩的幅度增大,上唇突度和鼻凸度呈现逐渐增大趋势,软组织颏部厚度及下中切牙-颌平面角减小。  相似文献   

7.
口腔正畸美学在容貌与微笑美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阐述口腔正畸美学在容貌与微笑美中的作用与地位。 方法 :应用 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 2 0例 Angle 类分 分类的患者进行治疗前、治疗后的软、硬组织测量 ,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治疗前后患者上中切牙切缘点 (Ig)平均后移 4.6± 1.3mm (P<0 .0 1) ,上唇突点 L s后移 3.4± 1.2 mm(P<0 .0 1) ,鼻唇角 Cm- Sn- L s增加 ,Cm- Slms均缩小(P<0 .0 5 )。代表上下唇间、唇齿关系的唇间隙 Slms- Slm i,露齿程度 L s- Slms均缩小 (P<0 .0 5 ) ,面凸突、上下唇相对鼻、颏的突度均减小 ,尤其上唇突度的改变更为显著。在硬组织方面表现在面骨突度的减小、颏前突增大 ,即 SNA角、SNB角、ANB角、Go/ Pg均有着明显改善。 结论 :治疗前后的软硬组织的变化表明正畸美学在容貌美、微笑美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地位  相似文献   

8.
1病例女,12岁。1岁时被猪咬伤,致下唇及颏部软组织全部缺失,伤后2年下颌牙槽骨逐渐前突,并日益加重。1991年来我院就诊,要求治疗。检查:下唇全部缺失,颏部骨面仅为一层极薄的皮肤覆盖。下颌前部牙槽骨水平前突,3+3呈扇形排列。前牙开15cm,反...  相似文献   

9.
下颌角截骨同时应用自体骨片行颏成形术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张亮  韦敏 《中国美容医学》2006,15(1):52-53,i0007
目的:提高双侧下颌角肥大伴有小颏畸形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口内入路下颌角斜形截骨,颏部水平截骨向前向下移动,骨片植入。配合钛合金钉、板内固定。结果:本组18例,随访3个月至2年,效果满意,骨移植后无明显吸收。结论:对下颌角肥大同时又有颏部畸形的患者,该方法是一种比较好的面部整形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安氏Ⅱ1类下颌后缩患者对鼻唇颏协调性的影响。方法:选择自然生长和使用Twin-block矫治成功的40例骨性Ⅱ类错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Twin-block组,每组均为20例患者。在正畸治疗前后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对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值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上唇审美平面距、下唇审美平面距、上唇突角、上下唇突角、颏沟倾角、上唇颏突角、软组织面角减小;上唇倾角、下唇倾角、鼻唇角、颏唇沟角、Z角、面突角、软组织面高、软组织下面高增大,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win-block矫治器可显著减小上下唇突度,促进面下1/3高度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鼻、唇、颏之间的协调性,使侧貌轮廓变得自然舒缓,软组织侧貌趋于直面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设计及建立自体骨屑颏部填充的动物模型,寻求一种创伤小、简便易行的隆颏手术方法,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资料和理论依据.方法 同窝10个月龄杂种犬4只,自下颌角区切口,分离咬肌,暴露下颌角,切取部分下颌角区下颌骨,用电动打磨机磨碎成骨屑,移植至下颏部下颌骨处,建立动物模型.术后观察动物进食活动.并于术后2、4、8、12周取材,行电镜检查,观察骨屑与颏部下颌骨融合的情况.结果 手术后动物进食活动仍正常.术后2、4、8、12周,电镜检奁显示,自体骨屑通过吸收、血管及其周围组织长人,新生骨从颏部下颌骨逐渐向内生长替代移植骨屑,骨屑完成支架作用.结论 自体骨屑颏部填充,损伤小,与颏部下颌骨融合良好,术后塑形好,成骨愈合期加快,塑形稳定,无排斥,不影响实验动物的进食活动. 区切口,分离咬肌,暴露下颌角,切取部分下颌角区下颌骨,用电动打磨机磨碎成骨屑,移植至下颏部下颌骨处,建立动物模型.术后观察动物进食活动.并于术后2、4、8、12周取材,行电镜检查,观察骨屑与颏部下颌骨融合的情况.结果 手术后动物进食活动仍正常.术后2、4、8、12周,电镜检查显示,自体骨屑通过吸收、血管及其周围组织长人,新生骨从颏部下颌骨逐渐向内生长替 移植骨屑,骨屑完成支架作用.结论 自体骨屑颏部填充,损伤小,与颏部下颌骨融合良好,术后塑形好,成骨愈合期加快,塑形稳定,无排斥,不影响实验动物的进食活动. 区切口,分离咬肌,暴露下颌角,切取部分下颌角区下颌骨,用电动打  相似文献   

12.
自体下颌角骨移植隆颏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一  李伟  邓颖  樊仕梅 《中国美容医学》2006,15(11):1277-1278,I0011
目的:介绍自体下颌角骨隆颏术。方法:在下颌角肥大患者截除下颌角后,根据颏部形态要求,将下颌角骨打磨塑形,用钛钉固定于颏部。结果:自2000年来共完成61例自体下颌角骨移植隆颏术,术后随访3月~2年,形态满意60例,不满意1例。结论:下颌角肥大伴有小颏畸形患者行下颌角骨移植隆颏是一举两得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下颌角肥大矫治术及其常见并发症的处理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探讨下颌角肥大的常见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1996~2001年采用下颌角弧形截骨术治疗下颌角肥大203例,其中19例同时行颧骨截骨降低术,18例行颏成形术,11例行下颌角截除骨质隆颏术,2例行颏下吸脂术,29例行颊脂垫取出术。结果 203例中发生并发症者9例,包括出血及血肿、感染、颏神经损伤、口唇拉伤后增生性瘢痕、双侧不对称及下颌角形态不良。结论 手术治疗下颌角肥大不但要求术前精确设计,手术中还要严格无菌,以免发生髁突骨折等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严重小下颌畸形患者下颌骨牵张成骨术前、后软组织面型及唇颏部变化,评价下颌骨牵张成骨术治疗下颌发育不全的效果.方法 对16例患者行颞颌关节成形术+颞肌筋膜瓣转移修复术,并于术后5 d开始行骨牵引延长,每日2次,每次0.4 mm.颌骨测量每例患者手术前、后头颅侧位定位片软组织面型、唇颏部结构各项指标,用配对t检验比较术前术后变化.结果 患者下颌骨牵引成骨术前、后面突角、软组织下面高、面下份凸度、下唇长度、唇间隙、唇颏比、上下唇至审美平面距、颏唇沟深度和颏软组织厚度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面突角从治疗前(35.488±6.510)°减小为治疗后(8.295±3.985)°,面下份凸度从治疗前(-40.281±7.558)mm变为治疗后(-14.506±3.359)mm,唇颏比从术前(78.375±12.340)%增加至术后(50.744±5.412)%.结论 下颌骨牵引成骨术治疗严重小下颌畸形可使患者面中下部软组织得到适应性改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正常人下颌角形态及其与相邻颅面结构间的关系进行测量分析 ,并探讨测量结果在下颌角肥大矫正术的术前分析和手术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对 30例健康成年人 (男女各 15例 )正、侧位X线头颅定位片 ,进行以下指标测量 :正位片上的颧突间距、下颌角间距及下颌颏角 ;侧位片上的下颌角、下颌平面 前颅底平面角及升支平面 前颅底平面角。结果 颧突间距男性 (15 6± 5 )mm ,女性(14 6± 5 )mm ;下颌角间距男性 (130± 6 )mm ,女性 (116± 6 )mm ;下颌颏角男性 (12 4± 5 )度 ,女性 (12 6±5 )度 ;下颌角男性 (117± 5 )度 ,女性 (119± 5 )度 ;下颌平面 前颅底平面角男性 (2 7± 5 )度 ,女性 (2 9± 5 )度 ;升支平面 前颅底平面角男性 (94± 5 )度 ,女性 (93± 5 )度。以上各指标测量结果男女间差异具有显著意义。结论 应从上下、前后和内外 3个方向对下颌角形态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结果可作为术前分析和手术设计的参照标准。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矫治儿童颈部重度瘢痕挛缩植皮术中应用颈深筋膜组织瓣重塑颏突、颌颈角的治疗效果。方法:在局部肿胀麻醉和全麻下,充分松解颈部瘢痕挛缩,设计应用颈深筋膜组织瓣重塑颏突、颌颈角,然后移植中厚皮矫治儿童颈部重度瘢痕挛缩。结果:本组11例患儿术后下颏外形良好,颌颈角明显。结论:矫治儿童颈部重度瘢痕挛缩植皮术中应用颈深筋膜组织瓣重塑颏突颌颈角的手术方法,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Herbst矫治器治疗对生长发育期儿童软组织侧貌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17例生长发育期骨性II类下颌后缩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国产Herbst矫治器进行矫治,并以10例未经治疗的生长发育期骨性II类下颌后缩儿童作为对照。结果:经Herbst矫治器治疗后,软组织侧貌发生明显改变,面突度减小,代表下颌突度的下唇基角(S-N′-Si),下唇角(LiSi-SN),软组织颏突角(S-N′-Pg′)显著增大,H角减小,差异有显著性(P〈0.05),代表上下唇矢状关系的上下唇基角(Sn-N′-Si)显著减小,同时颏唇沟深度(Si-LiPg′)显著减小;但代表上颌突度的上唇基角(S-N′-Sn)及上唇角(LsSn-SN)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Herbst矫治器的治疗促进了下面部软组织的生长,利于面型的改善,但颏唇沟厚度(Si-B)的显著减少,提示硬软组织改建的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临床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成人骨性III类错牙合后软硬组织的变化。方法:选择成人骨性III类错牙合患者20例。通过对治疗前及治疗后摄取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头影测量法分析,来研究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的软硬组织变化。结果:治疗后,硬组织变化集中在下颌骨、下颌基骨与颅骨的位置,下颌颏部对颅底的位置和下颌髁突对颅底的位置关系恢复正常。与治疗前相比,SNB 角减少了6.52°(P <0.01);SL下降了6.72mm(P<0.01);SE减少了1.82mm(P<0.01)。面部软组织的变化更为明显,绝大部分软组织的检测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其中下唇基角由89.48°下降到85.78°(P<0.01);上唇突距由4.10mm降至2.08mm(P<0.01);下唇突距由-1.55mm升至0mm(P<0.01),面部外形由III型变成I型。结论:对于严重的成人骨性III类错牙合患者,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软硬组织、颜面外形有令人满意的改变,正畸正颌技术联合矫治方法是一种疗效显著的临床治疗成人骨性III类错牙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双侧下颌角突出合并小颏畸形的治疗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目的 提高双侧下颌角突出伴有小颏畸形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用口内入路行双侧下颌角连续弧线截骨术,同时行颏部水平骨前徒延长、小夹板坚强内固定、自体下颌角骨质断端间植骨术,不作咬肌部分切除手术。结果 1996-1999年共收治20例,术后下面部宽短畸形明显改善。咬肌虽未行部分切除,但术后随着咬肌附着点的上移、肌张力降低而发生部分萎缩,下颌角部曲线圆滑,形态自然。结论 双侧下颌角突出伴有严重小颏者,只有同时行双侧下颌角有和颏部水平截骨整形,才能达到全面矫治畸形的目的。下颌角连续弧线截骨术截骨设计灵活、向上可达下颌升支后缘、向下可延续至下颌体下缘,截骨量大;一次完成;截央后的下颌角更加圆滑自然;结合颏部截骨整 术,不仅提高了术后的整体效果,而且可利用截除的下颌角骨质充填于颏部水平截骨断端间,可以保证骨质的愈合,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生长发育期骨性Ⅱ^1类错[牙合]低角型患者的32项X线头影测量值与正常[牙合]进行比较分析,旨在研究此类患者的颅面软硬组织的变化和特征。方法选择生长发育期骨性Ⅱ^1类错[牙合]低角型患者60例,治疗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磨牙为远中关系,角ANB〉5°,下颌平面角Go-Gn-SN〈28°),年龄11~13岁,男、女各半。结果SNA角、ANB角、上颌切牙倾斜度(U1-NA)、下颌切牙倾斜度(L1-GoGn)、腭平面角(PP—FH)、上下齿槽座点到功能性[牙合]平面距离(Wits值)、后下面高(PLFH)、上下中切牙覆[牙合]程度(U1-L1/N-Me)、下中切牙高度(Me-L1/N—Me)均明显增加;下颌平面角(Go-Gn-SN)、[牙合]平面与下颌平面角(OP—MP)、[牙合]平面与眶耳平面角(OP-FH)、上下中切牙交角(U1-L1)、前下面高(ANS-Me)、前下面高/前全面高(ANS-Me/N-Me)、前下面高/后下面高(ALFH/PLFH)、下颌基骨长(B'-J’)均明显减少;软组织侧貌唇部突度(NB-Pg'-Ls)、颏唇沟深(Si-Pg'-Ls)、下唇厚度(Li-L1)明显增加。结论骨性Ⅱ^1类错[牙合]低角型患者具有前下面高减少、后下面高增加、腭平面顺时针旋转,[牙合]平面、下颌平面逆时针旋转,深覆[牙合]加重;软组织呈现出上唇突出、下唇卷缩、颏部后缩的突面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