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针刺治疗,疗程为30 d,采用自身前后对照,分别于治疗前后完善24 h动态血压及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针刺治疗后血压变异性各指标(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舒张压标准差、白昼收缩压标准差、白昼舒张压标准差、夜间收缩压标准差、夜间舒张压标准差)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心率变异性各指标(连续RR间期标准差、平均5 min RR间期标准差、平均5 min 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连续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值、相邻RR间期大于50 ms的百分数)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针刺治疗能显著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改善心率变异性,从而可能改善高血压患者的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2.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梅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0):3057-3058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差别.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84例,进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血压变异性以24 h ABPM监测到的血压标准差(S)作为长时血压变异(LBPV)的指标.结果:8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白昼、夜间及24小时的收缩压的变异性均大于舒张压的变异性,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收缩压的血压变异性大于舒张压的血压变异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方法将115例高血压患者分为老年组(65例)和非老年组(50例),计算其血压变异系数,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最后比较两组的心脑血管合并症和肾功能情况。结果非老年组24 h血压均值和收缩压均低于老年高血压组,组间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靶器官损害有密切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压昼夜节律、血压负荷及血压变异性对左室肥厚(LVH)影响。方法:对确诊的60例EH患者行24h动态血压和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EH伴LVH与无LVH两组24h平均收缩压(SBP)及昼间平均SBP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夜间平均SBP、平均舒张压(DBP)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两组24h收缩压负荷(SBP load)及舒张压负荷(DBP load)有显著性差异(P<0.05),昼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夜间SBP load及DBP load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昼间收缩压标准差(ABPVs)有显著性差异(P<0.05),夜间ABPVs及舒张压标准差(ABPVd)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者其血压负荷及血压变异明显增大。夜间血压和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5.
余娟  周丽  张玉芝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182-183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变异性(BPV)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入选2010年4月至2012年3月高血压的患者125例,根据有无靶器官损害分为靶器官损害组和靶器官正常组,另入选61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比较三组间的血压变异指数、血压负荷等参数。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血压患者BPV值增大(P<0.05);靶器官损害组BPV明显高于靶器官正常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靶器官损害与收缩压、收缩血压负荷相关,与血压变异率负相关。结论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变异性(BPV)与靶器官损害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多项参数监测与老年高血压心脑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对174例老年和163例非老年高血压患者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观察多项参数与心脑靶器官损害的关系.结果老年组的24h血压均值、收缩压显著高于非老年组,且心脑靶器官损害的发生率亦显著增高.老年组昼夜节律异常百分率显著高于非老年组,且与心脑靶器官损害有显著性关系.心脑靶器官损害组以收缩压和舒张压共同升高,昼夜节律消失,血压变异性、血压负荷值显著增加,血压昼夜波动呈非杓型为特点,老年组的收缩压、收缩期血压变异性、收缩期血压负荷值增高更为显著.结论动态血压均值、血压昼夜节律、血压变异性及血压负荷值变化与老年高血压心脏靶器官损害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鲁茸达瓦 《河北医药》2014,(13):1945-1947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监测下对高原地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诊断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高原地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单纯高血压60例(高血压组),高血压伴靶器官损害60例(靶器官损害组),同期选择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12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者都给予了动态血压监测,并且进行了社会人口学和临床相关资料的收集与分析。结果观察组的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日间收缩压、日间舒张压、24 h舒张压与24 h收缩压都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5)。同时靶器官损害组的夜间收缩压和夜间舒张压明显高于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家族史、受教育程度与体重是导致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 P <0.05)。结论动态血压监测下有利于高原地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靶器官损害诊断,其发病受到吸烟、家族史、受教育程度与体重等多因素的影响,为此需要加强对于动态血压的监测与管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析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靶器官损害、血压增高程度、年龄、性别及肾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选取80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观察组)和60例正常人(对照组)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及24 h尿微量清蛋白及肾功能生化测定,将测得的血压标准差作为血压变异性的指标。结果观察组血压变异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差异对血压变异性影响不大;两组患者的24 h尿微量清蛋白差异也较为明显;观察组患者的血压变异性随血压水平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其中年龄≤60岁的患者血压变异性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大,年龄>60岁的患者血压变异性将不再增加。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越高,其靶器官的损害程度越大,血压值也越高,在一定范围内,年龄越大血压变异性越大。且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高血压性肾功能损害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监测(ABPM)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合并靶器官损害中的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4月至2012年10月本院门诊及住院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74例分为两组,其中95例存在靶器官损害患者作为A组,79例无靶器官损害的单纯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为B组,采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监测,以24 h、日间、夜间血压均值及血压昼夜节律值为指标进行分析。结果两组24 h、日间、夜间血压均值及血压昼夜节律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24、日间、夜间血压均值及血压昼夜节律与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ABPM对诊断老年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害患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研究高血压(EH)患者和正常血压者的血压昼夜变异性,探讨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特点,以及与正常血压者的异同.方法126例高血压病患者和40例正常血压者分别作为高血压组和正常血压组.比较两组平均血压各参数(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和两组间的变异性参数--标准差s(24hSBPs、24hDBPs、dSBPs、dDBPs、nSBPs、nDBPs),各时间段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变异系数CV.结果高血压组平均血压参数(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均显著大于正常血压组(P<0.001).昼夜变化规律两组一致,高血压组血压变异性各参数(24hSBPs、24hDBPs、dSBPs、dDBPs、nSBPs、nDBPs)大于正常血压组.各时段的变异度指标--变异系数(24hSBPCV、24hDBPCV、dSBPCV、dDBPCV、nSBPCV、nDBPCV)其绝对值显著大于正常血压组.两者血压变异性(BPV)变化规律,均为昼夜24h血压变异大于白天的血压变异,收缩压变异大于舒张压变异,白天血压变异大于夜间血压变异.结论本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显著大于正常血压者,而两者血压变异性的昼夜变化规律一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药物对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血压负荷值及血压变异性与左心室肥厚的相关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54例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24h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有无左心室肥厚分为左心室肥厚组(药物组)和非左心室肥厚组(非药物组),分析两组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血压变异系数.结果:LVH组24h平均收缩压(24h SBP)、日间收缩压(dSBP)、夜间收缩压(nSBP)与非LVH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VH组24h平均舒张压(24h DBP)、日间舒张压(dDBP)、夜间舒张压(nDBP);与非LVH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VH组dSBP、nSBP、24h DBP、dDBP、nDBP标准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物对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与24h动态血压及血压变异性密切相关,在高血压治疗中,不仅要进行血压水平控制,也要注重通过选择有效的药物调节血压昼夜节律,达到逆转靶器官损害和改善预后的目的,从而降低左心室肥厚(LVH)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与血压负荷变化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使用无创性便携式动态血压监测仪记录老年女性正常血压组(50例),原发性高血压Ⅰ级(51例)原发性高血压Ⅱ级(52例),原发性高血压Ⅲ级(52例)的24h动态血压变化。结果原发性高血压Ⅱ级和原发性高血压Ⅲ级患者夜间平均血压接近或超过日间平均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结论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更容易导致靶器官损害,夜间舒张压越高,靶器官(TOD)损害越重。血压负荷可作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危险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HRV)与血压变异性(BPV)的临床关系。方法 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及24小时动态血压测量7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及血压变异性。结果 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异常组较正常组白昼收缩压变异(SSD)及24小时收缩压变异(SSD)显著增高(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随着HRV减低,白昼及24小时SSD增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方法对3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单纯性高血压组)和89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组)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计算24h、日间、夜间血压平均值、血压负荷值,分析其血压变异性和血压昼夜节律性。结果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组24h、13间、夜间血压平均值、血压负荷值及血压变异性明显高于单纯性高血压组,SBP和DBP夜间下降率低于单纯性高血压组(P〈0.01或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脑梗死的发生与血压变异性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4 h动态血压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56例合并靶器官损害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就诊的52例无靶器官损害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组,均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对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24 h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均高于对照组,杓型血压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4 h动态血压监测对于老年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害患者,能够连续性准确的测量出患者血压变化情况,给后期医师提出合理的治疗方案奠定了基础,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有着较好效果,应用价值广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动脉缓冲功能的关系。方法根据24hABPM结果将97例老年患者分为两组,晨峰变异〉10mmHg为晨峰组,余非晨峰组。所有受试者行24h动态血压和血管超声检查测得动脉横断面的顺应性(CSC)、动脉可扩张系数(VD)和内皮依赖血管扩张功能(FMD)。结果晨峰组24h、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均保持较高水平,显著高于非晨峰组(P〈0.05),而且晨峰组的睡-谷晨峰变异幅度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晨峰组IMT明显高于非晨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晨峰组的动脉横断面的顺应性、动脉可扩张系数和内皮依赖血管扩张功能均明显低于非晨峰组(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程度和动脉缓冲功能密切相关,是高血压靶器官损害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变异性(ABPV)分析,指导临床个体化合理用药.方法 选择96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中杓型者60例(占62.5%);非杓型者36例(占37.5%),对两组日间ABPV(d-ABPVs d-ABPVd),夜间ABPV(n-ABPVs n-ABPVd),24h ABPV(24-ABPVs 24-ABPVd) 进行研究.结果 非杓型组n-ABPVs n-ABPVd、24-ABPVs 24-ABPVd 明显低于杓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间d-ABPVs d-ABPV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这种ABPV的差异,是高血压个体化治疗的客观依据,也是导致非构型者靶器官损害程度较杓型者严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对14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消失与否将其分为两组,对两组患者靶器官损害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脑损害、左室肥厚、心血管事件和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对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影响不同,昼夜血压曲线消失与靶器官损害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9.
马培容 《中国医药科学》2013,(23):177-178,207
目的:分析动态血压监测(ABPM)在老年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害(TO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住院部所收治的老年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害患者共计60例为研究对象,设置为TOD组,选择同期所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共计60例为对照组,设置为非TOD组。分析两组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异性值等指标。结果TOD组昼夜血压均值为收缩压(167.23±10.72)mmHg,舒张压(98.32±11.32)mmHg,明显高于非TOD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昼夜节律比较,TOD组患者杓型血压23例(38.33%)、非杓型血压37例(61.67%),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OD组的日间收缩压变异值(16.93±2.34)mmHg,明显高于非TOD组,夜间收缩压变异值为(14.34±6.83)mmHg,明显低于非TOD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压均值、昼夜节律及其变异性与老年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害紧密相关,动态血压监测在老年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害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压控制良好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伤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方法:将201例血压控制良好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EH组)根据有无合并左室肥厚、心功能不全、冠心病、脑并发症以及肾功能不全等靶器官损伤分为EH伴靶器官损害(TOD)组(EH伴TOD组)111例和单纯EH组90例,各组内根据有无糖尿病再分成亚组,所有患者入院后行24h动态心电图,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81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的心率变异性(HRV),观察SDNN、SDNN5、SDANN、TRIA、PNN50以及rMSSD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除合并糖尿病外,在性别、年龄、吸烟、酗酒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H伴TOD组的SDNN、SDNN5以及SDANN较单纯EH组均明显下降(P<0.05),TRIA、PNN50以及rMSSD虽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纯EH伴糖尿病者SDNN、SDANN、TRIA、PNN50较单纯EH无糖尿病者均明显下降(P<0.05),rMSSD、SDNN5无明显差异,EH伴TOD有糖尿病者SDNN、SDANN、RIA以及rMSSD较EH伴TOD无糖尿病者均明显下降(P<0.05),而SDNN5以及PNN50无明显差异.结论:HRV是诊断原发性高血压伴靶器官损伤及发现糖尿病患者早期自主神经系统损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